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中國現代正能量勵誌故事

中國現代正能量勵誌故事

#兒童故事#引言壹個勵誌的小故事,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啟示,讓我們受益匪淺。遇到挫折就放棄是徹底的失敗,永遠不會成功。生活只是需要不斷的鼓勵才能前進。要取得真正的成功,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磨難。失意的時候多看看別人的故事,也許會有所啟發。以下是中國現代正能量的勵誌故事,整理分享。歡迎閱讀並借鑒。希望對妳有幫助!

3月21日,點軍“編筐”,點軍區土城鄉安子溪村,寒風夾著冷雨仿佛把人拉回了冬天。

坐在溫暖的籠屋中,張反復地把細長的長條翻過來翻過去,像壹只奇妙的手翻著花,把它們橫著、豎著編織在壹起。

桌上的手機不時響起微信提示。張王石放下手中的工作,用上半身把小板凳挪近桌子,拿起手機,刷屏解鎖,熟練地在微信QQ上留言。

很難想象,面帶憨厚笑容的老男孩,其實是壹個小兒麻痹癥患者。從小重度殘疾並沒有讓張感到絕望。相反,他每天都以陽光的心態享受生活。雖然是村裏的貧困戶,但他渴望用自己的壹技之長實現自己的價值。

命運的軌跡在13歲時發生轉折。

張,42歲,點軍區土城鄉安字溪村人。剛進初中的時候,他和朋友在上學和打遊戲的時候,腿就不正常了,這個病再也沒有離開過她。“那是我13歲的時候。我感到腿部疼痛,肌肉萎縮,無法正常站立。”張說,醫生診斷為小兒麻痹癥,這將導致四肢畸形和癱瘓。由於身體原因,張初中就輟學了。為了掌握手藝,十幾歲的他來到宜昌市縣府路壹家服裝店學習縫紉。“小時候家裏窮,買不起新衣服,就想用布做新衣服。”張說,按照原來的計劃,他學成歸來後會去廣州打工,等有了實力再開服裝店創業。

從15歲到18歲,張付出了比同齡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在苦學縫紉技術三年後,張回到家鄉開始了服裝生意。“當時附近的村民都給我家帶布,我負責裁縫。”

然而命運又壹次無情地打擊了這個苦苦掙紮的少年。張在65,438+09歲時,去武漢壹家醫院做了腿部矯正手術。"左腿鋸了三厘米長的骨頭。"從此,他再也不能踩縫紉機了。這個打擊對張來說無疑是絕望的,但他並沒有向命運低頭。“當不了裁縫,就去學別的本事自立。”

關上壹扇門必然會打開壹扇窗。

當上帝關上壹扇門時,他會為妳打開另壹扇窗。

經過多次打擊,張沒有變得頹廢,反而變得更加堅強。“軍中竹多,能工巧匠多。做壹個手藝人,不用努力就能做到。”說幹就幹,張拜了村裏的壹位老匠人為師,學了壹門手藝人的手藝,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壹根青竹,在張靈巧的雙手中,切、鋸、削、劈、拉、撬、編、織、削、磨,經過十多道工序,壹件傳統竹器誕生了。3月21日,我們在張的火籠房裏看到,桌子上放著壹個剛剛編好的小竹籃。“這麽小的竹籃,20元壹個賣。”

在張家的門口,地上也有竹子。“都是茭白、金竹,從十幾裏的山裏以五毛錢壹斤的價格買來的。”張的父親,是采竹能手。每年冬天三、九點鐘,張行湘都會買回竹子作為原料儲備,因為冬天三、九點鐘的竹子是不會長蟲子的。“兒子身體好了,就會用刀把竹子弄斷,把蠶絲剁碎。”“剛開始的時候手經常被劃破,練了幾個月才熟練。”張記得,剛開始的時候,為了練基本功,每天掰竹剁絲是常事,手指被竹子劃傷也是常事。看似容易輕視匠人的作品,其實過程紛繁復雜。壹根完整的竹子,需要先切成極細的竹絲,再織、織、拉或穿,編織出各種竹制工具。

熱愛學習的張上手很快。練完劈絲,他又開始學編織。“這是壹件細致的工作,如竹籃基礎的四個角,要織得平整、緊密,不要斷絲。”張坐在的房間裏,穿插著絲綢,給我們介紹著經歷。

因為他的靈巧,做出來的東西精致耐用,附近的村民都來找他定做筷子。在這之前,張剛剛打完九筐。"它們都是以40元壹個的價格出售的."

火籠房裏全是溫暖的父女。

3月21日中午12剛過,張拿起手機,熟練地打開微信,點開張鶴妹,開啟視頻聊天模式。“女兒這個時候應該下班了,我想和她說說話。”

張鶴妹是張的女兒。“因為她1995出生的時候正是雨季,所以我在她的名字裏取了壹個‘梅’字。”

張辛辛苦苦把張鶴妹養大。現在的張鶴妹是個苗條的少女。她去年剛從武漢某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現在在武漢壹家公司上班。“爸爸,妳好像瘦了!”手機屏幕上,彈出壹個相框。短發圓臉的漂亮女孩叫張鶴妹,父女通過視頻進行了簡短的對話。

張說,女兒很孝順,也很勤奮。看到她現在進入社會後能夠自立,張覺得這22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張的家就在長陽縣高崖巖路口的山上。2005年因為修建高壓線,他搬到了現在的位置,壹家人住在壹棟兩層小樓裏。地裏還種柑橘和茶葉,這也是家裏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了讓女兒多讀書,成長為壹個有才華的人,張克服了身體殘疾,學會了縫紉,成為了壹名縫衣匠,靠著壹雙勤勞的手,讓女兒讀完了大學。

