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豪华酒店 - 二十多歲卻因病無法工作是什麽感覺?

二十多歲卻因病無法工作是什麽感覺?

二十幾歲的妳,迷茫焦慮。妳想要房子,想要汽車,想要旅行,想要享受生活。妳這麽年輕,卻放眼整個世界。妳這麽浮躁,卻想看透人生。

第壹,別急,別急。

上周,我在南京出差。深夜拖著疲憊去見朋友,聊到淩晨兩點。回到酒店已經快三點了,室友還沒睡,點了根煙,在65樓下面發呆看舊都夜景。他不愛說話,禿頂,像個藝術家,有壹種天生的冷漠。他之前接觸的無非是生意,更不用說多了。不知道怎麽提現在年輕人的心態和選擇,但是聊著聊著就停不下來了。

他18歲就出來了,沒上過大學。他今年38歲,是壹家著名雜誌的設計總監。如果這是壹個老套的勵誌故事,我可能再也沒有興趣聽了。但他說,不知道妳們這壹代人怎麽想的。我討厭零後的區分和標簽,很多同齡人我也說不上來。人們是通過價值觀而不是年齡來認識彼此的。現在妳們這壹代人好像很著急,有房有車有票,但就算是同齡人也不都這麽想吧?我點點頭。他繼續說,其實每壹代人都有自己的抑郁癥,真的,就是這麽來的。

兩年前才拿到自己的房子,兒子今年兩歲。我覺得壹切都很好。我25歲的時候,在壹個事業單位工作。我有了七八年的工作經驗,不能再呆了,不得不走。領導請我喝酒。他壹口喝下壹杯酒,對我說,妳還年輕,別想那麽多,別著急,做妳該做的。就這壹句話,我至今受益匪淺。年輕的時候貪玩,浮躁,總有各種誘惑。我會記住老領導的話,不去想別的,做好自己的事,轉眼間就到了現在。他繼續說,如果要談奮鬥什麽的,我從來沒有,只是壹步壹步來。房子車子之類的東西,說實話,只要妳不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到時候壹定會有的,不可能有的。不要去想它不要管別人怎麽做,相信自己的判斷。堅持住。慢慢來。

他說,堅持住,慢慢來。

壹個月前,我剛來,帶回家十幾本過去的雜誌。匆匆翻了壹遍後,絕望地倒在沙發上,給老師發了壹條短信:什麽時候可以寫四大主筆?差距不是壹點點。他回來了,別急,妳還年輕。我說,我都24歲了,還是看不到任何希望。他才24歲。我們最小的才三十出頭,不用擔心。

才24歲。他壹連說了兩次。別擔心。

李笑來在《把時間作為朋友》中寫道,我們總是對短期利益期望過高,而對長期利益期望過低。

他指英語,也指生活。

畢竟還是急的。

第二,“趁早出名”,害了多少人?

有人說,妳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就去找那個人。不是每個人都那麽幸運,但這句話不僅關乎事業,更關乎人生智慧。人們很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與年長但開明的前輩交流。他們壹眼就會知道妳在經歷什麽階段,現在只是壹顆螺絲釘絆住了妳。妳看不透的,或許是他們曾經的迷茫。

18-23歲期間,無緣無故愛瀏覽名人簡歷。每次認識壹個人,羨慕嫉妒恨,我都會搜索他的經歷——妳是幾歲碩士畢業的?妳什麽時候完成博士學位的?妳從幾歲開始在專業領域嶄露頭角?妳是什麽時候取得今天的成就的?

年齡,年齡,年齡,那是壹種對時間的焦慮。張愛玲的那句“趁早出名”傷害了很多人。我討厭成功,因為顯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成功,但我肯定我是幸運兒之壹。我雄心勃勃,精力充沛;我驕傲自大,為自己在外貌和才華上的優勢而驕傲;我思考壹切嚴肅的話題,閱讀與這個世界的神秘有關的書籍,向千古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望人們在出版物上讀到我的文字,在媒體上談論我的名字;我渴望名聲、金錢和漂亮女孩的長發。我反復閱讀許知遠的《那些悲傷的年輕人》,對另壹個同樣驕傲的靈魂充滿了情感。

但我才20歲。

所有的名人書籍和講座都告訴我,壹個人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才能把事情做好。時至今日,無數同行的文章、微博、極受追捧的刊物,充斥著類似的觀點,甚至成為了反成功、天然“正確”的話語,受到“獨立思考能力”的年輕人的極大認可。

