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每年端午,人們所熟知的傳統習俗都會重復上演。昨日,南寧揚美古鎮、壇洛下楞村等地群眾,都自發組織了隆重的龍舟競賽及相關民俗活動,歡度端午佳節。以下是我整理的廣西端午節的風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過,過端午的習俗在廣西各個地方,又都呈現不壹樣的特色。看看曾居住在廣西各地的老人,聽他們聊聊自己記憶中的端午都是怎麽過的。

 桂林平樂

 正午時分房前屋後 灑雄黃酒

 從小在桂林平樂長大的潘女士,幾年前才來到南寧定居。她告訴記者,每年端午,平樂壹帶的居民也會家家戶戶忙著包粽子。不過,他們包的粽子與大家常見的有所不同。“甜的、鹹的都有,材料均取自天然的植物藥草。”潘女士說,甜粽就是當地人俗稱的“灰水粽”。包甜粽必須采用當地人所說的“黃金柴”,或將稻草燃燒成灰,泡水過濾後制作而成。“只有取用這兩種材料,煮熟的粽子才會呈現金黃的色澤,堿性也較強。”至於當地的鹹粽,多用花生、綠豆、板栗、黑芝麻混合糯米,在當中包裹壹塊排骨或壹塊五花肉包制而成。

 潘女士說,自她懂事至今,端午到來,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上掛艾葉。老輩人說艾葉可以辟邪;現在的年輕壹輩則認為艾葉具有驅風祛濕的作用,有益於健康。

 “此外,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分,老人們還會在房前屋後灑些雄黃酒。”潘女士回憶道,歷年端午節前夕,人們都會自行采購雄黃、米酒泡制雄黃酒。因為祖輩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蟲較多,為了防止蛇蟲進屋,當地人習慣在端午這天將泡好的雄黃酒繞屋噴灑壹圈,這壹習俗也因此流傳至今。

 壇洛下楞

 放河燈上天橋 狂歡壹整天

 在下楞村,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已延續數百年,除此之外,當地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節日習俗。

 盧嬸年輕的時候嫁到下楞村,至今已在村裏生活了30多年。她說,在下楞村生活,首先要學會每壹個下楞婦女都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制作河燈。每年到了端午節,龍舟賽事過後,家家戶戶都會以巷子為單位,老老少少乘上船,到河裏放河燈。“用藍色、紅色、青色等顏色的彩紙,疊成四角形的河燈,中間放上蠟燭。夜晚點燃蠟燭之後,將河燈小心置放於水面,就叫點河燈。”

 盧嬸說,端午節前,村裏每條巷子的婦女們都圍坐在壹起做河燈,每個巷子大約制作兩三百盞,到了夜晚,河面上星星點點,非常漂亮。下楞村人認為,他們祖輩依水而居,河燈能為他們祈福、保平安。

 另外,端午的夜晚,下楞村人還會集中在空曠處,請來道公,在事先搭好的“天橋”上做法,當地俗稱“上天橋”。其實,“天橋”就是以壹些桌子搭建而成的金字塔狀結構的架子,村民們圍繞著“天橋”敲鑼打鼓,熱鬧非凡。

 邕城街坊

 取回“龍船水” 煮飯熬藥洗澡

 家住邊陽街的老南寧老農說,住在邕江邊壹帶的街坊,小時候過端午都有這樣的印象,就是在端午當天清晨去邕江取“龍舟水”(也有居民稱“龍船水”),取回之後用來煮飯、熬藥、洗澡。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人延續這壹風俗了。

 不過,很多老南寧還是習慣在端午這天買回壹些藥草,回家用水燒開,再給全家人洗浴。“我們小時候壹直是這麽過來的,現在有了兒子、孫子,也希望他們遵從這壹習俗。”永寧街壹位阿姨對記者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習俗,每到端午,各個農貿市場、菜市以及大街小巷,才會有那麽多銷售藥草的商販。他們銷售的,大都是鮮艾草、菖蒲、銀花藤、野菊花、麻柳樹葉、案樹葉、九節楓、活麻、柳樹枝、野薄荷,以及桑葉等植物的葉莖,大家認為這樣的“草藥浴”可以解暑鎮痛、散風清熱,用在孩子身上可以去濕氣、預防長痱子。

