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李滄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李滄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是介紹:

位置李滄區位於青島市北端,東經120度26分,北緯36度10分。東臨嶗山山脈,西臨膠州灣,南接四方區,北接城陽區流亭國際機場。是青島的咽喉,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東西長約14km,南北長約11km。區域總面積97.98平方公裏。

65438年至0898年德軍占領青島期間,李滄屬即墨管轄。次年,膠澳租界分為青島區和李村區。1932左右,西邊的滄口和東邊的李村壹起成立了鄉鎮建設辦公室。5月,1935,滄口地區劃歸市區,屬於市區八個辦事處之壹。1935年9月,四方、滄口合並為四倉區,後稱五區。6月2日青島解放後1949。思倉區人民政府成立,李閣壹直是嶗山辦事處和原嶗山區政府所在地。1951滄口區人民政府6月成立。1994年4月,經國務院和山東省政府批準,原滄口區8個街道辦事處和樓山鎮與原嶗山區李村鎮張村河以北地區合並,設立新的李滄區,同年6月成立李滄區人民政府。

李滄區,1994年6月成立,轄1個鄉鎮,8個街道辦事處,52個行政村,75個居委會。

人口1998年末,全區總人口2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公裏2866人。出生率為8.08%,死亡率為5.53%,自然增長率為2.55%。轄區內有回族、蒙古族、滿族、壯族、苗族、朝鮮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12人,約1700人。

自然條件

地形、山川李滄區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東部低山丘陵,中部地勢平坦,西部沿海,海岸線長約13公裏,主要產魚貝類等海產品。境內有12座丘陵,如臥狼峪、老虎山、北坪嵐、煙墩山、樓山、鳳山等,均為嶗山殘存礦脈。其中臥狼牙海拔428米,是李滄區的最高點。李村河、王步河等九條季節性河流均發源於嶗山,流經該地區。

資源李滄區擁有土地、建材、灘塗等自然資源。其中,土地資源相對於城市其他區域來說較為豐富。未利用土地6543畝,灘塗面積997公頃,具有發展旅遊、房地產、水產養殖、建材產業的良好條件。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有利於許多植物的生長。

李村妲己的歷史:

/folder 45/folder 64/2007/04/2007-04-163519 . html

滄口古鎮印象[圖片]

/bbs/showthread.php?t=43439

李村及其周邊村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這裏良田連片,李村河穿流而過,水資源豐富,是先民生活和休養生息的良好環境。出土的陶器和其他文物表明這裏有我們祖先生活的痕跡。據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村始祖李周“明代自雲南遷駐即墨鎮,稍作停留後遷居於此”,故以姓氏命名李村(見《嶗山縣地名誌》)。

發展概況

明朝時期指1436-1450。可見,500多年前,雲南的李就曾來此建寨。之後,生產和市場活動逐漸開始。《萊州府誌》明萬歷版已出版五年:“即墨鄉三集,...城陽...李村流亭...棘洪灘……”可見明萬歷年間有壹個李村市場。隨著人口的逐漸增多,到清朝末年,李村市場已成為即墨南鄉四大名市之壹(見《即墨縣誌》同治版)。

李村早期建制不可考,西漢以來就不是縣了。隋開帝十六年(596年),復置即墨縣,李村所在地區屬即墨。明代李村屬即墨縣仁化鄉。清朝末年屬即墨縣仁化鄉鄭疃社管轄,《即墨縣祁智鄉村圖》同治版中有明確記載。

李村河自東向西入海,將李村分為河南和河北兩個自然村,兩村之間有壹座防洪橋(今年夏天的莊路橋)。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李村已經形成了三條街道的中心村,包括兩條東西向的街道和壹條南北向的街道(即九水路、書院路、夏莊路的部分路段)。還有以李村為樞紐通往河西、雙山、水書山的土路,從河西出發的支路,通往韓格莊、張村、紮克、小老山、姜各莊、沙子口的騾巷。李村還有通往滄口、板橋坊、仙家寨的四條獨輪車車道。此時的李村已經有了小鎮的雛形,有小規模的日用雜貨、芒果、餐館、商店、作坊、攤販。在農歷的第二天和第七天,成千上萬的交易者進入市場。谷物、蔬菜、肉、蛋、布、生產設備、牲畜、二手貨等等,應有盡有。

