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木魚歌的藝術特色

木魚歌的藝術特色

1)樂器。據介紹,唱木魚歌時多用弦樂伴奏即二胡、古箏、琵琶、三弦等,沒有樂器時也可用竹板,亦有說法稱木魚也可做擊節之用。當劉老即場表演時,他所使用則是壹把小三弦(參見照片)。小三弦又名曲弦,長95厘米,分為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用琴桿做指板,無品;音箱扁平近橢圓且兩面蒙皮。

2)表演。劉老采用“雅唱”的方式為筆者演唱了《禪院追鸞》和《秋江送別》的片斷(參照片和錄音文件)。他先報上曲目名稱,然後撥動琴弦,隨即飄出清亮悠揚之音。起式只有兩句,正文是每四句組成的壹段,每句多是七個字或九個字,故壹般是“二二三”或“二二二三”節奏,超過七字部分唱時不占板。由於唱詞較長,故只能將樂段不斷反復,直至唱完為止。采用“梅花間竹”韻的唱法即是壹句高壹句低,句與句之間的停頓需要伴奏長過門或短過門,然後接著唱下壹句,不斷交替使用。

木魚歌原是五音階徵調式,旋律與節奏都較平穩。但它畢竟屬於散板,演唱時因需要也偶有變化,有時因故事內容和人物心理活動轉換尤其在情緒激動時,便可相對自由靈活地跳躍和變節奏。此時便會出現乙反調式,則又構成七聲音階。劉老臉上帶著很投入的表情,歌聲莞音厚重,婉轉低回,沈郁淒楚,正如前人屈大均所言:“唱壹句或延半刻,曼節長聲,自回自復,不肯壹往而盡,詞必極其艷,情必極其至,使人喜悅悲酸不能自已”。8問起長篇的曲目,他說年紀日增,記憶力下降,需要壹段時間才能想起來。 《成二口》演唱

木魚的腔調有兩種:壹是苦喉,曲調沈郁,適於表現纏綿悲惻之情,如《玉碎珠沈》等。另壹則是正腔,曲調爽朗,適於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上述曲目中,《鋪床歌》《家鄉民謠自彈唱》以及劉老演唱的幾支小曲包括《貴人居》《花夾果》《成二口》 《賀燈頭》《十二奶娘》《逢春花開》《賀新新抱》(莞人對媳婦的稱呼)都屬於後者。《鋪床歌》與東莞的舊風俗有關,當新娘進入新房揭開紅頭帕後,“大妗”(媒人)便將新人的帳子、被褥、枕席安置在床上,再叫新人兩人站在床前,大妗便開始唱“鋪床歌”,歌詞無非就是祝福新人婚姻幸福生活富足。那些小曲也是用於各種喜慶場合,如新居落成、男嬰的慶燈宴等;而《家鄉民謠自彈唱》則是2001年劉老參加比賽時,由文化局人員所作,歌頌東莞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它們聽起來都是節奏明快色彩喜慶。在這些錄音中發現:唱木魚歌無論男女皆用壹種腔調,而且都是壹個人獨唱全篇,沒有角色之分。 木魚歌雖屬彈詞系統的曲種,但與蘇州彈詞不同,沒有開篇、詩、詞、套數和說白。以後受粵曲、南音和龍舟歌的影響,始插以說白。演唱時用二胡、古箏、琵琶、三弦伴奏,也可用竹板擊節。曲調分“正腔”和“苦喉”兩種。前者爽朗明快,歡樂喜悅;後者沈郁悲惻,哀怨纏綿。木魚書有記載可查的約有500部、4000~5000卷之多。內容良莠雜陳。有從佛經故事和寶卷改編的,如《目連救母》、《觀音出世》;有來自小說傳奇之作,如《仁貴征東》、《白蛇雷峰塔》等;也有反映現實社會題材的曲目,如描寫反美華工禁約的《金山客自嘆》、《華工訴恨》,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的《國事訴根源》等。傳統曲目以《花箋記》、《二荷花史》最為著稱。

