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夫子廟基本介紹

夫子廟基本介紹

夫子廟屬於濟寧考古遺址的著名旅遊目的地。

夫子廟是中國封建王朝供奉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它位於曲阜市中心。是壹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宏偉的古建築群。

孔廟始於孔子死後壹年(公元前478年)。弟子們把生前居住的大殿立為殿宇,18歲就拜了。當時只有三座廟屋,裏面有孔子生前用過的衣服、皇冠、鋼琴、汽車、書籍等。此後,歷代王朝不斷擴張。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下令修建孔廟,孔和被任命為守廟人,在廟裏立碑。魏黃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皇帝上書在魯郡修建壹座古廟,但當時孔廟的規模還不是很大。在西晉末年,這座寺廟看起來很冷清。東魏興和元年(公元539年),修復孔廟,雕出塑像,旁立十子,為孔廟塑像之始。初唐時期,除了在首都最高學府國子監修建周公祠和孔廟外,皇帝還在各州縣修建孔廟。寺建於唐代五次,北宋七次。最大的壹次是在宋真宗天璽二年(公元1018),舊制擴建...316大廳擴大。晉代修過四次,元代修過六次,明代重修重修21次。最大的壹次是在明孝宗十二年(公元1499年),夫子廟遭雷擊,大成殿等120多座主體建築化為灰燼。朱急忙下令重建,歷時五年,耗資152000元。清代孔廟修建14次。最大的壹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夫子廟被雷火燒毀。除了參拜祠堂,世宗胤禛還向大臣和其他監督人員送錢,監督修復工作。寺廟系統的規模,以及祭祀用的器皿和物品,使得這些圖畫變得可用,並且親屬們打算教導。為了加快工程進度,動員12政府、州、縣命令進行監督維修,耗時6年。歷史上,夫子廟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形成了目前如此宏大的規模。

現在孔廟的規模是明清時期完成的。建築模仿皇宮體系,分為九個院落,貫穿壹條南北中軸線,左右對稱布置。整個建築群包括五殿壹閣壹壇二廳17亭466閣,分別建於金、元、明、清、民國時期。夫子廟占地約200畝,南北長1多公裏。四周有高墻,有大門和角樓。黃瓦紅墻,雕梁畫棟,碑林如林,古樹參天。宋代,呂蒙正寫道:“雲壁,寬飛檐,重門,寬開口,獨特的樓層。.....這座具有東方建築特色的龐大建築群,其面積之大,氣魄之雄偉,時間之久遠,整體性之完整,被古代建築師稱為世界建築史上唯壹的孤例。它凝聚了歷代成千上萬勞動者的血汗,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金盛宇·方震

孟子曾經這樣評價孔子:孔子被稱為傑作。壹主,金音,玉振也。金音也是開始;於震也是人,他終於有條理了。金聲和於震表明了演奏音樂的整個過程,從敲鐘(金聲)開始,到敲鍋(於震)結束。它象征著孔子作為古代聖賢聖賢的集大成者的思想,歌頌了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因此,後人將夫子廟前的第壹個石坊命名為金盛宇鎮。

金盛宇方震石雕,4綹,石鼓相扣,四根八角形石柱上裝飾著蓮花寶座,每根石柱上都雕刻著壹只古樸的獨角怪獸,俗稱朝天吼。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書法家胡茂宗書寫金聲玉振四個大字,兩側額頭淺刻雲龍戲珠。廣場後面是壹座單孔石拱橋。橋面是二龍玩珍珠的石階。橋下,清水繞過半圓,就是盤水。可惜盤水被石頭擋住了,只有盤水獨自存在。橋後東西各有壹塊石碑,建於昌二年(公元1191)。刻在上面的官員就在這時下馬了。據說當年的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路過,都要從轎子上下馬以示敬意,甚至皇帝還要祭祀孔子,可見夫子廟的尊貴。

淩杏門

淩星,又名星,古人認為是文人雅士所稱頌的。在古代,應該先祭靈星。孔廟的名字叫淩星,意思是尊重孔子就像尊重天堂。

淩杏門在盤水橋後面,四室三室。石柱、鐵梁上鑄有12水龍頭閥門。四根圓形石柱上裝飾著祥雲,頂端雕刻著壹個炫目的天將。額方雕有火焰寶珠,明代額方由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有乾隆皇帝題寫的星門三個大字,上層刻有織錦圖案。明代此門為木造,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時便於用石。

