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北京地名由來軼事

北京地名由來軼事

軼事:北京地名的由來

1.窯爐:

北京有很多窯子,如大北窯、黑窯廠街、劉家窯、大瓦窯、小瓦窯、崔家窯、嘉寶窯、鄧嘉窯、燕窯和魏窯。為什麽這些地名都有個窯字?這是因為明朝皇帝成祖出於自己的政治需要,於1421年遷都北京。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大量陜西能工巧匠湧入北京,使北京窯址逐漸增多,並集中在城南壹代。當時的窯子主要生產磚瓦,是北京新城建設所必需的。

2.禮士南路:

20世紀前40年,北京到門頭溝等郊區的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在阜成門附近租驢就成了當時普通家庭的最佳選擇。所以阜成門附近有壹條“驢市路”,專門供行人向西租驢。而且當時附近有著名的白雲寺,經常舉行廟會,騎驢逛白雲寺成為時尚。直到49年後,地名有所調整,因為這裏不再出租驢子,“驢城路”不夠優雅。這條路改名為禮士路,這條路南段成為南禮士路。

3.五棵松:

清代有知府應劭墓地,周圍有五棵高大的古松樹。當時人們去京西不方便,土匪經常搶劫,行人在五棵松樹下相遇,結伴而行。五棵松這個名字從此就有了。後來1965修建地鐵時,由於技術問題,五棵松樹相繼枯死。為了紀念這個地名的歷史意義,這裏重新種植了五棵松樹。

四個。蘋果園:

相傳明朝有個太監比較吃香,得到了很多私房錢,於是在京西買了壹大片地,種上了各種水果。但也許是因為水土問題,這裏只有蘋果長得最好,所以他下令只種蘋果。就這樣,靖西出現了壹個巨大的蘋果園。當然,這裏的蘋果樹被砍倒,變成了農田,但地名依然開放,沒有變化。

5.蘇州街:

清朝乾隆皇帝喜歡外出視察,曾經帶著他的母親。這次旅行是去蘇州。也是慈禧太後第壹次來江南,大開眼界。回宮後,依然記得江南的美景,只是年紀大了,不能常去旅遊。龍皇帝壹心孝道,於是決定從滿居集到海甸鎮修建壹條蘇州風情的商業街,俗稱蘇州街。這條街不僅建得像蘇州的壹條街,而且裏面的攤販都是乾隆皇帝從姑蘇城挑選的,正宗。可惜這條街在英法聯軍侵華時被燒毀了1860。從此名存實亡。

不及物動詞公主墓:

主墳位於復興門外大街花園內。據悉,該墓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順治皇帝母親孔四貞的養女。他父親叫孔有德,漢族,很成功。順治皇帝視他為開國之妻,他在順治住了九年。孔有德侵柳州,被殺。孝莊皇後孔思貞被認定為養女,在宮中撫養,並封她為和碩公主。孔思貞從小就擅長騎射和武術。他被父親特賜“南王”寶座,嫁給內政大臣孫延齡,到廣西掌管軍務。孫投靠吳三桂後,背叛了清廷。孔斯貞堅決反對孫、吳叛亂,率部討伐平定雲南叛亂。康熙皇帝召她回京,封她為爵士,成為清朝皇後。孔斯貞死後,清廷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葬在這裏,稱之為“公主墓”。

七、馬良河:

東直門外有壹條河叫馬良河。因為古代商旅經常聚集在這裏,馬匹在河裏清洗後在附近晾曬,所以得名“馬良河”,後來逐漸改為馬良河。

伊格爾

天橋是古代皇帝每次祭天都要經過的橋。因為只有皇帝才能走,所以叫立交橋,立交橋下就是著名的龍須溝。最早的立交橋是漢白玉的,非常漂亮。光緒年間改為石橋。然後到了民國時期,原來的立交橋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地名流傳下來了。

9.長春街:

長春街原名賴襄街。古代皇室非常喜歡大象,用它們來搬運東西和拉車。於是在長春街附近建起了壹些馴服大象的宮殿。但後來因為馴服大象的費用被層層扣除,這些地方就不能再馴養大象了,名字卻保留了下來。

X.燈市口:

東門王府街,東門崇文街,也就是現在的燈市口。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燈節,民間稱之為元宵節。在舊社會,北京人不僅吃元宵,還逛元宵市場。北京的燈籠市場歷史悠久,在明代非常繁榮。當時皇帝放假10天,慶祝元宵節。燈籠市場壹亮,男女老少就出城了,吸引了壹萬多名遠近遊客,因此得名燈市口。

XI .北新橋:

傳說高亮射穿龍女變的水筐後,龍女帶著受傷的女兒逃到了山北的黑龍潭,並在那裏定居下來。龍宮大怒,撥洪水追高光。高光死了之後,水就恢復了。龍宮壹直屏住呼吸,但劉伯溫惹不起,於是帶著龍兒和孫子,沿著玉泉山泉往地下走,這也是玉泉山泉如此甘甜豐沛的原因。幾年後,北京八臂那智城終於建成,劉伯溫帶著隨從離開北京去見皇帝。龍聽說劉伯溫走了,就帶著龍兒,循著地下水道來到北京。父子倆接連打了幾個海眼,都是因為鎮上的對象打不到。後來去了北京東北,看到壹個海眼,龍龍又撞上了。沒想到這次撞地了。眨眼間,汪洋出現在身邊。第二個軍師姚聽了報告,說劉伯溫早料到惡龍會搗亂,惡龍果然來了。情急之下,我換了衣服,拿了劍,按照劉伯溫的指示,和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公爵和龍之子被抓住了,水掉了。姚把龍王爺鎖在了外海。上面建了壹個很深的豎井,拴了壹條長長的鏈子。井上建有壹座三大殿的寺廟。為了感謝嶽飛元帥幫助他捉到龍公,姚命人到廟裏拜嶽飛。龍被關在海眼裏,問什麽時候出來。姚說,等這裏的橋老了,就輪到妳起床了。從此這壹帶就叫北新橋,所以北新橋沒有橋,也沒有翅膀。龍被關在崇文門橋下的海眼時,還問什麽時候出來。姚說只要壹開門就聽到註射碘酒的聲音,就可以出來了。從這裏開始,崇文門、開城、莞城的碘針劑將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鐘聲。

十二。西單、東單、西四、東四、東四:

古代北京有許多牌樓。在古代的西單,有壹個牌樓叫單牌樓,因為這個地方在北京的西邊,所以叫西單牌樓,後來簡稱西單。董的名字也壹樣。至於西四,西四以前有四座牌樓,又因為這個地方在北京的西邊,所以叫西四牌樓,後來簡稱西四。東四同名。東四十套是因為當時十號胡同比較寬。公交接駁的時候,公交站的名字就簡單的叫東四十套。後來這個地名流傳開來,被使用。

十三歲。乳腺卵巢,騷子營:

乃坊,位於望京以北的崔各莊鄉,曾是崔農民的聚集地。

十四王府井:

緣起:王府井在遼金時期只是壹個不知名的村莊。元朝以後變得人口密集。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王府井,但當時它被稱為“丁字街”。明朝時,這裏建了十座宮殿,王府井初具規模。改名石王府街。清朝廢除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街。1915年,北洋政府在繪制0755到79000的地圖時,因為有香井,將這條街分為三段:北面的王府大街,中間的八面草,南面的王府井大街。這些都是史料記載的。現在妳去王府井逛街,這些介紹都在街上廣播裏。王府井因為知名度高,記錄豐富。正史和軼事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傳說。

1965438+2002年2月29日夜,士兵洗劫東安市場,放火焚燒東安電影院,將市場化為灰燼。這是老人至今記憶猶新的第壹次王府井大火。另壹場火災發生在6月9日晚,1920,壹家玩具店起火,耽誤了整個市場。只有北島香醇、東來順等少數商號幸存下來,這也是壹段頗為不堪的記憶。到1933,王府井有了很大的進步。那時候東安市場是壹塊“遍地黃金”的土地,可以去的地方很多。據統計,當時整個市場有925個攤販。在很多著名的回憶錄中,當時的盛況都有相當的記載。解放後,王府井的發展始於1955王府井百貨大樓的落成,這是新中國第壹家國營百貨大樓,被譽為“新中國第壹店”。1999 9月11,王府井改造後第壹次“開業”。當時日均客流量達到30萬,節假日達到70萬。2000年9月11日,中秋節前夕,王府井第二次“開業”。擴建後的王府井商圈南起長安街,北至登勢西口,東至金隅胡同,西至東安門大街,呈“金十字”結構。這個“定格”,預示著這條古老的商業街正在向北京中央商務區的目標邁進。

十五。酒仙橋:

原壩河有壹座老石橋,就是酒仙橋。在酒仙橋邊上,有壹座酒仙廟。傳說建橋的那天,誰也不敢先走,因為怕自己的運氣被自己的小財沖走。太陽落山時,壹個花白胡子的老人推著壹輛獨輪車過來了。汽車兩邊各有兩筐酒。車直接開到了橋上,很容易就被推上了橋。大家都說老人身強體壯,必有福報。然而話剛落,推到橋頂的獨輪車向右壹歪,兩筐酒越過橋翼掉進了河裏。沒想到,老人沒看。他迅速把車推過了橋,壹眨眼就不見了。大家都覺得往河裏扔兩筐酒很奇怪。壹個細心的人還說:車的壹邊有200多斤重,另壹邊是空的,還在快速推開。誰能做這個?壹定是仙女!就在這時,突然壹股酒味從河裏飛了出來。遇到神仙就有好酒。因此,建議