但是,妳問壹個剛剛脫離枯燥的高中生活,剛剛開始了解世界和人生的年輕人。他想要什麽?他想要優秀的成績,在同學中的口碑,還有壹個漂亮的女朋友。他也想畢業後找壹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盡快賺錢、成名、成功。

有人會問,這有問題嗎?誠然,這也是“我想要的”,但這只是壹個模塊化的流水線,試圖把所有的年輕人都打磨成壹張臉。“妳要什麽”不應該只和世俗的職業、名利有關,更應該和更深層次的命題有關,人自身的奮鬥和探索,也就是我是誰?

妳是誰?我想拿到大學所有的獎學金,過上富裕的生活,獲得高薪職位,在北京四環擁有自己的房子...……不……...妳是誰?

為什麽那個願意在所有可能的物體上作畫的家夥成了公司職員,就因為大家都說自由畫家的生活不穩定?

為什麽那個立誌“鐵肩擔道義,巧寫文章”的女孩進了國企,記者的收入還沒有國企高,只是因為父母的諄諄勸說?

妳是誰?我的意思是,妳是誰,剝去外界給妳的壹切定位和枷鎖,隔絕壹切父母長輩試圖影響妳、幹擾妳的聲音,忘記壹切大眾媒體、名人、刊物對妳輸出的價值判斷?他是誰,她,它,在妳體內砰砰作響?

事情已經變了。在這裏幹嗎?

二十出頭的年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既是災難,也是福。

但妳壹定隱約知道自己是誰,對什麽感興趣吧?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那真的是災難了。

如果妳知道妳感興趣的是什麽,就壹點壹點去做。不管有多少聲音試圖把妳轉過來,說這個妳熱愛的,妳著迷的東西沒錢,沒前途,沒發展,沒希望,請妳從容地對他(她)說:滾蛋,這是我自己的生活。

不是為什麽,是因為愛。壹千塊錢買不到愛情。

我把我這幾年寫的壹些文章寄給了丹青先生。他很高興,回信說還是安靜點好,不過還是慢慢寫吧。他沒有說妳應該在寫作上更加努力,有壹天成為壹名著名的記者和作家。我知道他的意思:喜歡就慢慢做吧。

妳去哪裏並不重要。

第三,為什麽要讓生活“畫地為牢”

朋友問我,妳以後想成為壹名優秀的記者嗎?我說,我不知道。他很驚訝。妳不是媒體圈的嗎?我也很奇怪,為什麽要在20出頭的年紀定義自己的人生?定義就是枷鎖,就是把地面畫成監獄。在這個年齡,難道我們不應該盡力去伸展自己的觸角,去接觸不同的、多樣的事物,去感知和觀察壹個豐富的、無限的世界嗎?

定義,也就是關上了可能性的大門。怎麽知道以後不會遇到更好奇更刺激的事情?妳才二十幾歲,二十幾歲,二十幾歲。為什麽我不能成為職業旅行家?為什麽不能做NGO?為什麽做了幾年編碼卻不能突然愛上攝影?為什麽不呢?

看名人傳記的好處是可以通過他人在人生關鍵時刻的選擇來參考自己的人生;負面效應可能更致命——“我決心做個孩子……”。

如果妳回過頭來梳理壹下自己的人生歷程,花些心思,妳會看到壹個看似清晰的軌跡和路線,然後“恍然大悟”:我是壹步壹步走上這條路的,我本來壹開始就想成為這樣的人。如果妳寫過申請學校的PS,可能也有類似的經歷。然而,這可能是壹種欺騙性的“錯覺”——回頭看過去的簡歷,必然會有總結和歸類,從中拉出壹條主線並不難。很可能,妳從壹開始就不想成為這樣的人,妳甚至不知道自己要走什麽路。妳只是迷迷糊糊的走著,跟著興趣走著。

沒錯,是興趣,不是規劃——“我立誌做壹個……”。

如果將來我莫名其妙地成為了電子遊戲玩家,我也能在個人傳記中深深地回憶起“我從小就立誌要做壹名專業的外網網關協議”,因為我4歲就開始玩電子遊戲,至今還是壹名發燒友。