第二個廣場建在淩興門,泰和袁琪廣場建在南面。這個廣場建於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狀與金盛於震廣場相同。方額的碑文是山東巡撫手書,盛贊孔子“天地萬物皆生”的思想。北面是智勝廟廣場,刻有篆書。明代,廣場上最初刻有玄聖廟二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成為現在的名稱。廣場用漢白玉雕成,三室四柱,柱上飾祥雲,額廣場飾火焰寶珠。

後人為了贊美孔子思想對我們社會的深遠影響,用了“德與天”、“道觀古今”等詞,意思是他的貢獻大如勝券,思想古今之最。於是在夫子廟第壹院落的左右兩側各建了兩座對稱的木牌樓,東以德藝天地為主題,西以道觀古今為主題,是夫子廟的第壹側門。這兩個作坊建於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建築為木結構,三室四柱五層,黃色琉璃瓦,如意拱,開間十三步,開間九步,小屋頂五步。廣場下面有八個石頭怪物。中間的四只天祿,甩著尾巴,脖子上有長長的爪子;兩邊四個惡鬼,怒目而視,扭著脖子,形象奇特。

聖石門

據《孟子》記載,孟子曰:“伯夷,聖人清凈;伊尹,聖人;柳下惠,聖而也;孔子,即使在神聖的時候。意思是孔子是聖人中最適合時代的。據此,雍正八年(1730),清世宗皇帝決定將夫子廟正門命名為聖石門。聖石門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3間。弘治年間,擴建為5室3券。碧瓦社山頂絳壁環繞,券於杏壁,前後石階有石雕。從拱門望去,讓人感覺深邃莫測。

過了聖門,豁然開朗,出現了壹個巨大的庭院,翠柏茂密,綠樹蔥蘢,綠草如茵。面上有三座拱橋橫跨,有壹個水道口,碧波荷葉,水面四周雕有精美的石柵欄。水如墻繞流,故名“墻水”,橋名“墻水橋”。

橋南有東、西兩個門,隧道相通。東匾顯門快,李博如景星中鳳凰,首見。卞喜陽高門取自《論語》中的米高語,歌頌孔子的淵博學識。這是孔廟的第二個側門。以前只有皇帝才允許從正門進入,普通人只能從高門進入寺廟。

紅道門

碧水橋以北是洪道門,是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夫子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根據《論語》褒揚孔子,闡述唐、周公之道而得名。門下有兩塊元碑。《東四陵碑》是曲阜縣的沿革編年史,記載了曲阜的變遷與演變。西碑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處士楚王先生的墓桌,有相當的書法價值。於1966移至夫子廟保管。

大眾門

過了大中門,即進入夫子廟第四進院。庭院寬敞,古木蔥郁,夏日百鳥聚,鸛飛鶴舞,白鷺起舞,冬春喜鵲鳴,幽幽烏鴉晚啼,很是幽深。

大中門原名中和門,比洪門更長更窄,有5個房間。原為宋代孔廟大門,明代弘治年間重修,此門建於清代。大門左右各有壹座於青瓦角樓,建於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為使夫子廟雄偉如宮殿。有三座炮塔,呈扁平的鱗形,立在方形平臺上。站臺裏面有壹條小路可以上下。瓦廟的東北和西北角樓形成壹個巨大的長方形用於守衛。

