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寫唐代寺廟的社會地位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寫唐代寺廟的社會地位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壹、從反佛角度看唐代佛教的社會地位

唐代也有反對佛教的人,當然每個朝代都會有,但最終的效果也和個人以及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統治者的選擇有關。比如韓愈的《劍影佛骨表》;伊夫的反佛論。

1,韓愈《勸迎佛骨表》

韓愈《勸佛骨表》出自“迎佛骨從鳳翔法門寺到,禁校三日,卻送易寺,王公學者卻跑了,放棄了。”及原因,(《舊唐書》卷十五)然後韓愈《疏極陳奇弊》。他認為中國沒有以前那樣的佛教: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姚笛、舜帝等皇帝都活得很長,傳入佛教後的唐寅、唐孫、武定、周文王、王武、旺姆等皇帝都沒有因為傳入佛教而活得很長。特別是比如漢明帝時代就有佛教,他在位才18年。從那以後,世界壹直不穩定。只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次舍命拜佛,最後“餓死”。梁武帝的“求佛更是災難”。由此見佛,不可思議。

佛教起源於印度,發展於中國。韓愈認為佛是外國人,與中國語言不通,穿著不同。沒有“君臣之義,父子之情”。而且佛已經死了很多年了,屍骨腐朽汙穢,不應該請他進宮朝拜。我們要“乞此骨償清水火,永脫根子,世人之疑,後人之惑。”(《舊唐書》卷160))韓愈把上述反佛觀點發揮給憲宗,憲宗看了很生氣。他把韓愈的戲做得稀稀拉拉,以示大臣說:“我越是說我過分拜佛,我越是容忍。據說東漢拜佛後,皇帝的鹽導致他死亡,那麽為什麽說他是好刺呢?我越是大臣,越是目中無人,不可饒恕!”(《舊唐書》卷160)於是桂思(633)貶韓愈為潮州刺史。

2.傅儀的反佛觀。

傅儀寫的是武德七年(624年)的廢佛。他說佛教在印度路途遙遠,把佛教書籍翻譯成中文是壹種偽裝。從倫理上看,佛教是不忠不孝,僧人剃去胡須和頭發,放棄愛情,離開親人;流浪者如此封閉以至於他逃離了租約。以假亂真,威脅傻子,欺騙欺騙。有些作惡犯法的人在獄中念佛經,日夜不知疲倦,希望能免其罪。人的生死,自然是生老病死。佛教說人的富貴,貴賤,成就,都是佛教招來的。這是佛教的“竊主之權”,是害政之教。“自而農,至於漢魏,無佛法,君忠而忠,只久矣。”(《舊唐書》卷79)漢明帝以夢為幌子,開始建立佛教。西晉以上,中國人不允許剪發出家。到了福建和石勒,羌人肆意妄為,是佛教造成的災難。

後來傅毅又上去了。高祖召見官員討論,但只有太傅張清道元稱贊傅儀的邀請合情合理。蕭瑜和傅儀爭論佛是聖人,非聖人不知。傅儀說,禮儀是親情和奉獻的事。這是忠孝之道,臣子應該遵循。但佛出家出城出家,逃離父親,出家抗天子,“隨身違親。”蕭瑜沒有逃入空門,而是遵從了無父的教誨。聽說不孝的人沒有親人,這就是妳。蕭瑜沒有回答,只是雙手交叉著說:“地獄是給人建造的。”

我在太宗即位的時候,經常跟傅儀說,佛教的道理很玄妙,是可以學習的。而惡有惡報是不愉快的,也是有效的,只是妳不懂這個道理。為什麽?傅儀答佛“頑於胡,欺夷弟”,漸傳中國。仿老莊玄學,教巫術。有害於“民無用,國有害。”可見傅儀的反佛是非常尖銳和刻薄的。但是,佛教不是他說的那樣。

從以上韓愈、傅儀的反佛事件可以看出,他們雖然激烈反對佛教,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並沒有采取行動廢除佛教,還不同程度地支持和促進了佛教的發展,可見佛教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壹定的作用和貢獻。唐代出現了“和律難”。但“與法難和”之後,佛教更加興盛。根據歷史學家的知識,為什麽會興盛?壹眼就能看出來。

第二,從皇帝對佛教的態度看佛教在唐代的社會地位。

到了唐代,大多數皇帝都支持佛教,具體行動如下:比如開設道場譯經,不僅支持僧人譯經,還派出當時的社會作家參與翻譯;僧尼的廣度;建造寺廟和雕像,將老房子改為佛教寺廟等。,都表現為對佛教不同程度的支持;同時也說明了佛教在唐代的社會地位。幾個例子如下:

