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過年發紅包的習俗起源於哪個朝代?

過年發紅包的習俗起源於哪個朝代?

春節發紅包的習俗是怎麽來的?

發紅包是中國新年的壹個習俗。中國人喜歡紅色,因為它象征著活力、幸福和好運。

給未成年的孩子發紅包(根據中國人的觀念,已婚的人被認為是成年人)意味著給他們帶來祝願和好運。紅包裏的錢只是為了讓孩子們開心,它的主要意義在紅紙裏,因為它象征著好運。所以,當著發紅包的長輩的面拆紅包是不禮貌的。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新年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熟睡時,由父母放在孩子的枕頭下。

民間認為,可以給孩子壓歲錢,當惡靈和惡魔去傷害孩子或在年,孩子可以用這筆錢賄賂他們,把邪惡變成好運。阿清吳曼雲的《壓歲錢》詩中說,壹百塊錢長在彩色的線中,然後自己收起來,商量鞭炮的價錢,讓焦耳忙了壹夜。從這個角度來說,壓歲錢是紮在孩子心裏的,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過節需要的東西。

現在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依然盛行,年夜飯的壓歲錢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大多是孩子用來買書和學習用品的。(百度)

新年紅包裏給壓歲錢的習俗

在春節,孩子們最喜歡的是從大人那裏得到紅包,俗稱“壓歲錢”和“過年錢”。在古代中國新年期間,成年人用紅繩將壹百枚銅幣串起來給孩子們,希望他們長壽。因“老”與“特”諧音,能鎮鬼,也給孩子賄賂鬼,以化邪為吉,平安度過來年,故稱“壓歲錢”。“十萬錢長在彩線裏,再從枕上收來,商量鞭炮價錢,弄得焦耳忙了壹夜。”清代詩人在《壓歲錢》壹詩中描述。因為銅錢和紅繩不符合時代要求,所以壹直沒有被紙幣和紅包取代,成了大家熟悉的紅包。現在的紅包不僅有壓歲錢紅包,還有公司發的福利紅包,感謝別人的紅包。

發紅包是我們慶祝春節的壹個習俗。紅色代表幸福、好運和吉祥。壹般是長輩發給未婚未成年人的,裏面的錢妳想要多少都可以,壹般有6元、60元、66元、166元等。,但在長輩面前開紅包是不禮貌的,應該告訴孩子。有些父母在除夕偷偷把它們放在孩子的枕頭下,在新年的第壹天給孩子壹個驚喜,讓他們開心壹年。在南方,尤其是在廣州,人們把紅包叫做"李"。清朝時,人們用壹張方形的紅紙包裹銅錢,封之為“李”。第壹代紅包問世於清朝光緒末年,當時印刷技術開始廣泛應用。那時候所謂的紅包很簡單。黃油被印在紅紙上,然後在濕黃油中加入金粉。這種效果就像今天的紅包壹樣,上面有金色的字,而圖案大多很簡單,有吉祥的話。

董易林還發現了兩個關於壓歲錢的美麗傳說。傳說壹,“年”是壹種古老的吃人野獸,它們的牙齒和尖牙已經準備好了,老百姓對它感到恐懼。最後神農用壹個圓盤狀的神器把它降服了,那是農歷十二月三十。黎族人把這壹天叫做"春節",而"過"這個詞的意思是趕走,而春節的意思是趕走野獸。除夕之夜,有年幼子女的家庭用堅固的器皿盛著水果和食物,以辟邪祈福,稱為“年夜飯盤”。後來,“壓歲錢”取代了“歲盤”。自從紙幣取代了銅幣,它就被包在紅紙裏以示好運。

傳說二:古時候有個小妖叫崇,身體黑,手白。他每年除夕都會出來摸摸熟睡孩子的額頭。孩子被摸後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會變成癡呆瘋傻。大人們經常在除夕夜徹夜不眠,因為他們害怕傷害他們的孩子。這也叫“守專”。有壹個姓關的家庭,夫妻倆晚年有了壹個孩子,非常珍惜。今年大年三十晚上,為了防止特殊客人的闖入,老兩口不敢睡覺,就用紅紙包了幾個銅錢,逗著孩子。但是夜越來越深,孩子們受不了了,就先睡著了。老兩口受不了了。壹看已經是四更了。不知道那個特別的人會不會傷害他們的孩子!老兩口把壹些包好的銅錢放在他的枕頭上,就睡了。但是他們剛睡著,壹陣陰風吹來,小黑妖進了房間。就在他準備用手摸孩子的頭時,突然孩子的枕頭發出壹道金光,尖叫著跑開了。很快,故事傳開,大家紛紛效仿。除夕夜,他們用紅紙包著錢給孩子壓歲錢,我不敢再打擾他們。因此,人們把這種錢稱為“珍貴的錢”。“珍貴”和“古老”的發音是壹樣的。久而久之,就叫“壓歲錢”。國際周易董易林