奎文閣

當妳進入大中門,迎面就是文同門。門樓寬5間,深2間,壹面黃瓦歇於山頂,鬥拱布局稀疏。清初此門曾名同門,順治後改為此名。

過了同文門,庭院北端升起壹座高高的亭子,屋檐下龍環繞,壹塊木匾上寫著奎文閣二字。它就是孔廟圖書館,以其豐富的藏書和獨特的建築聞名中外。

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璽二年(公元1018),圖書館建築金章宗於明昌二年(公元1191)重修時更名為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寫了匾額。隗囂是星名,二十八宿之壹。《白虎西遊》的頭部有16顆星星,彎彎曲曲,勾勾勾的,像壹幅文字的圖畫。所以《孝經》被稱為隗囂主篇,後人進壹步將隗囂(隗囂)星演變為平民頭。後世封建帝王對孔子贊譽有加,於是將夫子廟圖書館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高23.35米,寬30.1米,深17.62米。它在黃瓦舍山頂,有三層飛檐,四層。裏面有兩層,中間是深色的壹層,還有層壓框。底部木柱上放壹個水桶,水桶上豎起壹個上部木柱。奎文閣結構合理,堅固異常。自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建以來,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多次地震動搖。雖然康熙年間的大地震使曲阜的人類房屋倒了九次,還剩下壹座,但奎文閣的堅實旁證仍然完好無損,巍然屹立,不愧為中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之壹。亭西閣中記載康熙時期地震的石碑,是奎文閣的確鑿旁證。亭前有兩塊石碑,東面有奎文亭,為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所書,著名書法家喬宗所書。《西奎文閣書記》記載了明代鄭德皇帝命禮部重建藏書的情況。

奎文閣前有兩座禦碑亭,亭內外各有四座明代禦碑。每棟樓高6米多,寬2米,碑下龜高1米多。碑上雕有龍,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容多為尊孔。在東南露天重建孔廟紀念碑。由明憲宗和朱見深創建。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我唯孔子之道,天下壹日不缺人。楷書,風格凝重,結構嚴謹,以書法精湛著稱。石碑立於成化四年(公元1468),史稱成化石碑。

這個院落的東西兩側各有壹個獨立的院落,叫齋醮,祭祀人員在祭祀孔子之前在此齋戒沐浴。東院是盛宴公爵的招待所。清代康熙帝、乾隆皇帝在此祭祀孔子、沐浴,又稱駐蹕。世界上有壹個孔子生平事跡展覽。清中葉廢棄的西院,只剩下院內。清道光年間,孔子第七十代孫在孔廟集中了65,438+030多塊宋、金、元、明、清諸子廟碑刻,並改名為碑碣。還是充滿活力的溫雅;或端莊典雅、樸實無華的古拙;精品很多。

十三亭

奎文閣是孔廟的第六個庭院。院內有13座石亭,分兩排,南8座,北5座,檐高齒高,黃瓦閃閃。為保存封建帝王制作的禦制石碑,專門修建了十三座石亭,稱為禦制石亭。館內有55塊碑,分別由唐、宋、金、元、明、清、民國雕刻而成。碑文大多是皇帝祭奠孔子、封祀孔廟、派官祭祀、重修孔廟的記錄。分別用漢語、八思巴語(元代蒙古語)和滿語鐫刻。

道北的五座石亭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八亭中,四亭建於金元,東三亭、東六亭建於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第四亭建於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兩座金代方形石亭,雄渾豪放,是孔廟現存最早的建築。

大部分亭子石碑是由看起來像烏龜而不是烏龜的動物制成的。他們叫__(畢,),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了九個孩子,各有各的能力,_ _善於負重,所以用來扛碑。最早的碑亭是兩座唐碑,壹座是將軍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贈給泰師盧先生的孔子碑,另壹座是唐玄宗七年(公元719年)豎立的魯孔孔廟碑,均位於自南向東的第六座金代碑亭內。最大的石碑豎立於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位於自北向東的第三座石碑亭。這個平板重約35噸,加上下面的水盤,重約65噸。這塊石頭采自北京西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塊石頭能安全運到千裏之外的曲阜,已經很了不起了。

在這個醫院的東南和西南方向有壹個叢林般的石碑。北墻上的朱蘭中還嵌有大量的石刻,是歷代皇帝和大臣在對寺廟進行修繕、祭祀和祭祀後雕刻而成的。比如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真正的草書篆書就有自己的優勢。此外,還有幾塊石碑記載了元末紅巾軍、劉瀏、明中葉劉啟、明末徐鴻儒的農民起義,是研究農民革命史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兩側,東面建有崔玉門,西面建有官德門,供人出入。人們根據宮殿的名稱稱之為東門和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個側門。

