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東莞八景八景民俗

東莞八景八景民俗

黃岐山,海拔189米,看起來像壹個旗幟展覽。唐代以前叫“黃陵”,是東莞的象征。“黃旗頂掛燈籠”是民間傳說中的東莞八景之首。傳說在過去,黃岐山頂上有壹棵千年榕樹。由於它的內心長期空虛,滿山的小螢火蟲都飛到樹洞裏生活,擠在壹起。到了晚上,它看起來像壹個燈籠,奇觀傳播遠近,所以它成為東莞八大景點之首。山腳下有黃岐觀音寺,建於宋代。逢年過節,遊客如潮。山麓至今還有壹口古井,名為“蓮泉”。據說喝蓮泉水可以讓人變得幹凈。

石橋,北宋時原名德安橋,是莞城的鬧市。橋的兩邊是小販攤點,水陸茶館是酒店的聚集地,所以叫市橋。那時候,橋兩邊的市場熙熙攘攘,橋下的河水清澈流動,船只絡繹不絕,構成了壹幅和諧美麗的動人畫卷。尤其是在吹著春風,春雨連綿,每年春水上漲的時候,在石橋河上,可以聽到洶湧的濤聲,可以聽到船夫劃槳的聲音,可以看到樓上掛著水藻的景色,是壹幅春水上漲的美麗景象。

石橋路現在是壹條非常繁忙的步行街。

石橋春起,另壹種說法是“石橋春起”。石橋在黃旗嶺之下,附城川澳之前。這裏原來河水向東流,河上有座橋叫石橋。但據明清東莞舊誌,都寫“城橋春起”。寬有詩《城橋春起》:這些年來,妳對虹橋了解多少?橋上擠滿了人。三春潮起潮落,從天而降,飛得又快又刺激。站在中流砥柱的位置並不難。不要害怕像山壹樣高的憤怒的波浪。古今英雄路過,無人壹手遮天。鳳凰臺,原位於莞城西城樓側,也是東莞老八景之壹。它叫“鳳臺秋雞”,俗稱“金雞叫鳳凰臺”。到了宋代,原址以上清為概念而建,旁邊有大雁塔。所有中標者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寶塔紀念碑上。相傳山上有鳳凰草,曾引鳳凰,故名鳳凰臺。

400多年前,明朝文人在這裏建立了“鳳凰書屋”,經常來這裏吟詩。

到了清末,鳳凰臺已經坍塌,只剩下基座。旁邊是大雁塔和上清關,文革時也毀了。十幾年後,東莞人認為鳳凰臺是東莞的詩脈,是東莞文化的重要標誌。於是,他們重修了鳳凰臺,在鳳凰臺所在地修建了文化宮、青少年宮、工人文化宮等文化建築。當時鳳凰臺是文化宮中間的青銅鳳凰像。西城樓文化廣場建設過程中,原鳳凰銅像被拆遷。2005年元旦,東莞市人民政府對文化廣場二期建築圓形廣場中心的鳳凰臺雕塑進行了重修。

黃江鎮最高的山是寶山。保山古稱廬山,又稱廬山。位於黃江鎮東部,橫跨黃江、樟木頭、塘廈三鎮。保山因有銀礦而改名保山,古人曾在此煉銀。沒有關於何時和誰開采了它的信息。保山自古以瀑布聞名,除了出產銀礦。主峰東側有芙蓉寺(現為遺址),寺前有壹池,名寶池。瀑布從懸崖上傾瀉而下,沖擊著中空的石甕狀巨石,奔騰如雷,甕中之水濺如芙蓉,於是有了“保山石甕出芙蓉”的盛景。它是東莞八大古景點之壹。到了清代中後期,石甕終於被打破了。

清代是保山風光的全盛時期,當地人自立門戶,有古寺、石甕、靈鳥、仙床、龍潭、石井、竈洞、松徑。沒有景點,但是山還是很美,吸引了很多遊客。

但可惜的是,久經滄桑的保山有些名勝古跡早已殘缺不全。幾十年前,石甕遭雷擊倒塌,百尺瀑布成涓涓細流,芙蓉奇觀已不在。山亭和芙蓉古寺也無遺跡,遊人只能望其興嘆。此外,山腳下的石甕院只有壹個很深的山洞,曾經是元朝官方煉銀的地方。當地村民稱之為“坑穴”。相傳這是當年采銀的坑。

水蓮山森林公園位於市中心以南8公裏處。水蓮山,原名董鵬山,海拔378.8米。方圓有十多英裏,有連綿不斷的山丘和崎嶇的巖石。因為過去這裏藏著壹座龔澎建築,所以被命名為董鵬山。董鵬水幕是明代東莞八景之壹。

