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古代皇帝的陵墓是什麽樣的

古代皇帝的陵墓是什麽樣的

帝王陵墓,實際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屬建築,合稱為陵寢。我國從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到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歷時三千余年,其間,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統壹王朝和地方政權,***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跡可尋、時代明確的帝王陵寢***有壹百多座,分布在全國半數以上的省區。所以我國的帝王陵寢不僅數量眾多、歷史悠久、在世界上獨壹無二;而且布局嚴禁、建築宏偉、工藝精湛,具有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東周時期已經出現了陵園。初期的陵園,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築圍墻,也有利用天然溝崖作屏障。陵園壹側有門,園內除陵墓外,沒有其他附屬建築。

據文獻記載,春秋晚期才開始在墓上構築墳丘,如《禮記?檀弓》中記載了孔子為父母的墳建造墳丘,並認為此前沒有墳丘,即"不封不樹"、"墓而不墳、與地齊平"。但考古發現表明自戰國中期起,趙、秦、楚、燕、齊、韓等國的君主死後都營建高大的墳丘,並尊稱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著王權的尊嚴和地位的崇高。墳丘都經過夯築非常堅固,形狀大體分為圓錐形和覆鬥形兩種。

歷代帝王都為自己營造大型墓室。兩周時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來的形制。戰國時期的陵墓多在墓內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濕,保護墓室。

西周已經存在夫妻合葬。陜西寶雞西周中期的魚伯墓和河南浚縣西周晚期的衛侯墓,都發現了夫妻"異穴合葬"的現象,即夫妻分別葬在兩個相互緊靠的墓穴中。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趨普遍。

由於中國古代統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作為隨葬品被埋進了墳墓。兩周時期諸侯王墓的隨葬品仍然延續商代,以各種青銅器為主,包括酒器、樂器、飲食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配備成套種類齊全。其中鼎和簋最為重要,其數量、組合是當時貴族身份的標誌。戰國時期隨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顯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後殺殉逐漸減少,但直到戰國初期的壹些貴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戰國中期以後這中殘酷的殺殉遭到了人們的反對,殉人減少,並出現了用木俑和陶俑來替代人殉隨葬。秦國在獻公時廢除了人殉制度。

周文王、武王墓

傳說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現在陜西省鹹陽市的原阪上。

周文王姬昌,曾被紂王封為西伯侯,在位期間,圖誌改革,國勢強盛。周武王姬發是 文王之子,繼承父王滅商的事業,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傳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鄰,形狀類似山丘。陵上草木叢生,陵園周圍綠野烘托。陵的前面有壹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立的。祭殿裏保存著歷代碑石,大多為祭告之文。

歷來人們都把奮發圖強、開基立國的周文王周武王的業績和鹹陽原上那高高聳立的陵冢聯系在壹起,不乏祭奠和瞻仰,並且留下了種種神話般的傳說。

燕侯與燕往墓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壹個諸侯。

燕侯墓在現在的琉璃河東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國的都城。這裏發掘過很多大墓。這些 大墓分布在大約五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排列沒有壹定的規律。大型墓和壹些中型墓有"車馬坑"。有的整車平放,殺死的馬放在車轅兩側;有的先把殺死的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開的車部件放置在上面,車輪斜靠著坑壁。八六年的時候發掘出來壹座這個時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開設墓道,這在其他地方沒有發現過。這個墓曾經被偷盜過,出土的隨葬品比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帶銘文的銅鼎。銘文明確記載了四周初年周王冊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個族壹起劃歸燕王管理的史實。墓地還出土了壹些帶銘文的銅器,銘文記載了燕王賞賜奴隸、貨幣的情況。有壹件銅鼎記載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寶公貢獻食物並受到賞賜,這就和史料所記載的召公長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輔弼王室的史實相印證。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為兩個墓區,中間有古道河相隔。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墓室是長方形,四壁夯築後再用火燒加以堅固。墓曾經被島,殘存的隨葬品有禮器、編鐘,但是沒有兵器和車馬。禮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銅器,有九件列鼎壹套,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壹套,鼎簋數和文獻的記載是壹致的。

西漢繼承了秦代陵寢制度並且有所發展。陵園裏只有壹個重城,陵墓在陵園的中央,坐西朝東。陪葬墓區也在陵墓前方。西漢初期,帝、後在壹座陵園內異穴合葬。從文帝開始,帝、後各建壹座陵園。到景帝的時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廟宇。以後這種陵旁邊立廟的制度壹直延續到西漢末。