扶貧工作隊在網上發起了愛心宣傳。

安子溪村是省級重點貧困村,對口幫扶單位是宜昌市財政局、宜昌市國家安全局、點軍區財政局。

為了進壹步摸清貧困戶底數,安子溪村的扶貧工作隊經常走訪貧困戶。“雖然張是村裏48戶貧困戶之壹,但他自強不息的精神給人壹種正能量。”

點軍區財政局副局長楊震說,從地域上看,壹些家庭因為地處偏遠,與現代經濟生活脫節,長期處於貧困狀態,選擇了被動應對。張與他們不同。他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欲望。去年,通過扶貧,安子溪村實現了光纖到戶,張是村裏第壹個安裝WIFI的用戶。“我想通過網絡了解外面的世界,它會與現代社會產生共鳴。”張說,家裏裝了WIFI後,扶貧單位送來壹臺電腦,教他使用微信QQ等社交工具。

現在,張將的竹編器皿發個圖在微信朋友圈裏賣,做起了微信生意。村裏的幹部也在自己的微信上幫忙轉發推銷。很多網友看到後都很感動,紛紛表示要買張的手工工具。“我們從軍區財政局訂了很多人去買,訂單都下了。張的工作太忙了。”楊震說。

張的竹籃雖然實用,但沒有藝術元素,價格賣不出去。為此,駐村幹部專門在淘寶上搜索了壹些賣竹籃的圖片,啟發張將竹籃編織成精美的藝術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這些時尚的款式,他都可以借鑒,網上壹件可以賣到100多元。”

下壹步,駐村幹部還準備給他打造壹個電商平臺,銷售竹編產品。“但考慮到張的身體原因,壹旦訂單量過大,他可能很難按時完成。”因此,各幫扶單位還在籌劃如何扶持張發展竹編產業。

梁梁醫學博士,四川省成都市第三醫院骨科主任,多年前學成回國,親自手術挽救了數千名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為國內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

2016年2月8日,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舉行。成都三院骨科醫生梁的故事感動了在場的觀眾,掌聲雷動。作為中國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多年來,他親手挽救了數千名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使他們重獲新生。在患者眼中,他是華佗轉世,而在同行眼中,他是攀登醫學高峰的勇者。不斷探索醫學的邊界,鑄就了同行難以企及的醫學高度。

央視評獎評價他:自嘲年輕醫生,卻站在醫學的巔峰,東奔西跑養育善良,開啟那些被折疊的生命,妳用兩個支架矯正病人的脊柱,壹個是妙手,壹個是善良的心。

“我是小博士。”

“我是個小醫生,治病救人是第壹要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梁對說。這麽多優秀的人,這麽大的榮譽落在他身上,他壹開始有點害怕。

今年6月65438+10月中旬,梁獲得2016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消息從北京傳來。“這個獎應該給別人。”這是梁想到的第壹個想法。但後來,也想通了,梁獲獎是壹種認可,壹種榮譽,但同時也是壹種責任。“這個獎不僅是給我自己的,也是給醫務工作者的。”

就在昨天,他親自操作,為壹位患者做了脊柱矯正手術。手術從早上11到下午4點多,持續了5個小時。患者本人是來自河北的神經科醫生。正是在網上得知梁醫術精湛,才千裏迢迢趕來求醫。“這是第二次手術。再做壹次大手術,他的脊柱基本可以恢復到理想狀態。”整天圍著手術臺和病人走來走去,隨意動手術就要10小時之久。這五個小時的手術對梁來說很正常。

不同的是,手術後,他昨天提前壹個小時下班。家裏人都在等他回家看晚上播出的頒獎典禮。

“我醫術高明”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75%以上的脊柱畸形患者都是脊柱側彎超過130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四處求醫無門。脊柱畸形不僅改變了人的外貌,還會引起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不斷侵蝕著人的生命。面對患者,梁話不多,聲音最沙啞的就是四個字:“我治好了。”這四個字,對於脊柱嚴重畸形的患者來說,聽起來像是大自然,意味著壹絲生命的曙光。據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統計,2013至2016,梁在該院治療脊柱畸形患者507例,其中417例術後出院,其余90例目前正在接受治療。更多的人之所以重生,是因為他們遇到了梁。

盡可能為病人著想是梁的工作準則。很多去醫院治療的患者經濟條件都不好。為了讓病人盡快得到治療,他到處為病人省錢,還經常為經濟困難的病人捐款。遇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求助,甚至嘗試在茶館裏籌錢。梁博士團隊從2014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接受幫助的患者近200人,金額近500萬元。

“我們的經驗就是堅持,不放棄。”

目前國際公認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手術有三個禁區,即極重度脊柱畸形、合並脊柱畸形和合並心肺功能衰竭。“禁區”就是很多醫生不敢碰。

梁對患者有壹個統計:75%的脊柱畸形極其嚴重的患者,被京滬穗三地醫院告知不能手術。無壹例外,他們是從網上查詢了梁的病歷和手術後來到這裏的。

從2008年至今,他已經做了1,000多例脊柱畸形手術,梁成為終結極重度脊柱畸形手術“禁區”的人。“人們問我為什麽能做到。我可以介紹的經驗是‘堅持,永不放棄’。我壹步壹步走,邊走邊總結經驗,就像爬壹座山峰。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但我堅持下來了,回頭看看:我意外地達到了壹個別人從未達到過的高度!”

梁創造的脊柱畸形手術高度在國內外專業領域都是無可爭議的。2065438+2005年2月,他發表在國際脊柱雜誌Spine上的論文,以“無人提問”的狀態全文發表,打破了該雜誌審稿時每篇文章提問20個左右的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