山上有泉水,水清澈甘甜;有壹座古老的石窟寺,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半山腰有觀音寺,乘車可達。山頂瀑布懸十余尺,狀如水簾,連綿不絕。山澗裏有許多藤蔓,掛在懸崖上。泉水繞過寺廟左側流入芙蓉溪。瀑布和流動的泉水,汩汩作響,聽起來像鋼琴。山上樹木成蔭,花草繁茂,松濤聲助清涼。水簾山森林公園已被列為該市五大森林公園之壹。

它講述了壹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壹對新婚夫婦非常恩愛。這對夫婦靠丈夫出海打魚為生。因為丈夫每次出門都要過很長時間才能回來,妻子變得相思成疾,每天站在金牛山的蟹殼巖上盼著丈夫回來。有壹天,老婆去山洞裏的井邊打水,突然看到井水裏倒映著壹片歸帆葉。站在船頭的那個人原來是她的丈夫,跑到碼頭去看。的確是她的丈夫日夜思念著他,她認為這是壹個健康的上帝。海月巖公園位於厚街沖口村。金牛山上的“海月帆”是東莞老八景之壹。全園占地300余畝,雄偉的三清殿、金壁輝煌的海月殿、碧水蕩漾的海月湖、九曲橋,是遊客休閑解悶的好去處。

金牛山周壹是壹座10英尺高的紅石山,形狀奇特。“海月巖”二字刻於宋少二年(1132)蟹殼巖上。巖石下有壹口石井,曾有“帆落井”之說。現在又增加了雕塑、亭子等景點。

東莞老八景的故事比較簡單。據說從虎門望出去的海曾叫“伶仃洋”,文天祥的詩“恐上海灘說恐,伶仃洋獨嘆”就是指這裏。它曾被稱為“靜康海”。相傳,這裏曾經有壹個市場,人們有時在海上來來往往,買賣、行走、肩扛、推車,仿佛非常熱鬧。那時候人們都說這是個鬼市場,那些鬼來占便宜。所以有“康海城會被死人占便宜”的說法。應該是海市蜃樓。

京康海城極其神奇。據清代周天成等人撰寫的《東關縣誌》記載:“靖康昌多見於海市。漆黑的夜晚突然出現海光,水面就全紅了。無數的燈光來來去去,蝸牛姑娘鮫人在笑。聽見賣珠賣錦,數錢量米的聲音,直到天明。”(註:原文無標點)歷代對海市蜃樓的描述中,只有意象。海市蜃樓出現的時候,各種聲音都可以聽到,只有在靖康海。靖康海的奇特與獨特之處在於:“靖康海與青州不同。夜看靖康海,夜看青州。”(註:通誌中提到的青州,疑是山東青州)古人無法解釋海市蜃樓的成因,便將其附於鬼神之說,認為是海神進行的珊瑚城,認為那裏以前有沈沒的陸地,月有鬼,便成了海中之城。因此,靖康海又被稱為“珊瑚夜市”、“神州夜市”。絕華禹巖曾被評為東莞八景之壹。它位於nave凱達玩具廠,毗鄰原胡光高速公路和nave至Doulang路段。這個場景已經沒有了。相傳1000多年前羅浮山有壹只仙鵝飛走了,覺華寺的壹個和尚歷盡艱辛,追蹤到伯陽海附近的壹個地方,才看到仙鵝停下來,壹眨眼就不見了。那時候博洋村壹帶還是海洋。從此,每年都有壹船米沈入大海,沈船谷的主人很快發了大財。仙鵝定居在壹塊福地,那裏建有覺華寺。

覺華寺在城西十五裏(即中殿)。宋紹興初(1131),徐邦彥得到壹尊觀音像,供奉在江流堂。縣令張勛讓和尚宋堅替他存放在覺華寺。和尚廟縣建廟,李濤為他作證。鹹淳二年(1266),侍郎命何將80畝土地分給覺華寺。當時,寺內的寶塔直上雲霄,遠遠望去,依稀如煙,因此得名覺華禹巖。明朝鄭德五年(1510),廟裏的田被搶了。嘉靖初年(1522),此廟廢棄。

明初東莞詩人陳京基寫了兩首《煙雨中國》;

壹:梵宮是河心的城堡,三千世界存疑。漁村相對壹水之隔,竹籬茅屋與之無關。

二是半開霧景更奇特,遠處高聳清晰。壹幅墨、海、天、秋的畫面,不知道古代誰得來的。

黃裳的七絕《煙雨中國》:

叢林幽靜昏昏欲睡,多霧多雨。路人不知道蘭若在哪裏,卻聽到了鐘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