民俗學家說,壓歲錢的祝福意義遠遠高於其流通價值。

新華社沈陽2月12日電(記者魏允蘅)過年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吳炳安教授說,過去的壓歲錢充滿了長輩對晚輩的祈福,不註重流通價值。很多現代人不了解這個民俗的內涵。除夕夜給子女巨額現金或銀行卡,甚至有人以壓歲錢為名謀取私利、行賄受賄。這實在是對壓歲錢初衷的褻瀆和異化。吳冰安教授告訴記者,關於壓歲錢的來源有壹些流行的故事。比如古時候有壹個黑手白身的惡魔叫“崇”,每年除夕都出來禍害小孩子。於是人們點燈熬通宵,把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上辟邪。這就是所謂的“護特”、“抑特”,也就是後來的“護老”、“抑老”。但這些傳說在歷史上沒有依據,不足為憑。壓歲錢的習俗真正開始於什麽時候?

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漢代就出現了專門用於佩戴和鑒賞的錢幣狀驅邪用品。多為“天下太平”、“消災”等吉祥文字,背面鑄有龍鳳雙魚等圖案。到了唐代,朝廷盛行春季發錢之風。宋元以後,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已經成為壹種民俗。據《燕京年間》記載,明清時期民間流行“用彩繩穿錢,編成龍形,放在床腳,稱為壓歲錢。孩子是長輩給的。也叫壓歲錢。”為什麽用銅錢壓歲錢?因為銅錢是皇帝鑄造的,以前都說皇帝是真正的龍天子,所以民間也認為銅錢可以鎮邪。78歲的吳炳安回憶說,小時候收到的壓歲錢往往是壹串康熙鮑彤或乾隆鮑彤。市場不再流通,但他能感受到長輩們深深的祝福。

吳炳安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除了祈求平安,還增強了流通價值。清代有壹首《壓歲錢》詩,描寫道:“壹百塊錢長在彩線中,再從枕上收來,論鞭炮價,使焦耳忙了壹夜。”壓歲錢成了孩子的零花錢,無可厚非。但是,凡事都要有分寸。如果用給多少現金和儲蓄卡來衡量長輩的關愛程度,那就大錯特錯了。

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壓歲錢

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

壓歲錢的象征意義幾乎沒有了,只剩下流通價值和人際關系的效用。

那時候,只有在春節期間,我們這些孩子才會有自己的零花錢,也就是壓歲錢。記得小時候,我只有壹毛錢的壓歲錢,而我的兩個弟弟分別只有六毛錢和四毛錢。之所以能比弟弟有更多的壓歲錢,是因為我是家裏的長女,壹年四季都會幫父母做很多家務,比如做飯,洗衣服,找豬肉菜。可能我小時候比較懂事吧。我用六毛錢的壓歲錢給家裏買了半斤醬油,剩下的四毛錢買了兩個面餅讓家裏人壹起吃,但是父母讓我們吃。面餅與西北人的面餅相似,但沒有那麽厚和大。相反,兩個弟弟會因為壓歲錢的多少而不高興。父親脾氣暴躁,眼睛盯著他們,就會沈默。但過了壹段時間,他們又會因為購物分配不均而吵架。我的兩個弟弟從來沒有收到過壹毛錢的壓歲錢。1960年,父親為了養活壹家五口,要求送到農村,我們不再有壓歲錢。

20世紀50年代整個國家都很窮。我們家附近住著壹對夫婦,都是縣裏的領導,他們的孩子只有五毛錢的壓歲錢,但在我們眼裏已經是壹筆不小的財富了。

生於60年代。

(1)聞著鞭炮聲,含著香糖,穿著新衣服,看著大人搶著做年夜飯,真是過年的好日子!當然,我們這些晚輩,還是可以開開心心的拿個壓歲錢的。

兩塊錢用粗糙的紅紙包著,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壹大樂事。可以買很多東西,比如黑硬的水果糖,三分之壹五分之壹;在上面,我點了紅綠相間的喜慶米糖,每顆幾毛錢;壹毛錢可以買回壹把五顏六色的糖豆;女生愛吹牛,編辮子的蝴蝶結必不可少。有亮綠色的,有粉色的,有很亮的,在寒冷的冬天隨風飄蕩,有些快樂和溫暖。大多數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存錢罐。硬幣的叮當聲承載了許多願望和童年的夢想...撚完壓歲錢,實在拿不定主意,但最後還是小心翼翼地放進了存錢罐。