西漢開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墳之外,還出現了壹種"鑿山為陵"的形制。這種形制在當時的壹些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漢的中晚期,墓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鑿山為陵"的墓室大多數是橫穴式,並且分為耳室、前室和後室等很多部分。而豎穴式的墳則改用磚和石料構建墓室。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了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宮殿和院落。這種墓室起到了槨的作用,所以墓室裏的葬具只有棺而沒有槨。在這些墓葬裏,墻壁上大都繪有彩色的壁畫,或者有模印的畫像磚,而在石結構的墓葬裏則大都是雕刻畫像。壁畫的題材很廣泛,除了神靈怪獸、歷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現帝王生前的各種生活場面。

西漢時期從高祖開始,出於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稱為"陪陵",形成規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當時的朝廷重臣和皇親國戚。據記載,陪葬長陵的有蕭何、曹參、張良等壹些開國元勛;陪葬茂陵的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賜,各自建有陵園、園邑和祠堂。有的還把子孫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離帝陵越近,封土也較高大。從西漢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來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漢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則或是外戚,或是佞幸,或是妃嬪、宮人。這種情況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漢代政治上的興哀和變化。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厚葬之風最盛行的時期。包括珍寶、明器、陶俑、車馬、糧食等,身前身後的用品無所不有。

漢高祖長陵

漢高祖劉邦長陵,在陜西省鹹陽市窯店鄉北的鹹陽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壯觀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長陵坐落在鹹陽原的南部,居高臨下,威武壯觀,顯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嚴。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以布衣提三尺劍有天下"的皇帝。楚漢戰爭中,他叱咤風雲,"大戰七十,小戰四十",身負重傷十二次,最後擊敗了不可壹世的西楚霸王項羽,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劉邦稱帝的第二年開始營建長陵。陵園是仿照西漢都城長安建造的,只是規模略小而已。陵園內還建有豪華的寢殿、便殿。寢殿是陵園中的正殿,殿內陳設漢高祖的"衣冠幾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時壹樣侍奉。

漢高祖劉邦的陵冢在陵園的偏西處,形狀像覆鬥,是夯土叠築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書的"漢高祖長陵"石碑壹通,陵冢下面是劉邦的安寢的地宮。 陵園中還有呂後合葬陵,在長陵東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於漢代的制度造成帝後不同陵,所以呂後單獨起陵於長陵之東。呂後陵是覆鬥形。

陵園的北面是長陵邑的所在地,在現在鹹陽市的韓家灣。陵邑略呈長方形,城墻由夯土築成,南北長,東西寬。陵邑的南墻部分與陵園邊墻重合,東面沒有城墻建築。劉邦生前就遷徙大姓和貴戚之家在陵邑中,讓其侍奉陵園,陵邑戶口多達五萬多。近年在長陵陵邑範圍內曾經發現樹木雙獸紋半瓦當和大量瓦片堆積、水管道、生產工具等。從文獻記載來看這些殘留的廢墟、出土文物,可以窺見當年陵邑朱檐彩棟、深宮廣院、車馬人熙的繁華景象。

長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園東部。唐朝詩人劉彥謙《長陵詩》說:"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在西漢諸陵中,長陵的陪葬墓數量最多,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死後多陪葬在長陵。

西漢滅亡之後,歷代帝王曾對長陵采取壹些保護措施。比如魏明帝詔:"高祖陵四方各白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規定"給守陵五戶,長史春秋奉祀"。這使兩千多年之後的高祖長陵仍以高大雄偉的姿態,屹立在鹹陽原上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有二十壹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這二十壹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陜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原和北山嶺的頂部。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並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勛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壹樣,在中國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後的第二次發展。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點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弘。另外的特點是,陵區內有很多殿宇樓閣組成的地面建築;功臣陪葬,皇親從葬;有大量威武雄壯、富有時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淵的獻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顯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橋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肅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適的崇陵,順宗李誦的豐陵,憲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敬宗李湛的莊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貞陵,懿宗李淬的簡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被封為秦王,他為建立統壹強大的秦王朝躍馬征戰,屢建戰功。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第二年改號為"貞觀"。李世民是壹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十年長孫皇後死後,太宗就開始營建昭陵。他極力宣揚薄葬,目的是為了使"殲盜息心",免得象漢朝諸陵壹樣被偷盜屍骨無存。但事實上,昭陵的建制並非儉約,而是十分奢華的。整個陵園方圓幾十公裏,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的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唐太宗死後葬入玄宮,與長孫皇後合寢,以便讓皇後按禮制在寢宮內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內部非常華麗,據傳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蘭亭序》真跡就在其中。唐代詩人杜甫曾經作詩描述了昭陵玄宮輝煌壯麗的景象。

