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西關的歷史

西關的歷史

興起

西關從什麽時候開始崛起,查過史籍都找不著明白的說法,但西關最輝煌、最神氣的應在清末民初。

那個年代的南海,廣州,乃至廣東省的所有經濟因素都集中在南海縣西關,這裏有進出口貿易碼頭,有各種貨棧和倉庫,更有各國商業機構和洋行,著名的買辦基地十三行就在這裏。

中國最早的海關及廣東最大的郵政局也設置其中。

更令人崇洋 *** 的是西關南端的“沙面”,這裏是英國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來到廣州之前,西關僅僅是南海縣廣州城的城鄉結合部,那時西郊的荔枝灣和泮塘壹片水鄉澤國,鄉民在池塘澤泮栽種蓮藕與香菱。

西城墻根住著壹些為古老城市服務的民工,他們入城賣菜,打掃街道,清倒糞便,就如今天的“農民工”壹樣,幹著城裏的各種粗活。

西關可以在今日廣州城市發展中脫穎而出,其地理位置不容忽視。

西關的南面是珠江內河最寬的白鵝潭,自廣州有城以來,這裏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

廣州清初所產棉花,以輕暖出名,號“廣花”;“廣之線紗”,於十三行之財富積累也有助推。

由於本埠棉布價廉物美於英國布,出口甚多。

在巨大利益驅使下,棉花來料加工迅速興起,西關農田被大量開發,修築廠房街道,錦華、經綸、麻紗等地方便於此時期出現。

廣州紡織業帶之形成,帶動了印染、機具、漿緞、制衣、制帽、鞋襪、絨線等行業的興盛。

下西關湧郊區也被發展為高尚住宅區,業主有不少是因紡織業大旺而獲益的洋行買辦。

西關在當時有所謂“八橋之盛”(匯源、蓬萊、三聖、誌喜、永寧、牛乳、大觀和德興)。

而清代的海防較明朝寬松,西洋商旅多通過白鵝潭進入大陸南方。

皇朝時代沒有對外貿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答過英國人,說我中華地大物博,什麽東西都有,根本無須與英國互通有無,這就從國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來往。

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還是滿清的鎖國,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觸。

當明朝借了澳門給葡萄牙人,廣東與洋人的生意就沒有停止過。

外國商人就利用民間渠道,進行各類買賣,西關就擔當了壹個重要的口岸。

清朝的高官壹邊不想同外國人做生意,壹邊又對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睞。

於是,千裏鏡、時辰鐘、女人化裝品、高級官員用以護身的毛瑟手槍等等,便源源不斷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

後來清 *** 迫於時勢,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準在城裏進行。

於是洋人便在白鵝潭的岸邊建起商館、碼頭,我們的祖先稱之為“夷館”。

那些曾經大膽與洋人做買賣的商人,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館的周圍建起商行,這就有了後來的十三行。

不過鴉片煙之貿易也謂禍害不淺。

廣州壹些商人在重利的驅駛下,冒死和洋人做這種生意,官員對這種狀況又會只眼閉只眼開,有的甚至輸送利益。

當年廣州作為唯壹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國的出口商品和商業人才,由此促進了廣州經濟的發展,造就了西關的繁榮。

鴉片戰爭以後,朝廷割讓了香港和容許五口通商,西關就不再是中國唯壹的口岸,但因它鄰近港澳,中國商人便從西關率先邁向國際,壹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與洋人合作。

別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榮和現代化,可它壹些著名洋行的發祥地就在西關。

到了民國,廣州的工商業仍以西關為主要陣地。

廣州雖然曾經有過黃花崗的反清起義,但真家夥到了推翻清 *** 的時候,廣州的反應卻相當的和平,幾個文人在諮議局前宣布壹下獨立就了事,因為廣東的大都督和它的軍 *** 都得到商界的支持。

但是,民國以後的軍 *** 有如走馬燈壹樣,變換得十分頻繁,廣州人侍候不斷更換的新 *** ,就如跟著不斷改嫁的娘親,去侍候不同的父親。

西關的商人,不能再忍受這些走馬燈 *** 的敲柞,於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國人聯絡,在其支持下,學習香港業界的做法成立武裝組織,史稱商團。

廣州的商會有了武裝組織,便處處不賣軍 *** 的賬,有時商團還強過軍 *** 軍, *** 的糧響難以為繼。

到了孫中山在廣州當非常大總統時,商會和商團甚至發動叛亂,和孫中山作對。

據史料記載,當年叛亂的商團在太平路搭起堅實的圍欄,從南到北,把廣州分成兩邊,甚至請出英國人來威赫孫中山。

但是,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數廣東人的擁護,他聯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團的叛亂。

商團的失敗令商人武裝解體,原來的商會也沒有了立足之地,起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

到了民國十七年,陳濟棠執掌廣東,經濟曾有過幾年復興,但無法回復先前的陣勢。

隨後八年抗戰,廣州的經濟還頻臨崩潰。

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賈富紳的居所。

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

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

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

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

每廳為壹進,壹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

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

客房頂為平天臺,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

偏廳、客房後部為臥房、廚房等。

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西關古老大屋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制成。