記得大年初壹壹大早起來的時候,我只是在枕頭下面摸索。晚上30睡覺後,爸媽在枕頭下塞了紅紙袋。第二年初二,我穿上新衣服給親戚拜年,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壹個個敲得頭破血流,回來也有了可觀的收獲。有壹年,壓歲錢收了18塊,幾乎像個有錢人了。鄰裏孩子之間的攀比,總是令人沮喪或得意洋洋。鄰居家有個女孩叫洪雅。她爸爸是某事業單位的小官,她很“大方”。每年都有幾十張嶄新的門票進入她的口袋,她在孩子面前總是趾高氣揚。她還時不時地去附近的雜貨店給大家買些糖果和零食,就像我們這群鼻涕小孩的頭兒壹樣!而我們樓下的軍師,他爸是殘疾人,他媽常年臥病在床,家裏還有三個兄弟姐妹,過年也沒什麽新衣服穿,壓歲錢就更沒指望了。別人總是躲在角落裏壹言不發,遠遠的看著我們。在童年的記憶裏,這是壹幅人間某種不公與冷酷的景象,在我腦海裏印了很久。

時光荏苒,星移星移,壹歲老去,壓歲錢也漸漸多了起來,卻很難再找到小時候的那種喜悅。直到有壹天,我和朋友去他家過年,幾個高高低低的孩子上來給我拜年。我笑了笑,給了他們糖果,但孩子們還是緊緊抱住我。沒意識到,旁邊孩子的家長臉色有點難看。壹個朋友開道,從口袋裏掏出錢來給大家:“紅包,紅包。”兩個孩子高興得跳了起來。看到那兩張面值100的鈔票,我嚇了壹跳,突然想起了壓在枕頭下,被我汗濕的小手攥著的那兩塊錢。

(2)當時的政治色彩記憶猶新,對壓歲錢影響不大,但就是因為物質的匱乏,以至於每年過年都要絞盡腦汁想辦法把壓歲錢留在手裏。

印象中,我媽總是在除夕夜給我壓歲錢,也就兩三毛錢,大年初壹出去玩之前拿回去。我三年級的時候對錢有概念,對媽媽的做法不滿。寒假剛壹結束,我就和我媽商量不要把壓歲錢拿回來,讓我買壹串鞭炮玩玩,再買壹些豆糖(壹分錢有十個豆糖丸那麽大),我媽拒絕了。不過,我還是有辦法的。30歲那年去了和我們家很熟的供銷社爺爺那裏賒賬買了壹串19分錢的鞭炮,三支不帶橡皮的鉛筆,20顆豆糖。年初壹我媽例行領退錢的時候,我給她看了我賒的東西,說這三毛錢要交給供銷社。我媽氣得想打我。幸運的是,那天是新年的第壹天,我躲過了這場戰鬥。我四年級過年的時候,去供銷社的爺爺那裏賒賬也沒關系,因為我媽已經解釋過了,不過也沒打擾我。年夜飯後我還是假裝出去玩,用了那三毛錢。大概是初壹的時候,我發現我媽特別迷信,就編了壹個故事說有人奶奶說壓歲錢不能拿回來,否則孩子會生病,病壹年,我媽聽後沈默了很久,沒有言語。可是,從那壹年開始,我媽再也沒有拿回給弟弟妹妹的壓歲錢。這時,我的壓歲錢已經漲到了五毛錢。高三那年我收到最後壹筆兩塊錢的壓歲錢後,就再也沒收到過,因為我媽說我18歲了,是成年人了。

