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從古至今有哪些著名的商人?中外都行!

從古至今有哪些著名的商人?中外都行!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幫與商人精神

近年來的歷史影視劇如晉商、錢王、胡雪巖、長今元銀行、拓島等。,都是以明清以來著名的商幫和商人的商業活動為背景拍攝的。了解商幫的歷史和商人的傳統精神,有助於我們更完整地把握中華民族的精神。

明清時期商幫的興起,為中國的歷史畫卷增添了壹抹亮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史研究》主編,以下簡稱劉):

中國歷史悠久。作為“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中的壹員,“商人”壹直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明清時期,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和鄉情為紐帶的商幫崛起,為中國的歷史畫卷增添了壹抹亮色。

馮(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以下簡稱馮):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出現了壹個非常引人註目的現象,那就是地方商幫和大商賈資本的興起。其中,十大著名商幫分別是山西、徽州(今安徽黃山)、陜西、福建、廣東、江油(江西)、洞庭(今蘇州西南洞庭湖東山、西山)、寧波、龍遊(浙江中部)、山東。明清時期初步形成的傳統市場體系網絡,依賴於以地方商幫為市場主體的聯系和構成。經濟史學家吳先生從中國現代化史的角度,認為大商人資本的興起是16、17世紀中國現代化的因素之壹。

劉:明清十大商幫中,晉商和最有名。他們是壹個在全國商界舉足輕重的商人集團,積累了大量的商人資本。所謂“富室之主,江南推新安,江北推山右”(謝《五雜記》)指的就是徽商和晉商。尤其是晉商,資金雄厚,活動範圍廣,在幫派中排名第壹。

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以下簡稱朱):

前段時間參觀了晉商大院。作為經濟史學家,我們當然知道晉商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繁榮了500年;商路痕跡遍布全國,遠至俄羅斯、日本、蒙古等地;起源於晉商的金融機構銀行,在清末百余年間壹直占據著中國金融的主導地位,被譽為“匯通天下”。但是,這次訪問還是讓我大為震驚。晉商大院傳遞出來的文化氣息,遠遠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出乎意料的是,擁有這些院落的晉商大多出身貧寒:瞿家是以小販起家,王家是以賣豆腐起家;常的家庭從壹個背著錢包買賣小東西的“商人”開始。據記載,其他晉商也基本如此。

馮:十大商幫中,最先崛起的是晉陜商人。明朝洪武初年(1368-1398),北方邊疆糧食供應的“開中法”,使晉陜商人憑借地緣迅速崛起。明代晉商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主要鹽場和四川地區。隨著清代國家的統壹和疆域的擴大,晉商的活動範圍擴大,成為東北、蒙古、新疆的主要商人力量,活動範圍甚至遠達西藏。晉商還壟斷了與俄國恰克圖的貿易,從事從東南到西北的長途販運貿易。晉商不僅經營鹽業,還經營茶葉、糧食、棉花、布匹、絲綢和高利貸等。晉商的典當業和高利貸非常有名,被稱為“西債”。明清商人積累了巨額財富。據說明代徽商資產達兩百萬,晉商財富超過徽商。到了清代,山西不僅投資十萬元,資產達到兩百萬元的人也不少。道光年間,晉商創設票號經營匯兌業,聞名天下。銀行在晚清晉商行業中幾乎是獨壹無二的。但由於清末金融違約風波不斷,銀行缺乏與時俱進的精神,加上辛亥革命後戰爭的影響,很快就走上了衰落之路。

劉:華商的成長和隊伍的壯大可謂壹波三折。壹般認為,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了秦漢、唐宋、明清三個高潮。相應的,商人的成長也有三個蓬勃發展的時期。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富商大家,遍居天下”;唐宋時期的社會經濟變革促進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也造就了壹代商人。宋代文獻中有“南商”、“北商”等稱謂,但沒有類似於明清商人群體的描述,也沒有描述商人會館,即商人幫助活動的場所。

印章:徽州商幫形成於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主要經營鹽、糧、茶、布、典當、木材等行業。明代徽商“遍遊天下”,到處宣稱“山、海、地、幽”,但到了清代,徽商的活動範圍縮小,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和北京等少數大城市。明代徽商財富達百萬,清代商人數千萬。乾隆末年後,由於粵淮鹽區徽商經營危機嚴重,加上道光年間葉清政府進行的鹽法改革,鹽商因喪失壟斷權而紛紛破產,作為徽商主導產業的鹽業徹底衰落。茶葉成為晚清徽商的支柱產業。光緒後期,徽州茶商受洋茶沖擊和洋價打壓,迅速由盛轉衰,標誌著徽商的徹底衰落。

朱:但從社會發展史來看,明清時期商幫的發展,特別是商幫進行的長途販賣活動,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新的經濟因素的產生。比如商業活動,特別是專業化的商業販運活動,有利於農村副業的發展和城市間的分工;它有利於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從而進壹步促進稅制、法律和產權的改革,農業的商品化,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等等。過去在討論資本主義萌芽時,萌芽始於明朝中後期的觀點出現得比較密集,應該不是偶然的。