別忘了,馮唐年輕的時候是個詩人,也是個文藝青年。後來考了婦科博士,然後做了* * *,現在在工業界。

別忘了,老羅認為自己壹生都與“老師”和“英語”這兩個詞隔絕,直到27歲。

我壹直對“策劃”這個詞很警惕。所謂的職業規劃,人生規劃忽悠人。

人生靠感悟,如何規劃?事業靠機遇和探索。怎麽設計?而如何策劃成功,更是扯淡。當丹青先生28歲登上飛往美國的飛機時,他是如何規劃這壹生成為壹名為大眾發聲的學者和名人的?他只是喜歡畫畫,只是畫畫,用畫筆畫畫;秦暉15歲去農村插隊的時候,她以為自己會壹輩子留在農村。她如何能“立誌成為中國思想界的標桿”?他就是喜歡讀書,喜歡讀書,喜歡在本地讀書。

如果我有機會在四五十歲的時候被邀請到年輕人中間做壹個講座,那壹定叫“我的人生沒有規劃”;如果我很尷尬,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我是壹個被忽視的盧瑟,那該怎麽辦?然後我給我孫子講壹個“沒有規劃的人生”的搞笑故事。

沒人有權利告訴妳該怎麽生活。

如果妳經常參加中國大陸的思想和人文沙龍,哦不,或者這只是壹個普通的名人講座。在提問環節,妳幾乎不可能錯過壹個問題“XX先生您好,您對當代年輕人有什麽看法和建議?”

根據壹些演講人的壹致抱怨,這幾乎是他們最惡心、最無聊的問題。也許連提問者都很難意識到,這個愚蠢的問題有壹個潛移默化的心理成因:請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像妳壹樣成功和優秀。

還是什麽?就像壹個學者說的,壹個年輕人求壹個老人教他如何面對新世界。很可笑嗎?丹青老師說,喜歡做什麽就做什麽,關我什麽事?妳終於出生在壹個自由選擇的時代,但妳還是希望別人指導妳如何生活。

真的連自己喜歡做什麽,怎麽生活都不知道?我只想贏,又怕輸。做什麽,走什麽路,不就是壹步壹步跟著自己內心的聲音試錯嗎?走錯了就回來;如果妳很著急,就慢下來。時不時停下來想壹想,看看,琢磨壹下,然後再走下去。

怎麽可能不絆倒?怎麽才能壹切順利?怎麽會有壹條馬平川稱之為“成功”的路讓妳去走呢?不犯幾個錯誤怎麽知道和什麽樣的人相處?同理,不多嘗試怎麽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

正如丹青老師在給賈的信中所說:“我們都必須壹步壹步地拯救自己。我壹步壹步畫,賈靠的是壹寸壹寸的膠片。”

年輕人的選擇就像整個國家急功近利的寫照,“先汙染,後治理”,先成功,後成長,先就業,後興趣,先出人頭地,後自我追求。壹個職場朋友抱怨自己在工作中迷失了,迷茫了。我想知道我是否適合這份工作?

我問,妳到底喜歡做什麽?他很久都不知道。

有些人明確表示我不喜歡我的工作。那麽我應該報拉丁舞班還是吉他班呢?

從事不是自己興趣的職業,問題不大。只是在業余時間發展自己的喜好。但我後來意識到,“我不知道我喜歡做什麽”比“我不能做我喜歡做的事”要災難性百倍。

黃律曾在《國事》中寫道,“現在想想中國的父母從小到大都教他什麽,要他堅持讀書,要他把書讀完,然後去工作,真的是害死人。這看似是沈淪的表現,但其實越上學越浮躁。美國人如果東奔西走壹年,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生活。人生就是壹個沈澱的過程。妳沖上學位階梯幹什麽?”

這讓我想起了我聽過的壹個故事。壹個澳大利亞人大學畢業後,在半島電視臺做了三年記者,周遊歐洲,然後去讀了哲學和經濟學碩士,在非洲做了兩年誌願者。等到他和我的壹個姐妹成為名為“人權”的碩士項目同學時,他已經33歲了。我不明白,為什麽他讀完碩士後沒有繼續讀博士?“他來讀書壹兩年才發現生活中新的興趣,但這些興趣沒有博士那麽深,博士研究的方向很可能是終身職業,”師姐說。那他畢業就35歲了。他會怎麽做?他似乎還不確定。

這似乎是個不靠譜的反面例子。就像壹些老同學對我的印象。他們在談話的時候,羨慕妳豐富多彩的生活。聽了我最近的計劃,他們同情地嘆了口氣。留學後多大了?27歲。妳還在讀博嗎?我不知道所以妳什麽時候結婚?誰知道,30?可能是讀書的時候結的婚吧。妳太不靠譜了,我還未成年...留學回來能找到多牛逼的工作?我說出國不壹定是為了找更好的工作,不出國留學也能做現在想做的工作。啊?出國有什麽意義?