大城門

十三陵亭北面有壹座著名的大成門,中間並列五門,是夫子廟的第七道門。

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堪稱傑作,稱贊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最高境界。這裏五門大開,孔廟分三路:東邊為聖門,供奉孔子最近五代的祖先;西邊是啟蒙門,裏面供奉著孔子的父母,三門並列,左邊是金門,右邊是玉門。金音是敲鐘的聲音,表示開始演奏音樂;於震是打擊樂器的聲音,表示演奏音樂的結束,象征著孔子對古聖先賢的思想收藏。中途祭祀孔子夫婦,歷代聖賢理應享受朝拜。

大城門南端的十三座石亭,自晉代以來,代代相傳。能工巧匠充分利用勾心鬥角的傳統建築手法,巧妙解決建築結構空間問題。

杏壇

“杏壇”二字,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杏壇的教學記錄最早見於《莊子·漁父》:孔子遊於林中,歇於杏壇,北子學孔子弦歌鼓。然而,沒有原始網站的記錄。宋天喜二年(1018),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督修夫子廟,遷建擴建正殿,並以正殿原址為壇,杏樹環繞,取名杏壇。晉代開始在壇上建亭,當時的著名文人黨就封了“杏壇”二字。

杏壇有十字結脊,四面懸山,黃瓦竹柱,雕梁畫棟,彩繪精美,富麗堂皇。壇前有壹個石雕香爐,壇邊有幾棵杏樹。每到早春,紅花搖來搖去。乾隆皇帝曾為它寫過壹首詩:當它值得再次綻放的時候,幾棵樹在東風中綻放。是不是世界上沒有花,文明會在春天終結?

關良

大成殿東西兩側的房子叫梁表,是後人祭拜聖賢和儒家的地方。配得上它的聖賢和儒家,大多是後世儒家的著名人物,比如董仲舒、韓愈、王陽明。到了唐朝,只有20多人。經過歷代的補充和替換,到民國時,多達156人。這些有權人本來是畫像,到了金代改成了雕像,到了明成化年間全部改成了寫有名字的木牌,供奉在神龕裏。現在這兩座寺廟裏陳列著歷代的石雕。

老人曾經摸過周的,那塊破碑至今還是壹篇漢文。東安現存漢魏隋唐宋元石刻40余處,最珍貴的是漢魏北朝石刻22處。西漢石刻,首推五鳳;東漢石刻,以禮器、壹瑛、孔周、史晨碑為官方書法珍品;北朝以迅猛龍碑為魏體的典範。Xi安展出的100多件漢代石刻也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瑰寶。這些石雕內容豐富,有神話中的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還有捕魚、歌舞、雜技、行醫、狩獵等,是研究我國漢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石雕的技法,有的細致細膩,有的奔放,各具風格。展示在梁安北部的584塊玉紅樓石刻,是孔子的後人孔在清朝乾隆年間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雕刻而成。這些石刻原廢棄於曲阜十二院玉洪樓下,1951年遷入孔廟,1964年裝裱展出,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文廟的正殿

從杏壇北面望去,壹座金色大殿突兀地矗立在雙層石欄的基座上,三座金色的大成殿被雕刻在雙層飛檐中藍海豎匾上的鎏金巨龍緊緊守護著。字徑1m,清雍正皇帝手書。

孔廟的主殿大成殿高24.8米,寬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黃瓦繞廊,與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全殿並稱東方三大殿堂。正殿結構簡潔整齊,重檐飛檐上下,縱橫交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藻井飾雲龍紋,覆金箔,祥雲環繞,飛龍飛舞。玄關周圍有28根雕龍石柱,均為全石雕刻。柱子高5.98米,直徑0.81米。原為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徽州工匠所雕,清雍正二年大火後重新雕刻。兩山及後檐有18八棱地淺雕石柱,飾雲龍,每邊9條小雕龍,每柱72條。細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記下了雕龍的總數,***1296。前檐10深浮雕,每根柱上兩條龍相對,蜿蜒上升,中間雕有珍珠,四周雲霧繚繞,柱腳飾以巖石,襯以波浪。10龍柱相對,各有變化。沒有壹個是壹樣的,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精美,刀法純熟,龍的形象栩栩如生。這是曲阜獨有的石雕藝術瑰寶。據說清朝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祀孔子的時候,石柱都用紅綾包裹著,不讓皇帝看見,怕皇帝怪他超宮。大成殿的建築藝術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才華和智慧。郭沫若曾經推崇過。

