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石崗石崗古鎮

石崗石崗古鎮

通州石崗是千年古鎮。在現在的石崗中學,有多達二十位詩人的題字,比如白居易。

石崗有24座橋,但政府建造並拆除後,只剩下壹座。

石崗古稱鳳莊,因其形似鳳凰。

石崗原是壹個商業發達的集鎮。那時,城市裏有許多報紙和期刊。最早的是南潯和同花順。後來,又增加了《童童日報》、《新南快報》和《巫山日報》。小報包括《同光》和另壹份忘記名字的小報。

由於石空居民葛潤齋是《上海民族日報》的駐京記者,錢燦祥是《南京日報》的編輯,宋英是《中央農業周刊》的編輯,方在南京新聞社,鄒有喜是《南通報》的記者,這就為石空辦報創造了條件。商業巨子宋、、宋海秋和當地人曹等。,20007.100000010105編輯稿件,送南通京新印刷公司印刷。第壹期發行了500份。但由於地方新聞來源有限,稿件來源較少,頭版內容往往借用國內外事件或縣報編纂的地方新聞,進行轉載和補充,使內容重復。連同8號的出版,都是過去式,由於人事變動,經費不足,壹年後停刊。不久後,又被《正義報》取代,刊名唐啟宇博士,主編張秉剛。報紙改了8版,還是8期。雖然篇幅減少了,內容也比以前豐富了,但張還是去了外地工作,不再出版了。當時,有壹份由葛伯翰等人經營的小報《雷達》。因其出版周期長、篇幅小(八版)、訂戶少、無經費而夭折,只是曇花壹現。

1932成立“石崗通訊社”,由石崗人民教育館館長兼社長,方負責采編、采訪、印刷、編輯工作。3號發布壹次,社交站點設在人民教育博物館,目的是發布南通本地信息。後來王被調到平潮縣民間教育中心。社會就這樣結束了。65438-0934在外國通訊社做戰地記者的夏振誌,曾短期組織“新世港通訊社”。石崗是壹座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千年古鎮,被譽為“京劇之鄉”。2000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京劇)之鄉”。它的戲劇歷史源遠流長,群眾戲劇般的歌唱、戲劇般的拼圖、戲劇般的燈光、戲劇般的瓷盤,為小鎮描繪了壹幅五彩斑斕的畫卷。

南唐初,石崗是靜海都城五大要塞之壹。宋代是壹個著名的鹽場。明朝十四年,兩淮鹽運公司從通州(今南通)遷到此地,居通州鹽廠之首。發達的鹽務使商人聚集在壹起,戲曲事業日益發展。南宋德德二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經停,登船回海南。石崗人民曾以儺戲為英雄行為,留下了《石崗》等壯麗詩篇。

舊時代,石崗寺廟多達七十二座半,其中都天廟神像兩側供奉著李淵祖師和已故藝人的老人牌。農歷5月18日,石崗方圓100裏以內的李和地區的幾十個村班停止演出,趕到石崗在都田寺祭拜老郎神,祭奠已故的李和班藝人,並把壹年內去世藝人的名字加到老人們的卡片上。老年人卡的數量逐年增加。當時寺裏所有人都有壹把傘,傘簾上繡著近百雙鄉班和無數藝人的名字的藍毛線。從清朝開始,五月十八日藝術家們自發聚集在石崗,犁園集市就成了五月十八日的老郎集市。會議期間,藝術家們在石崗“吃茶”,解決農村階層與藝術家之間的糾紛,並邀請演員再次組成階層。新的陣容形成後,他們在三個萬年舞臺和壹個臨時搭建的舞臺上上演了壹場大戲。有農村階層和外國藝人的交流,有農村階層之間的抗臺演出,甚至有農村階層和石崗粉絲的聯袂演出。文武表演亂七八糟,精彩紛呈,爭了六盤不停歇。四大微課進京後,個別藝人回到南方帶回了北京話,從此京劇在石崗流行開來。當時“在石崗露壹手,建壹個好班,學兩個絕招,做壹個著名演員”成為藝人最活躍的動力。“五月人若狂,四鄉八鎮焚香;燈會連續上演,十八的高潮從十三開始,是當年盛況的生動寫照。有戲劇學者評論說,石崗是裏合班藝術的搖籃,“五·壹八老狼會”是群眾戲劇的大聚會,是蘇北的戲劇節。

