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平和縣九峰鎮楊氏宗祠

平和縣九峰鎮楊氏宗祠

九峰鎮楊氏宗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楊厝坪,供奉著楊氏始祖念三公及其後三神。該寺建於明嘉靖年間,清雍正五申年間(1728)擴建。歷史上,雍正、戊申年間(1728)擴建,乾隆、庶人年間(1742)、光緒年間(約1880)、1985、2000年間五次修繕,現存建築風格仍保持清代風格。

祠堂位於東北至西南方向。占地面積約1876平方米。建築面積458平方米,前面是壹個半圓形的水池和壹個寬闊的球場,球場用鵝卵石鋪成。山墻用磚砌,裙邊用安蘇面石,下面放草紋矽腳石。開間是雙面門,門兩邊青磚形成格子圖案,上面做了石雕窗花和石柵欄窗。門前有壹對鼓石,上面有人物、動物和花卉的浮雕。門楣上方寫著“楊氏宗祠”,兩側各有壹件鑲有“乾隆龍鳳”的景德鎮彩瓷。內墻抹灰。主樓寬三間,大門外觀如六柱三層牌樓。第二間和略間,幾何連續花紋青磚砌成,青石虎妞窗,青石高浮雕螺旋門鼓,裏面是三開間門廳,入口很深。六角石柱,四條檁條,卷棚屋頂,天井花崗巖板。前廳深入兩個房間;正廳深入三個房間。前堂九檁,正殿十五檁,二房三梁;水廊五檁;梁間雕有花草紋和香草龍紋,梁上留有彩畫,五顏六色,裝飾復雜。正殿的金柱都是用木柱連接的花崗巖石柱,石柱基礎放在下面;柱子雕刻精美,有雕鳥紋的方形柱子,有浮雕雜寶獸紋的八角形柱子,有腰平面瓜形圓柱。梁架為跨鬥吊梁混合型,梁為月亮梁,拱為肥梁拱,坐鬥有花籃鬥,瓜鬥為荷花方雕鬥,方鬥開海棠線,為梅花鬥;前殿和正殿的內外檐都用鬥拱裝飾。祠堂屋頂的隔板瓦,飛檐高,挑檐深,升降曲線柔和;主脊為燕尾脊,主脊用花、草脊遮擋,工藝也細膩。天井鋪花崗巖條,室內地面鋪八角菱形紅磚和方形紅磚。正殿庭院兩側由廊坊相連。祠堂的前廳是鋪的,正殿是用方形紅磚鋪的。寺內還有清乾隆年間重修的碑刻。

楊祖上讀三公,明朝洪武年間(約1390)從福建寧化縣石壁村來到這裏。以為是福地,所以蓋了房子。明嘉靖年間,重修為“福山寺”。清雍正年間(1728),擴建命名為“追來殿”。清乾隆年間(1742)將門樓加高,變為三落、長降、雙龍、奪珠,為兩落、壹天井、兩廂、前堤、半圓池、後花臺、半圓圍。護舷左右兩側有兩個小的四邊形堤岸。太平天國後期,前殿和正殿毀於大火,只有門樓幸存。清光緒年間(約1880),楊的祖先按原樣重建了前殿和正殿。

追來堂是廣東省雲霄縣、潮陽縣、饒平縣及臺灣省臺北、高雄、臺中、屏東、雲林、臺南等地的平和九峰鎮、長樂鄉、七嶺鄉、下河鄉及楊後裔的大型祠堂,與閩臺淵源頗深。

“追遠堂是兩岸楊氏宗祠之壹,也是兩岸血緣關系的重要見證。”鄭陽說,有成千上萬的追來堂後裔被送到了臺灣省。兩岸三通後,臺灣省楊氏宗親紛紛回鄉祭祖。因此,文物部門將對追來堂進行保護和修繕,以吸引更多的臺灣同胞回鄉尋根。

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楊厝坪的創始人楊從福建寧化縣遷居平和,定居九峰鎮楊厝坪。他的房子叫“浮山公館”。明嘉靖年間,楊的後代楊氏建造了楊氏宗祠,原名“浮山祠”。清雍正六年,在孫若主持下,祠堂擴建至現有建築規模,命名為“追來堂”。乾隆七年後,祠堂門樓升級改造成現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