大成殿正中供奉著壹尊孔子雕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冠,身披十二皇袍,手持歸真,宛如古代帝王的禮制。兩邊各有四對,東邊是府和府,西邊是亞聖府。外有十二哲,東有閔佚、冉雍、端木詞、鐘繇、、尤若,西有冉耿、宰予、冉求、、顓頊石、朱。四配像高2.6米,十二哲像高2米。都是戴著九冠九章,衣冠鞠躬,就像古代的公祭制度壹樣。雕像都放在木質鍍金的神龕裏。孔子像單龕,十三級臺階。龕前兩柱各雕壹龍,繞柱盤旋,姿態生動,雕刻精美。四個有十二個哲學家和兩個壁龕,每個壁龕有九個臺階。龕前有祭桌、香案,以及祭祀用的稻田、豆類、燈籠褲等禮器。廟裏還有祭祀孔子時的中和少樂的樂器和舞具。堂外掛有10匾額3副對聯。大殿正中,有清代雍正帝題寫的匾額。大殿正中有壹塊光緒年間康熙皇帝和斯文宰子題寫的匾額。南面有乾隆皇帝題寫的匾額。每塊牌匾長6米多,高約2.6米,雕龍鎏金,精美華麗。

寺廟建在兩層平臺上,前面有壹個露臺。高2米多,東西寬4.5米,南北深35米。它雕刻有須彌山石基座和雙層石柵欄。底部蓮花柱下有石頭砍頭,正中南面有兩條浮雕龍。露臺是祭祀時唱歌、跳舞和行禮的地方。現在,在孔子的第壹個生日(農歷九月二十八日),表演祭祀樂舞——巴蜀舞。

秦店

沿著大成殿的走廊拐過去,四周是圓柱,另壹個重檐的大殿矗立著,這是孔廟三大建築之壹(另外兩個建築是奎文閣和大成殿)的寢殿,是專門供奉孔子官家的神龕。

睡眠大廳有7個房間寬,4個房間深,房間被漆成金色。棗井的遊龍、團風都是金箔做的,回廊的22根帶檐石柱淺雕鳳牡丹,如同皇後的宮制。廟裏神龕裏的木雕《王子與歌舞女郎》,精致異常。神龕裏有個木簽,賢者之妻在寶座上。

齊的官家,禮碑的官家,是宋朝土生土長的人。他19歲嫁給孔子,孔子七年前去世。她的情況在古籍中很少記載。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才被宋真宗的趙恒追封為鄖州夫人。元三年(公元1332年),封她為大成王玄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稱聖賢夫人。孔子死後,也就是孔子居住的大殿為廟,齊的官家與孔子壹同祭祀。唐朝有專門的寢殿,早期有雕像。清朝雍正大火後重建時,已經是祭神的牌位,上面蓋著木刻的神龕,龕位放在桌前。

升級店

聖跡寺因記載孔子生平事跡的石刻漫畫《聖跡》而得名。此廟位於寢殿後面,是壹座獨院。它是孔廟最後的第九個庭院。該寺建於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29年),由何主持修建。孔廟裏原來的孔子事跡木刻畫,改成了石雕,由楊誌畫刻,鑲嵌在廟的內墻上。這是壹批65,438+020的聖物。

每幅畫大約38厘米寬,60厘米長。展示了從慕巖禱告到尼山孔子誕生再到孔子死後子嗣墓的神聖痕跡,並配有漢高祖劉邦和宋真宗趙恒在太臺祭祀孔子的兩幅圖。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是孔子的主要活動和言論,如宋代的伐木、霸虎等。是中國第壹部完整的人物故事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在聖跡寺,清代康熙皇帝的石刻是用書法書寫的。字中間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畫像,是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畫的聖人畫像,俗稱孔子小影。據說“小英”是最真實、最接近孔子原貌的。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孫孔端友刻石三塊。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幾幅孔子畫像。孔子坐在他們旁邊,他的弟子在周圍侍奉。孔子的孫子孔宗壽,第四十六代,宋紹第二年把刻石翻了過來。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贊美,有宋紹聖、鄭和的題詞。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對孔子的大贊,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的禦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