昭陵陵園內有壹百六十多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征、房玄齡、溫彥博、李靖、尉遲恭等歷史有名人物的墳墓。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分布在兩側,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數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門外有壹個梯形的祭壇,祭壇陳列著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石像,祭壇的東西廡殿中陳列著世界文明的浮雕石刻六駿。

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與吐蕃和親,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深得各族人民的擁護。太宗死時,突厥阿史那社請求殉葬,於是高宗派人打制了這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系的寫照。可惜它們在清代乾隆以後大多被毀了。

至於昭陵六駿,是馳名中外的浮雕。它們是李世民當年統壹全國,南征北戰馳騁戰場騎的六匹戰馬。李世民為了紀念它們,將它們雕在了石屏之上,相傳六駿的圖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畫家閻立本之手。工匠們運用高超的技藝逼真地雕刻了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題有高宗的贊美詩,是由歐陽洵書寫的。這六駿分別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虢和白蹄烏。其中,颯露紫是唯壹旁邊伴有人像的。據傳說,李世民在壹次作戰中與隨從失散了,敵方的騎兵壹箭射中了颯露紫,丘行恭拼死護駕。李世民後來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就把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後的颯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斷拔箭,這種救護之情,實在是人馬難分,情感真摯。昭陵六駿體現了中國人民無比的智慧和創造力,在人們心目中於是就被神化了。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大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於是叛軍倉皇潰逃。偃旗息鼓後,騎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後來的昭陵守墓官報告說,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真是神馳呀。

昭陵的布局,不僅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的氣概,還說明了李世民壹心想結成以宗室和大臣為主體的新的氏族集團,以便於唐代王朝的長期統治。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為了推崇皇權,朱元璋恢復了預造壽陵的制度,並且對漢唐兩宋時期的陵寢制度作了重大改革。這些改革表現在很多方面。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時期的方形改為圓形,以適應南方多雨的地理氣候,便於雨水下流不致侵潤墓穴。所以,這壹時期非常講究棺槨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墓中的屍體壹般都保存地比較好。其次,陵園建築取消了下宮建築,保留和擴展了謁拜祭奠的上宮建築。相應的取消了陵寢中留居宮女以侍奉亡靈起居的制度。這是對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它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陵寢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漸廢止,這樣就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儀式。明朝特別註重三叩九拜的祭祀排場,這是統治者推崇皇權、鞏固統治的壹種手段。

隨著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發展,明代陵園建築的藝術風格比較以前歷代都有較大的突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對集中的木結構建築群。這是明清陵寢制度的壹個顯著特點。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的明代諸皇帝的陵墓區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天壽山,統稱為"明十三陵"。

明代前期,由於皇權專制,從明太祖朱元璋起就嚴禁後妃參政,這個政治特點在葬制上也有所體現。在明英宗以前,除皇後附葬帝陵以外,其他宮妃大多殉葬而死。據史書記載,在宣宗的嬪妃殉葬的隊伍中,有壹名宮廷女官叫郭愛,擅長詩文,入宮才二十天就被迫去殉葬。她臨死寫了壹首絕命辭曰:"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淒淒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據《李朝實錄》記載:殉葬的那壹天,殉者先要赴宴,宮內擺設宴席,這時哭聲震天,她們被迫站在小木床上,將早已準備好的繩索套在脖子上,活活吊死,慘不忍睹。明朝這種殘酷的人殉制度,壹直到明英宗後才被廢除。

明代對陵寢的保護,比以前更加嚴密和制度化。比如,圖謀要毀山陵的,以"大逆"罪論,不分主謀從謀壹律淩遲處死;偷盜大祀神祗中禦用的祭器、帷帳等東西壹律斬首;山陵內盜砍樹木的斬首,家屬發配邊軍。另外,明代專門設有神宮臨軍,專門掌管陵寢保衛。還設有壹衛駐兵屯軍保衛陵寢外部。真可謂壁壘森嚴。

明中都皇陵

中都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安徽鳳陽縣明中都城西南方向。陵冢高大雄偉,登上陵頂環顧四方,南有丘陵綿亙數百裏,北臨淮河滔滔東流去,東西二隅地勢逐漸內底。皇陵頭枕山峰,足登淮水,猶如仰臥在巨大的躺椅之中。

