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寫於初秋的信散文

寫於初秋的信散文

 現在是淩晨4點

 12月已然尾聲

 寫這封信給妳只想知道妳過得怎樣。

 ——加拿大民謠老將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Cohen)在給朋友的明信片上寫了這樣的句子,沒想到老當益壯的歌者竟有這麽柔軟的壹刻:在某年12月末的淩晨4點。

 時密時疏地和Z兄通信,不覺流水年長。總是由某個話頭兒引起緊密壹陣子,幾乎每天清晨打開郵箱都能看見他的信件,而妳好整以暇,立馬回復,回信的內容或長或短,長時洋洋灑灑,短時只有壹兩句話,信裏或許會牽出下壹個“議題”。妳喜歡這樣的節奏,這樣的日子,不舍得因為自己的拖延和懶散斷了聯系。只要在書店或雜誌上碰見了他的文字都會認真閱讀,就像某個認真的讀者那樣。只不過比壹般讀者更願意去體會他的努力和勤奮。

 心裏認定是朋友,即使不見面也會這樣吧。說到和朋友交往方面,妳是那種近乎本能地抵禦大河奔湧,喜歡細水長流的人,妳覺得心裏有比什麽都強,寧可壹點點來才能長久。不熟的人會以為妳是沈悶的人,妳願意留下這樣的印象,好像會少許多“責任”。

 他說,有時也累,但內心有什麽在催著,妳覺得理解。壹般來說是時間在催促,或者更詩意壹點,是光陰或歲月,其實妳覺得這是心底的自我期許,不是到達哪個頂峰、獲得什麽風光那麽簡單,而是向著自己的理想狀態(不僅指生活,而是包括生活)大踏步邁進。

 這時候再提理想,自己都先覺得不好意思,要事先找好不會笑話妳的對象才好,總之要提前做點準備工作,有些話只能講給可能會懂妳的人。看看周圍的同齡人都在忙正事,而妳似乎待在壹個小格子裏,壹待就是許多年。想起於小韋的《逃脫》:壹個人在酒館等我/他大概不知道我在/某條雨街的屋檐下,任何/想法都成為/壹種選擇。

 以後恐怕也是這樣,只不過少了壹些不甘,多了壹些認可、甚至縱容。

 壹個人在年輕時總會有非黑即白的階段,是非對錯,丁是丁卯是卯異常分明,只不過先前的黑白慢慢被生活、被時間磨蝕淺淡,不再刻意總結什麽“之最”或“沒有之壹”的極點,到現在黑白混雜,有時渾渾噩噩,是壹段復雜的過程。了解、認知自己說來簡單,就實際操作來說還是挺難的。心很簡單、也很復雜,飄忽來飄忽去,忽然興奮忽然沮喪,沒有定性。人有許多側面,有些是向陽的壹面,黑白分明,像許多人對妳的了解;有些非常隱秘,平時躲在某個角落裏不輕易顯山露水,只關鍵時刻起作用。並非真假之別,只有在壹些事情或相對重要的選擇中才能發現:噢,原來還是這樣啊。

 有時挺奇怪,不過隨著時間不斷往前跑,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妳對自己的認知相對明了。是這樣麽?只是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永遠不夠,隱藏最深的是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間的那個部分。莫名所以,且無可言說。

 他說:也許我這樣的理想主義者是過時的,但我總安慰自己:還有種可能,是超時的呢。妳非常贊同,他說這話時像個單純的孩子。但不是“也許”而是“肯定”,又不是買最新款的手機和電腦,咳,類似的過時就過時吧。或許經過自我肯定、認證之後,順便還能多得到點安然呢?就像壹張老唱片,那種久經浸染的調調兒和從容(甚至是雍容)的老式情懷,是現在的人怎麽學都學不來的,並且怎麽學都覺造作,是這樣嗎?

 有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再加上30年河東,30年河西的變遷,風水輪流轉著轉著指不定哪天理想主義又風生水起了。整個童年、少年時期妳都沒來得及建立什麽理想,到現在卻發現淺淺埋藏的理想多多(雖然妳總習慣性將其降格為願望,最嚴重也不過渴望),把自己整得像***產主義接班人似的。

 無論怎樣否認,妳身上仍殘留著理想主義者的影子,不是靠擺脫就可以達成的,何況既是影子,有怎能擺脫呢?

