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壹幅名畫中的雪

壹幅名畫中的雪

芝加哥是壹個靠近大湖的城市。每到冬天,大門被大雪封門,天地茫茫。

在這樣的日子裏,沒有什麽比在溫暖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欣賞雪景更愜意的了。

此時此刻,我正站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畫廊裏。窗外,眼前是壹片雪景。巴黎郊外的雪景。

這是法國印象派大師畢沙羅的壹幅畫,描繪的是巴黎郊外的小鎮盧瓦塞納。

1870年,畫家創作這幅畫的時候,印象派的第壹次展覽還沒有舉行。

那個時代是藝術的大時代,後來成名的印象派大師,作品被拍賣到數千萬美元的大多還在巴黎蒙馬特大街上的小酒館裏。畢沙羅就是其中之壹。畫家是孤獨的,他作品中的景色是淒涼的:壹片靜謐而寒冷的森林,壹個孤獨的人,在茫茫雪原中艱難地獨自行走。

我留下這幅畫,繼續尋找其他雪景,卻發現美術館裏關於雪的藝術品並不多。

事實上,不僅僅是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仔細看看世界各地收藏的名畫,妳可能會發現,妳能看到的著名雪景並不多。

這是為什麽呢?

西方世界文藝復興之前,繪畫題材僅限於宗教,幾乎沒有以風景為主題的作品,更不用說雪景了。

文藝復興之後,畫家們開始用寫實的方式描繪宗教主題。但在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地中海沿岸,由於氣候溫暖,很少見到雪,關於雪的作品也很少。

15、16世紀,現代油畫技術在北歐逐漸形成和完善,並回到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畫家的繪畫主題也從宗教擴展到了風景,或者以壹大片風景為背景來表達主題。最早專註於雪景的西方畫家來自白雪皚皚的北歐。最著名的是彼得·布魯格爾,荷蘭的大師,16世紀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

勃魯蓋爾的代表作是油畫《雪中獵人》,又名《冬獵》,現收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這幅畫是《壹年四季》組畫中的壹幅。這幅畫宏大而精致,展現了從山坡高處俯瞰銀裝素裹的鄉村。幾個獵人帶著壹群獵狗從山上下來。畫中白雪皚皚,寒寒徹骨。在中間鏡頭的冰凍池塘上,人們在那裏滑冰和釣魚。獵人和獵犬打破了冬天的荒涼和寂靜。

彼得·布魯格爾非常喜歡描繪雪景。他還把壹系列宗教故事場景放在雪天,這在藝術史上是相當獨特的。

勃魯蓋爾之後,200多年過去了。在法國,印象派出現了。

印象主義,又稱“外光畫派”。

很多印象派大師,包括畢沙羅、莫奈、高更、後印象派大師梵高,都有雪景的代表作。

畢沙羅創作了許多雪景,除了著名的《盧瓦塞納的雪》,收藏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他另壹幅著名的雪景是他晚年創作的《蒙馬特街的冬天的早晨》。

這幅畫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是畢沙羅的代表作之壹,時隔壹百多年依然受到追捧。這幅畫的臨摹賣得很好,很多人的客廳都能看到。

這幅作品描繪了巴黎蒙馬特的街景。蒙馬特是巴黎最年輕的區,屬於當時的城鄉結合部。藝術家,作家和其他來自其他地方的有夢想的人聚集在這裏。這裏不僅有高大神聖的教堂,還有畫家和文藝青年聚集的小山廣場,傳說中的紅磨坊和充滿愛的巴黎愛情墻。這個地方在後人眼中是壹個發生過無數傳說的聖地。

畢沙羅的雪景是蒙馬特街的生活。微微的金光照耀在白雪覆蓋的清晨街道上。眾生行色匆匆,在光影下的雪中面容模糊。

作為印象派大師,莫奈可以說是最熱衷於描繪雪景的人。他壹生創作了近百幅雪景,其中就有這壹幅“喜鵲”,是1869年至1870年在諾曼底種植的。

圖中,壹場大雪過後,天氣略有放晴,但還是有點暗。柔和的陽光透過雲層照在厚厚的積雪上,不太堅固的圍墻幾乎被積雪淹沒。柵欄後面有壹個農舍,但是沒有人。整個世界安靜整潔。圖中唯壹的憤怒來自壹只停在柵欄門上的喜鵲。它落在這裏,羽毛鮮艷,東張西望,似乎隨時都會飛走。

莫奈自己形容這只蹲在籬笆上的喜鵲是整個樂譜中“孤獨的音符”。有了這只喜鵲,這不是壹幅靜止的油畫,而是壹首有生命力的詩,壹首無聲的音樂。

莫奈在描寫這個冬天的雪景時,精心處理了光影的變化,在白色的雪景中盡量采用紅、藍、紫、黃的色調。這幅畫是他在戶外展示不同顏色光線的大膽嘗試。農舍溫暖的色調與涼爽的屋頂和圍欄深藍色的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農家樂樹後面的天空更亮更暖,大門右側的樹顏色更淺...雪後柵欄墻投下的淡藍色影子,雪和陽光的反射,明暗的過渡,都被巧妙地記錄下來。

和幾乎所有莫奈的畫作壹樣,這幅將鄉村雪景的美麗與輕盈描繪到極致的冬季風景畫傑作,依然沒有進入學院派的法眼,再次被排除在沙龍展之外。如今,這幅畫已經成為巴黎奧賽博物館市政廳的珍寶之壹。

這幅畫裏還藏著壹個有趣的花絮:如果妳仔細看喜鵲的影子,也許細心的人會發現,影子好像是畫反了...不知道這是不是沙龍展失利的原因之壹?