朱元璋的父母是安徽的鳳陽人,家境赤貧,沒有土地,後來這個地區瘟疫流行,不到二十天,朱元璋的父母相繼死去。因家貧沒有錢賣棺槨,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兄長擡著他們的父母的屍體草葬山莽。傳說兩人快到山麓的時候,突然電閃雷鳴,大雨滂沱,只好放下屍體避雨村寺,第二天拂曉,朱元璋與兄往視,見父母屍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聳。朱元璋稱皇帝的第二年,就在他父母墳墓上修建皇陵,歷時有十年。皇陵陵園規模宏偉,園內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氣勢不亞於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園內建築大部分已經毀於明末,在農民起義軍的腳下已經被蕩然殆盡。

皇陵陵園前的神道石像雕體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細細雕琢而成的。其中的石馬是群雕中的佳作,石馬背負錦鞍,昂首嘶鳴,鬃毛披動,形態逼真。據說,南來北往的馬匹,遠遠望去總是掙脫韁繩跑到石馬前歡跳,這真是可謂以假亂真!可見雕刻技巧之高超了。

陵園裏的石碑僅剩下"皇陵碑"和"無字碑"兩通,都是龍首龜跌,氣勢壯觀。皇陵碑的碑文是朱元璋親自撰寫的,敘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經歷以及參加起義軍、東渡大江、建立明王朝的崢嶸歷程。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摯濃烈。無字碑,寓意朱元璋祖輩功德無量,難以用語詞表達。今碑以斷為三截。

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壹座帝王規模的陵墓,其豪華侈麗的規制繼續了漢唐兩宋的傳統,開創了明清時代的風格,在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壹座帝陵,是清黃太極的陵墓。昭陵陵山為人工推造而成,號稱隆業山,占地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

整個陵墓可分為兩個部分,從下馬碑到大紅門是壹個部分,下馬碑在陵區的最前面,碑文用滿、漢、蒙、藏、回五種文字鐫刻著"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以顯示陵區的神聖和莊嚴。

陵區的第二部分是大紅門到方城。大紅門上鑲有五彩琉璃蟠龍,門裏有石雕華表和六對石獸,雕刻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石馬"大白"和"小白",據說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心愛的兩匹坐騎雕琢而成,英姿勃發,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駿相媲美。

陵區第三部分是龐大的方城和後面的寶城,這是陵園全部建築的主體。方城內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莊嚴肅穆。在明樓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壹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樓,把清初城堡式建築藝術和中國傳統的陵園建築風格融為壹體,相得益彰。寶城的中間有半月型的寶頂,就是埋葬皇太極和皇後的地宮,北依窿業山,氣勢壯觀。

清東陵

清東陵在河北省尊化縣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關以後營建的最大的陵墓區。整個陵區劃分為前圈和後龍兩部分,前圈是陵園建築區,後龍是襯托山陵建築的北隅,範圍很廣。

東陵背依昌瑞山。歷史記載,這塊地方是由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清入關之後,有壹次順治皇帝狩獵,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驚嘆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說完就取出佩仍向遠處,對侍臣說:"落處定為穴。"由此開辟了清朝入關後的第壹個陵墓區。清東陵的陵園布局以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鹹豐皇帝的定陵。陵園裏壹***葬有壹百五十多人,包括五個皇帝、十五個皇後,還有很多皇貴妃、貴人、常在、答應、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壹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墻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壹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壹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壹座,也是最有趣的壹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裕陵

清東陵中地宮情況,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宮是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布滿了與佛教有關的各種經文和圖飾雕刻,猶如壹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內盡管圖文繁多,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相反給人壹種相互襯托,渾然壹體的感覺,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

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的定東陵是我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壹座皇後陵寢建築群。

定東陵壹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總覺得不稱心,不惜勞民傷財,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氣概非凡,金碧輝煌,使人仿佛進入黃金世界。殿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盤玉柱,用極為珍貴的黃花犁木構成。金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須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似真龍淩空,扶搖直上。隆恩殿前有龍鳳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壹幅金鳳戲龍的景象,充分反映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到用心。

慈禧定東陵地宮比乾隆更為奢華。地宮珍寶不計其數。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壹顆夜明珠,能分開合攏,分開透明無光,合攏時透出壹道綠色寒光,夜間百步之內可以照見頭發。 直到地宮封閉前夕,還不斷往裏面安放各種稀世珍寶,奢華之極,駭人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