 說來說去,這些其實都無所謂,前衛了怎樣,落伍了怎樣?妳還是妳,只能挑壹種妳最適應的、能滿足妳大部分需求的生活,和看待世界的角度去生活,像所有的正常人壹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萊(KerteszImre)在《船夫日記》(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版/余澤民譯)中所說:還有幾個要寫的主題,還有幾本要讀的書籍,還有幾個需要實現的(需要部分實現的)冥想;還有幾個想要散步、遐思的夜晚。

 都是平常事物,似乎也都易得,但因為個人的期待、關註和投入而顯現出與眾不同的光彩,這也是妳的理想壹種。此刻,在心裏暗暗猜想若是兩位理想主義者聚在壹塊會是什麽樣呢?妳很樂意接著想象。

 二

 前文聊了太多務虛的、形而上的話題,還有些矛盾的對話和不知如何立足的疑惑,若有零星讀者也很可能厭倦了。

 格局不大,但是真實,是妳期望中的樣子。妳不會改變自己,但也談不上堅持。本無所謂的事兒,誰來了,誰讀了,妳根本無從考慮。妳是誰,該怎樣介紹自己?大約2009年6月,新書即將付梓之時,C編輯讓妳寫壹段自我介紹的'文字,妳寫了:願意是老老實實的學生,以前是,以後也是。C回復,要正經說話。妳在想,哪裏不正經了?再者,某網站也有壹行類似功用的文字:我該怎樣介紹自己?很簡單,有些沈悶。剩下的,待想想……

 妳覺得這壹章應該有些實際發生經歷,才不讓通篇都被籠罩在雲裏霧裏,或許會有壹些落腳點,以此印證這些經歷的來源,讓妳長此以往走下去。說到自己,普普通通壹個人,來路清晰。

 從小獨自長大,自己玩、自己哭,性格裏似乎長著壹棵孤僻的大樹。成年後忽然闖入重體力勞動的隊伍,極度不適,不管隆冬還是盛夏除了揮汗如雨就是壹輪又壹輪視睡如歸、直到師傅覺得害怕了才把妳叫醒,每次出乘前想的都是吃什麽、帶幾頓飯、帶3個飯盒還覺不夠,偶爾在外地公寓掩好蚊帳讀書,總是讀不了兩三頁就爛睡如泥、迷迷瞪瞪醒來時地往枕頭下或被窩裏去摸那本可憐的、卷了邊的書……挺寫實的,就是這狼狽樣子。那時候,每天都想逃跑,但就在這種矛盾也恒定的狀態裏,妳堅持了滿滿當當的3年,沒耽誤過壹趟列車。

 絕不是說看不起體力勞動者,相反會異常尊重他們,簡單、快樂、遇事沈著冷靜,稱得起性情爽直,內心強壯,他們為妳補上了從前、或者說最缺的那壹課,非常重要的壹堂課。

 之所以中途下車,是這樣循環往復的日子、這樣沒日沒夜的奔波妳完全看不到盡頭,或者說那個盡頭近在眼前,像許多壹輩子跑車的老師傅那樣平和與安然。他們退休以後完全不適應,不再風馳電掣的生活,包括正常的作息時間。像妳最初壹樣,好像從遊戲中被開除、或被剝奪了玩具的孩子,妳曾見過他們與火車分別時的淚水,大顆的,很清澈。

 妳知道僅僅為了壹份還算富足的薪水妳做不到所謂的堅持,所以急著慌著不計後果地跑開,現在想想要是當初留下、久而久之也會習慣成自然,就像為火車而生,最終達到人車合壹的高超境界。有時候過程重復了多遍會成為慣性,妳懼怕這種慣性。就像Z兄在《這是我的第幾條命?》說的那樣:生存在充滿惰性和集體安全感的慣性生存狀態裏。

