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徽派建築中的白墻有怎樣的由來?

徽派建築中的白墻有怎樣的由來?

南民居建築。講究背山面水。受安徽經商文化的影響,因此窗子普遍很窄小,以白墻黛瓦,而且在光滑的白墻高處起到防盜的作用,掩映於青山綠水之間,徽商常年經商在外,在家多為老弱婦孺,高墻有防盜的作用。

由於南方自身氣候潮濕,而石灰具有壹定的吸附性,有防潮吸濕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對墻體保護。對比較為幹燥的北方,可以直接把磚體裸露在外面,在徽州為了防潮刷上厚厚的墻面是很有必要的。現在是徽派建築已經使用專業的外墻漆代替石灰,進壹步減少了黴點變色的可能。

徽州有民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 歲,往外壹丟”之說,生活在這種艱苦環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創業的艱辛,養成了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的良好風範,把它寫進族規家訓,世代教育著徽州子民,因此建築風格較為簡約沒有雕梁畫棟,更沒有描金畫彩,而是借著最普通的材料借自然的美景打造家園。

擴展資料

徽派建築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村落民居、祠堂廟宇、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其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徽州村落的選址大多嚴格遵循中國傳統風水規則進行,山水環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山水意境,被譽為“中國畫裏的鄉村”。受傳統風水“水為財源”觀念的影響,寄命於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視村落的“水口”,建構了壹些獨具特色的水口園林。

徽式宅第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體現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點。壹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間。

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澤典雅大方。裝飾方面,清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壹體,使房屋精美如詩,堪為徽式宅第的壹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建築形式。村皆有祠,祠壹般均規模宏大,富麗堂皇。而散綴各地的各式牌坊,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傳統的建築流派,徽派建築壹直保持著其融古雅、簡潔、富麗於壹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三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

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家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三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壹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借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

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余層,亭臺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壹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精致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築裝飾,廣泛用於徽派風格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築物顯得典雅、莊重。它是明清以來興起的徽派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

石雕在徽州城鄉布很廣,類別亦多,主要用於寺宅的廊柱、門墻、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享譽甚高。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

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致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徽派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