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如何做到「價值觀壹致」?

如何做到「價值觀壹致」?

在《我的改變:個人現代化40年》中,王石說,在他開始創業後,他意識到“* * *”或“* * *共同的價值觀”對壹個群體非常重要。他認為,工作層面的“誌同道合”是指壹個人的“個性”和壹個群體的“* * *”在價值觀上是壹致的。所以,“價值觀相同的個體會選擇加入這個群體,也會在這個群體內部獲得個性拓展的空間。”

在企業管理實踐乃至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談到“價值觀壹致”這個詞。但仔細想想,人們在談論“壹致的價值觀”時,似乎總是用壹種泛泛而談的語氣來表達,有時甚至會覺得有點空洞、輕飄飄的“味道”。我這樣說,是因為我覺得,千變萬化的“人”,無論在什麽樣的組織、什麽樣的狀態下,要真正做到“價值觀的統壹”,都是不容易的。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會繼續做壹些基於文獻檢索的探索。

首先,實現“壹致的價值觀”並不容易

為什麽人們願意實現文化認同和“壹致的價值觀”?在《組織文化與領導力》中,埃德加·沙恩認為,人類總是在尋求穩定、壹致和有意義的結果,因此文化可以發揮作用,因為文化壹般會朝著模式化和整合的方向努力,從而為人類提供清晰明確的“範式”。簡單來說,“個人和群體都會尋求穩定和意義。”

但Shain接著說:這些價值觀和規範從何而來?如何才能對“每個職業都把自己的規則和價值觀視為正確”這種情況達成* *理解?這真的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泰倫斯·迪爾(Terrence Deere)和艾倫·肯尼迪(Allen Kennedy)在《企業文化:企業生活中的禮儀和儀式》(以下簡稱企業文化)中有類似的觀點:“從個人角度來看,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麽積極支持某些基本價值觀的人容易成功,但在更大的企業環境中,我們很難理解價值觀是如何運作的。”是的,三兩個創業者做到“價值觀壹致”是相對簡單的,但是隨著員工越來越多,這個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甚至不可能。

難以做到“價值觀壹致”的核心原因是員工個體差異的問題。?羅伯?高菲和蓋伊·瑞斯特?瓊斯在《企業精神:決定成敗的四種企業文化》中說,“大多數人確實重視正義,但人們對正義的定義不同”。霍夫斯泰德父子在《文化與組織:心理軟件的力量》中也說過,“同壹個部門中的個體,在價值觀上的差異要大於他們對部門實踐活動的感知”,“因為價值觀是個人的,所以組織實踐是* * *”所享受的。因此,迪爾和肯尼迪在《新企業文化:重振職場》中用“檢查妳自己的價值觀”來告誡員工:妳想為壹個什麽樣的公司工作?妳希望如何被人記住?妳到底支持什麽?他們的結論是:“不要像公司壹樣接受任何自己做不到的價值觀或信念。”在搜索資料時,看到兩個有趣的故事,也可以作為上述結論的佐證:

本·霍洛維茨(Ben Holovitz)的《妳做什麽就是什麽:構建企業文化的策略和技巧》講述了網景公司的故事:早些年,網景公司“像壹個辯論俱樂部壹樣運作,每個人都想在做出各種決定的過程中競爭”,結果是“往往什麽都做不了”。1995,吉姆?巴克斯代爾接任CEO時,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在員工大會上編了壹個眾所周知的故事與大家分享:我們網景公司有三條規矩:第壹,看到蛇就掉壹條;第二,不要回去逗死蛇;第三,所有的機會乍壹看都像危險的蛇。後來,“故事口口相傳,公司的面貌也變了。人們意識到殺蛇遠比如何殺蛇重要,企業文化很快開始充滿蓬勃生機。”

在《管理之神:組織變革的今天和未來》壹書中,查爾斯·漢迪講述了壹個IBM“逃跑奴隸”的故事:壹個來自法國IBM公司的軟件專家團隊離開了IBM,開始自己創業。首席工程師說他們離開去做壹些更有趣的工作。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在未來,“真正的權力將屬於這些主導軟件的人,而IBM壹直主導著世界信息處理市場”,“IBM的法國工程師根本無法參與決策過程”,“他們只是‘寶貴的奴隸’”。Handy認為這是“組織剝奪了個人在工作中表達價值觀和個性的權利”的結果。

既然很難做到“價值觀壹致”,那麽現實是怎樣的呢?換句話說,企業可以從哪些方面努力實現或繼續追求“壹致的價值觀”?

