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關於隰縣名勝古跡的作文200字

關於隰縣名勝古跡的作文200字

隰縣洪洞縣霍縣

小西天

又名千佛庵。在山西隰縣城西北1公裏鳳凰山。三面環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聳立山巔,借山布景,據險而築,形勝佳妙。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庵內分上下兩院,下院有無量殿、左右廂房和前向掖門;掖門***兩座,壹曰疑無路,壹名別有天,由此登樓,可飽賞隰城風光。上院左右為文殊、普賢二殿,正中為大雄寶殿,殿內懸塑滿布,五尊主佛端坐其中,金碧輝煌,光澤奪目。各像大小不等,樓閣層叠有致,造型生動,神態自若,是我國明末彩塑中的佳作。

侯馬晉國遺址

在山西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地。面積約33平方公裏。

是春秋時期晉國晚期都城新田舊址。古城已圮,僅存宮殿臺基殘跡。1956年開始在此進行大規模的探查與發掘。發現兩組古城遺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臺神、馬莊、呈王等古城址。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鑄造青銅劄器、工具、兵器、貨幣,以及制造陶器、石器、骨器等遺址。其中鑄銅遺址,分布面積達三千余平方米,出土文物非常豐富,尤以陶範著名。出上的“侯馬盟書”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此外在澮河南岸有上馬和柳泉兩處古墓群。上馬十三號墓出土的大銅鼎、大方壺絢麗奪目,其中壹對徐王庚兒鼎更是研究東海之濱徐國歷史的重要資料。

董氏磚雕墓

在山西侯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發現,1959年和1969年,分別遷於山西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院內。墓主人壹名董海,壹名董明,先後於金明昌七年(1196年)和大安二年(1210年)埋葬。均為仿木構磚雕墓,平面皆方形。董海墓為前後兩室,系我國北方地區傳統的四合院形制。結構復雜,比例適當,磨磚對縫,手法嚴謹,墓室內壁雕刻有翎毛花卉,八仙人物,戲劇故事以及飛馬、奔鹿、走獅等動物,琳瑯滿目,華麗似錦,具有很高的建築與雕刻藝術價值。董明墓的北壁,砌有壹座小戲臺及生、末、凈、旦、醜五個戲俑,生動活潑,維妙維肖,是我國早期戲劇表演藝術的再現,為研究宋金戲劇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廣勝寺

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裏霍山南麓,霍泉發源地。寺區古柏蒼翠,源流清澈,山青水秀。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創建,初名俱盧舍寺,唐代改稱今名。大歷四年(769年)重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毀壞,隨後重建。明、清補葺,始成現狀。分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上寺在霍山巔,翠柏環抱,古塔聳峙,琉璃構件金碧輝煌。下寺在山麓,隨地形起伏而建,高低錯落,層叠有致,是壹組富於變化的寺廟建築群。水神廟在下寺西側,僅壹墻之隔,廟內主殿奉明應王,其中元代戲劇壁畫國內外享有盛名。廟前源頭,碧波蕩漾,景色幽美。

廣勝上寺

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裏霍山巔。由山門、飛虹塔、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廂房、廊廡等組成。創始於漢,屢經興廢重修,現存為明代重建遺物,形制結構仍具元代風格。山門內為塔院,飛虹塔矗立其中,向後為彌陀殿五間,內施六根大斜梁,減少兩縫梁架,在結構上有獨到之處。殿內奉彌陀、觀音、大勢至西方三聖,工藝甚佳。東壁及扇面墻上滿繪壁畫,內容為三世佛及諸菩薩眾。金皇統間平水版大藏經原存於此,後移北京圖書館。大雄寶殿五間,懸山式,殿內木雕神龕及佛像,或剔透玲玫,或豐滿圓潤,工藝俱佳。毗盧殿五間,廡殿式,殿內兩山施大爬梁,結構奇特,是元代建築藝術富有成就的實例,該殿裝修上木雕欞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內奉毗盧、阿■、彌陀三佛及脅侍菩薩、護法金剛等像,沿壁木雕龕閣,內供鐵鑄佛像三十五尊。四周壁畫,以後壁十二圓覺技藝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