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誰去過江蘇烏鎮 那裏怎麽樣?

誰去過江蘇烏鎮 那裏怎麽樣?

烏鎮十二節氣習俗

壹、賀歲拜年

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壹日名除夕,俗稱“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名“辭歲”,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名“壓歲錢”。當晚並有拜利事、接竈神等活動。初壹晨起,開門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後會親朋 、賀新歲,統稱“拜年”。近代已逐漸簡化,不再跪拜。初壹都不會客,出門走“ 喜神方”,初二起親友互訪,至元宵乃罷。

二、元宵走橋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烏鎮人有走橋的習俗,入夜三五結伴出遊,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

重復,此俗源於舊時普遍流行的壹種以婦女為主體的避災禳解活動,稱“走十橋”或“去百病”。當時婦女們梳妝後各帶壹只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 在新的壹年裏無病無災。至近代,丟藥罐的舉動消失了,演化為壹種單純的節日遊樂和祈福活動。

三、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唐代以後與寒食節合而為壹。祭祖掃墓、踏青賞春,各地皆然。而烏鎮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

的習俗,前壹夕“清明夜”,做青團 、裹粽子 、設祭“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弓矢,以祈蠶,煮螺螄,以針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名“香市”,屆時商販雲集,遊人如蟻,曠地上售貨攤、演藝場鱗次櫛比,河港中踏白船 、打拳船競技鬥勇,前後持續半月有余,成為水鄉蠶農的狂歡節。

四、立夏稱人

立夏也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是日嘗蠶豆、嘗鹹蛋、啖青梅、品櫻桃,謂之“嘗新”。農家以麥芽、“草頭”和為

粉制“立夏餅”,親友互贈。孩童三五邀約,提竹筒、摘蠶豆、化鹹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戶外壘竈支鍋燒“野火飯”,據說吃了不會疰夏。立夏稱人以江南最盛,傳說三國時劉備之子阿鬥於立夏日被帶往江東,孫夫人當面稱過體重,精心撫養,以後每年立夏再稱壹次,寫信向諸葛亮匯報,以示盡心,傳入民間,相沿成俗。

五、端午吃粽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天中節”,家家裹粽子,親友互相饋贈,相傳此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古人以“重五”為“毒氣橫溢,鬼魅活躍”的“惡日”。於是掛鐘馗圖、貼天師符,門前懸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黃魚、飲雄黃酒,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飾,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正午用蒼樹、白芷、鱉甲、蕓香“打蚊煙”,墻邊屋角噴雄黃酒、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

六、分龍彩雨

農歷五月二十五為“分龍日”,亦稱“分龍節”。傳說司雨的龍王們於此日分赴各自管轄的區域降雨,故名分龍,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組織---水龍會照例舉行消防大演習,屆時各坊水龍會整裝集隊,帶上全副救火器具,會聚於鎮中曠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龍、水桶中放進各色顏料,壹聲令下,鑼鼓齊鳴,各水龍同時對空噴射,盡現五彩繽紛、飛瀑淩空的壯觀,男女老少聚集圍觀,吶喊助興,出水快而射程遠者當為優勝獲獎。

七、天貺曬蟲

農歷六月初六,時值盛夏烈日,烏鎮有諺稱“六月六,曬得鴨蛋熟”。實是曝蟲曬黴的好時光,宋代曾定為“天貺節”,其原由卻是真宗皇帝趙桓的壹個精心編造的夢話,後人覺得乏味,便把傳統的七月初七“曝書日”移了上來,讀書人家曬書籍,寺廟僧尼曬經卷,普通百姓曬衣物,是日還有牽貓狗浴於河的習俗,據說可避虱蛀,鎮人曬熱水為孩童洗澡,婦女於是日洗發,而家家戶戶吃餛飩的習俗則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來。

八、中元河燈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當日,道觀作齋醮薦福,佛寺行“盂蘭盆會”,釋道兩教***舉法事,民間則家家戶戶祭祀祖先,故又稱“鬼節”。南宋後已有中元夜入河燈的風俗流行,篾編紙糊的各式花形燈籠,燈中燃燭,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紙糊成船形,內裝少許燈草油類點燃,入夜到水邊或駕小船至河中擺放,燭火閃閃,隨波逐流,蔚為奇觀,佛徒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稱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們只當是壹種娛樂。