出生於70年代的農村。

1983,剛滿8歲,上小學二年級。期末考試考了雙分,拿到了證書。媽媽很開心。其實那壹年我媽很開心。現在想來,應該是我們村實行聯產承包的第壹年,家裏可以經常吃到白面粉了。年貨也比往年多了很多。春節前,我在餃子吃了壹頓飯。除夕那天,我吃了餃子,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我媽走過去遞給我壹張嶄新的20分票:“好孩子,這是妳的壓歲錢。今年不用再交了。自己留著吧。”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零花錢。壓歲錢總是留在手裏壹個晚上,第二天再上交。拿著兩毛錢,感覺自己是個有錢人。舍不得貶值,把它平放在課本裏,然後把課本壓在床墊下。半夜起來尿尿,然後打開床墊看了看,就安心睡覺了。在校門口的小店和小攤上見過無數次:火柴2分錢1盒;漂亮的練習本2分錢1;1分錢可以買20顆糖豆和3個鞭子;即使是我最喜歡的糖人,壹個也只要3毛錢。兩毛錢真是壹大筆錢。什麽都想買,什麽都不舍得買。我從來不願意花那20美分。直到元宵節,嫁到山西的姑姑帶著表妹來探親,非常驚喜。我媽毫無準備,沒錢給她表姐養老,就借了我那兩毛錢。阿姨走的時候又給了我20分。媽媽說妳可以留著它,即使它是妳的。開學的時候買了熊貓圖案的1筆記本和橡皮頭的1鉛筆,4毛錢。後來我買了20個糖豆,用衛生紙包好,塞在枕頭下面,吃了很久,最後都化了,粘在紙上。大概過了半年,父親生病住院了。媽媽到處借錢。我從床後墻的洞裏拿出小紙袋,把剩下的1.5分錢給了我媽。媽媽接過錢,抱著我哭了。

壓歲錢,請回到象征時代。

過年給孩子發紅包,不經意間成了中國人的普遍做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給孩子的壓歲錢也在上漲。據報道,孩子們每年都會收到幾千或幾萬的壓歲錢。

除了呼籲家長讓孩子樹立理財觀念,合理支配壓歲錢,筆者認為,春節期間,大人應該給孩子發壓歲錢,壓歲錢的象征意義應該比什麽都重要。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全新的壓歲錢觀念,輿論要推動其形成。

在傳統觀念中,壓歲錢可以壓制邪氣,因為“老”和“貴”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第壹年。壓歲錢壹般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用彩色的繩子穿過錢編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記載於《燕京年》);另壹種更常見的形式是,長輩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

如今,壓歲錢的分配多采取後壹種形式,但在實踐中往往會發生變化:長輩給晚輩“讓利行情”時,炫耀、大把花錢,卻不關心錢的去向;有的人給領導子女“大紅包”,變相行賄;孩子們互相比較,看“誰收到的壓歲錢多”;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竟然把壓歲錢揮霍壹空。深圳壹“小孩”收到1萬元壓歲錢後,去酒店訂了壹桌不低於2000元的酒席招待“朋友”...

這種種醜陋都反映了我們對壓歲錢的誤解,壓歲錢並不新鮮,都根源於中國人對這種傳統文化的漠視。

壓歲錢只是傳統春節的壹種“文化圖騰”。在今天,這種“文化圖騰”的功能,不應該成為某些人“創收”、“牟利”、“揮霍”的代名詞。如果沒有這種傳統的文化觀念,無論我們的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樹立理財觀念,“陳腐的壓歲錢”給孩子和社會帶來的弊端還是會不斷顯現,最終成為壹個令人頭疼又無法解決的問題。經歷了無數風霜雨雪,是時候讓壓歲錢回歸本義了。應該積極倡導家長根據孩子的能力給孩子分配壓歲錢,尊重壓歲錢的傳統象征意義,而不是壹味追求數量和樣式。如果經濟允許,妳又真的有心,父母不妨給孩子壹份全年的保險,壹套優質精致的書籍或文具,幾張健身卡或體育門票,除此之外,只給孩子“零錢”壓歲錢...這樣既能防止子女濫用壓歲錢,也能讓子女的未來更有質量和保障。為什麽不呢?

春節期間,壓歲錢泛濫,我們真的沒有權利也沒有權力幹涉每個人該發多少壓歲錢,因為這是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但是,為了“拯救”我們的孩子,防止壹些壓歲錢帶來的弊端,凈化這個畸形的壓歲錢“市場”,我覺得每個家長都有責任帶頭。

讓我們期待* * *:壓歲錢,回到象征時代!黑龍江日報鄧晶

精神壓歲錢--壓歲錢的話和書。

“老了就不用花錢了。”隨著壓歲錢大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提出用其他更有意義的方式代替,既能表達對長輩的關懷,又能避免壓歲錢帶來的負面影響。今年也出現了壹些新花樣。很多父母長輩都改送孩子“過年書”了,也有很多父母選擇了壹系列的書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孩子,避開了壓歲錢。買書不僅對孩子學習有幫助,也包含了自己對孩子的期望。

除了壓歲錢,“壓歲錢”也成了網上“壓歲錢”爭論的“寵兒”,很多人在論壇上發言倡導“壓歲錢”。有人說“演講”是有對象的,演講的過程也是思想交流和學習的過程。春節期間,父母、親戚和朋友與他們的孩子交談,回憶過去,展望未來,並提出希望。錢能代替嗎?

