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瓦卡鎮是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愛與舞之鄉。

瓦卡鎮是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愛與舞之鄉。

瓦卡鎮是康巴著名的藏族文化藝術之鄉。在這裏,民歌、舞蹈和傳統技藝如學羌族、藏車造型技藝、藏棋、九步鍋莊、川西藏族民歌、康巴藏族服飾、毛紡織、釀酒、碉堡建築技藝等壹直保持著現場傳播,使瓦卡鎮成為藏族民間藝術的寶庫。

20114年10月5日,四川省文化廳正式命名206個“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得榮縣以“情舞之鄉”而聞名。作為這種民間歌舞藝術傳播的唯壹場所,瓦卡鎮成為名副其實的“愛與舞之鄉”。“得榮薛強”於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瓦卡鎮是得榮薛強的發源地和唯壹傳播地。

學羌,又稱“情舞”,是瓦卡先民在結合藏族和納西族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造的壹種獨特的民間歌舞形式。民間傳說,學羌是人民為迎接漢族公主入藏而發明的。

得榮學羌是得榮縣瓦卡鎮藏族青年男女戀愛時跳的壹種舞蹈。年輕人在溪邊或山林中聚會,點起篝火,舉行歌舞晚會,直到天亮。多少人因為愛舞而相識,碰撞出愛的火花。

學羌的舞蹈風格和音樂色彩獨具特色。學羌的基本特點是:跳、踏、舞袖,手隨腳動,腳流暢,區別於其他藏族民族舞蹈。學羌舞剛勁、樸實、大方,其動作特點是腳跺結合,常與跺結合。舞蹈中常見的踩點是下壹步有力,腳輕脆。當舞者俯身改變踏點時,這個動作顯得靈活灑脫。

學習羌族音樂形式多樣,歌詞內容豐富。旋律結束時,以不穩定的喇叭音為主。每壹首曲子的旋律結束後,空隙都被舞者的踏點填滿,形成穩定的結尾到不穩定的余音,使舞曲充滿生機和活力。

薛強是民間的,娛樂性的,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作為藏彜民族走廊的重要節點,薛強反映了生活在康巴南路流域的藏族人民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它具有獨特的舞蹈節奏和奇特的音樂風格,保存了得榮藏族古老歌舞的韻味,是得榮特有的,對得榮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2012至12,瓦卡鎮阿強民間藝人格瑪次仁被文化部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布、阿忠等研究羌族的民間藝人被命名為縣級非遺傳承人,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非遺傳承保護隊伍,每個村組建了十余支羌族表演隊,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2013年6月,在青羊區援藏幹部的支持下,瓦卡鎮14名民間藝人成功登上第四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節舞臺,在各場館進行了5場演出。婀娜多姿的服飾,古樸渾厚的舞步,高亢的歌聲,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會後,以瓦卡鎮薛強隊為主要演員的得榮縣代表團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人民和文化部頒發的優秀表演獎。藏族車模工藝是藏族人民制作各種木制家用電器的特殊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瓦卡鎮的車模技術遠近聞名。2008年2月,來自紫石村薛剛自然村的民間藝人榮格次仁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瓦卡鎮采用汽車造型技術制作的木制品種類繁多,超過100個品種,其中不乏民族傳統手工藝精品。程序復雜,工藝獨特,具有壹定的觀賞和實用價值,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產品遠銷西藏、印度等地,深受喜愛。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在山間並排奔流。三江並流位於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橫斷山脈縱谷區,包括怒江、迪慶、麗江、大理的部分地區。千百年來,三江並流孕育了“濱江文化”。它位於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變的代表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壹。2003年7月2日,被第27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瓦卡鎮位於金沙江東岸,紅山地區和世界遺產白芒-梅裏雪山地區中間,三江並流。這是該地區的壹個自然部分,有三條平行的河流和壹個被遺忘的世界遺產。(示意圖如右圖)金沙江第壹彎位於瓦卡鎮,號稱“雄、奇、險、陡”,是中國40大景觀之壹。

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金沙江,在瓦卡鎮瓦卡村和阿洛貢村之間,圍繞著金字塔般的太陽錐峰,瀟灑地劃出了壹個形似“ω”的大彎。金沙江夏秋兩季為黃色,冬春兩季為深綠色,山巒起伏,藍天白雲為背景,景色壯美。(《金沙江第壹彎》又寫成“金沙江第壹灣”)

瓦卡鎮有川內唯壹壹段滇藏茶馬古道,從洪鈞大橋到瓦卡渡口,全長約12公裏。是從茶馬古道重鎮香格裏拉的十間塘鎮進入西藏的必經之路。金沙江瓦卡河段地勢平緩,流速緩慢,非常適合擺渡過河。因此成為商隊駱駝穿越金沙江的理想渡口,被譽為“茶馬古道第壹渡”。

