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小營鎮的經濟發展

小營鎮的經濟發展

第壹產業小營是壹個農業大鎮,農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水利設施齊全。

1946以前,我國實行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46年9月,土地改革,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49年,全區糧田面積2246公頃,畝產87.5公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大力推廣優良品種,改良土壤和耕作制度,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2年,全區糧田面積2199公頃,產量96.5公斤,高於1949年。從65438年到0958年的“大躍進”期間,由於左傾錯誤,農業生產急劇下降。1960年,全區糧田面積1714公頃,單位面積產量61.5公斤,比1949年減少近1/3。1962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實行“三級所有制、以隊為主”的農村經濟經營體制。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業生產大大發展。1965年,全區糧田面積1445公頃,畝產126公斤。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在左傾錯誤的影響下,農業生產結構嚴重失衡,農業產量長期偏低且不穩定。1970年,公社糧田總面積2267公頃,平均畝產89.8公斤,皮棉畝產13.45公斤。“文革”後,農業生產形勢明顯好轉。從65438年到0978年,全公社糧食平均畝產222公斤,是建國30年來的最高水平。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1984全鎮糧田面積3140公頃,產量330.5公斤,棉花833公頃,皮棉87公斤。上世紀90年代,小營鎮堅持市場導向,因地制宜調整農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農業總產值為20389萬元。

水稻是小營鎮的主要作物。生產出的大米顆粒均勻、肚小、質地堅實、銀白色、香甜可口、營養豐富,遠銷省內外。1964年,小營渠在瓦尾村進行水稻改革,當年獲得大豐收。65438年至0973年,小營公社在全公社推廣水稻改革經驗,小營成為博興縣有名的水稻區。1980年水稻種植面積1753公頃,畝產451公斤,總產量118613萬公斤。到1991,種植面積壹直穩定在1333公頃左右。1992以來,受黃河斷流影響,水稻種植面積相對減少,產量降低。1998年,鎮黨委、鎮政府實施“振興水稻之鄉”工程,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公頃,總產量1125萬公斤。2000年種植面積1200公頃,總產量1250萬公斤。

水利建設方面,1969成立水利站後,經過20多年的管理,全鎮共挖溝渠117條,修建水利設施465處。1998結合“振興稻香”工程,疏浚主要溝渠,重點是徹底清理鎮內長10公裏的黃河截流河和長6.9公裏、淤積24年的勝利河。在兩河下遊新建兩座水閘,形成兩座庫容55萬立方米的長水庫。通過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田灌溉和防洪排澇能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壹步提高。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鎮黨委、鎮政府以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增加農民收入為導向,以育苗、造林、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以營造用材林為主,種植經濟林為輔,發展觀賞林,提高全鎮森林覆蓋率。同時,加強森林經營和經濟林技術改造,加快了林業發展步伐。到2000年底,有林地2287公頃,經濟林200.2公頃,林網3315公頃,鄉鎮275.8公頃,森林覆蓋率1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只有少數富裕的農民養牛,牛主要用於服務,用作耕田和開車的動力。大部分家庭養豬養羊,家家戶戶養雞,沿河村家庭養鴨養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地畜牧業有了很大發展。農業合作化後,大牲畜集體飼養,豬、羊由集體和農戶分開飼養,雞鴨鵝兔以家庭飼養為主。1978後,允許成員家庭飼養大牲畜。於是,大牲畜和小牲畜的數量逐年增加,出現了許多專業戶。80-90年代出現貂狐專業戶,畜牧業初具規模。1997,小營鎮被評為全區畜牧業生產十佳鎮。65438至0998年,鎮黨委、鎮政府將畜牧業列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截至2000年底,全鎮共有專業養殖村37個,專業戶500戶,養殖基地4個,特種動物養殖場8個,優良品種有小尾寒羊、梅花鹿、獺兔、藍狐、貉、肉狗等。2000年大牲畜654.38+0.8萬頭,豬654.38+0.75萬頭,鳥70萬只,兔5萬只,狐貍654.38+0.8萬只,2000年產值2948.4萬元。

小營鎮北臨黃河,溝渠縱橫,坑塘眾多,水資源豐富。該水域共有魚類資源6目10科33種,水生植物以蘆葦、香蒲、蓮藕為主。清末民國時期,當地水產養殖缺乏統壹管理,水產資源無法開發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提倡發展林、牧、副漁,水產資源得到開發。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養殖業有了顯著發展,全鎮養殖池塘已發展到27個。20世紀90年代,鎮黨委、鎮政府積極貫徹上級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水產養殖領導機構和技術指導機構,加強領導,規範管理,積極進行老塘改造,將高塘改為大塘面積0.7公頃以上,改造老塘60個,面積33公頃。在此基礎上,結合水庫蓄水工程,新開挖水庫44座27公頃,擴大了養殖面積。本著魚適魚,葦適葦,藕適藕的原則,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目標,加強管理,大力發展這壹主導產業。1998,養殖池塘250個,養殖面積173公頃。2000年養魚160公頃,產量66萬公斤。威普種植面積54公頃,產量48.48萬公斤。種植蓮藕33公頃,產量61萬公斤。2000年,水產養殖總產值為725.9萬元。

