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别墅装修 - 五馬街有哪些交通方式

五馬街有哪些交通方式

五馬街交通指南:坐1路、4路公交車五馬街下,步行幾分鐘即到。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古老的街道之壹,也是著名的商業街。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府前街相交,長400米,寬12米。據唐時《古今風俗通》載: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馬,鄉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馬坊焉。宋紹聖二年(1095),溫州知州楊蟠改定溫州36坊,五馬坊列為其中之壹。楊蟠《百詠五馬坊詩》雲,相傳有五馬,曾此立躊躇。人愛使君好,換鵝非俗書。清時改坊為街,街兩側擁有14條小巷。1934年,拆讓店屋,由6米拓寬為12米,改名中山路。舊時這裏商賈雲集,綢布莊、百貨店、銅錫器皿行、中西藥店、錢莊等鱗次櫛比。

解放後,又恢復五馬街之名,1974年改為瀝青路面。1984年4月五馬街定為步行街,為溫州市標誌性購物步行街。五馬街集購物、商貿、文化、娛樂、休閑為壹體。1999年3月份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2000年,五馬街改造工程被市政府列入《溫州文化升位計劃》,並於當年改造完畢,五馬街西面入口處還設立了《五馬奔騰》雕塑。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商業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地域,兩旁建築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風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3家百年老店和百貨商店、溫州酒家等。

這些老店大都創辦於清代和民國期間,不少店鋪的歷史在百年以上。

甜酸苦辣皆調和

矗立在五馬街口的五味和是我市歷史最悠久的壹所副食品商店。它始建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系寧波商人楊正裕與同鄉馮伯禎等十來位寧商集資創辦。初為蜜餞店,址在饅頭巷西段,即現鼓樓街78號,兩側書有楹聯蜜餞海味各種藥酒南北果品罐頭茶食,門楣上橫書五味和店號,又以壹方青石板刻上梅調鼎原筆五味和三個大字。馮伯禎與清末著名書法家梅調鼎有舊,遂請梅題寫店名招牌。經梅調鼎先生推敲再三,認為在原店名五味之後增壹個和字為好,取甜、酸、苦、辣、鹹五味調和之意,於是寫下了五味和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清光緒廿九年(1903),楊正裕之子楊直欽繼承父業,在五馬街口增設分店(即現在五味和店址),稱五味和新號。五味和在楊直欽經營期間迅速發展,尤以甌柑暢銷京津北方而獲利甚豐。民國廿壹年(1932),溫籍股東林敏卿任新店經理,因經營有方,五味和經營業務不斷擴大。老店於1940年歇業,新號從此獨樹壹幟。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有同仁和、元昌、福旭等附近南貨店並入,遂重建店房,擴大門面與規模。1966年轉為國有企業,改稱地方國營新風副食品店,1979年恢復原店名。

五味和十分註重經營特色,除了供應南北貨外,兼營糟、醉、臘、海味、鮮果,還自辦作坊,聘請名師制作蜜餞、腌臘貨、糕點、炒貨等食品,以選料考究、加工精細、貨真價實、風味別具而聞名,尤以糟制魚生、蝦醬、醉蟹、香螺、臘腸、醬油鴨、五味香糕、山楂糕與五加皮藥酒為特色。知名度最高的要數美味魚生(即白鰨生),制作工藝已有80余年的歷史,獨具色鮮、條勻、不糊、味美、耐貯五大特色。除供應本地市場外,曾用龍泉青瓷罐精裝遠銷香港。旅居臺灣的著名報人馬星野得到壹罐鄉親們送的五味和美味魚生後,歡欣之余,曾賦詩壹首:拜賜蒓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小小魚生勾起了遊子的無限鄉思。

金三益的綢緞恁

五馬街中段的金三益服裝商場原為金三益綢布店,始建於清朝鹹豐九年(1859),由湖州吳興縣金緒寶三兄弟合資在鼓樓下開設專營蘇湖綢緞商號。初名金同益,後更名金三益,寓意金氏三兄弟都得益,以經營高中檔精粗紡呢絨、絲綢、純棉布料為主。幾年後遷五馬街現址,擴大店面,進貨渠道擴大到上海等地。

舊時綢布店門面是四間屋墻門,中間兩爿門進出,門臺橫額上掛著金三益金字招牌,門旁有豎式招牌,上書金三益綢緞局。金氏兄弟家鄉湖州盛產優質綢緞、湖縐,他們便輪流往返於湖州、溫州兩地進銷貨物。由於鄉情關系,他們店綢緞、湖縐的進價比別人低。貨到溫州,因質量好、價格廉,能隨到隨銷,兩頭得利,因此收入豐厚。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民國時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綢布號大戶,被譽為金字招牌立地的商店。湖州絲綢名聞全國,那時候,在溫州要買到正宗的綢緞,非金三益莫屬。