個人經歷,眼界,自我提升。看看更大的世界,在自己身上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終究沒有這樣說。

5.妳想要快樂還是“成為大人物”

妳有沒有想過,這輩子妳終究只是個平庸的小人物,所有的夢想都沒有實現?

我問了南墻組的所有人。馬老師說,沒有,說實話,大家都是很棒的人。壹步壹步按照自己的節奏走,就不會差。

也有朋友問我。如果妳終究只是壹個平庸的人,那些牛逼的夢想沒有實現,世界壹點都沒有改變,妳會幸福嗎?

我問,難道妳們沒有吃飽穿暖嗎?他說,那是肯定的,沒那麽差。只是挺普通的,可能只是個普通的記者編輯吧。在單位,他沒有太多光彩,月薪最多壹萬,付房子,養孩子,開壹輛普通的車。沒有痛苦,卻沒有榮耀,好好生活。

家裏有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我掛窗簾開投影儀直播?當然可以。

妳還喜歡足球,喜歡讀書,喜歡妳年輕時喜歡的壹切?是

有時三五好友,串串啤酒,聊聊酒;有時候周六周日,在球場見面?是的快樂。

他看著我的眼睛。開心。我點點頭。

前不久去東北旅遊,途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導遊、空乘和銷售人員的區別。妳會很容易發現,性格完全把人和人區分開來。

我們遇到過和大家打成壹片的熱情健談的導遊,也遇到過像客人欠她錢壹樣沒問幾句就黑臉不耐煩的導遊。我遇到過和所有普通公仆壹樣兇狠的乘務員,也遇到過穿著制服坐在車廂裏和乘客開玩笑的乘務員。

如果妳是壹名普通的導遊和空姐,妳會如何對待妳的客人?考慮到這是壹筆以後再也不會處理的“壹錘子買賣”,很少有人真的有閑心去抱怨妳糟糕的服務態度。

考慮到妳完美的服務態度很可能不會給妳帶來什麽實質性的好處,除了客人的壹句謝謝和壹張笑臉。妳的公司註意不到妳的“優秀表現”。表現好不會升職,表現差也很難被辭退。在中國,被多次抱怨對客人態度不好的人,可能會贏得領導的好感,升職比妳快。妳知道的。

總之,妳的服務態度並不能給妳的現實生活帶來任何看得見的好處。妳壹輩子就當個普通的導遊,空姐,業務員。妳會怎麽做?

是的,妳可能壹輩子都是壹個平庸的人,但妳的態度依然會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妳熱愛生活和工作,真誠地感知、理解和對待他人。也許它並沒有給妳的生活帶來任何實實在在的回報和改變,但它軟化了妳與妳的內心和世界的界限。妳不斷接受別人的積極反饋(感謝、微笑、善意),然後不斷釋放正能量,形成良性循環。

導遊、空姐、業務員的熱情、爽朗、笑臉,我會記得很久。想起來就暖暖的。

他們可能壹輩子都是導遊、空乘、銷售,很難升職,但從他們的工作態度中,我讀出了真正的快樂。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不是最好的獎勵嗎?正如寫作是寫作的回報,繪畫是繪畫的回報。

六、成長是壹小時壹小時的。

曾經喜歡過壹個朋友的簽名文件,《做壹個更好的人》。

這句輕松卻堅定的話,無數次給了我力量。

現在,我感覺這句話充滿了“更高、更快、更強”的遞進語氣。在鋪天蓋地的勵誌話語中,我就是愛上了《滅誌》。我更喜歡用“感知”這個詞也許我們無法創造生命,無法規劃生命。也許,體味,經歷,感悟,理解才是成長的關鍵?

成為壹個更好的人?如果我和媽媽坐在太陽下,聊壹下午,漫無目的,童年,成長,家庭瑣事,我會成為壹個更好的人嗎?如果今天不看維特根斯坦傳,不看韓寒最新博客,不刷新微博,只是給自己做壹頓好吃的,躺在愛人懷裏發呆,是不是浪費生命?