盡管太宗李世民崇拜道教,但他並沒有減少對佛教的支持。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的時候,唐太宗在長安遠遠地迎接了他。雨花宮也被改成了玄奘法師翻譯經典的佛寺。他還派他的右仆射殺了太子許的兒子方,並招募了50多名沙門幫助玄奘法師翻譯經典。唐代翻譯非常繁榮,這與皇帝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唐太宗知道蕭瑜喜歡佛教,雕刻了壹尊佛像,並在旁邊繡上了蕭瑜的形狀。他還送給王壹本《般若經》,壹件袈裟。

武則天非常信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發展。武則天命薩滿撰寫《大雲經》,渲染了皇帝的寶座,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有利的機遇。而且還命各州設立大雲寺,制作僧人雕像。更有歷史意義的是,她下令佛教淩駕於道教之上,僧尼也先於道教女神。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佛教幾乎成了國教。

“安史之亂”期間,肅宗聽從郭子義的建議,求神為僧人設壇,使所得錢財能用於軍隊。神對唐朝有很大的貢獻,所以受到皇室的器重。“安史之亂”平定後,肅宗皇帝下詔支持他,並修建了荷澤寺供他居住,給予他極高的禮遇。

憲宗時,鳳翔法門寺護國塔內有壹段佛祖指骨,上面寫著“三十年開光,富貴太平。”皇帝邀請他進宮三天,然後送他去寺廟朝拜。王子和學者是普通的,他們逃跑和放棄。

會昌五年(845年)五月,劉選靜等十二道士因說自己迷惑了武宗,破壞了佛教而受到處分。武宗發起的大規模滅佛,也就是佛教所謂的“講和難”,大部分原因都是道士的建議。但“會昌佛法難”之後,佛教又開始興盛起來。

宗彜信仰佛教,非常虔誠。他經常支持皇宮裏的僧侶和尼姑。他還送給安國寺和尚車壹個檀香木坐椅。

高宗在位期間,在宮中為文德皇後追求幸福,修建了壹座慈恩寺和壹座佛寺,在京蓋了寺廟,並派玄奘及其譯經、佛像和高僧常駐慈恩寺。公元656年,又命左仆射於誌寧、許、李義府、杜、薛等。、以及* * *幫助翻譯玄奘所立經典,其中包括範壹碩博士、王子、郭玉和弘文博物館學士高若思。

第三,從當時佛教的發展看佛教的社會地位

唐代佛教的發展非常繁榮,前所未有,給佛教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力。唐代佛教不僅在思想上有所進步,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景象。

就佛教宗派而言。中國佛教發展到唐朝時,佛教宗派眾多,八大思想各具特色,這也標誌著佛教的鼎盛時期。唐代佛教宗派的建立,其實在南北朝之前就有了壹定的理論基礎。唐朝在政治上統壹了南北,也為佛教的思想統壹提供了有利的契機。佛教宗派的建立成為歷史的必然和時代的產物。

佛教文學。佛教文學在中國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豐富了中國的文學話語,提供了有利的養料,成為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佛教翻譯思想非常豐富,佛教詞匯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匯。如:曇花壹現,向佛獻花,海上撈月,因緣等等。魯迅先生主張把《維摩詰經》當作壹部小說來看,因為裏面的故事生動傳神。《楞嚴經》的體例越讀越不累,愛不釋手。

佛教藝術。早在賈南德拉時期,佛教藝術就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蓬勃發展。佛教藝術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作為壹朵奇葩,在中國藝術中發揮了壹定的作用。寺廟的建築為現代學習古建築的人提供了壹個非常好的實物樣本,同時也是人們參觀的最佳場所。這座位於印度的寶塔被供奉給佛陀舍利,並受到信徒們的崇拜。在中國,以前的寶塔在唐代成為佛教寺院的主體,通常建在大乘殿的大雄寶殿前。唐代以後,逐漸成為遊客參觀寺廟的壹大景觀。僅舉幾個例子。

四。結論

唐代的社會、經濟、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給佛教帶來了有利的機遇。同時也是唐代佛教轉型的契機。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在社會上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和理解。然後,佛教的有識之士會用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來解釋佛教(格義佛教),讓佛教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到了唐代,佛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逐漸鞏固,用佛教術語解釋佛教,使人們能夠接受和理解佛教教義。

再看唐代的佛教,不再是格義佛教,而是對唐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當然,唐代佛教的興盛不僅有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也與佛教自身的健康發展和思想創新密切相關,佛教在唐代的社會地位也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