 百色靖西

 五月初五 趕藥市購買草藥

 已在南寧定居多年的冷女士,老家在百色市靖西縣。她告訴記者,最近幾年,靖西縣的端午藥市已經發展為壹個規模盛大的節日,很多人不遠千裏慕名前去采購草藥。

 冷女士說,在她的記憶中,每年端午,家鄉都有壹番別樣的景象。其中靖西壹帶的壯族群眾,除了做“牛角”粽粑紀念屈原之外,當天還有壹個非常熱鬧的風俗街日——趕藥市。這壹天,四面八方的群眾挑著壹擔擔中草藥匯集圩鎮。僅在縣城,藥攤就擺滿市場和附近街頭。趕藥市的男女老少成千上萬,現場人頭攢動、人聲鼎沸。

 “我們小時候就常跟著長輩壹起趕藥市,所以也能辨識不少藥草。”冷女士說,當地端午趕藥市的習俗已經延續數百上千年,因此,每逢端午,靖西縣遠近村醫藥農,以及周邊德保、那坡、田東、田陽、右江區、天等、大新乃至雲南、越南等地的民間醫生和群眾,也會將自采自種的各種中草藥,或各種藥用動物、礦物等運至靖西出售,在集市上,可以見到許多奇珍異草。

 “隨著時代變遷,現在的藥市早已不再只是單純買賣藥草了,而是發展成了壹個民間藥材交流大會,以及民間醫學交流的壹個大舞臺。”冷女士說。

 廣西玉林端午節的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壹年中僅次於春節、中秋的重大民間節日。玉林人過端午的習俗大體上與全國相同,但也有比較獨特的地方。主要習俗有掛菖蒲、掛香包、包粽子、釀苦瓜豆腐、祭神祭祖和賽龍舟等。

 "掛 菖 蒲

 從初壹開始,人們就在自家所有門口,特別是大門口,都掛上壹束菖蒲, 實際上壹紮菖蒲中包栝了菖蒲、艾枝、桃葉這三種都是具有驅邪作用的吉祥物,壹直掛到端午節結束才取下來。

 "掛 香 包

 古人認為,小孩幼弱,容易招邪,所以,端午這天都給自己的孩子掛上香包,香包是用紅布或花布經精心縫制而成,內裝有艾葉 ,香味濃郁,故叫香包。

 "包 粽 子

 包粽子是端午的又壹個主要內容。不過,玉林的老傳統中,粽子與屈原無關。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就是說5月初五端午日包粽子。玉林端午粽子和春節的粽子壹樣,用於祭拜神明和祖先,端午那天不會將粽子拋落江中,也不到江邊設壇祭屈原。所以,玉林人過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成份不是很大。

 粽子有兩種,壹種是“肉粽”,即常見的普通米粽;另壹種是“灰水粽”,這種粽的糯米,事先用草灰水浸泡過,做出來的粽子晶瑩剔透,佐以糖汁,甜爽滑脆,味道極佳,比“肉粽”更受喜歡。

 特色菜肴

 ▎釀苦瓜、釀豆腐

 玉林端午節的特色菜是釀苦瓜、釀豆腐。釀苦瓜的餡是豬肉、蔥、糯米飯,為什麽要放米飯呢?因為舊社會裏,窮人家到了5月就青黃不接,去年的晚米吃完了,今年早稻又未成暑, 是最饑荒的時候。端午日將米釀到苦瓜裏,就是“五月苦瓜肚有米”,兆示窮人五月有米飯吃,日子好過。