有了酒仙橋,附近的村民鼻子裏總會聞到酒味,喜歡喝酒的人會從家裏舀起飯碗。這個故事壹傳開,河邊就成了酒店,大家都來喝這種免費的酒。這壹天,來了壹個留著黑胡子的老頭,提著壹筐酒和家具,在河邊搭了個棚子賣酒。在棚前,有壹個真正幹凈的老燒酒的標誌。從此,河裏的水和酒壹天比壹天淡,而黑胡子老頭的生意卻壹天比壹天紅火。村裏的壹個年輕人對黑胡子老人做的奇怪的事情感到不解,於是他決定暗中觀察。壹天晚上,吃完晚飯,小夥子在酒棚旁邊的高粱地裏等著。第三天晚上,黑胡子老頭出來了。看到周圍沒人,他拿了個酒筐,舀了起來,走到河邊,舀了大部分水到棚子裏。第二天,酒仙橋的村民們跟著小夥子,直奔黑暗世界259大胡子老頭的酒棚。來到這裏我很震驚。不僅是壹個黑胡子老頭,還有壹個灰胡子老頭推著大車過橋,把酒筐摔了。還有壹個老人,白胡子兩尺多長。他們正在拆除棚子,包裝家具。白胡子老頭看著迷茫的人群,哈哈大笑起來。他指著白胡子老頭說,是我兒子把酒倒進水裏的。另壹個是指那個留著黑胡子的老人。他說我孫子把水倒進了酒裏。沒有酒仙。說完,他們收拾行李,走開了。從此,酒仙橋的水失去了酒味。從此酒仙橋周圍賣酒的人都不敢往酒裏加水了,更別說往水裏加酒了!

十六歲。馬甸:

馬甸位於八達嶺高速的起點。相傳這裏曾是明代馬匹的集散地,名為馬甸,後演變為馬甸。明朝永樂年間,德勝門有壹家茶店。店主姓常。他經營各種優質茶葉,在北方城市非常有名。誰知他嗜賭如命,不到壹年就傾家蕩產,連茶鋪都沒了,只好搬出城去,在德勝門外開馬車。有壹次,他跟著主人去蒙古買馬。回來後,他想弄些馬賣,就辭了職,買了三匹馬去賣,離德勝門不到十裏地。不出所料,幾天後這匹馬被賣掉了。就這樣,賣了又賣,半年又發展起來了。別人看到他賣馬賺了很多錢,就紛紛效仿。許多蒙古人也把馬趕到這裏出售,逐漸在這壹帶形成了馬匹交易市場。明朝弘治年間,這壹帶的店鋪越來越多,形成了零散的賣馬場所。到清朝康熙年間,這裏基本成了壹個村落,俗稱馬甸。乾隆年間,蒙古王貢貢那的馬趕到京城。因為馬甸位於北郊,地面開闊,水草豐富,非常適合牧馬。於是騎兵就被留在這裏,等待朝廷官員的挑選,剩下的馬當場就賣掉了。民國後,馬甸雖改為馬甸,但仍有20余家馬甸。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馬甸才開始逐漸消失,但馬甸的地名壹直叫到了今天。

17.海澱,李富榮,稻香園和萬泉河。

海澱名字的由來來自它的地貌特征。幾百年前,北京是壹個美麗的水鄉,河流小溪縱橫交錯。海澱區中心的海澱鎮近,是因為有溫泉流經,水域廣闊。“海澱”這個名字指的是當時有水網的地貌。看海澱鎮附近的地名,可以發現都含有這個信息。

海澱鎮位於現在的海澱圖書城,在它的南邊有壹個叫李富榮的地方。現在,走進李富榮小區,隨處可見高大的芙蓉樹(這裏作者不對,應該是洋槐,我有蜜蜂。

離李富榮不遠,還有壹個稻香園。過去這裏種植水稻。在中國北方,由於氣候等原因,小麥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但是這裏發生了壹些事情,因為西北的溫泉流經這裏,帶來了充沛的灌溉用水,成為這裏壹道特殊的風景。

海澱鎮附近還有壹個地名——萬泉河。這條河的源頭曾經是西北的許多泉水,因此而得名。萬泉河曾經是這裏飲用水灌溉的主要渠道。在海澱人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