金三益店內的店員服務態度之好也是有口皆碑。只要妳進得店來,保準妳不會空著手回去。老溫州人說的金三益的金字招牌,用現代人的話,就是誠信品牌。過去溫州還有壹句俗語,叫做金三益的綢緞恁,形容事物的完美無缺、稱心如意。當時溫州曾流傳這麽壹句順口溜:頭頂東桂芳(帽),腳踏余順康(鞋),身著金三益綢布莊。足見金三益的聲譽。

集百貨、戲院、餐飲為壹體

現五馬街13號是原雲博商場舊址,1927年由溫州著名實業家許漱玉(18801967)創辦。許漱玉,名雲章,以字行,瑞安人,光緒十八年(1892)到溫州益大布店當學徒,二十七年(1898)便獨資在曹仙巷租賃房屋開設許雲章綢布店。稍有積蓄後,於1917年買下五馬街東段十余間矮屋,仿照上海南京路上綢布店,改建成兩座毗連磚木結構三層樓店面,東首為雲章洋貨行,西首為雲章綢緞局。兩店貫通,門楣上寫著許雲章三個大字,儼然上海大商號氣派,曾轟動壹時。經過苦心經營,資金積累頗為可觀,遂買下舊王家祠堂周邊壹爿舊屋,偕建築師參觀上海各大商場建築造型,回溫後興建四層鋼筋混凝土樓房,開設商場。商場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以三、四層為主體,局部五層,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街面,立面處理則利用大小凹凸面,采光效果良好,時為溫州近世最好之建築。1925年取名博甌百貨商店。

1933年,許漱玉先生在雲章、博甌二店後面買下30余間舊房拆建,同時將原先磚木結構樓房換成鋼筋水泥建築,將幾座樓房聯成壹體,部分樓層還加高為五層,水磨鋪面,裝潢壹新,形成現今規模建築群。許漱玉以三、四層為劇院,取名中央大戲院,即後來的大眾電影院。座位近千個,分特別、正廳、包廂、花樓四等。舞臺為半圓形,照明設備較為先進,外地來溫之名角均在此演出。抗戰時期之話劇與宣傳節目也大多假此對外公演。時為溫州結構、設備最佳之劇院。

二層及三層9間樓房出租給青田歸僑陳俊民開設餐館。陳善於烹飪,其妻系意大利人,會做西菜,取店名意大利。二樓供應中餐,三樓供應西餐、西點,聘請名廚徐巖池掌勺,是當時浙南第壹餐館。二戰爆發後,陳偕妻離溫出國,將店面轉讓給徐巖池等三人,更名為華大利。他們將店堂餐廳大事裝修,布置得豪華氣派。華大利專做堂吃生意。由於經營有方,且特色鮮明,因此名噪壹時,官紳富賈每有宴筵,必設華大利餐館舉行。老溫州有句話叫做面皮厚?華大利板砧恁,雖屬戲謔之語,也可以想見華大利當時在溫州家喻戶曉的盛況。解放後,華大利餐館遷往四顧橋,再遷至道前橋,其余部分全部辟為百貨商場,稱雲博商場,即今溫州壹百的前身。

說到近代五馬街的開發,不能不提到溫州著名的愛國實業家吳百亨,他也是從五馬街起步發家致富。吳百亨(18941973),1921年在五馬街開設百亨藥房,自制肺樂霖、血之母、瘋痛露、千金丹等。有了壹定積蓄後,於1926年在藥房店堂後面創辦百好煉乳廠,註冊商標為擒雕。稍後,他又創辦了西山造紙廠、西山窯業廠、遠東蛋粉廠及釀造廠、奶糖廠等。他的宅第也安在五馬街。

舊時五馬街除了上面提到的商鋪外,還有老香山、乾寧齋、元昌、葆大等參茸藥號及徐德昌、正豐和、同人和等大商鋪。

如今的五馬街,壹些延續至今的老店仍很熱門,又集聚了康奈、奧康、吉爾達皮鞋;報喜鳥、莊吉服飾;大虎打火機等溫州眾多新興名牌輕工產品的專賣店。店肆毗連,商品琳瑯,商業繁華,魅力不衰,五馬街依然是溫州最繁忙的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