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馬氏家族之長鄄清涼寺和國內十二家知名清涼寺

馬氏家族之長鄄清涼寺和國內十二家知名清涼寺

馬壹鷹/文

導言

很好奇地百度搜索了壹下“清涼寺”。原來,國內叫“清涼寺”的較多。目前,知道的知名的就有十二家。

“佛教八宗”之壹“華嚴宗”的祖庭華嚴寺、川東第壹凈土道場大竹凈土寺、有“川東小峨眉”之稱的大竹雲霧寺、六祖故裏“六祖聖山”上的天露寺,曾請長鄄清涼寺第五代住持道真和尚為教授;這四家古寺,都是聞名全國的佛教聖地;能請他去教佛法,可見當時長鄄清涼寺和道真和尚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

從清涼寺開始到民國時期的長鄄,除清涼寺外,還有過靈光廟、五通廟、楠木山廟、鵝梨界白馬仙娘廟、華嚴庵、朝陽庵、西迎庵、毛庵堂、雷王觀等多處;國內諸多高僧名道雲遊至此,常年香火不斷。

概況

第壹部分、國內十二家知名清涼寺:

N O.1

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王樓鄉清涼臺上的清涼寺,始建於戰國(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是壹座皇家寺院。清涼臺古稱清泠臺,臺下有池名清泠池;是西漢梁孝王之行宮,為昔日梁園七臺八景之壹。

N O.2

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城西北五公裏處的清涼寺,始建於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擴建於唐朝,明末清初達到鼎盛階段。康熙、乾隆、鹹豐等歷代皇帝都來該寺敬香拜佛。也吸引了許多歷代文人墨客光臨寺院,留下真跡碑文和詩詞60多篇;對研究歷史和書法,有著極其珍貴的價值。

N O.3

陜西省鹹陽市武功縣老城北關外的康家山頂端的清涼寺,始建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原為愛國英雄蘇武家族的避暑勝地,後捐獻給釋家建佛寺。

N O.4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清涼寺,始建於南朝(420-589年)。高僧文益禪師居住在寺內,創建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壹的法眼宗。南唐開國皇帝李昪曾到此避暑,成語“解鈴還須系鈴人”出自於該寺。

N O.5

山西五臺山清涼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征,文殊菩薩曾於清涼石上講經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

N O.6

西安市長安區上塔坡村的清涼寺,始建於隋開皇元年(581年);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弘揚華嚴宗的根本道場之壹,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祖母的墓園在清涼寺的南鄰。

N O.7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大處公園的清涼寺,前身是隋末唐初盧師創建的“盧師寺”;是壹座漢傳佛教寺院。現為石景山區普查登記文物,類別為古遺址。

N O.8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縣城北十裏地的清涼村(清涼川)的清涼寺,始建於唐朝(618-907年),處於歷史上的壹條重要“官道”(儻駱道)出秦嶺崇山之南口,環境優美、山清水秀。

N O.9

山西省宿州市懷仁縣何家堡鄉悟道村的清涼寺,據說是文殊菩薩赴五臺山途中的第壹道場。清涼山主峰有壹座磚塔名華嚴寺磚塔,磚塔高約十多米,七檐八角,遼代(907-1125年)所建。

N O.10

江蘇省常州市清涼路22號的清涼寺,始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初名報恩感慈禪院,毀於元末。明永樂元年(1403)移建今址,稱清涼寺,後改名端明寺,又毀於太平天國戰火。清朝光緒至民國間,靜波禪師及前任住持,先後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法堂、禪堂等300余間。

N O.11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大寶鄉九峰山風景名勝區中的清涼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元末明初第壹號猛將、戰神張定邊遁入空門,在此修行,成為九峰初祖,創立了臨濟正宗九峰派;歷代高僧在此修行,使清涼寺成為各聞遐邇的川西佛教名山。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遷址重建。

N O.12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的清涼寺,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傳說朱元璋即位前,壹年盛夏路經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熱難當,蚊蠅擾人,於是自言自語“可清涼否?”言訖,頓覺清風習習,蚊蠅絕跡,乃大喜,即隨口贊日:“真清涼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傳旨重修清涼寺。憲宗又降旨令廖輔赴清涼寺重修,銘刻碑文以記之。

第二部分、長鄄清涼寺:

壹、清涼寺的概況:

由隆回縣民政局編、黃元龍執行主編的《隆回地名文化集錦》中記載:

長鄄這片地域,猶如臺桌上的壹只青花瓷碗,四面環山,東面“齋粑堖”、北面“三角寨”、西面“元古寨”、南面“狗腦寨”,平均氣溫比周邊鄉鎮低3攝氏度;這裏,山清水秀,松樹、杉樹、楠竹漫山遍野,平地的田壟有山泉水滋潤,很少有歉收之憂。