室內裝修十分講究,陳設有家具、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臺及各種藝術品和紅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滿洲窗和檻窗及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采光通風。

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臥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

門廳右邊壹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

大屋兩側各有壹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

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風、采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

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家具、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

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據統計現存100多間,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

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鐘家花園等。

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西關獨特的風土人情相信不用多說,市民都相當熟悉了。

但西關不少藏在深閨的歷史、名人遺址就不是人人都清楚。

讓我們去探尋壹些鮮有露面的文化遺跡,其中,可以看看南漢劉王花塢故地———泮塘文塔,感受西關崇尚文風的壹面。

文塔,高13米,顧名思義是振興文風之塔,供奉的是文曲星。

它建於何年,未見文字記載。

不過根據它采用傳統西關大屋的青磚石腳墻體,細部裝飾與琶洲古塔相似,可以推知是明代中期到清初期間的建築。

建了文塔之後泮塘有沒出過進士、舉人,也未見詳細記載,不過20世紀初,泮塘的坤維女中、夏葛女醫學院確實培養出不少人才。

文塔旁邊原是西關上支湧,端午節泮塘居民會在這扒龍舟,據考證還是南漢劉王花塢故地。

《羊城古鈔》記述:“劉王花塢,在城西六裏半塘……”“半塘”即今泮塘。

泮塘曾有的“古之花塢”石匾也與史書記載相符,可見是南漢劉王花塢故地。

文塔周圍廣植花木、盆景,建成園林庭院,命名為“雲津苑”,繼續見證西關人才薈萃的繁榮景象。

其實,泮溏地區保留的很多西關傳統文化極有價值。

除了廣為人知的“泮溏五秀”外,農民中還有“提四句”的習俗,逢節慶之日,就有民眾即興創作順口溜,至今壹些老人的家中還保留相關手抄本。

同時,泮溏也是廣州最早開始“扒龍舟”的地方,荔灣區泮塘和南海鹽步在每年端午節時來回走動,表演“扒龍船”已有300多年歷史。

仁威廟坐落於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占地2200平方米,是壹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

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字。

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於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

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模較大的修建。

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重建時增設了後二進建築和東序。

仁威廟初建時稱北帝廟。

據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

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後來改稱仁威廟了。

仁威廟的得名還另有壹說。

泮塘地處嶺南水鄉,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薺)、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

泮塘鄉民為“感恩邀福於神以不致成災”,故對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誠”。

話說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

有壹天,兄弟倆去打魚發現壹塊怪石,拾回家中立為神像,從此“生活順景,得心應手”,後傳遍鄉裏,十裏之內,參拜者眾。

到鄉裏集資修建廟時,鄉人便將廟名改為“仁威”了。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壹列平房。

前三進建築,當中為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後樓。

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和後樓,左右為東、西序。

頭門面闊11米,深8米。

門外兩側各立壹花崗巖石柱,柱頭雕有石獅子,柱身雕祥雲和二龍戲珠,線條流暢,形象十分生動,俗稱為“龍柱”。

泮塘在西關,即如今泮溪酒家、荔灣湖公園以及龍津西路、泮塘五約壹帶。

據說有壹個傳說:泮塘村從前有個塘,保持壹塘滿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幹了,但這個塘都是滿的。

某年天氣大旱,用池塘水來灌溉,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剩下壹半後,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

次日塘水又滿了,村民因而把這個村定名為“半塘”,別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這些都是別名而已,半塘比較多人稱呼,後來加三點水是怎麽個來歷呢?這裏另外有壹段古。

從前有個先生,去到半塘就問這裏是什麽地方,村民說叫“半塘”,是壹半的半,先生聽了就笑著說,半半聲有什麽好聽的,加多三點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聽聞覺得有三點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將是入學堂讀書的意思,村裏都想出人才啊。

那從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點水,並且村民合資建起了壹座文塔,表明村民對文化知識的熱愛和向往。

百年華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壹,是廣州市標誌性形象工程,被譽為“羊城十大旅遊美景 --西關商廊”。

整條街由風格獨特、古色古香的騎樓茶樓建築組成,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

街內還有中國數壹數二的玉器市場-華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國家級農副產品市場和中藥材市場--清平市場。

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教,首先在西關下九路登陸(今“西來初地”),並建“西來庵”(今華林寺),開創了中國佛教禪宗和嵩山少林寺。

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來,已先後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

通商口岸譽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壹通商口岸;沙面島過去是英、法等國的租界,是當今中國最具有歐陸風情的地方之壹,島內擁有上百棟集歐美各國20世紀初風格的建築,古樹林立,眺望珠江白鵝潭,更有江闊天高、氣象萬千之感。

“西關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結合,享有“食在荔灣”之盛 譽。

美食數量多達幾百種,如南信雙皮奶、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德昌鹹煎餅、荔灣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餅家、蓮香樓、榮華等為代表的廣式月餅蜚聲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

民俗風情垂青史--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邇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

嶺南畫派創始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已具有幾十個“私夥局”,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建築文化冠南粵--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被國際學者載入世界性代表建築之壹。

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鐵鑄、門畫、壁畫遍布廳堂和廊廡,造型美觀,工藝精巧。

詩人郭沫若曾贊嘆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西關大屋是最具西關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