石崗的人很愛京劇,壹提起就很開心。當他們看到京劇藝術家像老朋友壹樣重逢時,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大街上、田間地頭哼上幾句,也會唱BLACKPINK的戲迷也不少。自清乾隆三十五年平民陳創辦“橋紮昆曲社”以來,各個歷史時期都相繼成立了群眾劇社。林和是高村社的學生,從石崗進入犁園,在京都和江南都很有名。著名京劇演員江、左永熙多次出訪歐美,在港享有盛譽。他們的家鄉曾經是壹個小港口,在那裏他們揚起了藝術的風帆。

建國以來,石崗的群眾戲劇活動經久不衰。改革開放後,1984成立的鎮業余京劇隊已發展到30余人,青壯年匯聚壹堂,角色齊全,在軍民場館配套演出,10余人獲得省市業余京劇大獎賽壹、二等獎,先後接待了省農村文化工作會議、省文明鄉村建設會議和日本魚閘市友好代表團的來訪。1987年6月,鎮上舉辦了第壹屆戲劇節,各具特色。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宋長榮、李炳淑、童向岑、王夢雲、艾士舉等都曾來此演出。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戲劇報、解放日報、今晚晚報、省市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紛紛報道,盛贊“鄉戲劇節石崗第壹”。

石崗是壹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鎮,被譽為“京劇之鄉”。2000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京劇)之鄉”。它的戲劇歷史源遠流長,群眾戲唱腔、神秘戲盤、戲燈色彩、瓷盤戲盤,描繪了壹幅多姿多彩的小鎮畫卷。

雅俗共賞的通俗戲曲唱法

舊時代,石崗寺廟多達七十二座半,其中都天廟神像兩側供奉著李淵祖師和已故藝人的老人牌。農歷5月18日,石崗方圓方圓100裏內的李和地區數十個村班停止演出,趕到石崗在都天廟祭拜老狼,祭奠李和班已故藝人,並把壹年內去世藝人的名字加到老人證上,老人證的數量逐年增加。當時廟裏有壹把全民用的傘,傘簾是用藍毛線繡的,供近百個鄉班和上千名藝人使用。自道以來,每年農歷5月18日,藝術家們都聚集在石崗舉行“五·壹八會”,這是梨園中的壹次盛會。每次演出期間,藝術家們都會在三廟萬年戲臺和臨時搭建的戲臺上表演大型節目。有農村班與外地藝人的交流,有農村班之間的二重唱,有農村班與票友的聯袂演出,蔚為壯觀,豐富多彩。尤其是徽州四班進京以來,壹些藝人回到南方帶回了北京話,在石崗流行起來。當時“在石崗露壹手,建壹個好班,學兩招,做壹個有名的演員”成了藝人最向往的動力。“五月人若狂,四鄉八鎮焚香;燈會連續上演,十八的高潮從十三開始,是當年盛況的生動寫照。通過演出,戲班老板和藝人們互相學習了藝術技巧,他們也借此機會組成了壹個新的班級到各地演出。因此,有關戲劇學者評論說,石崗是京劇李和班的藝術搖籃。”“五·壹八老狼俱樂部”是藝術家和群眾的大聚會,也是蘇北的戲劇節。

由於老狼俱樂部已經在石崗連續舉辦了很多年,所有的人提起京劇都會很開心。當他們遇到京劇藝術家作為老朋友時,無論是在街上還是在田野的岸邊,男女老少都可以“來壹會兒”。有很多票友擅長唱演BLACKPINK,有的甚至“下海”成為著名女星。近代從石崗進入梨園的高存生、林和,都是在社會“受訓”的。他們曾經在京都很有名,在江南也很有名。解放後出道的著名京劇演員蔣和左永熙多次出訪歐美,享有港譽。他們的家鄉是壹個小港口,在那裏他們揚起了藝術的風帆。