第二,找到價值觀相同的人

如上所述,找到價值觀壹致的人,是實現“價值觀壹致”的最簡單的方法。理查德·巴雷特(Richard Barrett)在《解放企業的思想:企業文化評估和價值轉化的工具》中說,當員工致力於實現相同的願景並持有相同的價值觀時,“他們會為了公眾的利益而聚集在壹起並努力工作。他們參與集體學習,形成對企業的高度忠誠。”約翰·科特(John Cote)和詹姆斯·赫斯克特(james heskett)在《企業文化與企業績效》中說得更“程序化”:起初,壹些誌同道合的人達成新的價值觀,他們的行為會產生積極的後果,“不僅強化了自己的新價值觀和新的商業行為,還能吸引其他人參與進來”。這樣,“周而復始,新的企業文化就形成了”。

基於這種思維,企業在招聘時首先特別註重尋找“價值觀壹致”的人。楊國安在《組織能力的楊三角:企業可持續成長的秘密》中談到阿裏,“為了保證公司招聘的員工符合公司的價值觀,在篩選過程中特別強調'嗅覺官'的作用,通過不同的提問,考察候選公司是否有相同的價格理念”。在與李波等人合著的另壹本書《變革的基因:如何創新戰略、打造團隊、提升戰鬥力(實踐)》中,楊國安舉了58同城的例子。“在員工招聘方面,58註重尋找有共同願景的人。對於某壹級別的職位,設置文化面試環節,由HRBP和工作三年以上的老員工組成,評估應聘者的價值觀與公司價值觀的匹配程度。價值觀的評分項可以在面試結果上壹票否決。”他說,有了“價值觀壹致”的基礎,這些公司在找到這些優秀的士兵後,強調自我驅動和自我管理。“當員工更多地依靠強烈的使命感,認同公司所做的事情能夠改變世界,對社會大有裨益,他們就會有巨大的激情,分享相同的價值觀。”

在指導員工招聘的價值觀方面,四季酒店的做法值得多加記錄:

伊薩多·夏普(Isador Sharp)在《四季酒店管理哲學》中說,“在招聘時,我們更註重品德和人格,而不是傳統的簡歷和專業技能”。訓練不能改變他們內心的態度,也不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主動性。夏普舉了三個例子:

在芝加哥四季酒店開業前,他們為500個職位面試了654.38+0.5萬人。候選人面試過四五次,最後壹次面試是總經理親自進行的。夏普說,“這是壹個嚴格的、有選擇性的、昂貴的程序。”“因為招聘流程很嚴格,我們壹般不會解雇員工。這也向所有員工、老員工和新員工傳遞了鼓舞士氣的信息:我們認為他們非常重要。”

當夏威夷毛伊島酒店招聘員工時,許多人前來應聘。“很多人都有酒店經驗,但我們不需要這種經驗。它們和壞習慣壹樣容易學,但不容易改變。所以我們雇傭了很多在甘蔗地或者菠蘿地裏幹重體力活的人。我們認為這樣的人會珍惜幹凈的工作、營養的飯菜和健康舒適、常年恒溫的工作環境。”

有壹次,夏普和伊斯坦布爾四季酒店的老板奧斯曼?伯克曼和他的妻子壹起吃晚飯。伯克曼夫人問夏普,他是在哪裏找到這些酒店員工的。夏普說他們都是本地人,伯克曼夫人不相信。夏普向伯克曼夫人解釋道,“我們總是雇傭有正確工作態度的人,這是我們新酒店招聘員工時的慣例。然後我們給他們創造壹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能。這種做法在許多國家非常有效。當有機會時,人們會有很好的反應。”