明清之交的長鄄,正當才、誌、高三代時期(八、九、十代);李自成的部將、栗平人王進才血洗長鄄,馬才暤被殺,馬才東次子馬誌魁被殺,馬才東第四子馬誌超的兒子和兒媳被擄。

馬誌超萬念俱灰,為了度過淒涼的晚年,用所有的積蓄在清涼山上修建了壹座佛寺,命名為興隆寺。

後來,馬才東後裔在興隆寺的原址上擴建並改名為清涼寺,規模宏大、佛事興隆;新命名的清涼寺,先後有六位住持。

第壹代住持,姓劉,實名不詳,早年在黃皮嶺壹帶教私塾,因看破紅塵、皈依佛門;前期曾遠赴四川的清涼寺研習佛法。其石塔墓居羅漢松之右,距清涼寺大門5米;塔高2米,底徑1米;麻石建造,塔身已多處裂縫,碑文已風化;是墓群中最古老最矮小的壹座。

第二代住持,法名茂清。其石塔墓居羅漢松之左,清涼寺大門正前方;其塔身高約3米,已數處裂縫,碑文依稀可見。

第三代住持,馬昌勛後裔,母歐陽氏,“榮”字輩;俗名馬際遠,法名玉蘭。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生於長鄄曾家院廟灣裏。其石塔墓高3.24米,有5層;無論高度、層數以及碑刻的完好,都居其它四座之首。

軼事壹:

從小體弱多病,被父母送到清涼寺,受教於茂弘祖師;他專心禮佛,連年不回家,父母因思念多有責怪;就將白玉蘭(因開白花本地人稱之為白花樹)每隔壹段路栽壹棵,從屋前壹直栽到清涼寺,對父母說:“您們看到玉蘭樹,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兒子”。後來,這些樹大都被毀,如今還剩下長家村二組廟灣裏兩棵;其中壹棵的樹幹腐爛了,只剩下半邊帶皮的殘樹幹,但仍然富有生命力,每年都開白花;另壹棵在離此樹百米之處的水口石拱橋旁,枝繁葉茂,每年秋天孕育花苞,次年正月開放,芳香四溢、白如純玉,十分好看。

軼事二:

茂清祖師想考驗他的法行長進,問:“乃參南嶽是如何?”答:“踏遍祝融千疊峰。”問:“別開壹句又作何?”答:“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問:“不經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答:“叼和尚之力。”問:“喝棒直相玄,要徹悟因緣。”

軼事三:

玉蘭和尚說話十分靈驗。有壹次壹位山主趁他稽首禮佛之際,故意戲弄,從背上跨過去;他起身不見了山主,順口說道:“莫不是見鬼了”;不幾天,這位山主暴病而亡。從此玉蘭和尚再不亂說話,避而不見客,在殿後的山坎邊挖了個土洞,在裏面住了三年,直到去世。

第四代住持,法名“再學”。其石塔墓建在距清涼寺兩裏遠的砧板氹。

第五代住持,道真(諱達正)和尚的塔銘仍在;據塔銘記載:他“於乾隆八年九月二十五日生於古塘曾氏。幼常染疾寄於佛下,故八歲入梵宮,侍師祖玉蘭和尚,操修正法。二十歲受戒,二十二歲遍參諸方,歷行有得。三十三歲時,有“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四川省大竹縣凈土和雲霧二寺、廣東省新興縣天露寺請為教授。”

補充:

“佛教八宗”之壹“華嚴宗”的祖庭華嚴寺、川東第壹凈土道場大竹凈土寺、有“川東小峨眉”之稱的大竹雲霧寺、六祖故裏“六祖聖山”上的天露寺,都是聞名全國的佛教聖地;能請他去教佛法,可見當初清涼寺和道真和尚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

第六代住持,法名融開,是個番僧,遠從西藏來到清涼寺。他的武功極強,有人將近兩尺長的鐵耙齒釘入地下,地面僅留壹寸高,他只用腳壹掃,耙齒脫地而出。融開和尚住持的時候已到清朝末年,他覺得應該確定下壹代住持了。於是把眾弟子集合在空坪上說:“誰把我拋出去的木魚接住,誰就是下壹代住持……說完,他把木魚往空中壹拋,眾弟子爭相搶接,竟沒有壹個人接住。所有在場人唏噓不已,大家心裏清楚,是不祥的預兆,清涼寺將走下坡路了。再往後幾年,融開和尚撒手辭塵,沒有人替他修建石塔墓,采取土葬,就埋在路邊道真和尚的塔墓旁。

從清涼寺開始到民國時期的長鄄,除清涼寺外,還有過靈光廟、楠木山廟、鵝梨界白馬仙娘廟、華嚴庵、朝陽庵、西迎庵、毛庵堂、雷王觀等多處;國內諸多高僧名道雲遊至此,常年香火不斷。