 "賽 龍 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高潮。民國以前,南流江水深丈余,水面寬廣,盛行端午賽龍舟。

 廣西端午節的風俗

 過端午節,這壹習俗在我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每到農歷五月五日這壹天,全國各地都按其傳統的風俗過節,廣西人也不例外。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藥浴、泡飲草藥酒與雄黃酒上。

 賽龍舟

 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習俗,賽龍舟由來已久。民間傳說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於是每年農歷五月五日便劃龍舟以示紀念,並借劃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遺體。如今,賽龍舟已成為壹項大眾化的傳統競技運動,每年端午,廣西的各地都有賽龍舟的活動,屆時江邊河畔,人山人海、熱鬧無比。

 其龍舟分為兩種。其壹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頗具表演色彩。另壹種就是競賽用的小龍舟。比賽時,小龍舟繞著大龍舟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和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而鴨子則會四處遊竄躲避。

 南寧市的賽龍舟活動自解放後至今壹直在邕江舉行,今年第壹次移師南湖公園,賽程以南湖大橋為起點,碧湖路為終點,全長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隊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節,廣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講究。在南寧生活了7年多的陳大媽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訴記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煮糯米飯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嘗外,還要將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們為了防止魚將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進江裏,後來漸漸用方便簡單的粽葉包米代替竹筒。廣西人包粽子,也沿襲了這壹習俗。

 掛艾葉菖蒲、泡飲草藥

 酒往年端午,記者家住的院子裏,樓上樓下都有不少人將菖蒲、艾葉、蒜頭、龍船花等中草藥葉紮成壹束,掛在門邊。壹問才知道這也是廣西人過端午的傳統習俗之壹,除此之外,壹些人家還將這些中草藥泡酒飲用。

 草藥浴

 家住南寧市城北區南鐵機務段的韋家昌是老南寧了,他說小時候壹到端午,母親就會到菜市買回壹把壹把的中草藥回來熬水後給自己洗澡,說是洗了之後就不會生瘡長痱子。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給孩子洗。韋先生說,這種端午“草藥浴”在廣西流傳已久,不僅是南寧,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習俗。

 端午節故事與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壹。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壹個節日在古代,是壹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壹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與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後來的後來,端午節的意義起了變化。人們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將這個壹直流傳的端午原意給忘了,把壹些原先未必是紀念屈原的劃龍船及包粽子等習俗,聯系到他的身上。

 現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記得端午節與屈原有關,而其實壹些新壹代的年輕人對於屈原的故事也沒有多大的印象了。他們知道的是,這是吃粽子的節日,如此而已。

 關於端午節賽龍舟,其實現在不是端午節的到來賽龍舟的比賽項目也是處處有。從驅邪避疫,到紀念屈原,端午節的意義起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節日的原意,在年復壹年的社會變遷中漸漸的受到“ 蠶食”。

 今天,這個節日變成了壹個中國人美食的節日。從舊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包粽。許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點在粽子中。

 其實,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賽龍舟。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

 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壹吶喊鼓樂嚇退蛟龍。”。這些都讓人聯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國大江南北以及南洋壹帶的華族,都還會舉辦龍舟競渡,提倡端午龍舟賽。

 廣西壯族端午節的風俗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區的壯族都過端午節。這壹天壯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各樣的粽子,煮熟後自己食用,有的地方將壹些投入江中,以祭奠詩人屈原的英靈。有的地方則有著各種各樣的規定,例如:這壹天不吃肉,只吃涼粽子,表示對屈原的清孝;有的地方則當月不剃頭,以示孝敬等。有的把雄黃酒噴灑到房屋的四周,說是可以辟邪;有的則喝雄黃酒,或者用雄黃酒洗澡,表示消災;有的地區則用艾草、楓葉或茅草插在門口上,說是可以驅邪等等。而靠近江河邊的壯族,則舉行賽龍舟活動,他們用長竹筏做龍舟,在河面上進行比賽。