第三,在企業內部傳播價值觀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大多數企業都把價值觀的塑造和傳播作為“重中之重”,中國企業壹般把這類活動稱為“文化宣傳”。從傳播價值觀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壹項重要的工作,但遺憾的是,壹些企業將其視為唯壹的工作,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思想教育甚至思想改造和內部道德提升來達到“文化建設”的目的,這是人們所不能接受的。應該做些什麽來“宣傳”價值觀?看看我能找到的這些陳述和實踐。

1.提出清晰、明確且不矛盾的價值觀

Shain(在同壹本書中)認為,組織價值觀必須仔細區分:哪些是與潛在假設壹致的?有哪些思想上或者組織上的想法?有哪些合理但只與未來相關的理想價值觀?他說,有時候,壹個組織的價值觀是矛盾的,甚至是“沖突的”。比如“壹家公司聲稱平等對待股東、員工和消費者,或者聲稱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時保持高質量”。沙恩認為,這往往“讓群體成員覺得他們理解了文化的片段,但他們並沒有真正掌握文化”。

在《贏》中,韋爾奇建議企業“具體而清晰地闡述價值觀”。他說,“當我第壹次成為首席執行官時,我對自己發布的模糊和晦澀的價值觀感到非常內疚。比如“面對現實”和“實現卓越”,他認為“這些陳詞濫調聽起來不錯,但很難提供行動計劃的具體描述。"

2.通過不斷的討論創造* * *知識。

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在《註入心臟:壹杯咖啡成就星巴克傳奇》中介紹了星巴克價值觀的傳播,稱他們會將價值觀草案發給星巴克的每壹位員工,並要求他們在評論的基礎上做出改變。同時聘請咨詢公司建立壹線員工團隊,讓他們從各自的崗位上經常聚在壹起討論相關問題,提出建議。最重要的是,星巴克設立了“任務審查”組織。如果員工看到管理層做出的決定與使命宣言相悖,他們可以向“使命審查”組織報告。

韋爾奇(在同壹本書裏)說“公司的每壹個成員都應該有機會表達他對價值觀問題的看法”。雖然在大規模的公司中做到這壹點並不容易,“我們仍然可以利用全公司會議、培訓課程和其他類似的手段,盡可能讓人們發表意見,我們也可以利用公司內部網征求更廣泛的意見。”韋爾奇特別強調領導者的參與。如果“妳不想參與這個互動過程,那麽妳應該感到羞恥。如果妳想追求壹套妳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的價值觀和行動綱領,那麽妳必須親自參與全公司的討論。”

3.用企業發展的成效不斷驗證價值觀的正確性。

《粟裕戰爭回憶錄》中有壹句話:“打勝仗是解決思想問題的最好辦法。”在企業中,也就是如庫爾特(同書)所說,通過企業績效的提升來證明價值觀選擇的正確性,從而吸引更多的人追隨。在《理念、制度、人:華為組織和文化的底層邏輯》中,田濤表達了:“人為什麽要管事,因為在和老板的戰鬥中總能取得勝利”。因此,華為的價值觀是“可檢驗、可觀察、可模仿的,更重要的是,它在落地實踐的過程中也有壓倒性的成功率。”

Shain(在同壹本書裏)有類似的想法:“基於某些價值觀的解決方案可能不可靠。只有那些經過經驗檢驗、持續有效解決群體問題的信念和價值觀,才能轉化為假設。”他進壹步認為,有“壹些價值領域”可能“根本無法得到檢驗和驗證”,但“如果成員之間強化了彼此的信念和價值觀,那就理所當然了。”可以說,這些成員之間的“相互強化”可能是對其他成員的壹種“驗證”。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不接受這種信仰和價值觀的成員有被驅逐的危險。檢驗這些信念和價值觀是否有效的標準是看群體成員在遵守它們時是否感到舒適和無憂無慮”。

4.價值觀應該“對員工有意義”

Deere和Kennedy(都在企業文化中)說,員工可以在價值觀方面得到“啟發和鼓勵”,因為企業生活對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說起來,這其實並不是壹個低標準,但在那些真正優秀並持續成長的公司裏,這種“意義”確實存在並延續著。換個角度,我們甚至可以說,或許正是這些執著的“意義”,讓這個企業的文化得以延續,企業的根基得以“常青”。