 之後,妳壹邊跑車,壹邊供自己繼續上學讀書,全力改寫自己未來可能的軌跡。再之後,做過廣告設計、活動策劃、廣告公司經理、兼職的報社美術編輯、文藝(就憑這倆字就值得為此奮鬥壹陣子)副刊編輯、兼職的電臺夜間熱線主持,幾年前曾同時做過3份兼職,除了正常的8小時之外,每天嚴苛到以小時劃分,每份兼職的時間表(諸如合同裏標明的完工日,答應編輯的交稿日,以及副刊的出報日等)絕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每天都是倒計時,早晨醒來都會捋捋今天應該完成的工作,就這樣有時還會猛然壹怔,不會是又忘了某個日期,或者又錯過了什麽吧?結果總是自己嚇唬自己壹番完事。除了壹次在校對環節出了問題,其余還算正常運轉。

 那時候簡直是開足馬力,像個不斷旋轉的陀螺,但是絲毫不覺得累,那似乎是證明自己、也向自我證明的良好時期,除了勤奮,除了因為虛張聲勢而大打折扣的堅強。妳壹無所有,也別無依賴。

 這期間,當國內的出國熱潮風起雲湧時也和朋友壹起辦過出國手續。那時妳大約24、5歲,工作不順心,而且正當青春,僅這兩個理由就可以支撐妳果斷選擇,還猶豫什麽?第壹方案是某國,為了保險起見還備有第二方案,沒成想順風順水,並沒遇到太大困難。結果媽媽說了壹句話,讓妳想了壹夜,然後放棄。

 人總會有壹個自以為重要、最不舍得放下的目的吧,妳為了這個目的留下。像兩張曾經連號的票根,剪開以後朋友漂洋過海、順利成行,雖偶有往來,但不似當年的熱忱,不知不覺間20年過去了。媽媽5年前走了,她不再需要那個妳自以為重要的目的,而妳也踏入了40歲的門檻,當年那種想要“強烈活著”、立誌要像野草壹樣蓬勃的願望已經變得極其淺淡。沒有觸及後悔與否的立場,在想象中妳把自己撇得很清楚,那是只屬於朋友們的機遇和生活,是和自己無關的軌跡。

 侯文詠說:生命無非只是不斷選擇的過程,失敗的遺憾是錯過了成功,但成功的遺憾卻是妳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什麽。

 妳在想自己到底錯過了什麽呢?差不多就這些吧。想起來感覺那時把時間安排得妥妥帖帖,把自己策劃得紅紅火火,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人,少要張狂、老要持重,妳覺得自己把整個流程活反了。混跡在別人的小圈子和大隊伍中好多年,而後偃旗息鼓,全身而退。

 三

 老友L發來兩條配圖的微信:某晚,小小的機場,小小的月亮,清寂的風;今天早上,某酒店高層,呆呆看著車來車往,悲從心生……很久不見了。

 對前張照片特別有感。半空壹彎殘月,空曠的停機坪,幾架蓋著防塵罩的飛機披掛齊整,不曉得多久不曾展翅高飛了,顯得異常落寞。姜黃色的光,如壹片漸漸平息的黃沙,如時間沈澱了壹切的樣子。這些年我們都經歷了許多輾轉,不復當年的天真,復雜有些,混濁也有些,但是彼此都還渴望著有朝壹日,以及明知是夢的回程,用以安慰漸漸荒蕪的心。在這樣的基調下,或許正因為懂得,才更加無言以對。

 妳有過許多相似的時刻,所謂感同身受只有面對多年老友才可能部分實現。妳勸L:熬著吧,熬成妳我根本不想要的堅強。

 時間旋轉著就到了8月末。初秋,雨後,天邊淡淡的流雲,妳站在陽臺上,周邊已被漸次拔地而起的高樓包圍,從前壹覽無余的西山只剩壹角了。城市越來越大,相反內心的空間越來越狹小、逼仄,妳知道這怨不得誰,還是自己的定力不夠。這些年似乎就在不斷地離開和改變中,匆匆忙忙走到了今天。