另外,“言”是精神,錢是物質,主張過年要移風易俗。如果用精神來“抑老”,妳的品味會提高,也會方便“告別”壹些刻板印象。“錢”的價值是有限的,“話”的意義是深遠的。在壹些認真的話語之後,孩子們可以從啟蒙中受益...其實“壓話”的舉措,幾年前就已經在實踐了。“壓歲錢”用完了,就沒了。但若按下,則寄托了長輩的希望和祝願,難以忘懷,可以長久保存。對孩子來說是壹筆精神財富。中國經濟網

“壓歲錢”管理方案讓壓歲錢“壓”出了壹些新意。

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記者李汶川)對於孩子們來說,春節無疑是壹年中熱鬧而又令人期待的節日。然而,由於壓歲錢來得容易,壹些孩子揮霍無度,不計後果,許多孩子白白浪費了他們的“壓歲錢”。更讓家長擔心的是,孩子已經開始學會“爭財”,互相攀比。種種現象提醒我們,“壓歲錢”暗藏隱患,處理不當會帶來壹系列教育問題。

對於孩子的“壓歲錢”收入,有的家長采取“沒收”政策,什麽都不留,“唯恐孩子亂花錢”;有的家長,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把大部分帶進“家”,只留下少部分讓孩子自由支配;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們完全獨立地支配這筆錢。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使用“壓歲錢”?許多兒童教育專家指出,為“壓歲錢”制定壹個管理計劃是壹個好方法。

交學費是個小變化。把“壓歲錢”存起來作為下學期的學費,是大多數家庭的慣例。對於不太富裕的家庭,應該教育孩子這樣做。至於其他的,可以留著日常零用。

為了監督孩子的開銷,家長也可以建議孩子建立賬本,教他做預算和算賬。比如,在新學期到來之前,幫孩子把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學到的東西列壹個清單,對這些東西的價格做壹個估算並和自己的“積蓄”做壹個比較,如果預算超出限額,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削減。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也可以了解父母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學會如何做預算和財務決策。而且,記錄每天的每壹筆開銷,每個月底進行結算。這種做法既能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又能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責任感,可謂壹舉兩得。

在銀行存錢,學會理財。把“壓歲錢”存入銀行是最簡單的方法。有些家長已經和孩子商量好了,從小學開始就開始往銀行存錢存大學學費。如果孩子已經上中學了,家長也可以把銀行的錢給他,讓他自己照顧自己,當參謀。

值得壹提的是,家長可能還會教給孩子銀行儲蓄的方式、種類、利率、利息計算等知識,或者鼓勵孩子去銀行開立自動存款賬戶,購買禮儀性的定期存單,辦理信用卡。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小了解壹些理財知識,幫助他們成為“理財專家”。

買保險獻愛心。用“壓歲錢”給孩子買保險,是越來越時尚的選擇。據了解,各家保險公司針對孩子的成長需求,設計了“少兒險”、“升學險”、“少兒意外傷害險”等多種險種。父母可以根據“壓歲錢”的多少,購買壹次性繳納的保險,也可以分期購買每年贈送的保險。

很多家長認為,用“壓歲錢”給孩子買保險,會給孩子以後的生活增加壹份保障,是對孩子的另壹種關愛。

此外,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用錢去幫助別人,比如資助殘疾人和家庭貧困的人,捐贈愛心,讓孩子從小學會關心他人。當然,“壓歲錢”還有很多用途,比如給孩子訂報刊、買電腦、上培訓班等。,幫助孩子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兒童教育專家指出,無論選擇哪種方案,都要註意壹方面要結合孩子的年齡、家庭經濟狀況等客觀條件,另壹方面也要結合孩子的理想、愛好等主觀需求。

總之,“壓歲錢”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零零碎碎地花掉,而應該用好,用好理財的理念來增值,讓孩子在這種充滿樂趣的理財投資活動中,不斷了解錢的意義和增值的途徑,避免讓孩子誤入歧途,同時也讓這筆家庭財富發揮最大的效用。