 而居住在文山地區的壹部分壯族在端午節這天則殺雞、宰鴨、魚等來祭奠偉大的屈大夫,就像祭奠自己的祖先壹樣供奉。這壹風俗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直到現在壯族人民壹樣還在深深的緬懷著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的屈大夫。

 據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記載,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千秦,但遭到楚國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免了職,趕出了都城,而且還被流放到了沅、湘流域.在他流放的過程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的詩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端午節又與壯族有什麽關系呢?這我們還得從莊橋說起。首先,屈原和莊躥都是百越人,也就是我們今天壯族的祖先。公元前299年,莊躥因不把東地割讓給齊國而據地自治,屈原也因反對楚國割讓東地給齊國,被認為是莊躥的同謀,並遷怒了楚頃襄王,被辭官流放。盡管史料中並沒有莊躥和屈原有任何的直接聯系,但從屈原死後莊躥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來看,莊躥是被屈原的思想影響了的。楚頃襄王二十壹年(公元前278年),楚國京都被秦國攻占,屈原悲憤交加,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身殉國。也因為屈原的愛國之心打動了莊躥回歸楚國,願意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誓死保衛楚國。

 垂沙戰役後,莊躥據東地反楚自治,與楚為敵,屈原是楚人,非常懷念之前的團結局面,垂沙之戰,使楚國四分五裂,這是屈原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屈原才因“忌諱”而不寫莊躥反楚自治之事。屈原在晚年之所以顛沛流離於沅、湘流域,把全身心投入到國家的社稷之中。但到了最後換回的卻是國家的四分五裂,國破家亡。屈原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打動了莊躥的愛國之心,救國之情。這也就是為什麽在屈原以身殉國後莊橋接受楚頃襄王的招安。

 根據史書的記載,楚頃襄王壹十九年(公元前276年),時值戰國中晚期,莊躥到達滇池地區,在莊躥與秦爭奪楚巴、黔中郡時,道路被秦所斷,只有率眾返回滇池故地,滅掉夜郎國,然後王滇,建立滇國,開始了其統治滇池地區的歷史。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滇國,設置益州郡,後來因滇國內多次發生內訌,末代滇王被殺。句町國戰勝滇國,大部分的滇國民眾成為戰利品或者戰俘,被-迫南遷,壹部分到達廣西西部壹帶,有壹部分則到達雲南文山等地區,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或生活在壹起,成為了現在壯族的祖先。

 現在端午節已經被聯合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為百越族的後裔,在感到欣慰的同時,我們有著更沈重的責任去發揚和繼承端午文化和百越文化,讓壯族的後代子孫都要記住我們的祖先所留給我們的壹切!

 廣西南寧端午節的風俗

 早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就有記載,至晚在戰國時代,北方中原地區就把五月五日當做“惡日”。東漢《風俗通義佚文》也有“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五月到官,至晚不遷”等說法。盡管這些文獻有關農歷五月初五的記載大都支離破碎,若將這些碎片拼接起來,仔細研究,可以看出端午節背後的禁忌信息。

 農歷五月初五正是仲夏時節,古人認為,這是壹年之中陰氣開始下沈,陽氣開始上升的交界點。每逢這個時期,氣溫上升,蛇蟲繁殖,疾病瘟疫高發,於是人們稱之為“惡月”。千年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習俗,也就和“辟邪”、“祈願”這些目的搭上了親密關系。

 雄黃酒香囊藥市

 為了祛除體內的潮濕悶熱,避免屋中蟻蠅孽生,百蟲出動,民間流傳下來的端午節習俗,不少都與中草藥有關。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端午喝雄黃酒的習俗,因為壹段許仙與白蛇娘子的動人愛情傳說而被人們所熟知。而雄黃最大的功效,正是可以驅趕仲夏時分出動的蛇蟲。

