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桂南采茶戲有哪些藝術特色?

桂南采茶戲有哪些藝術特色?

明代桂南采茶戲初創時,曲調較為單壹,數量不多。曲子有三首,壹首是《十二月采茶》,壹首是《南昌小曲》,三首是《四季荷花》。

十二月采茶最初是茶農在十二月的歌唱活動,現已發展成為開荒、點茶、采茶、炒茶等壹整套歌舞。

南昌小曲包括《鬧壹鬧》、《五更嘆》、《五更望月》、《五柱香》等壹套五更曲子。

四季蓮是四個小場景,包括來春、落園、落園、落園等。,主要描寫花在春夏秋冬的曲調和舞蹈。

後來采茶從舞獅、舞龍中分離出來後,舞獅、舞龍的打擊樂仍被保留,並與桂南八音相結合,形成了采茶打擊樂,如相思鑼鼓、快拳、慢拳、小王超等打擊樂牌,至今仍廣泛使用。這是桂南采茶戲轉型的第壹步。

采茶戲以歌舞的形式獨立表演。平時三個人唱,壹男兩女,三個是兄妹。男的叫哥哥,女的叫大姐二姐,大部分都是演員演的。直到後來才有很多人上臺唱歌。

采茶戲唱腔壹開始比較簡單。壹般唱歌都是以“十二月采茶”為主。順序是祝賀和拜訪。演出開始時,演員要向主持人和觀眾祝賀慶忌,祝賀慶忌的內容多是吉祥話。

然後是土地開墾。演員們表演歌舞,用鋤頭鋤地,播茶籽。動作健康有力,生活氣息濃厚。

其次是茶探。演員表演了參觀茶樹生長,燒茶紙,祈求山神之地,確保茶葉豐收,頗具地方特色。

然後采茶炒茶。采茶表演是壹男二女的采茶舞,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炒茶展現了泡茶的過程,溫馨而緊張。壹男兩女邊唱邊做,將豐收的喜悅表現的淋漓盡致。

賣茶是演出的最後壹個環節。經過多道工序,茶葉終於制作成功,於是姐姐派哥哥去賣茶,有趣又歡樂。

12月采茶的全唱,貫穿了種茶的整個勞動過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勞動熱情和豐收喜悅。

後來廣東信宜的老藝術家莫武來玉林表演采茶,並在12月采茶前,增加了唱歌祭奠和采茶兩個情節,別具壹格。

采茶戲的內容不斷豐富,促進了曲牌的進壹步發展。壹是茶腔,即采茶曲的原套;二是插茶,以《南昌小曲》《四季蓮》為藍本,吸收了全國各地的民歌。

采茶藝人直接在采茶戲中插入壹些民間曲調來演唱,既能活躍現場,又能豐富表演內容。往往在采茶中途,觀眾在送“包裹”時插入表演,順序大致如下:祝賀,參觀;民謠小調;點茶;探索茶;民謠小調;采茶;民謠小調;炒茶;賣茶葉;劃船,小十送。

采茶是在采茶集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就是通過采茶曲牌唱出壹些有情節的民間故事,多為喜劇、滑稽戲,使采茶逐漸過渡到地方戲。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桂南采茶戲已經基本完成了從地方戲到舞臺劇的過渡。後來采茶戲團陸續上演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兩親家》、《重返茶山》等大戲,宣告了采茶戲的成熟。

桂南采茶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群眾喜愛。桂南采茶戲是壹種土生土長的民間戲曲,用當地語言客家話演唱。易於理解和推廣。

桂南采茶戲的表演隊伍精幹靈活。壹般團隊人數不超過10,演出方便,不受場地限制。

桂南采茶戲有獨特的表演,載歌載舞。唱讀跳四技,重在唱跳。吟誦的多是押韻的白色或駢文,表演氣氛熱烈,劇場效果好。

桂南采茶戲別具風味,常用“徐都丫”“徐都丫拉”,觀眾深有感觸,廣為傳唱。因此,“徐都崖”也就成了桂南采茶的另壹個“俗名”。

桂南采茶戲不拘壹格,容量很大。采茶集曲牌豐富。民間藝人在長期的表演實踐中,不斷吸收民間曲調、民歌和兄弟戲曲、音樂,形式多樣。

桂南采茶戲的樂器有打擊樂器、器樂和道器。打擊樂有鑼、鼓、鈸、木魚;器樂有嗩吶、二胡、笛子、鈴兒響叮當;刀器包括錢鞭、絲帶、花扇、手帕。

桂南采茶戲傳統劇本約有10個。比如張三過年,剃光頭借老婆,男孩去北京考試,阿拉姆賣豬,傻子賣布,傻子過生日,把鴛鴦翻了個底朝天,賢妻良母,淑女找老公,荒淫男娶老婆,瞎子開店,壹枝花。

這些劇都是口頭唱的,沒有書面劇本。來自全國各地的老藝術家可以根據當時的當地情況不斷修改和加工他們的表演。所以,同壹個標題的劇,情節並不完全壹樣,更難搞清楚是什麽時候、什麽地方、由誰來演的。

這些劇的內容,除了“殺狗勸丈夫”可能來自傳統戲曲,其余的都是來自民間故事和傳說。它的特點主要是家庭倫理故事,最大的作用只是壹個縣官。

桂南采茶戲以喜劇和滑稽戲為主,情節性強,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濃厚,劇本結構比較完整,因此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除了《殺狗勸夫》《壹枝花》《糊塗鴛鴦》《傻子賣布》等,還有壹些有劇情有人物的節目,如《父親送女人》《劃船》《賣雜貨》《割地割草》。雖然情節簡單,但語言生動,感情生動,引人入勝。

傳統的采茶戲唱腔比較簡單。桂南采茶戲雖然有200多個曲調,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有些劇種從頭到尾只唱壹個“平臉”,變化不大,發展不大。雖然通用性強,容量大,可以壹物多用,但缺乏戲劇音樂的個性。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地的專業和業余文藝工作者貫徹黨的“百花齊放”方針,挖掘整理采茶戲,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實驗和創新工作,配合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編演了《農具改革第壹天》、《借衣》、《綠珠》等壹批群眾喜聞樂見的采茶戲新劇,整理改編了壹些傳統劇目。

桂南采茶戲的主要作品改編演出於20世紀20年代,有《杯舞》、《紅剪彩》、《借衣》、《綠珠姑娘》等。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創作了《劉三姐》、《馮京》、《馬良》、《搶父母》、《奪印》、《三裏灣》、《只爭朝夕》、《過風口》、《堵路》、《接賬》、《苦甜負擔》、《梁祝》等多部作品。

近年來,廣西南部采茶戲創作較多,有《清水池塘邊》、《憂心村官的老粗老婆》、《門神下鄉》、《鐵公雞拔毛》、《牛老板拜老婆》、《新導演追老稅》等,還有壹批采茶歌舞。

桂南采茶戲的豐富內容、表演風格、基本特征和傳承歷史,在中國其他地方劇種中獨樹壹幟。對桂南采茶戲的發掘、搶救、保護和傳承,將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乃至世界戲曲史起到壹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