石崗的群眾戲劇活動經久不衰。200多年前,平民陳·成立了昆曲學會。此後,戲班從文人發展到市民,群眾戲班此起彼伏。鎮上現有的業余京劇團隊,成立於1984,目前已經發展到30多人,青壯年雲集,完成生死角色,軍民場景配套演出。10余人獲得省市業余京劇大獎賽壹、二等獎,接待了省農村文化工作會議、省文明鄉村建設會議代表以及日本魚閘市友好代表團來訪。1987年6月,第壹屆戲劇節在月石港口鎮舉行,每壹屆都有自己的特色。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艾士舉等都曾來此演出。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戲劇報、解放日報、今晚晚報、省市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報道“鄉戲劇節石崗第壹”。石崗是推廣京劇藝術的熱土,也是群眾京劇唱戲活動的好場地。

各種形式的群眾戲曲活動

猜謎是壹種獨特的思維活動遊戲。國劇謎題是壹種物理謎題,把幾塊得心應手的東西拼在壹起組成壹個謎語。謎語都是戲曲。每到中秋之夜,石崗主要鬧市都有八仙桌:草市橋、米市橋、十字街、祝星橋,還有龍源、藝林風、吉隆集等大商家前的街中心。除了賞月,桌上還有幾十張甚至上百張戲曲拼圖。在皎潔的月光下,琳瑯滿目的謎語包含了無數展現輕歌曼舞、金曲鐵馬、靈動聰慧、幽默風趣的戲曲曲目。周圍的人都是戲迷。

戲劇之鄉有很多謎語人。民國初年,昆曲社的好朋友趙晨神父,每年中秋之夜都會在南街馬峽子巷到宋家巷的街道中間,擺十余桌,最多時陳列多達240盤戲曲字謎。丁雨生、夏振誌、、石等。,都是願意這麽做的粉絲,推出了很多年的精彩拼圖。

燈謎的制作具有很強的地方和行業特色。比如:

石崗在古代是壹片鹽場,有許多用鹽做成的奧秘:盤中壹堆鹽,壹把雪的答案。

石崗盛產大米和棉花。壹根棉花上有幾顆新米粒,花抱米,諧音“華容道”。

石崗的中和春茶葉店曾經做過壹個國劇字謎盤:壹盤祁門紅茶,上面放著壹片屯溪綠茶,紅花中間夾著壹點綠。反差極大,答案是來自岐山的六個結果。

壹家林峰煙酒商店放置了壹個水煙袋平板,上面有七個蘑菇,並解開了謎語“七軍泛濫”(水煙袋諧音,泛濫;石崗方言與蘑菇、軍隊諧音。)

謎題的思路有的很美很雅,有的很俗很時尚,有的很驕傲很誇,有的很驚人。總的來說,壹盤解說壹出戲,對制作者來說麻煩,對猜者來說有趣。

石崗戲的謎題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無從考證,但前幾代票友都很熟悉,尤其是清末民國時期。昆曲社舊友陳德清曾就國劇迷局作過壹點整理,說:“不知古今,不分年齡,不分等級,我以此為樂。”中秋之夜,冰輪高大挺拔。第壹眼見面,妳就被迷住了,知道了真相,笑了。“現在石崗戲的神秘依舊。1990期間,200個戲曲謎題在南通戲曲史料展展出,受到各界好評。

戲曲燈會是由石崗民間戲曲唱腔和民間娛樂活動演變而來的又壹種群眾自娛活動。這種捆綁戲劇人物的燈籠遊行從元宵節開始,到每年的第18個“元宵節”結束。

戲曲燈籠是各大商號自己養的,或者街坊鄰居集資制作燈籠。民間集資的方式很獨特。首先做壹個十幾尺高的“燈籠和尚”。操縱者躲在“燈籠和尚”後面。壹雙和尚的鞋子綁在他的腳上。雙手操縱兩個杖頭——“變光僧”的手。走在街上,到處籌錢。“燈籠和尚”結合了燈籠的顏色、棍頭木偶、雙簧表演等等,真的很搞笑。