中國這壹代年輕人可能面臨著壹些似是而非的自我矛盾。壹方面,我們是前所未有的早衰壹代,“18歲變老”,20歲懷舊。雖然我們還年輕,但“妳愛說話我愛笑”的時光已經成為壹代人的集體鄉愁;另壹方面,又拼命想往前跑,想安穩無憂的生活,想擁抱某種確定感,想焦慮,想馬上像三四十歲的人壹樣,不缺車庫,事業有成。

妳,妳,妳真的喜歡年輕嗎?為什麽壹邊懷舊壹邊拼命跑?

妳,妳,妳真的喜歡冒險和漂流嗎?為什麽要把理想交給穩定和房產證當軍閥?

妳,妳,妳真的珍惜這種可能性嗎?為什麽我看到妳寧願英年早逝也不願擁抱“生命的終結”?

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不在於逐漸的體驗和壹天天的默默感悟,而在於對未來的宏大勾畫?

結婚的人,添了孩子的人,升到副科級的人,做過小經理的人,博士畢業的人,買房買車的人,走得好快。以前很焦慮,後來發現不是我的節奏。我是壹只慢牛。方向錯了,就走了壹大圈。方向對了,就不怕慢。

壹步壹步,壹寸壹寸,壹點壹點,壹天壹天,慢慢來。

我不知道自己最後要去哪裏,但我還是在四處徘徊,東張西望,走壹步又停下來,摸摸這個摸摸那個,試圖去感知,觀察,理解這個世界。新鮮好奇。但我確定,我只會走我想走的大道;我確信我會跟隨我的心,活在真理中,就像哈維爾說的那樣。

2011這壹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壹年,我的計劃因為壹次次的挫折而擱淺。回過頭來,再踮起腳尖看壹眼2012,我還是想慢慢說,我們都要死很久了,為什麽要這麽著急呢?慢慢來。

所有的成長和偉大,“就像中藥和老火湯壹樣,是壹小時壹小時熬出來的。”

七、人生不怕走得慢,就怕走錯路。

剛來美國的時候,總聽國內的人說美國懶,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美國人每年肯定會出去度假,或者至少去海邊躺在沙灘上。

中國人想做事,但他們沒日沒夜地做。說到苦,也是天下無雙。經常聽到美國人說中餐館的人真的很努力,壹周工作六天,經營餐館的人甚至壹天工作七天。在美國餐廳,每天的班分為下午班和晚上班兩種,壹般服務員只工作五天半。

但是,妳真的要和那些餐館老板談談,他們會告訴妳,壹旦賺夠了錢,妳就再也不開餐館了。

因為疲勞,枯燥乏味的東西不能長久,不能創新,不能成為壹流。所以中餐在美國幾乎是快餐的代名詞,並不是高端的標誌。

美國人看起來很懶,很好玩,但是美國還是超級強,中國人很努力,但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這就是秘密。

而且中國人雖然走得快,但是經常走錯路。美國人走得很慢,但經常走對路。

走得快的時候,如果出錯,損失會很大。五十年代煉鋼,家家砸鐵鍋煉鋼。壹年時間,鋼產量幾乎和英超聯賽壹樣漂亮。但煉鋼如魚精疲力盡,後繼無力,然後災難接踵而至。

慢的好處是有足夠的時間評估結果,有錯誤就停下來。中國目前的經濟高速增長舉國歡慶,但也並非沒有隱憂,對環境的破壞也是驚人的。環境汙染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增加了醫療支出,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中國人每年花在房屋維護上的錢。壹些有50年歷史的房子像新的壹樣。

苦幹不如巧幹。熟練的工作有計劃,善於利用現有資源,而不是每次進城都簡單的另起爐竈。

堅持不懈是最重要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在實踐中做不到。

中國的學生,有的小學開始學中學內容,中學開始學大學內容,有的大學有少年班。這些人學得真快。然而,為什麽他們遲遲不被列入諾貝爾名單呢?

關鍵是很多人跑得很快,但往往要改變方向,沒有毅力。許多大學生壹離開學校就停止了學習。美國提倡終身學習。

再看經濟學家。中國學生比美國學生更擅長數學,但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經濟學家比中國多得多。考慮到現代經濟學運用了高深的數學知識,這是不可思議的。

然而,進壹步的觀察表明,這也是合理的。美國的壹些科學家,包括經濟學家,有很強的競爭精神。我壹輩子從事壹個領域的研究,如果我的帶變寬了,我永遠不會後悔。最後,月月中摘得桂冠絕非偶然。

在技術領域,中國人靠開餐館來經營軟件,很多程序員累到想轉行。很多經驗的積累都會白費。很遺憾。

所以,我想說,人生,只要方向對,就不怕走得慢。慢壹點,也許妳以後還會回來,但會保證成功的質量;慢壹點,妳可能不會那麽早到達終點,但妳不會因為太累或者太心急而半途而廢。妳說什麽?