歷史悠久的東莞木魚歌古為今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2006年農歷二月初二的東坑“賣身節”開幕式上,“木魚說唱賣身節”的木魚歌表演唱登場亮相,給四百年傳統歷史的東莞木魚歌賦予嶄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眾多媒體的關註。 東莞木魚歌(又稱盲佬歌,因昔日唱此歌的多是盲藝人而得名)具有悠久的歷史,起源於明末清初,訖今歷400多年,幾百年來,裊裊莞音的木魚歌在東莞城鄉廣為流傳,但世易時移,如今木魚歌實際上已是風流不再,幾成絕唱,只在城鄉的壹些老年人中傳唱,位於莞城區的細村市場上還有木魚歌的錄音帶出售。

400多年以來,雖然受到全球化經濟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強烈沖擊,東莞木魚歌卻在國際上擁有眾多的研究者、傳誦者。這是因為,由於歷史的變遷,歷史上記敘木魚歌的木魚書最好版本大多流失到國外,國外收藏的數量也遠比國內及東莞多。現東京大學、倫敦大學、牛津大學、英國博物館、巴黎國家圖書館、萊頓大學漢學研究所(荷蘭)、莫斯科國立外交圖書館、幕尼黑巴伐利亞國立圖書館、西柏林普魯士文化圖書館、美國等都有收藏。1827年德國著名詩人歌德(1749—1832)也曾經把“謎”壹樣富有傳奇色彩的東莞木魚歌《花箋記》稱作為壹部“偉大的詩篇”。因此,二十壹世紀的今天,東莞木魚歌引起美國、英國、俄國、日本等眾多國家的學者的研究。 近幾十年來,東莞博物館、東莞圖書館等有關部門以及東莞的壹些熱心人士如楊寶霖、張儉東等,都十分重視東莞木魚歌的收藏和整理工作。特別是莞邑文史學者楊寶霖數十載潛心研究,千方百計把藏於英國博物館、牛津大學、巴黎國家圖書館等現今存世最早的莞音木魚書《花箋記》幾個刻本(復印件)收藏,寫出了《東莞木魚歌初探》、《(花箋記)研究》等專著,為傳承東莞木魚歌這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

豐厚的文化積澱,是東莞打造“文化新城”的穩固基石。東莞木魚歌在東坑“賣身節”登大雅之堂,開創了東莞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的新路子。可以相信,東莞木魚歌這種植根於東莞大地的珍貴文化遺產,必將大放異彩。

此外,“木魚”、“龍舟”、“南音”是三個關系密切的概念,譚正璧、譚尋認為“木魚歌是粵語漢族民間說唱文學的總稱,它自產生到發展宗支龐雜,因而有多種名稱,多種形式。最早的分類如《廣東新語》所說的‘如《連昌宮詞》、《琵琶行》等至百言、千言’的,就是我們所稱的‘龍舟’,‘如元人彈詞曰某記、某記’寫‘小說’故事的,就是我們所稱的‘南音’;其‘短調踏歌’,就是我們所認為是木魚的始祖原始民謠民歌。”4而實際上,“龍舟”、“木魚歌”、“南音”三者是有區別的,前者多是口語,且字數不拘,但平聲句與仄聲句都要押韻,多寫無關名教宏旨的瑣事。後者則是多文雅之詞,多是七字句,且平聲句押韻,多寫歷史傳奇故事,抒情色彩濃,充滿封建說教;木魚歌與南音較相似,但“南音”的平仄格律更嚴格,且演唱時有起序,壹板三眼。盡管如此,相當多的人還是簡單地認為短篇的“木魚歌”是“龍舟”。長篇的“木魚歌”是“南音”。據楊寶霖先生考證,東莞書坊刻印的木魚書都沒有註上“南音”二字,但民國後的廣州和香港則有出現,且前者居多,而且都是後印的機器版,即是說原來版本並沒有“南音”,後來被其他書坊添加上去的。其中原因可能與粵劇的發展有關。民國初,粵劇由戲棚官話改為粵語,南音也被收入粵劇、曲藝中,如名伶白駒榮所唱的南音佳作《客途秋恨》可謂名震壹時。廣州書坊為招徠顧客,就在木魚書封面上印上“南音”二字。但對莞人而言,唱“南音”用的是標準的廣州話,唱木魚歌則必用莞語。廣大的勞動人民,尤以婦女為多,他們壹般不懂得唱南音,如果印上“南音”二字定會失去市場。所以,香港陳湘記書局發行《正宗南音金絲蝴蝶》,十之八九應是木魚書,而非“南音”的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