石崗戲最壯觀的元宵節是1935的春節。從元宵節開始,人們每天晚上都會提著燈籠沿著長街遊泳(俗話說“走馬燈”),新燈籠也逐漸多了起來,持續了很久。比較大的燈有《三娘嬌子》、《水金曼山》、《五虎西遊》、《活捉張三郎》、《拷問寇成玉》、《八仙過海》、《雷打張繼保》、《八蠟寺》、《宋武打老虎》、《女兒散花》。

這壹年,龍源、中和春、藝林風從周公聘請工匠,制作了“桃園三結義”的燈籠,高10尺,內掛壹盞汽油燈。劉、關、張用通草綁縛。臉譜的輪廓和京劇演員沒什麽區別。繡袍、箭衣、大氅都是用緞做的,用蘇繡裝飾。人物也有單純的器官,相當敏感。這個燈籠需要八個人來擡。為了防火,有壹個長的竹拖把浸在水裏。還有以小蠟燭、豆油燈或幹電池為光源的燈籠,各有各的味道。

燈會隊伍走在夜晚的長街上,前面是鑼鼓隊。“騎馬鑼鼓”很受歡迎。不管是商家還是街道,只要門前放了鞭炮,燈會隊伍就會停下來讓路人觀看。戲迷們跟在後面,看著燈籠裏栩栩如生的人物,搖頭晃腦,哼著戲曲,其樂融融。石崗戲以其多彩的燈光而聞名。鄰縣如東的豐利、馬塘、岔河的人,經常壹起來石崗看燈。石崗戲元宵還被邀請參加挖香港和南通的比賽,真是大獲成功。

石崗的群眾戲曲活動不僅有戲曲燈謎,還有戲曲愛好者將戲曲精華制作在瓷盤上送票給朋友的高雅事。

清光緒年間,擅長石崗工筆人物畫的“戲筐”丁玉生,集回族表演的徽劇之精華。已故鄉紳王鳳崗請瓷商彭帶到江西,由壹位瓷窯畫工師傅臨摹,燒制了壹批戲曲瓷板,分發給昆曲愛好者、石崗舊友。現有兩種規格:直徑11 cm的歌劇盤8張;歌劇盤五張,直徑12.8 cm。瓷器壹般都是上釉的。工筆重彩,勾勒出金水。盤底沒有紅方印,上面寫著“天上造”。以上十三個瓷盤繪有四街村、鐵公邊、趕山、丁晴明珠、黃鶴樓、大瓢園、新安崗等八個徽劇。背景是四季的花。其中,《水滸傳》大戲《朱》就是桂英報仇雪恨,與父親肖恩解開纜繩的瞬間。桂英戴著妃子帽,穿著粉紅色的箭形外套,披著綠色的雲肩和絲帶。寬大的黃褲子嵌在綠邊,他的腳仿佛踩在高蹺上。他雙腿微屈,右手雙刃,左手高高舉起,仿佛在急促地呼喚父親,腳邊斜放著壹個空魚簍。肖恩戴著額頭,插著鏟齒,飄著三根胡須,邁著馬步站著,背上插著壹把劍,壹身土黃色的箭服,袖子高高捋起,劃著橫木,拉著絲帶,低著頭。《三國誌》劇《黃鶴樓》中,趙雲戴著額頭,壹條紅色的蟒蛇,壹條黃色的裙子,壹條玉帶,壹個高高的腳蹬,壹條靜脈曲張的左臂,盯著周瑜;周瑜頭戴飾有羽毛的帥盔,青綠難倚,飾以帥肩,插壹面旗,左手拉起趙雲的蟒袖,極有相見之勢。劉備的頭飾似乎是紮著的,留著胡子,穿著壹件卡其布的繡袍,上面有壹幅雲龍海水圖,正在鞠躬行禮平息爭端。石崗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文人墨客眾多。清代丁月湖《丹青音律極妙》《書畫法欲渡大江南北》。丁雨生是“比較擅長人物的筆畫”,“處中壹絕”。曹興谷“字畫皆瀟灑”“觀者嘆”。沙聲遠“善畫馬,以畫馬著稱,造型誇張傳神,別具壹格。”王立憲,現代石港居民,作品以小字為主,點畫靈活,結構嚴謹,造型美觀。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州林爽漠河畫院書法家。鎮上現在有壹個“書畫藝術館”,專門從事書畫藝術管理和培訓,認真學習交流,學習書畫技藝。在萬宇風景園中,有壹個書法碑廊,專門用來書寫萬宇竹枝詞,描述石崗的風土人情,其書法全部出自這個鎮的書法愛好者之手。在石崗,葛、於福明、陳允中、、王庭、於、蔡學良、石誌懷等都有紮實的書畫功底,頗有名氣。葛的書法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展覽,他還到南韓參加並獲獎。石誌懷的海報在省市美展中多次獲獎;葛、、王庭、蔡學良的書法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書畫鑒藏》。