八、最好的成長是活好每壹刻。

威廉·奧斯勒是壹位著名的醫生。他越來越多的接觸到因為煩惱和擔憂而生病的人。他們總是因為過於擔心過去和未來而長期抑郁,這破壞了他們的健康。為了更徹底地治療這些人的疾病,他給他們開出了壹個簡單卻有效的藥方:“每壹刻都是獨壹無二的”,意思是:我們活在今天,只要做好今天,就不用擔心明天或後天;我們生活在這壹刻,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壹刻。每壹刻都是獨壹無二的,壹去不復返。

他說:“無限珍惜這壹刻和今天。還有什麽值得擔心的?”?每天活到睡覺時間就夠了。往往不懂得抵抗煩惱的人,總是英年早逝。“的確,我每天都很擔心,身體就像壹根繩子,拉著拉著,遲早會斷的。

……

過壹天算壹天,多關註當下的時間和日子。當我們把壹天分成小部分時,壹切都會變得容易得多。如果我們只活在每壹刻,我們就沒有時間去後悔,沒有時間去煩惱,只專註於當下。聰明人壹次只啃壹小塊生活,因為不會噎著。

每壹個現在都是獨壹無二的,它不是過去的延續,也不是壹個接壹個的線性未來。時間是由無數個“瞬間”串聯起來的,每壹刻每壹刻都會是永恒的。

所以,我們吃飯的時候,不管在吃什麽,都要完整的吃:玩的時候,不管在玩什麽,都要完整的玩;當我們愛上對方的時候,就要愛得徹底,不計較過去,不算計未來,全身心地投入。

就像《亂世佳人》的女主角斯佳麗,她總是在煩惱的時刻對自己說:“我現在不想想這件事,明天再說。畢竟明天又是新的壹天。”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沒有到來。為什麽想那麽多?好好過好這壹刻才是最真實的,否則,妳去哪裏找這壹刻即將消失的時光?

我有壹個小親戚,她奶奶上小學的時候就去世了。奶奶生前最愛他,小家夥也不能排除他的傷心。他每天不思茶飯,無心學習,整天沈浸在痛苦中。身邊的人都說他是個懂感情的好孩子,但是父母很著急,因為壹天難過兩天很正常,壹周難過兩個星期也可以理解,但是半年過去了,他還是時不時的哭,不肯好好吃飯學習,嚴重影響了他的成長。

爸爸媽媽不知道怎麽安慰他。我正好來過他們家壹次,看到這個情況,決定找小男孩聊聊。

“妳為什麽這麽難過?”我問他。

“因為奶奶再也不會回來了。”他回答道。

“那妳知道什麽是永遠不會回來的嗎?”我問。

“嗯——我不知道。還有什麽再也回不來了?”他答不上來,又問。

“所有的事情都在時間裏,過去的永遠不會回來。就像妳的昨天,會永遠成為昨天,我們無法回到昨天去彌補什麽;就像爸爸以前和妳壹樣年輕的時候,如果在這麽小的童年沒有快樂的玩耍,沒有打好紮實的學習基礎,就永遠無法回去重新開始;就像今天的太陽即將落山,錯過了今天的太陽,就再也找不到原來的自己了。”

他確實是壹個聰明的男孩。從現在開始,當他每天放學回家,在家裏的院子裏看著太陽壹寸壹寸沈入地平線下,他就知道壹天真的結束了。雖然明天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他懂得不要沈湎於過去,而是要好好學習生活,抓住現在的每壹刻。

每壹天,每壹小時,每壹分鐘都是特別的時刻,每壹刻都是獨壹無二的。因為,過去了,就沒有回頭路。

人生,當下是真,緣分是虛幻。所以,我想鼓勵所有的讀者朋友們:在我面前的每壹刻,我們都要認真的生活;凡事都要認真去做;大家都要認真對待,因為“命運變成了幻覺”,不要讓自己留下為時已晚的遺憾。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最需要珍惜的是當下——生命的意義是由每壹個獨特的瞬間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