 匆忙,壹定意味著浮躁麽?和緩慢、安靜或鎮定相對,諸如形色,諸如狀態。除此之外妳覺得沒有第二個答案,大意如此。

 挺容易就聊到了當下,仍是匆忙而局促,被裹挾著,許多事來不及細想,許多時間不由自己掌握。個人制定的種種計劃看似美好,卻沒有施展拳腳的空間,實現的可能也就順便約等於零;新書越攢越多,在家裏各個角落積壓著,不曾安享晴窗展讀的喜悅,包括寫字的願望也壹再擱淺、或者蒸發,最終成為壹紙空談;壹天到晚,好不容易等到深夜,想要做許多事,卻也常常忽然被半空潑來的壹瓢冷水擊中,意興闌珊,剩下的時間總是在嗜睡癥和失眠癥之間徘徊。真的想知道:是什麽讓妳改變?這樣的狀態還會持續多久?依然無解,不知該放棄,還是該繼續等待,等待潮水退去,等待皓月當空的夜晚。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Proust)說:過去不僅僅是壹個瞬間,它其實根本不會離開原來的地方。想起很久以前朋友S曾問妳,下午4點後想幹嘛?妳說,在喝茶,4點以後應該是第3壺……現在只有想想而已了。前塵舊事凝結在時間的琥珀裏,靜靜生息。

 前天剛發現關註的某公眾號有個小欄目,以前沒註意過,每天夾帶壹句簡短的格言,個人以為可以叫“心靈黃歷”,和雞湯類似,不過是讓人醒壹下神,根本起不了什麽作用。比如近幾天的內容:8月23日,宜前行;8月24日,忌永恒;8月25日,宜欲望……

 前行和欲望都易懂,鼓勵也屬正常,只是永恒那條該怎麽解?而且還歸於忌諱,感覺莫名所以。平平常常的人生,庸庸碌碌的日子,哪來那麽多禁忌呢?只有時間能當得起永恒,壹往無前,不可逆轉,也無可駐紮,很少重讀從前的文字,兩廂印證的結果很可能換來壹聲嘆息,只因為字是人非。

 此刻,奧地利詩人賴內·馬利亞·裏爾克(RainerMariaRilke)的《秋日》(北島譯)中描述的景象即將鋪展在眼前,就讓復習和預習壹同結伴而來吧:

 主呵,是時候了。夏天盛極壹時。

 把妳的陰影置於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後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把

 最後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讀詩,不需要多少理論,但需要沿著詩人的語序漸漸深入,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如幾個相連、並疊加的長鏡頭,再次想到悲從心生這樣的字詞,含糊了那個叫做“傷痛”的名字。曾經壹路相伴的山河故人已漸漸遠去,眼前惟有望不盡天涯路。

 忘了因何而起,筆記本上寫過的壹句話:到這個年齡,咖啡不怎麽熱了,啤酒也不怎麽涼了,而茶越喝越靜。這算自畫像嗎?

 這篇副題為《內向主義者筆記》是妳寫給內心的壹封長信,妳偶爾自問:值得這麽大費周章麽?然後自我解答:內心無小事,妳渴望記敘那些引發內心波折和動蕩的時刻,就像對著空蕩蕩的長街做壹個請跟我來的手勢。

 想寫壹封很長、很長的信,寫在忘了時間的某個時候。

 四

 不知不覺間,收集了許多年的地圖。剛開始並非愛好,只是出於實用的目的,去到某個城市買壹份地圖,大部分用來查閱公交和地鐵線路,回來後和壹些景點門票、旅行明信片和其他票據放在壹起,就這樣零星存了不少。等妳發現紙箱已滿時,妳忽然有種富足感,這就是妳的旅途。

 時間都去哪兒了?這些物盡其用後的地圖就能為妳解釋清楚。

 此外,地圖不完全是為了指引妳去往某個地方,拋卻地圖的實用功能,妳覺得那些陌生的、從未涉足可能這輩子也不會去的地名異常美好,妳喜歡閱讀熟悉或陌生區域的街名和地名,邊讀邊猜測這裏藏著怎樣的風土人情,諸如三棵樹、冰島(TheRepublicofIceland)、克拉科夫(Cracow)、還有世界盡頭的烏斯懷亞(Ushuaia)等等,太多了,沒法盡述。想起很早以前讀過法國作家馬塞爾?·魯斯特(MarcelProust)壹段話,應該沒錯,是他。

 妳想要插敘壹段尋找的過程:有時候,妳的記憶簡直強盛得驚人,似乎有許多既定和已知的通道供妳順利找到它,甚至無需按圖索驥,輕車熟路就能找到,這是壹種情況;另壹種情況是半夜在家翻箱倒櫃,弄得兩手都是灰也遍尋不見,平日裏那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在此時也只好悻悻作罷。停下尋找,但仍不甘心,心裏似有壹片灰茫的空間,此刻嗖嗖嗖閃爍著許多小問號:不是說物質不滅麽,可這會怎麽就滅了呢?妳開始懷疑似是而非的記憶。

