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壹種固定的風俗。除了祭祖掃墓之外,清明節還有其他的節日習俗哦。

?壹、掃墓?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壹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二、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秋千”雖然在漢代已經開始流行於宮廷,魏晉南北朝,民間也形成了“蕩秋千”的風俗。但是它正式與“寒食節”扯上關系,“寒食”在唐朝之前,本來是三晉地方的小節。李世民父子建立唐王朝之後,把家鄉的節日與“清明”節氣合在壹起,向全國推廣,秋千就與蹴鞠、鬥雞、郊遊等活動壹並被官方固定為節日的保留節目了。

?三、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壹。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析津誌》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誌》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

?四、踏青?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余亦壹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壹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壹抒在嚴冬以來的郁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壹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五、植樹?

除了春耕春管,自古以來,中國還有清明節植樹的習俗,因此也有人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清明壹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植樹栽樹的大好時節,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植樹還跟祭祖有關,因為墳墓大都是在野外,往往會被雜草覆蓋,有時候去祭祖找墳墓都要花費好長時間。於是就有人在墳頭種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這樣就會更加顯眼了。後來就逐漸被人們效仿,也變成了壹種習俗。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

?六、放風箏?

古人認為,放飛的風箏可以帶走邪氣與晦氣。據說,世界上第壹個風箏是春秋時代的著名工匠魯班用木頭制作的,當時還有竹做的風箏。漢代出現紙制風箏,叫“紙鳶”。

唐以後,風箏作為壹種兒童玩具日漸風行。清代詩人高鼎曾這樣描繪放風箏的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人們在紙鳶上加了壹個竹笛,紙鳶飛上天後被風壹吹,發出“嗚嗚”的聲音,好像箏的彈奏聲,於是人們將紙鳶改稱“風箏”。自1984年開始,每年清明節舉辦,濰坊也因此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

由於清明節原本是寒食節,寒食要禁火,只能吃冷餐。為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要外出走動,做些娛樂活動,以鍛煉身體,這樣就有了悲喜兼具的現象了。寒食節遇上了“清明”節氣,融合為清明節,加之古人放風箏習俗時間又與清明節相遇,所以就有了“清明時節放風箏”壹說。

?七、插柳,戴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麽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壹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驅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除此之外,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壹的關系,壹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食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