九、中秋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時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圓最明,古人以圓月為親人團聚的象征,故又名“團圓節”。是夕,家人團聚歡宴,親友互贈節禮,其間則少不了月餅。月華初升,於庭院設案賞月,供品除月餅外尚有瓜果、芋艿、菱藕、毛豆等時令果蔬,大多是還在案頭供鬥香,以線香托紙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並綴月宮故事,制作精彩,供後在戶外焚化,有祈求豐收之意。

十、重九登高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九節,亦稱“重陽節”或“登高節”、“菊花節”,重九節登高插茱萸的風俗由來久遠。相傳起源於“桓景避難”的故事。東漢時汝南人桓景遵照師囑,於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難,後人仿效,遂成習俗。至唐代已演變成傳統的遊樂節目,其作用似在於健體防病,以禦初寒 。烏鎮近周無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陽糕”應市,以赤豆和糯米制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十壹、冬至祀祖

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是傳統風俗中的大節,亦稱“冬節”或“亞歲”,節前家家磨粉搓“冬節圓子”,備酒做菜,設祭祀祖,頗為隆重,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也有於冬至掃墓者,至冬至起八十壹天,分為九個“九”,為寒冬之期,舊有“九九消寒圖”,相傳始於明朝,圖中畫梅壹枝,凡八十壹瓣,冬至起依口訣日染壹瓣,全部點清則寒盡春來,開始耕作,意在敦促人們在消寒休閑中不忘耕作,還可得到壹份冬季的氣象資料。

十二、 臘月小更

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昔時有“支小更”的習俗,進入臘月,各街、各坊設專人於每日黃昏敲鑼擊梆,沿街巡走並時而高呼:“寒天臘月,火燭小心,前門關關,後門重重,柴間看看,灰堆坌坌,謹防賊盜,門戶要緊。”抑揚頓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罷了。時值寒冬,氣候幹燥,民間用火又多,鎮內木造住房連綿,壹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須時刻警惕。其時,全鎮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黃昏,鑼聲、梆聲、呼聲此起彼伏,對提醒人們註意安全不無裨益。

補充內容:

烏鎮其實是早已開放的東柵景區;西柵則是經過修葺,去年年底對外開放的。

進入西柵得乘渡船。用“和諧”來形容西柵是最確切的。西柵由12座小島組成,70多座小橋將這些小島串連在壹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最。例如,通濟橋和仁濟橋兩橋成直角相鄰,不管站在哪壹座橋邊,都可以看到壹個橋洞裏的另壹座橋,故有“橋裏橋”之稱。“橋裏橋”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堪稱橋景壹絕。

在西柵有許多“老底子”的東西——老街長達數公裏、青石板路、屋子有壹半挑在水上。有幾樣純手工的東西可以壹看:壹是手工制醬作坊,鎮上的紅燒菜系味道不錯,很大壹部分是因為自產自銷的醬油的功勞。價格不便宜,壹瓶普通醬油25元;二是生鐵鍋,系手工鑄造。開價為99元的鐵鍋據說最受歡迎;三是蠶絲,益大絲號始創於光緒初年,妳可以親手在老底子的繅絲機上操作。

夜幕降臨時,喝著小酒,看對岸樓臺上唱戲,或者到水邊放幾盞蓮花燈,都會令人心醉。攝影愛好者千萬別忘了帶上三腳架。

這裏還保留著壹些民俗活動。當時,女人們梳妝後各帶壹只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佑在新的壹年裏無病無災。到了近代,丟藥罐的舉動消失了,提燈走橋演化為節日遊樂和祈福活動。

西柵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別,外殼是明清時期的,內有空調、直飲水、天然氣、寬帶網絡、衛星電視等,遊人在古與今之間穿梭,享受著另壹種“和諧”。西柵的古街上還“藏”著高級商務會館、SPA養生館、酒吧等最現代化的娛樂休憩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