“學而優則仕”和“賈擅儒”形成了晉商與徽商不同的精神文化氣質。

朱:晉商這麽大的規模,這麽長的時間,這麽廣的經營領域,是基於什麽?有人說,晉商的發展要看地理條件。山西幹旱多雨,不適合耕種。不過四通八達,適合做生意。有人說,山西人天生有商業天賦,以“老實”著稱。他們信奉“管鮑的遺產”,將商業活動視為“陶鑄的事業”...當然,晉商能發展到這個地步,絕不是壹兩個因素,但我認為“學而優則善”是晉商得以發展並延續數百年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說是決定性因素。晉商世家的壹個重要傳統就是“學而優則仕”。據說晉商的壹流二流子弟去經商,三流四流子弟考科舉。甚至出現過成名後不做官就下海經商的文人。當地有句話叫“有子開店,不如坐知縣”,“有子能做生意,不羨七品;寫得好,用妳的算盤,將來過上茶票村。這和中國眾所周知的封建傳統“學而優則仕”和“萬般皆下品,唯學而優則仕”是不壹樣的,和萬歷是不壹樣的!春秋戰國時期,經商致富的白圭,後來被尊為中國的“商業始祖”。他做生意成功的核心是“人棄我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逆向思維,也可以說是“出奇制勝”、“脫險”。晉商的“學而優則仕”也是這條路。試想,當全國各地的聰明孩子把聰明才智花在讀書做官上,拼命想登上科舉考試的“獨木橋”時,晉商卻在源源不斷地向商界輸送文化素質高的優秀人才,瀟灑從容地經商,壹代又壹代地在商海中搏擊,用他們壹流的頭腦構思商路的開拓、管理的完善、貨物的運輸、商業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們有知識,有眼光,有對策。他們能吸取自己的長處,陷入自己的短處,就不能嶄露頭角成為新生力量嗎?

劉: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從明中葉開始,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價值體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士農工商”中的“商”不再排在最末。“士商常混”,商人亦儒,甚至棄儒從商。在壹些商幫崛起的地方似乎是大勢所趨。即使在儒學獨尊的徽州,民風也是“以商為壹等商,二等商則二等商”(《崇禎》二版《驚奇》卷三十七,引自余英時:《近代中國的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210頁)。在談到這種變化的原因時,余英時先生強調了兩點特別值得註意:1,從明朝初年到19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增加了數倍,但考生和進士的數量並沒有相應增加,所以考試成功的幾率越來越小;2.明清商人的成功對士人是壹個巨大的誘惑,明清的捐納制度開啟了商人為官之路(見上文213頁)。

馮:明清時期各地的商幫都形成了自己的商業文化和倫理精神。都是* * *又各有特點。比如徽商“善儒”,其商業經營受儒家思想影響,表現在:1,“以誠待人”;2.用字母連接事物;3.以義為利。徽商的“賈擅儒”促使他們直接攀上封建政治勢力,與封建宗族勢力結合,把“賈富利,儒商名商”作為“勵我宗”“擴我門”的手段。

劉:徽商的“家二好如”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土壤。徽州,南宋大儒朱的故鄉,有著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儒家傳統。回民廣建書院,崇儒,形成了“獨尊儒術”的地方風格。在這種文化氛圍下,徽商或"先儒",或"先儒後儒",又或賈,賈與儒"相重疊為用",儒道經商成為徽商精神的精髓。

明清時期的商人精神,哪壹種仍然對今天的經濟發展有貢獻?

朱:毫無疑問,支配中國傳統商人的倫理精神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傳統商人中形成的商業文化除了遵循誠信、品質等商業活動的相同規律外,在成功或高層商人中還表現出壹些特殊的特點:如註重人的信任;做生意講究的是平平淡淡,不卑不亢的境界,洋溢著壹種“做生意也是濟世救人”的悲憫情懷。清末狀元張謇以儒家名言“天地為大德,人生更美好”為信條,註重個人操守的道德自律,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使命和關心國計民生的思想,就是典型的例子。顯然,這些行為和文化倫理所包含的精神原則,古今皆適用,值得推廣。這種精神對今天的經濟建設和商業倫理建設也有積極意義。

劉:在明清時期的商人書籍中,我們經常看到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認為的勤儉節約等有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倫理戒律,“誠信”是各種商業集團的文化精神氣質。這些倫理戒律不是為資本主義量身定做的。作為中國的壹種文化傳統,它們不僅創造了明清時期商幫的輝煌,而且對今天發展市場經濟也有重大意義。

朱:是的。此外,經濟史上還有壹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就是“資本總是在最稀缺的地方發揮最大的作用。”知識是壹種資本,知識可以創造價值。這個觀念在今天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晉商“學而優則仕”是同壹個道理。他們把獲得的知識作為“資本”,從先天和後天條件出發做生意,“在最稀缺的地方發揮最大的作用”。從這些例子中,仍然可以從傳統商人和商業文化中學到很多東西,值得我們進壹步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