 不過,端午喝雄黃酒的習俗主要在江浙地區流行。在廣西,每逢端午節,各地的人們則會有將艾蒿、菖蒲等中草藥以紅紙包裹成寶劍或是小人狀,掛在家門上,起到辟邪的作用。

 除此之外,大人還喜歡用蒼術、藿香、茱萸等草藥制成各式花花綠綠的香囊,給孩子們扣於胸前,或是用案樹葉、野薄荷、銀花藤等草藥熬水給孩子洗澡,各種舉動都有著為幼輩們祈求健康的美好願望。

 每逢端午節前後,南寧的市民都可以在菜市場買到這些相關的草藥,或是回家懸掛,或是熬水洗澡,這樣的習俗,是廣西端午常見的習俗特色之壹。

 稻作民族“龍”文化

 作為端午節最主要的傳統習俗,賽龍舟是人們聊起端午話題時,不可避免的壹項內容。這壹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候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去,人們自發劃船前往營救。最後,挽回不了屈原生命的人們,開始了在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紀念屈原的活動。

 傳說歸於傳說,史料記載還是有其可考性。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那時候的古人,在急鼓聲中劃著刻成龍形的獨木舟,進行競渡遊戲,娛神樂人。這是壹種祭祀儀式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龍舟競渡遊戲是熟習水性的南方人發明的,之後才漸漸傳入北方。

 龍在傳說中是能夠呼風喚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圖騰。人們在祈禱風調雨順的時候,往往就是對龍進行禱告。在廣西的農村田間,有些小型水車就被稱為龍車,水蛇也叫龍蛇。稻作民族的生活,與龍的寓意息息相關。所以龍舟競渡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壹種單純的競技運動,它的背後還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以及團結協作奮進的文化內涵。

 南寧人端午節還有壹個習俗就是用“龍船花”洗澡,也就是采集青蒿、菖蒲、香茅等草藥煮水洗澡。要是在過去,南寧人還會在端午節的清晨去邕江取“龍舟水”也叫“龍船水”,用於煮飯、熬藥之用。

 舌尖上的端午節

 糯米被視作稻米中的上品,古時候大都在祭祀活動中才會被用到。作為祭品而流傳下來的粽子,在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中很被看重。南寧人端午節最愛吃的粽子,是壹種被稱為“涼粽”或是“堿水粽”的粽子。

 南寧人包涼粽有不少講究,比如要求包裹粽子的竹葉葉闊無毛且清香性涼,涼粽的形狀壹般會包成細長形或三角形。甚至還有些習俗,是把稻草燒成灰來泡水,取此水浸泡糯米之後包成粽子。涼粽在食用時,人們喜歡蘸取蜜糖或是白糖食用,基本就以甜味為主。

 汪曾祺曾在自己所寫的文章——《端午的鴨蛋》中有過介紹,稱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其中,鹹鴨蛋位列其壹。壹來是說這紅色的菜可以祈願今後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二則是人們認為紅色的物品可以辟邪避暑。

 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各有說法,不管他們各自的寓意如何,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都飽含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廣西桂林端午節的風俗

 桂林端午習俗壹:賽龍舟

 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漓江碼頭就搭起壹道道青龍、黃龍雙龍戲珠的彩門,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彩球在空中飄飛,江面上壹片喜氣。端午節龍舟競賽就在漓江上進行。

 桂林自古就有十年壹大扒,五年壹小扒的賽龍舟風俗。過去,劃龍舟除紀念屈原外,還有祝福年成好,禳災除難的意義。每逢戊年壹屆的龍舟盛會,還在正月初壹,各村、各街都要舉行“開鼓”儀式。“開鼓”這天,青年們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廟宇前,開始鳴炮,擂響劃船鼓、敲響劃船鑼、唱起龍舟歌,熱鬧聲引來了鄰村的男女老少都來參觀、祝賀。開鼓是劃龍船的信號,各龍船兄弟也互相祝賀,以增進友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