1898年德國占領焦澳,李村在德國焦澳被劃入租界。第二年,德國駐膠澳總督署設李村鄉,下轄除青島以外的鄉鎮(含滄口),有17145戶,71300人。後來建了兩層小樓,俗稱北塔(在李村北山壹路和北山二路之間的南端),設焦坳副衙門,德國人任區長。次年,設立了巡防室,後更名為李村警察署。後來又相繼修建了中國監獄(建於1901)、路德教會(建於1904)、李村學校(建於1907,被七七事變摧毀)、消防隊等。此外,還修建道路、農業實習場、托兒所和電話室。到1913,已建成28間二層及西式平房、39間平房、7間木屋、13廁所,以及壹間小平房、壹間大機房、壹間倉庫、壹間溫室。

1914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9月,日本獨立第18師占領李村,接管上述設施。165438+10月7日,日軍占領青島,宣布實行戒嚴,並在青島和李村設立軍政兩部,任命日本人多賀宗誌為李村軍政委員長,從而加強了對李村鄉的統治。

日軍占領青島後,商人金子堅太郎以日軍為依托,於1915強行征用李村周邊土地,修建國五農場,剝削中國農民。

1917,中醫萬泰堂藥店開業。同年,李村軍政科改為李村民政科(在北樓),主管軍政民政。

1921李村河南設電話交換機,李村有電話。1922裏村由膠澳商埠管理。那壹年,李村有5家藥店,2家店鋪。

1924成立膠澳師範學校(現華龍商廈),6間平房。當年,李村有425戶2034人,苗圃面積已發展到13836平方米,擁有1-6年生刺槐、赤松、秦皮等149540株。

1929 4月15日,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4月20日,青島宣布為特別市,李村鄉隸屬於它。那壹年,李村有25家店鋪。

1931年,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在李村設立第七區公所,管理李村周邊村莊。根據第二年的統計,李村的居民人數已經上升到527戶2732人。1932成立李村鄉鎮建設辦公室(今生第二門建機械廠外)專門從事鄉鎮建設。不久,滄口、九水等地也成立了建設處,創造了解放前李村建設的鼎盛時期。

1933年在李村河南(今九水路周圍)修建李村公的汽車停車場、人民休息處、漢屯賓館、書報閱覽室。1934,李村初級中學成立農科,次年命名為青島初級農業職業學校,後遷至北大樓。除上述市政設施外,還有壹批行政、司法、科技、醫療等單位,主要包括李村鄉建設辦、公安局、李村農林分局、農場、法院、監獄、中學、醫院等。從65438到0936,李村已經形成了壹個小鎮。其建制由村升級為鎮。

1938+10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仍建立李村區和李村鎮。同時,在李村設立了日偽八區聯辦,主管李村、河西、張村、九水、沙子口、夏河、五壹巷、王哥莊八區。1941年更名為嶗山行政公署。

1940年,國民黨青島市政府辦公室在李村設立地下政權李村區辦事處。1943年,侵華日軍擴建滄口機場時,強行遷至大王村,後在李村以西設立東興村、新村。

日偽當局的倒行逆施極大地損害了李村的經濟。到了1945,李村商號從30多家銳減到15家,市場蕭條,讓人苦不堪言。

1945八月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青島市政府恢復李村區辦事處。在李村第11綏靖區設有辦事處,從事“平亂建國”和收稅。李村人民還在掙紮。

6月1949日晚8時,解放軍攻占李村。6月2日,青島解放。從此,李村的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

公共事業

公路建設德占時期,在清末李村鄉村小道的基礎上,1900左右,修建了從青島臺東鎮經河西、李村、九水至嶗山柳樹臺的臺柳公路,寬5米,可通汽車。這是山東省的第壹條高速公路。據青島公路局相關人士介紹,這是當時中國修建的第二條高速公路。此外,還修建了李村經曲各莊至滄口、王蔔莊至茍塔蔔(今洪蔔)、張村至寨科、大棗園至南區等道路。這四條路有3-5米寬,汽車可以通行。

第壹次日軍占領青島期間,在鄉村道路的基礎上,先後改建了李滄路(李村-倉口)、李芳路(李村-坊子街)、利塔路(李村-茍塔布)、麗莎路(李村-沙子口)、利達路(李村-大元窯頭)、歷山路。這些道路分別拓寬了3.3-4.43米,可供汽車通行。

1929期間,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出面,大量雇傭和招募工匠和民夫,拓寬舊路,修築新路,開辟新的旅遊路線,修建大量鄉村道路。據1936《六鄉路圖》碑文記載:1932-1935、196路修建於農村,長450公裏。其中新建李中路(李村河以南至李村村以南),長360米,寬3.5米。這條路線是李村中學260多名學生共同修建的,因此被命名為李中路。驪山路在原有基礎上,由3.5米拓寬至5米(以上見嶗山交通記錄)。