從1985開始,石崗小學建立了少兒書畫興趣小組,開展活動17個春秋,培養了1000多名少兒書法家。學校曾在中國小學生報組織的小學生作文大賽中獲得三連冠,學生書法作品獲獎數萬件,其中王靜宜獲獎40余件,部分小作品還遠赴扶桑日本。書法,這是壹個必須的,不僅是學生和青少年觀看,而且受到當地領導,文教專家和其他成年人的高度贊揚。石崗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石崗場人王嶽集諸子武功之精華,反復揣摩,融會貫通,創出了獨具特色的拳法“王家壽”。後來石崗人沙大川以“打卡”出名。1904年,許(字)世康人,師從李學群,專修王家,王家成為世康武術的主要流派,已傳九代。許深得王家精髓,武功高強,在武林中頗有名氣。徐曾任國民黨中央國術館編輯,新中國成立初期受聘為南通縣體委業余武術教練。著有《八極拳入門》、《出拳入門》等武術專著。王氏後人周培生,曾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武術指導。為弘揚地方文化,推廣群眾體育健身活動,於1984在石崗鎮成立了武術協會。武術協會主席是許的得意弟子。王多次赴省參加武術遺產的發掘工作。鎮武術隊多次赴省市參加武術比賽,成績顯著。1988年5月,鎮武術隊代表南通參加省第壹屆農運會,獲得武術表演二等獎。

除了王家手,石崗還有其他門派的武術,以長手苦練為主,也可以器械為輔。如今,石崗武術隊經常在重大節日舉辦武術展示和示範,少兒武術也在石崗嶄露頭角。石崗的花卉盆景歷史悠久。相傳南通的雀舌源於石崗。昔日千年古剎以松、柏、石盆景裝飾,別具風格。民國時期,石崗人民教育中心每年都會布置盆景花卉,供人觀賞和比較。畫家丁月虎、商人王留良、淩(疑為橋)都建有私家園林,高薪聘請名師制作花卉盆景。花園裏種滿了奇花異草,景色非常宜人。

石崗花卉盆景主要采用北派風格,造型清、奇、雅、疏、掛、古,多為中小型,世界縮小在壹石壹樹之間。主要品種有雀舌、大葉黃楊、羅漢松、狗骨、枸杞、榆樹、李樹、石榴,草藥有君子蘭。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種植和觀賞盆景已成為石人的時尚。家庭從幾盆到幾百盆不等。1987,鎮上成立了花卉盆景協會,會員近百人。協會每年都會組織幾次盆景栽培技術的講座和展覽。成員們經常上門交流,吸取各派之長,認真學習,註重創新。出現了石兆賢、曹安、等壹批花卉盆景種植大戶,每盆盆景價格幾十萬元,可見其規模和檔次。

歷年來,花卉盆景協會評選出的精品先後參加南通國際盆景展、如臯盆景藝術節、省職工盆景展、南通華強杯盆景展、通州區盆景展等。,並獲獎無數,協會獲得優秀組織獎。石兆賢、精心培育的榆樹樁、杜松盆景被《花卉盆景》等刊物錄用,曹安、陳佛的盆景入選《中國民間盆景藝術》壹書。中央、省、市電視臺都曾播出過《石頭港盆景》節目,花卉盆景、戲劇、武術、書畫並稱為石頭港“四大”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