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文言文杜林傳翻譯

文言文杜林傳翻譯

1. 後漢書 杜林傳 的翻譯

譯文:我飄零於兵荒馬亂之中,經常擔心這部經書將要絕滅失傳,怎麽能料到東海衛宏、濟南徐巡還能把它傳承下去,使這古文之道竟不致於埋沒於地下呢?!

原文如下:

河南鄭興、東海衛宏等,皆長於古學。興嘗師事劉歆,林既遇之,欣然言曰:“林得興等固諧矣,使宏得林,且有以益之。”及宏見林,暗然而服。濟南徐巡,始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壹卷,常寶愛之,雖遭難困,握持不離身。

出以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絕。何意東海衛子、濟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地也。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宏、巡益重之,於是古文遂行。

擴展資料

元嘉九年(432年),範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範曄郁郁不得誌,就借助修史來寄托他的誌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範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範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範曄《後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同完成《禮樂誌》、《輿服誌》、《五行誌》、《天文誌》 、《州郡誌》等五誌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誌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2. 後漢書 杜林傳的全篇翻譯是什麽

杜林(原文節選及翻譯)備課資料 2010-01-07 17:14 閱讀2 評論0 字號: 大大 中中 小小 杜林字伯山,扶風茂陵人也。

少好學沈深,時稱通儒。初為郡吏。

王莽敗,盜賊起,林與弟成將細弱俱客河西。隗囂素聞林誌節,深相敬待,以為持書平。

後因疾告去,辭還祿食。囂意雖相望,且欲優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諸侯所不能友,今且從師友之位,使順所誌。”

林雖拘於囂,而終不屈節。建武六年,弟成故,囂乃聽林持喪東歸。

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楊賢殺之。賢見林身推鹿車,載致弟喪,乃嘆曰:“當今之世,誰能行義?我雖小人,何忍殺義士!”因亡去。

後光武征拜侍禦史,引見,問以經書故舊及西州事,甚悅之。後林為大司徒司直。

薦同郡範逡、趙秉等,皆被擢用,士多歸之。十壹年,以林代郭憲為光祿勛。

內奉宿衛,外總三署,周密敬慎,選舉稱平。郎有好學者,輒見誘進,朝夕滿堂。

濟南徐巡,始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壹卷,常寶愛之,雖遭難困,握持不離身。

出以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絕。何意東海衛子、濟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地也。

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宏、巡益重之,於是古文遂行。

十四年,群臣上言:“古者肉刑嚴重,則人畏法令;今憲律輕薄,故奸軌不勝。宜增科禁,以防其源。”

詔下公卿。林奏曰:“大漢初興,廢除苛政,更立疏網,人懷寬德。

臣愚以為宜如舊制,不合翻移。”帝從之。

後皇太子強求乞自退,封東海王,故重選官屬,以林為王傅。從駕南巡狩。

時諸王傅數被引命,或多交遊,不得應詔;唯林守慎,有召必至。余人雖不見譴,而林特受賞賜,又辭不敢受,帝益重之。

博雅多通,稱為任職相。明年薨,帝親自臨喪送葬,除子喬為郎。

詔曰:“公侯子孫,必復其始,賢者之後,宜宰城邑。其以喬為丹水長。”

譯文: 杜林字伯山,扶風茂陵人。少年時好學沈穩深思,時人稱他是知識淵博的讀書人。

起初做郡吏。王莽敗,盜賊起,杜林與弟弟杜成帶領幼小老弱的家人壹起客居河西。

隗囂平素聽說杜林很有誌氣節操,深深地敬仰他,讓他做持書平。後來杜林因為疾病稟告辭去,辭職歸還俸祿食物。

隗囂雖然心懷不滿,但還想容納他,於是發出命令說:“杜伯山天子都不能使他做臣子,諸侯不能和他做朋友,如今我暫且給他老師和朋友的位置,使他能順隨自己的心願。”杜林雖然被隗囂拘禁,而終不屈節。

建武六年,弟成故,囂乃聽林持喪東歸。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楊賢殺之。

賢見林身推鹿車,載致弟喪,乃嘆曰:“當今之世,誰能行義?我雖小人,何忍殺義士!”因亡去。後光武征拜侍禦史,引見,問以經書故舊及西州事,甚悅之。

後林為大司徒司直。薦同郡範逡、趙秉等,皆被擢用,士多歸之。

十壹年,以林代郭憲為光祿勛。內奉宿衛,外總三署,周密敬慎,選舉稱平。

郎有好學者,輒見誘進,朝夕滿堂。濟南徐巡,始師事宏,後皆更受林學。

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壹卷,常寶愛之,雖遭難困,握持不離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絕。