對此,夏普(同書)說得很直白:“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信任是我心中最大的癥結。”他說:“我還記得,當我還是壹個年輕的建築工人,和工人們並肩工作的時候,我們壹起在雨中挖溝,壹起澆水泥。當我不得不離開時,他們會繼續工作,就好像我還在那裏壹樣,他們知道我信任他們,相信他們的能力。”因此,四季酒店倡導壹種基於相互信任的價值觀:尊重、公平、誠實和信任。夏普認為“我們必須不斷宣傳這些價值觀,否則我們的員工將不會關心公司,他們會變得自私和保護自己。”

第四,在企業和員工的行為上。

企業內部價值觀的傳播和教育是實現“價值觀壹致”的重要手段。但顯而易見的是,價值觀引導的“價值”的最終實現,還是要靠“行動”來達到必要的“結果”。我這裏說的“行動”,既包括企業的組織層面,也包括員工的個人層面,而前者是後者的前提。也就是說,在價值觀的“行動”方面,首先需要組織層面的行動來吸引、驅動、激勵或約束員工的個體行動;員工群體的最終行動直接決定了價值觀能否真正達成“壹致”。在這方面,我並不認同網上廣為流傳的“企業就是妳的樣子”的說辭。這種矯情的“博傻”遊戲,除了散發壹點雞湯味,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與此相關的另壹個問題是,價值觀的傳播和價值觀的“行動”如何體現“價值觀的壹致性”。如果以“思想認同”和“實際行動”為縱、橫軸,可以得到四個結果:壹是可以排除“既不認同也不行動”,這當然無法實現“價值觀壹致”;其次,“既承認又行動”要能達成壹致或者不討論。有兩個方面需要討論。壹種是“認同而無行動”,壹種是表面認同而無行動,壹種是“口是心非”。就像王陽明說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恐怕很難做到“價值觀壹致”。另壹種是“不同意但行動”,乍壹看似乎不可能,但想想企業實踐中的情況就不難理解了。在咨詢過程中,我已經聽到不止壹個企業高管說“這些東西我不認可,但我可以執行”,也就是“可以”但不壹定“知道”。雖然這對於企業來說不是壹個好現象,但是很多人,尤其是大量的中下層員工,為了“事業”和養家糊口,害怕人多。從以上的初步推演和判斷,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有了行動,我們可能不認同;沒有行動,妳壹定不同意。通過這個,我想強調“價值觀的壹致性”中行動的重要性。相關文獻檢索的結果也強調了“行動”的邏輯:

1.價值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

在《日本企業管理的藝術》中,理查德·帕斯卡爾和安東尼·阿多斯認為,企業整體評價中使用的詞語通常包含價值觀,並使用帶有強烈感情的隱喻。有時候人們用的詞更側重於講述事實,而不是從價值觀的角度來判斷。“理查德·巴雷特也說過,價值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我們說的“言而有信”,是指壹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是壹致的。價值觀是他“說”的,行為是他“做”的。”企業的價值公開宣布了企業希望每個員工如何行為,即使是領導者和管理者也不應例外”。

楊國安在《組織能力的楊三角:企業持續成長的秘訣》中說,他1995剛來大陸時,看到很多百貨公司門口都寫著“顧客是上帝”,但“銷售人員三三兩兩聚在壹起聊天,完全無視顧客的存在,讓我沒有“上帝”的感覺。原因是“公司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和員工真正在乎的是兩個碼。在近年來調查的壹些優秀企業中,他看到“這些人格特質反映了公司員工所認可的恰當的特質、行為和壹般的做事方式。”在這些公司裏,員工的所思、所言、所行的特點與公司貼在墻上的核心價值觀是壹致的。"

傑克韋爾奇簡單地說:我寧願放棄“價值觀”這個詞,而用“行動”來代替。“如果價值觀真的被所有人重視,公司就應該獎勵那些品行和實踐價值觀突出的員工,而‘懲罰’那些與之相悖的員工。”