劉流公路建成後,6月27日膠澳商埠日訂單1907寫明:“德國創辦的飛利浦公司經營客車,市區經李村有班車到柳樹臺”。很快,開通了到嶗山沙子口的定期班車。這些車主主要是為當時的政府官員和駐青島的官兵遊覽嶗山提供便利。

7月1927,1,俄羅斯人創辦的青島汽車公司開業,專線運營,車站售票。除了市區,還有壹條客運專線通往李村(見上文《嶗山交通誌》)。

1934年,國民黨青島市政府出面,以官督商辦的形式成立了青島公xx汽車有限公司,開始了公共巴士的運營。當時所有的車都是從臺東經湛山路、歷山路到李村,再從李村經臺六路返回臺東。2路公交車從李村經李滄路到滄口,再從滄口經劉思路到茍塔布,最後經利塔路返回李村。3路公交車從李村經麗莎路到沙子口,再經韓寨過韓河,經臺柳路返回李村。4路公交車從青島出發,經李村、九水至柳樹臺(見青島市李村鎮建設辦公室匯總(1934))。

停車場位於九水路與向陽路橋以東,即當時李村河南岸西端與臺柳路的交界處。停車場東西向,東端寬3m,西端寬9m半,長120m。能停50多輛車,1933,12建成投入使用。後來,在停車場的對面,也就是李村河南站點修建了壹個供乘客等車的人民休息場所。

李村的供電供水設施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沒有確切的史料,但根據相關資料,最晚應該是1921年前。

1934版《青島市李村鄉建設辦公室紀要》載:“李村為四方地區,戶籍繁榮,商業初具規模。自來水和電燈線路已經安裝好,可以臨時擴建。”該記錄顯示,在1934之前,已經安裝了自來水和電燈線路,並且已經開始供電和供水。那麽電燈路裝置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答案是不遲於1921年。《嶗山縣誌》記載,“20世紀20年代末,青島市李村區官邸(今九水路南端)有電燈照明,由閆家山變電站(當時為李村水源用)經原李滄路接至李村”。嶗山郵電大事記載:“1921年,青島日本交通部在李村設立電話分局,1套50門”“1922”。李村初有公用電話31,官方電話19。以上文字足以說明,20世紀20年代初,李村就有了供電裝置,用上了電。

關於李村的通水時間,也是1921年前左右。據口述資料,李村區署成立後,德軍公務人員和部隊的飲用水來自九水路街道辦事處主任簡村附近的壹條河。這條河常年流淌,水質甘甜,含有多種礦物質。德國人發現後,派兵駐守專供使用,並禁止當地居民提水。《青島大事記》載:“1905年,李村水源地(今閆家山)開始修建,三年後竣工。到1913,水送到山東池(今遼寧路兒童公園山)。”這說明在1913,李村水源具備了遠距離輸水的能力。李村離閆家山只有十裏地,自然要往這裏送水。

通信事業1898,德國在李村設立軍事郵政機構。1904 65438+2004年2月7日更名為郵政代辦所,辦理國內普通郵件、明信片、掛號信、新聞紙、印刷品、貿易合同等業務。

1915年,侵華日軍在李村設立李村野戰郵局。1917變更為普通郵局,增加郵政包裹、郵政儲蓄、郵政匯款、公私電信、公用電話交換等業務。

1922 65438+2月,北洋政府接管日本駐青島郵局後,將李村郵局改為郵政代辦所,撤銷電話支局,僅設交換站(增至60個)。1929重新設立李村電話局,開通長途電話業務,分為普通和緊急。6月1935,李村設立電報營業廳。當年7月1,李村郵政代辦所升級為山東省三級郵局。7月1936,1劃歸青島市壹級郵局領導。除了繼續辦理上述業務外,還增加了快遞掛號、商業傳單、保險信函、軍用郵件、印刷品、航空信函、樣品、代收貨價等業務。

1938+10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李村郵局維持郵政業務,李村電話局更名為青島電報電話總局李村電話分局,停止營業。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郵電署,李村三級郵局和電話支局劃歸青島郵電署管理,直至1949年6月青島解放。當時郵局有8名工作人員,電話支局有3名工作人員(以上見嶗山郵電)。

/folder 45/folder 64/2007/04/2007-04-163513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