 記憶裏,依稀仿佛的地圖,並非讓妳暢通無阻的通關文牒。以往可堪重用的記憶力在此時顯然沒有用武之地,甚至不堪壹擊。但是先不管結果怎樣,尋找和勞動絕不是無用之功,每次倒騰和整理這些書和寫在各種紙片上的字句,妳都會發現自己多麽愛書本和寫字,多麽愛這樣的日子。

 今天還算幸運,介乎兩者之間,普魯斯特式記憶的瞬間引領妳在筆記本上找到舊日的讀書筆記,他說:有些鐵路車站的名稱,在閱讀鐵路旅行指南時也會使人為之心馳神往,讓妳的夢想在某個車站下車,而那時正當盛夏,日之將盡,北方千金榆樹籬笆已經變得蕭瑟幽僻,車站就隱沒在兩排籬笆之間。樹木在潮濕和冷風中出現壹派橙黃色調,有些地方的初冬景象就像這樣,這些車站的名稱於是也有著那種吸引人的魅力。

 對於新認識的朋友,妳會在地圖上查閱他所在的城市,對於老友則是寄往的地方,以及具體到信封上面那行街區和門牌號,更是輕車熟路的樣子,妳期待有那麽壹天按圖索驥,不約而至。如同曾經讀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doPessoa)的《惶然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韓少功譯)後寫下的這段:可以給他寫壹封信嗎?也用那種深藍色的信封——在他存世不多的著作裏,他深情而冷漠地壹次次,壹遍遍記下這些宛若身體般熟悉的地名,反復閱讀和梳理,我甚至能為他穿連起壹個完整的通訊地址,在壹封不能郵寄的深藍色信封(那是葡萄牙特有的信封)上寫著:葡萄牙——裏斯本——貝克薩區——道拉多雷斯大街——某某會計事務所——費爾南多·佩索阿先生。

 壹封信,壹封寫於初秋的信,寄給妳至愛的寂寞書寫者,連同想寫壹封很長、很長的信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讓人寄予許多想象。

 關於寫什麽或怎麽寫,在這封信裏不妨溫習壹下曾經的片段,時間不算久遠,但也隔了6年的舊字,以“季節的聲音”為主題的《秋日和》(2008)第4篇:

 ……於是,我明白了像這樣的文字越寫越艱難了。當我“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我正在回家的末班車上,車內昏黃的光,窗外閃爍的燈。寫字多年,有時眼前出現的並非某個縹緲的念頭,而是壹行或幾行慢慢清晰的文字,比如此刻。

 隨著時日漸遠,晨昏漸起。我不知道這樣的距離是否還會變得更大,也不知道這樣的字日後是否會枯竭……只是,時移事往,我們都是彼此的過客,在街上行走,時常能走進壹個恍惚的時空。離開的人帶走了壹部分生命,殘存的人和記憶相互守望。在某壹個街角,某壹個片刻的分神裏,遇見曾經的光影。有些字,可以寫到疼痛。

 五

 回憶(Recordar):源自拉丁文re-cordis,在心裏重新過壹遍。

 這個說法真好,讓原本玄虛的思慮,和任由情緒牽引的行為不止於玄虛,而是切切實實地重新活過,這多麽誘惑,妳簡直無力抵抗,瞬間繳械投降。時間是個迷人的主題,讓人流連。同時它也是壹個樹洞或者信箱,把壹些妳想要表述的話投入其中,或等待寄出。

 回憶和感覺本身那麽微妙,難以捉摸,這個過程有時任性,有時壓抑,取決於妳渴望的、深入的程度。妳以為基於這樣壹條硬道理:如果彼此分開的時間足夠久的話,那麽它們將會開始聚合,而妳需要做的只是勤奮地打撈,別著急,也別氣餒,這壹網空了,下壹網可能會滿些,就像打撈沈積河底的器物。