民國時期,名震佛教界的清涼寺逐漸清冷起來。新中國成立後,其產業收歸長鄄學校所有;拆除後,大殿只剩下石砌佛臺,其它地面則種上了作物,清涼寺由此變成清冷地了。1999年,長鄄人集資復修了清涼寺。復修後的清涼寺總占地3畝,磚木結構、小青瓦頂,三重兩進,依次為山門、前殿、天井、後殿;右側建有廂樓,上層供香客歇宿,下層是餐廳,可供上百人就餐。整個寺院雖不及清朝時期繁盛,但也裝修古樸,設備齊全。如今的清涼寺已沒有和尚住持,只由近處壹位老大爺看管;老人誠心禮佛、盡職盡責、熱情待客、管理有方,加上寺院輝煌的歷史給人留下的美好印象,寺院的香火日趨興旺;求財求子的,祈福祈壽的,綿綿不斷而來。

二、清涼寺羅漢松的傳說:

羅漢松位於僧人塔墓群之中,距清涼寺大門四米。樹高5米,樹幹粗1.5米,灰黃色,呈螺紋狀;樹頂枝葉蒼翠欲滴,形如手掌。

此樹是清涼寺第壹代住持於清朝初年,從四川清涼寺移栽的樹苗,距今近四百年。

羅漢松長到5米高,1米多粗時,不再增高增粗了,經風霜雨雪而不倒。

七十年代初的某壹個三月份,郁郁蔥蔥的羅漢松樹幹枯焦樹葉枯萎,滿長鄄爭傳羅漢松死了。當地有位村民想把它據為己有,理由壹、羅漢松樹質堅硬適合做桌子,板面如同鋼板永久不爛;理由二、鋸成板子出售可以發筆小財。所以他先後從長久、鳥樹下、高平以雙倍工錢約請最有經驗的鋸木師傅,但是壹個個都二話沒說掉頭就走,以後再無人提砍羅漢松。

1977年二月,羅漢松的黃葉泛青,接著越來越青;滿長鄄盛傳羅漢松復活了。

如今,羅漢松越長越茂盛,翡翠般的樹冠和五彩繽紛的清涼寺前門交相輝映,形成壹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遊人香客的眼球。近年,隆回縣林業局撥款,將羅漢松作為珍稀古樹加以保護。

三、清涼寺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涼寺(含清涼山僧人墓群),位於隆回縣荷田鄉長鄄村壹組清涼山,始建於明代,民國初年盡毀。現重建寺廟占地面積約530平方米,座西北朝東南,中軸線上自東南向西北依次為山門、前殿、後殿,東側建廂樓。後殿為磚木結構,小青瓦懸山頂。寺廟前有舍利形制石塔墓4座,均為安放該寺廟有影響的幾位僧人的逝後靈骨和生前衣缽。塔呈六角形,有三、四、五層不等,葫蘆寶頂。其中最高壹座五層,高3.24米,塔底層嵌清鹹豐九年(1859)墓碑1通,碑文記載墓主達正法師等生平及清涼庵的淵源。2011年9月公布為隆回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寺廟以外墻墻基為起點,四向各至50米處;墓群以墓外緣為起點,四向各至5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範圍外100米處。——以上內容來源於《隆回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四、關於清涼寺的題詩:

N O.1

在長鄄清涼寺的清涼塔上,存有清朝乾隆後期拔貢(相當於舉人副榜)馬卓庵的律詩:

蒲團踏破奉金人,衣缽非從見葉呻;

緣覺得緣期得通,悟空通悟便通真。

心懸慧鏡原無垢,塔有清風再掃塵;

般若靜存儲舍利,此間福地媲

N O.2

清涼寺讀馬少僑先生聯有感

蕭偉群

名山古寺廓然開,攬勝尋芳群客來。

老樹輕斜雲屢護,小龍偏愛日初偎。

休疑避俗終仙地,始信祈神拜佛臺。

愧我登遲時不早,清涼受讀仰高才。

註:小龍樹上有蛇

N O.3

七律·復遊長鄄清涼寺

魏海波

萬綠叢中現寺樓,梵宮沵入極清幽。

香斟茶茗歡為飲,坐定蒲團暫且留。

佛在此間多客旅,心從塔下自禪修。

還生枯樹流芳遠,暮鼓晨鐘足解憂。

N O.4

此是古叢林,證五蘊皆空,壹塵不染;

重修新佛院,看九溪瀉玉,三角飛雲。

——題清涼寺

N O.5

枯樹竟還生,意到虔時神有眼;

菩心如賜福,運逢亨處石成金。

——題清涼寺

馬氏宗祠創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於1935年,於右任 [1] 槽門題額;此圖攝於80年代。

補充資料

[1]

於右任:清朝光緒五年(1879)出生於陜西三原。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民國開國元勛、同盟會骨幹、南社重要成員。曾任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達34年;同時,他還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的創辦人之壹,並擔任復旦大學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