2.價值觀應該融入到組織和管理中。

Kurt(在同壹本書中)認為,公司的價值觀和商業行為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因此,“可以通過經營戰略、組織架構、人員架構的必要改變,來推動公司經營模式的壹些改變。”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在《追求卓越》中提出“真正讓公司強大的方法是組織結構、制度、風格和價值觀的配合。這些因素相輔相成,使公司擁有傑出的能力,激勵普通員工有傑出的表現”。田濤(同書)認為,華為大多數人“不在乎文化的精致,最在乎體驗的真實性”,組織“除了“喊”,更重要的是把價值觀建立在制度的磐石上”。他們表達了同壹個意思,即價值觀要與企業組織結構、制度設計與執行、管理模式、管理風格等組織要素緊密結合,才有可能實現價值觀的“行動”。

3.價值觀應該是“行為指南”

迪爾和肯尼迪在《企業文化》中說,“有些公司最看重當前的管理,有些公司強調與外界的聯系,有些公司致力於長期發展戰略。它們還顯示了哪些信息對決策最重要。”“價值觀對於個人在組織中的發展程度也起著重要作用。如果公司最重要的目的是產品研發,那麽最優秀的人才會想去研發實驗室工作;如果公司的第壹價值是客戶服務,那麽有能力的人就不會願意去財務部門工作,而是去銷售或服務部門工作。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在公司會得到更快的晉升,從而強化這種價值的重要地位。”

羅伯?高菲(在同壹本書中)認為文化“可以在工作中或在工廠產品的生產中發展* * *同樣的行動”,“公司的成敗也會導致個人是否信守承諾和工作效率的差異,以及享受工作或厭倦工作的差異”。

Shain(同書)從新員工的角度研究。他說,對於新員工來說,他們必須清楚組織真正獎勵的是什麽——客戶滿意度、生產效率、生產安全、成本最小化、投資者回報最大化等等。新人只有仔細觀察組織實際獎勵的內容和指標以及他們對員工績效的評價,才能真正理解組織運作所追求的潛在假設。同時,“要想更快地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與內部人員溝通,分析群體所信奉的價值觀、規範和準則,這些價值觀、規範和準則為群體成員提供了日常的運作原則,並指導他們的行為”。

4.價值觀應該用“成就標準”來表達

在“行動指南”之上,“標準”更進壹步。在企業文化中,Deere和Kennedy認為,對於員工來說,價值觀定義了“成功”概念的具體內容(例如,“如果妳這樣做,妳就會成功”),並在組織內建立了成就標準。他進壹步認為,強大的文化公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這種不確定性,因為它為人們應該如何行為提供了壹個框架、標準和價值體系。以及“如果員工知道他們的公司應該堅持什麽,應該堅持什麽標準,他們就更有可能采取行動支持這些標準,他們也更有可能覺得自己是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

Shain(在同壹本書中)說,如果壹個組織的創始人或領導者試圖確保該組織的員工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假設,他們必須建立壹個與他們的假設壹致的獎勵、晉升和職位體系。

本·霍洛維茨(同書)提出了“文化即行動”的觀點。他以日本武士道為例,認為“武士道看似是壹套原則,實則是壹種實踐活動。武士把文化定義為壹種行為標準,認為文化應該反映美德,而不是價值觀。價值觀代表壹種信仰,而美德是妳渴望或已經擁有的東西。”他進壹步認為,許多公司試圖塑造的“企業價值觀”毫無價值,因為它們與信念有關,而不是行動。就文化而言,妳相信什麽不是問題,妳做什麽才是關鍵。

作為著名的企業家,韋爾奇(同書)認為“價值觀反映人的行動”,所以是“具體的、本質的、可以清晰描述的,不能留太多想象的空間”。

動詞 (verb的縮寫)基本結論

從以上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任何壹個組織要做到“價值觀壹致”都不容易;(2)“價值觀壹致”可以通過嚴格的招聘和篩選來實現;(3)企業內部的價值觀教育和傳播是實現“壹致價值觀”的好方法,但不壹定能保證實現,因為存在大量“表裏不壹”的人和事;(4)行動及其結果是真正實現“壹致價值觀”的最有效途徑,盡管行動中的人未必“真正”和“立即”認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