 平時喜歡壹些文字深幽些、語速很慢的書、冷門的、稍微怪異點的音樂,感覺這些創作者絲毫沒有奉迎的姿態,壹心撲在個人鐘愛的事物中,似乎在拼壹己之力完成什麽,雖說這世界沒有完美的事物,但至少是異常珍貴——想到他們,妳就有力量。如同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Woolf)所說的光暈:生活不是壹系列對稱排列的馬車車燈;生活是光暈,從我們開始有意識(consciousness)到結束,壹直圍繞著我們。

 這幾年也在寫壹些純粹務虛的文字,語速很慢,慢到不覺時光在窗外遊弋,像是經過慢鏡處理的效果。長時間沈浸於同壹系列、調子有些低沈的東西,竟然感覺也是壹種“傷害”(真的,妳真的不願提及這個詞,但壹時也找不到替代)。前壹段時間經常感覺空虛,無所謂也無所及,不知道怎麽了,也不太願意知道。反正心裏空落落的,只好壹次又壹次煽動、號召自己迅速行動起來將其趕跑,哪怕眼前只有很淺的黑白。

 想起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Barnes)在《英格蘭,英格蘭》(譯林出版社/2015年5月版/馬紅旗譯)中所說:過去永遠不是簡單的過去,而是能夠讓當下心安理得地存在的依據。

 在這個路口,妳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名利,而是來之不易的自由。妳不屑於做那些營營役役的事情,盡管妳承認那也是壹種處世之道,而且在某些時候不失為聰明,妳不想勉強自己,寧願退步,壹退再退,但不管退到哪裏都有壹塊相對幹凈而廣闊的空間在等妳,這是妳“存在的依據”。

 妳不舍得將這塊地方弄臟,比如畫畫,比如閱讀,比如寫字。心裏想著壹些明亮的事物,記掛著壹些和明亮有關的字句,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會感覺陽光使壹切變得美好。

 坐在臺燈下用了壹上午時間寫信,有想寫的信,還有想通信的人,別說,感覺依然溫暖。此外還想寫壹封很長、很長的信,然後,投進時間的信箱裏。

 若僅僅以感受為序,那樣會很散亂吧,如壹捧細沙,即使致力搜集到壹起也顯得雜蕪。那麽不如將“10年”作為壹段相對恒定的計量單位,那麽妳將怎樣回憶、或記敘來時路呢?

 不如趁此時做個提綱:最初的記憶不甚牢靠,暫且不提,就從10—20歲憶起,少年時代的陽光是那麽明亮,奔跑的腳步那麽輕盈,背景裏,悠揚的口琴伴著向陽院裏的歡聲笑語,自那以後再沒感受過無憂無慮的輕盈;

 20—30歲,是壹段難忘的路途。之所以難忘,無外乎初嘗艱辛的滋味,有苦澀,也有甜蜜,是黃金般的10年。許多第壹次都在這段路上發生,感受到寒冬的汗水多麽可親,而深夜的淚水依然滾燙;

 30—40歲這個區間,該怎樣命名呢?即便是剛走過的路,在回想中竟然埋藏著這麽多忘記,是蒼白的空格,也是彌漫的霧氣。此間的轉折遠超之前的10年,妳忽然在空格裏墜落,妳不知道如何定義這段並不久遠的“歷史”。需要定義嗎?妳覺得需要,至少有益無害。

 這個區間的所有努力是要朝著大海的方向,從過往的經歷中妳懂得了平靜的海面無法航行。正如Teaya所說:要抵達海洋之前,妳可能會被分成許多支流。但是妳知道,那些突然離妳而去都是屬於妳的壹部分。就像妳是屬於大海的壹部分。

 這是妳想要記下的片段,是妳橫穿5年走過的壹些站點。找到了便是找到了,找不到的也就是失散了,哪怕妳如何企圖盡量完整。雕塑家向京說:“我所有的思考和工作都是為了抵抗虛無。”縱然沒有情懷,世界會無趣很多,但所謂“情懷”這事兒,到底是當不得真的。

 此刻,還不到中午12點,窗外雷聲滾滾,暴雨將至,天色如同墨染,真的很像秋天的光景,經過這場雨就拿到了秋天的門票。熱烈、繁榮正在漸漸過渡,向著雕零和蕭瑟挺進,或許在妳我不經意間已悄然演變為另壹種廣闊:

 我們是塵土,是虛無,所做的壹切,都不過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