何意東海衛子、濟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地也。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

宏、巡益重之,於是古文遂行。十四年,群臣上言:“古者肉刑嚴重,則人畏法令;今憲律輕薄,故奸軌不勝。

宜增科禁,以防其源。”詔下公卿。

林奏曰:“大漢初興,廢除苛政,更立疏網,人懷寬德。臣愚以為宜如舊制,不合翻移。”

帝從之。後皇太子強求乞自退,封東海王,故重選官屬,以林為王傅。

從駕南巡狩。時諸王傅數被引命,或多交遊,不得應詔;唯林守慎,有召必至。

余人雖不見譴,而林特受賞賜,又辭不敢受,帝益重之。博雅多通,稱為任職相。

明年薨,帝親自臨喪送葬,除子喬為郎。詔曰:“公侯子孫,必復其始,賢者之後,宜宰城邑。

其以喬為丹水長。”。

3. 文言文《丁壹世》的翻譯

丁壹士

原文

裏有丁壹士者,矯捷多力,兼習技擊,超距之術。兩三丈之高,可翩然上;兩三丈之闊,可翩然越也。余幼時猶及見之,嘗求睹其技。使余立壹過廳中,余面向前門,則立前門外面相對;余轉面後門,則立後門外面相對。如是者七八度。蓋壹躍即飛過屋脊耳。後過杜林鎮,遇壹友,邀飲橋畔酒肆中。酒酣,***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壹士應聲聳身過。友招使還,應聲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將圮,近水陡立處開裂有紋。壹士未見,誤踏其上,岸崩二尺許。遂隨之墜河,順流而去。素不習水,但從波心踴起數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墜水中。如是數四,力盡,竟溺焉。蓋天下之患,莫大於有所恃。恃財者終以財敗,恃勢者終以勢敗,恃智者終以智敗,恃力者終以力敗。有所恃,則敢於蹈險故也。田侯松巖於灤陽買壹勞山杖,自題詩曰:“月夕花晨伴我行,路當坦處亦防傾,敢因恃爾心無慮,便向崎嶇步不平。”斯真閱歷之言,可貴而佩者矣。 《閱微草堂筆記》紀昀(紀曉嵐)

翻譯

鄉裏有個叫丁壹士的人,強壯敏捷很有力氣,兼會格鬥、輕功的武藝。兩三丈的高度,可以輕松躍上;兩三丈寬的距離,也可以輕松越過。我小時候,還見過他。曾請求看他的本領。他讓我站在過道裏,我面向前門,他先站到門前外面對著,等我轉過身子面向後門時,他已經站到後門外面對著我了。像這樣反復了七、八次,原來(在我轉身的時候,)他壹跳就飛過屋頂了。後來,他路過杜林鎮,遇到壹位朋友,請他到橋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們站在河邊眺望。朋友對他說:“妳能跳過這條河嗎?”丁壹士應聲壹聳身就躍過去了。朋友招呼他回來,他又應聲跳過來。可是,腳剛剛到岸邊,不料河岸已經快崩毀了,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斯開了壹條裂紋。丁壹士沒有看到,不小心踏在它上面,河岸崩裂了二尺多,於是隨著崩倒的河岸掉到河裏,順流沖走了。他素來不熟悉水性,只能從波濤中間竄起幾尺高,只會直上直下竄動而不能遊向岸邊,仍舊掉到河中。如此跳躍多次,氣力用完了。終於淹死在河裏。天下的禍患沒有什麽比恃強逞能更大的。依仗錢財的人最終因為錢財而失敗,依仗勢力的人因為勢力倒黴,依仗智謀的最終因為智謀倒黴,依仗氣力的最終也因勇氣力量而死。這是因為壹旦有所憑仗,就會敢於涉險的緣故。我的朋友田侯,字松巖,曾在灤陽買了壹支登山用的嶗山杖,自己在上面題寫了壹首這樣的詩:花前月下妳曾陪我處處走遍,路途坦蕩也應提防不要失腳,豈敢因為有妳就無所顧慮,故意涉足崎嶇不平之地呢?這真是有歷經世事之人的說出的至理,應該重視而時時謹記/佩服啊!(這真是具有社會經驗的話,可以貫穿成鏈條掛帶在身邊,永記不忘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