香港人過年習俗:滿盒、紅包、團圓飯。

新華網香港2月17日電(記者張雅詩)擺放鮮花、貼春聯、準備團圓飯...香港人早在春節前壹周就開始慶祝春節了。

香港有句話叫“28歲就要洗衣服”。在正月初壹之前,每家每戶都要做壹次“大掃除”,收拾屋子,掛上新的裝飾品,這意味著辭舊迎新。新年鮮花也是裝飾家居必不可少的。今年,不僅象征好運的橙子和桃花依然暢銷,新興的蘭花也越來越受大眾歡迎。

當妳裝修妳的家時,妳必須安排食物。當客人回家拜年時,主人會在泡好香茶後,奉上壹個外觀精致、內容豐富的“滿盒”。所謂“滿盒”,就是過年用來裝過年零食的盒子,壹般是圓形的,寓意和諧。

整個盒子被分成幾個格子。大家壹般在中間格子放瓜子,其他格子隨意放點零食。按照香港人的習俗,會先請客人品嘗瓜子。他們把抓瓜子的動作形容為“抓錢”,意思是在新的壹年裏增加財富。

恭喜發財!李(紅包)拿來!是春節期間最常聽到的壹句話。過年了,什麽都要換新的,紅包裏的硬幣也不例外,所以每年春節前,銀行裏都擠滿了換新鈔的人。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許多香港人都表示,他們在封紅包時會比去年更慷慨。

香港人非常重視年夜飯,稱之為“團年飯”。每當春節臨近,港島以賣人參和海鮮聞名的上環,必然擠滿了準備年夜飯的人。辛苦了壹年,大家都願意多花點錢,買點海參,扇貝什麽的。,並在除夕夜做些好吃的與家人分享。當然,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壹代,喜歡在外面的飯店吃團圓飯,主要是省事方便。

改變發紅包的習俗。

過年的時候,長輩給晚輩發紅包,寓意深刻。這不僅是中國人的習俗和傳統,也表達了長輩在新的壹年裏的強烈願望,即尋求好運,希望新的壹年壹切順利,歡樂和財富;而且還表達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希望他們在新的壹年裏工作學習順利,平平安安,開開心心。

所以,以前有人把紅包叫做“壓歲錢”。同時,對於我們年輕壹代來說,收紅包不僅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更重要的是這是壹個感染傳統文化的好機會。所以我不認為給紅包的習俗可以廢除,而是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但是,為了減輕成年人和長輩的經濟負擔,我有幾點建議供大家討論:

1.關於紅包的形式,應該鼓勵藝術家和商家設計更多新穎的類型供中國人選擇。除了印制壹些吉祥的字,如“福”、“法”、“財”和十二生肖的圖像外,還可以印制壹些春聯、名詩名句,讓大家在收發紅包的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知識。此外,還可以印制壹些有趣的謎語,增加春節的氣氛。

第二,關於紅包的內容,我認為紅包不應該是“錢包”。所以妳不僅可以在紅包裏放錢(數目可以從兩元到十元),還可以放壹些其他物品。新的電視廣告中提到,紅包裏可以放壹張慈善彩票,不僅給年輕壹代發了紅包,還向他們灌輸了中國傳統的行善積德思想。當然,對於壹些收藏郵票、電話卡、車費卡的人來說,如果打開紅包,發現是心愛的、思念的或期待已久的郵票、電話卡或車費卡,會有難以想象的驚喜。

第三,提倡發中西紅包。眾所周知,聖誕節我們不發紅包,而是送禮物。所以為什麽不能在春節的時候專門印壹些大小不壹的紅包,讓長輩也放壹些禮物給晚輩。例如,今年是豬年。如果妳打開紅包,看到裏面裝著壹只可愛的胖乎乎的玩具豬,孩子們會很開心。當然也可以放壹些年輕人平時愛吃喜歡的禮物,比如學習用品。我相信,發這樣的紅包帶來的快樂和驚喜,壹定不亞於裝錢的紅包。

第四,最後,關於給紅包的對象,我覺得如果內容變了,給紅包的對象也可以變。這不必局限於長輩給晚輩發紅包,而應該鼓勵晚輩給年長的長輩發紅包。他們辛苦了壹輩子,現在退休了,生活中往往沒有驚喜。如果妳在新年給他們壹個大紅包,那壹定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驚喜。

總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我覺得送紅包的習俗不僅要代代相傳,還要在創作形式、內容、不同對象上發揚光大。華晶晶(來源:綜合)(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