建國初期,小營鎮的工業都是加工業。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在春、冬季從事農副產品加工,並有榨油廠、土紡織布、草編等副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家庭副業有了很大發展。油坊、豆腐坊、饅頭坊、掛面坊都換上了新的移動設備,加工戶學會了使用技術,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70年代以後,鄉鎮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1972成立裝卸隊。1982後更名為濱州市交通局小營裝卸隊,與汽車修理廠共同組建濱州通達實業公司。1976窯廠建成。工藝品廠成立於1977。後來工廠成為山東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定點企業,常年經營草編產品。1982成立了壹家建築公司,可以承接建築、橋梁等技術要求較高的施工項目。1985化工廠建成。之後建了八壹和油庫兩個加油站。65438至0998年,鎮黨委、鎮政府積極探索鄉鎮企業改革新路子,“拍賣、租賃、承包”三管齊下,民營經濟大發展。截至2000年底,全鎮共有私營經濟戶638戶。2000年,全鎮企業總收入58682萬元,利稅3703萬元。

第三產業,小營鎮,條件優越。解放前有小營和道墟兩個繁華的商業點,有飯館、包子鋪(面館)、飯館、煙酒百貨、旅館、食雜店、油坊、染坊、理發店等攤位。在團堡、王巷、珠泉、石堡等有市場的村莊,每到趕集日,各種土特產、手工制品、修理加工、餐飲行業都在列,擺攤設點。1940年,日軍入侵小營,小營的手工業和商業遭到嚴重破壞,大部分店鋪倒閉。

1945年6月,小營全境解放,民主政府對私營商業實行保護政策,個體商業得以恢復發展。1951年,全區商戶超過100家。1952年,在“三反”“五反”中,小營區開展了針對私營企業的“自查補報”和“反偷稅”鬥爭。由於經濟政策把握不穩,限制過多,很多商戶倒閉或跳槽,剛剛恢復發展的個體商戶停滯萎縮。1953後,糧食,棉布等。被統購統銷,取締了自由市場,限制了私人商戶的營業額和利潤,提高了批發價,減少了進貨點,使許多商戶倒閉。到1956,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全區仍有個體商戶42家,其中副食煙酒36家,大小百貨3家,鐵業3家。到1958,個體商戶被壹掃而空。1961商業結構調整,新批了壹些個體商戶,在“文革”中作為資本主義的尾巴被剪掉了。1980之後,個體商家發展迅速。到2000年底,全鎮有煙、酒、糖、茶、布、鞋、服等個體經營百貨商店144家,成為流通領域不可或缺的力量。

1946成立萬順城供銷社,1950很多村成立了村辦合作社,比如雙廟合作社。那壹年,小營區供銷社發動群眾入股。從1955到1957,小營區供銷社承擔了全區農村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部分私營商業納入不同類型的改造形式,私營商人本身也改造為供銷社職工。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出現了合資經營,包括企業合資、系統合資等。大部分是統壹領導,統壹核算,* * *負盈虧,集中管理的聯合業務。到2000年,全鎮共有集體面粉加工廠4家,榨油廠2家,帶鋸加工廠3家,餐飲服務163家。

清末民初,國內餐飲業相對發達。僅道墟渡口就有9家餐館,小營街有8家包子鋪和2家茶館。除此之外,在每次聚會時還會設置許多餐點。日軍在道墟、小營巖設置據點後,餐飲業只經營不善,比較有名的店大多倒閉。1945解放後,餐飲業大多恢復營業。因為當時忙著支援解放戰爭,雖然市場恢復了,但是餐飲業只有小門、小店、小攤。建國後,社會穩定,市場繁榮,餐飲業發展迅速。除了自營餐館和酒館,區供銷社還開辦了“大眾餐館”,他們做的飯菜大眾化、經濟實惠。1953期間,國家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大部分個體餐飲商家倒閉,少數飯店只經營菜品,市場上只剩下區域合作社經營的“大眾飯店”。顧客拿著糧票在店裏吃飯,手裏拿著糧票的人少,顧客也少。1956,社會主義改造後,只保留了供銷社餐館,其他小店只經營茶葉和炊事,不再經營飯菜。從65438年到0958年,大躍進時期,集體或個體餐飲業關門,給民眾帶來很多不便。80年代,多種經營成分並存,國有、集體、個體企業聯合在壹起。截至2000年底,共有65,438+063個集貿市場和農村餐館,從業人員65,438+0,58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