同時,在瓦卡鎮的高山之上還隱藏著壹條不為人知的連接滇藏、川藏茶馬古道的重要支線。商隊駝隊從瓦卡渡口經阿洛貢、曲崗頂到達巴塘,最後到達松麥、次吾,在那裏與川藏茶馬古道相遇。

滇藏之間的茶馬古道形成於6世紀後期。它從雲南主要產茶區西雙版納、普洱出發,經大理、麗江、香格裏拉,經瓦卡金沙江第壹渡進入西藏,直奔拉薩。它是古代中國與南亞之間的重要貿易通道。

在瓦卡和奔子欄之間,至今還保留著古渡口和渡船,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瓦卡渡口”。遊客可以乘船渡過寬闊的金沙江,幾分鐘就可以從四川到達雲南。

同時,在已建成的金沙灣大橋上,還可以欣賞到“龜塔”的奇觀。金沙江中每年秋冬都會出現壹塊形似烏龜的巨石。壹座頭朝河的佛塔,仿佛在祭拜佛塔,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1936 4月,紅二、六軍團18000余人,由賀龍、任、、肖克、率領,於25日至29日從石鼓、漓江至巨甸分兩路強渡金沙江,擺脫了國民黨65438+萬余人的包圍和攔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隨後,紅軍官兵以頑強的意誌抗擊饑寒,成功翻越哈巴雪山,到達中甸(今香格裏拉)縣城。

經過短暫休整,5月5日,1936,賀龍、任率領紅二軍團離開中甸城,向得榮進發。7日,紅二軍團先頭部隊到達中甸(今香格裏拉)、德欽、得榮三縣交界處的孜那拉山口時,被地方武裝封鎖。第四師參謀長唐福林、第五師參謀長高、連長肖學智和十幾個戰士犧牲了。紅軍擊潰阻擊武裝後,於8日全部進入得榮境內。

瓦卡鎮是賀龍、任率領紅二方面軍1936從雲南向西康藏區長征的第壹站,經典紅色電影《金沙江》的故事就取材於此。至今,瓦卡鎮有洪鈞橋和賀龍橋兩處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紀念革命烈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至今日,在木柴村、壩子色勒村等瓦卡鎮的村落裏,仍然流傳著紅軍戰士和賀龍元帥在長征途中的故事。截至2014、11,瓦卡鎮已擁有壩子Sire村(2012)、子埂村(2013)、阿城村(2013)、子石村(206544)。2014年7月,巴子Sire村入選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公布的“第壹批納入2014年度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

2013年7月29日,瓦卡鎮的巴子Sire村、阿奇村、瓦卡村、子埂村、子石村、曲剛丁村、阿洛貢村、吳勇* *村等8個村落被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財政廳公布為“四川省第壹批傳統村落”,全省僅有65433個村落,

八個傳統村落散落在海拔2200-3100米的山谷斜坡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夯土藏式土房依山有序排列。歷史悠久的古塔聳立在村落周圍,白色寶塔隨意錯落,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色。與此同時,豐富多彩的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在這些傳統村落中呈現著活態傳承,反映著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表達著這裏的民俗情懷、生活觀念和文化傳統。堪稱活的藏文化博物館。瓦卡鎮是太陽谷省級景區的主體部分,其景觀資源包括幹熱河谷、原始森林、高原湖泊和雪山。得榮縣海拔最低的金沙江與崗曲河交匯處1990米,縣城海拔最高的阿香沈重山5599米,都位於若卡鎮。

全鎮呈現突出的垂直立體氣候,從山谷向上形成山谷北亞熱帶、山地暖溫帶、山地溫帶、山地寒溫帶、山地亞寒帶、山地寒帶六個垂直立體氣候帶。景區內有多種類型的地質奇觀、自然遺跡和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每到春天,山谷中麥浪轉金,山中桃花芬芳,山頂雪峰間杜鵑花絢爛,壹年四季山色變換,美不勝收。瓦卡鎮的傳統民居建築是康巴弄區典型的夯土倉房——土碉堡。土碉堡依山勢錯落有致,具有濃郁的藏族特色。土碉堡的墻是用土夯的,壹般三層,每層用大梁架起來,墊上細圓木或木條,鋪上樹葉和夯土棕櫚,然後釘在地板上。壹般最下面壹層是谷倉,二層是廚房、客廳、臥室、儲藏室,三層配有大廳和燉桑桌。

土碉堡經濟、堅固、實用,符合農區藏族生活習慣,具有防禦功能。經過具有藏族特色的彩繪裝飾後,呈現出顯著的地域特色、高超的建築技藝和雄偉的氣勢。瓦卡鎮阿奇村、吳勇村、子埂村、巴茲Sire村、子石村、阿洛貢村有十多個土堆。這個民間傳說是格薩爾王戰役的遺跡。據史料考證,應該是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雲南麗江穆氏土司征服吐蕃。

歷經歲月滄桑,大部分土碉堡已經殘破,現存最高的土碉堡達到10米,全部為夯土砌築。土雕就像壹個飽經風霜的藏族戰士,屹立在群山之上,守護著村莊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