莫奈確實對雪景情有獨鐘。在他的數百幅雪景中,早期作品以對環境色彩的研究為基礎,在柔和的銀灰色調中加入優雅的藍紫色陰影,體現出寧靜祥和的意境。中期融合了浮世繪的畫風,弱化了透視,豐富了色彩。後期註重裝飾,強調形式美。

莫奈的雪景中有許多傑作,其中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居住的阿讓特伊和吉維尼美麗的冬季景色:

另壹位後印象派大師梵高,在他的雪景中濃縮了他短暫壹生的酸甜苦辣。

還是那個大時代,1888的蒙馬特。這個時候,畢沙羅、馬奈、莫奈都是名滿天下的。依然黑暗無望的畫家生涯,貧窮的生活,甚至巴黎多雲的冬天,都讓35歲的梵高感到身心疲憊。他毅然登上了開往南方的汽車,包裏只有顏料、畫筆和哥哥提奧的來信。

到了南方小城阿爾勒,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心中溫暖的南方還被白雪覆蓋著,但他壹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決定留下來。當時他當然沒有想到,這個地方會成為他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壹站,幾乎是他人生的最後壹站。

梵高到達阿爾勒後開始寫作。在這幅雪景中,殘雪之下是壹片生機勃勃的綠色,遠處的壹抹亮色讓人感到溫暖而不是壓抑。戴帽子的人身後的狗給這幅畫增添了壹點動感。這幅看似簡單的山水畫傳達了壹種寧靜、和平和希望的感覺。

梵高剛到壹個新地方,心情比在巴黎時開朗多了。他心中的希望就像壹顆被雪覆蓋的種子,開始壹點壹點發芽。雖然現在還是冬天,但雪很快就會融化,美麗的田園風光就會出現,落在梵高的畫布上。

多年後,這幅畫被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反復收藏。2017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博物館提議用這幅畫裝飾總統橢圓形辦公室,但遭到博物館斷然拒絕。

梵高另壹幅著名的雪景是白雪覆蓋的田野和犁。

這幅畫是梵高抵達阿爾勒壹年後畫的。與我剛剛在阿爾勒創作的雪景相比,手法明顯不同。雪原有波浪式的運動,冷暖色交錯協調。它描繪了冬天陽光下的田野。微弱的熱空氣正在緩慢上升,涼爽而溫暖。壹大群烏鴉在田裏覓食,時不時的起落,傳遞著幾分生機,也給人壹種焦慮和不祥的預感。烏鴉和麥田是梵高畫作中不斷出現的生與死的象征。這兩個意圖縈繞著梵高,壹個偉大卻不可理解的靈魂,直到他生命的最後壹刻。

另壹位與梵高相戀相殺的後印象派大師高更,也有壹部《雪》的代表作,那就是《雪中的布列塔尼村》。

這個雪景挺有意思的。高更在1894年4月至165438年10月間創作了這幅布列塔尼雪景。這段時間布列塔尼是不可能下雪的!

這其實就是畫家心目中的雪景。這壹年,梵高去世,高更在塔希提島的壹系列創作完全不被巴黎藝術圈認可。他經濟窘迫,情緒低落,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畫中沒有人或動物,樹上沒有樹葉,煙囪裏沒有煙。教堂的尖頂也沖出了畫面。死寂到底是不是畫家內心的寫照?

在高更之後,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盛行的幾十年間,直到20世紀初,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癡迷於描繪雪景。

在遠離歐洲的俄羅斯,二十世紀初出現了幾位風景畫家。其中壹個,他的名字叫伊萬·費多洛維奇·喬斯。他的名字不那麽響亮,但他的雪景卻是壹絕。

喬爾斯1877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1903年二十多歲的他嶄露頭角,在彼得堡法蘭西藝術學院舉辦了他的第壹個展覽。後來,他不僅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各大畫廊展出,還被選為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宮廷畫家。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探索不同的景觀,在歐洲、亞洲、北非和北極的旅行中,他花了相當多的時間研究自然,描繪自然之光。

1917俄國革命後,由於與沙皇的關系,喬爾斯被迫離開俄國,定居巴黎。1923年,法國藝術沙龍展出了他的第壹幅作品,他逐漸成為最傑出的沙龍藝術家之壹。後來,他又來到了美國。

人們形容他的雪景輝煌美麗,就像大自然本身壹樣。他是畫出被斜射的陽光鍍上金色的雪景的大師,被稱為“光的魔術師”。

……

喬爾壹生都在旅行,從俄羅斯到歐洲,然後到美國。他遊遍了世界各地,畫過世界各地的雪景,但他最喜歡的是聖彼得堡冬天的白樺林。

畢沙羅生活在蒙馬特,從壹個文盲到壹個成功的人,他執著地畫著蒙馬特的四季。

莫奈在他的家鄉法國畫了幾百次雪景。

梵高是壹個失去了故鄉的人。他的雪景不是春天的希望,而是埋藏在蒼白中的絕望。每壹個雪景下,都是這個不安的靈魂的吶喊。

……

我在遐想中,沿著美術館的畫廊慢慢走,慢慢走過莫奈的《雪中草堆》。

畫上,夕陽映著殘雪。這種景觀是靜態的,永恒的。

窗外,芝加哥已經燈火通明。天上的雪還在無聲的飄落,街道已經被厚厚的積雪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