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關於哥譚第三季

關於哥譚第三季

剛接了我追了兩季的哥譚,看著每個角色的“黑化”過程。突然覺得這壹季其實壹直圍繞著“我是誰?”這個問題。不同的角色對自己想做的事都很堅定,但似乎都不明白自己的真實動機(或初衷),於是在迷茫和壹系列事件的推動下,逐漸探索或成為真實的自己。

想成為高譚市之王的人可以是黑幫老大,也可以是親民的市長。菲什·穆尼和愛德華·尼格瑪是企鵝蛻變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從帶著諂媚笑容的“雨傘男孩”到“我是哥譚之王!”企鵝不僅完成了對魚的復仇,也實現了曾經仰視的目標。但他沒想到,看似強大的自己在再次面對魚的時候依然會驚慌失措(不僅僅是出於驚訝,更是壹種他沒有意識到卻確實存在的恐懼),在毫無還手之力的時候,她給了自己壹條生路。魚的回答“我親手創造了企鵝”讓他明白,所謂的企鵝其實是在與魚的鬥爭中逐漸形成的全新人格。只是被“企鵝吃魚”的仇恨所驅使。而“經營城市”的欲望,他能否表現出實現野心所需的無情欲望。從在河邊殺死老人的那天起,奧斯華就以長出硬殼為樂。他知道自己和過去的自己不壹樣,變成了“企鵝”,但他也是奧斯華的壹部分。在智囊團Ed的幫助下,奧斯瓦爾德完美地平衡了黑人和白人的身份,並在這位密友身上找到了久違的信任和依戀。這種情緒就像是企鵝的軟肋,讓人窺見了他不安全的內心,註定是他前進路上的阻力。他努力阻止愛德華愛上別人,拐彎抹角,是企鵝的惡毒和溫柔的結合,矛盾卻真實。他是壹只企鵝,但不是“永遠”或“只是壹只企鵝”。

當愛德華還在GCPD工作時,他是壹個不受歡迎的職員,卻迷戀上了克林果小姐。當他刺殺男友時,愛德華第壹次感受到了壹種別樣的快感。誤殺克林果後,另壹個瘋狂的自己冷靜地設置了壹個謎題,提醒自己克林果的下落。謎男的初級版本第壹次出現。這時候的Ed心慌意亂,怒氣沖沖,用壞壞的笑容壓抑著自己。壹失足成了和企鵝最好的夥伴,他也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伊莎貝拉的出現甚至再次點亮了他的生活。雖然擔心自己還是會失控,但克服了恐懼之後,他的心裏有了更多純粹的希望。但是企鵝帶走了最後的希望,也摧毀了他對企鵝的信任。在又壹次痛苦和掙紮中,他選擇了做鏡子裏的自己——謎語人。此時的他,既“躊躇滿誌”,又“猶豫不決”。愛德華立誌並深信要成為壹個讓人害怕的謎語制造者,但他不知道如何成為壹個謎語制造者,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對愛情的理解和失去愛情後的創傷。他與“死去”的企鵝交談,隱約意識到企鵝幫他解決了很多猶豫,讓他徹底接受了黑化後的自己;他用謎語來考驗哥譚市各行各業的領袖,企圖找到壹個良師益友。每壹次失敗,都再次加深了他對企鵝的復雜感情和對自己新身份的思考。他用憤怒代替了暫時的困惑,與芭芭拉攜手。他計劃除掉企鵝,統治哥譚,這也是對謎語人的改編和探索。

從第壹季和第二季開始,在試圖維持正義與黑暗的平衡時,身為警察的戈登面臨著壹次又壹次艱難的矛盾。第壹,“殺誰?”這顯示了他對李的癡迷。即使在李開始討厭他之後,吉姆似乎也已經“向前看”了。難道不是他心中的痛嗎?後來,我腦海中的那次旅行,或快樂或痛苦的回憶長期占據著戈登的內心,迷失其中難免迷茫和苦惱。已故父親的提醒和警告幫助吉姆找到了自己當警察的初衷,貫穿整個家庭的信念讓他更加堅定了保衛哥譚人民的決心。哈維對感染了Tech病毒的吉姆說的那句“妳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警察”後來成了笑話,但也是戈登令人感動的評價。

在未婚夫的死亡和吉姆的冷酷無情中掙紮,李最終通過註射病毒釋放了另壹個黑暗的自己。促成其黑化的因素竟然是對吉姆的愛,但這種愛更霸道更貪婪。醒來後,李留下了壹張信紙。此時她知道吉姆會壹直占據她的心,不僅僅是在發生了那麽多事情之後。

少爺與梟庭的故事,不得不說是他成長為蝙蝠俠的關鍵。布魯斯在無限接近父母被害真相的時候,不禁表現出不耐煩,但在強大的法庭威懾下,不得不接受談判後的妥協。在神秘老人的洗腦操作下,少爺再次感受到了數年前的痛苦,並被“教導”:放下過去,才能變得更強大,成為哥譚市需要的人。警句、命令之類的詞句都是暗藏的陰謀,少爺在被剝奪親手處決殺害自己父母的兇手的機會時又壹次感到不甘心,而這種不成熟的情感恰恰被敵人利用了。最後,近乎冷酷的布魯斯在用長劍刺向阿福的時候,終於意識到自己不是壹臺沒有感情的機器,也不是壹個被別人支配的工具。對母親的記憶,對父親的尊重,對管家的依賴,看似執念,甚至是軟弱,但正是因為內心柔軟、堅毅、勇敢的性格,布魯斯·韋恩才成為真實、完整、獨特的存在。“不是為了殺人。”是少爺在阿爾弗雷德的指導下和自己的思考下得到的行為準則。這壹次,他不需要所謂的“導師”來灌輸思想,因為他已經足夠了解自己作為韋恩家族壹員的責任,以及如何維護正義。

?我在這裏也找到了壹些* * *歌曲。我也壹直迷信格言式的警句或名言,以為找到壹句符合當下心情、寓意深刻的話,就可以作為信仰寄托。但是,無論是妙語還是金句,它的創造者都是它唯壹的擁有者,它是特定經歷的產物卻不壹定是別人信奉的至高真理。看來,能打動妳的說法,可能漏洞百出,不合邏輯,甚至隱含著某些人的心機。“妳是自己的救世主。”真實的“世界”也許不需要我們去拯救,但探索自己,成長自己,塑造自己,才能讓自己免於陰霾,長久發光。

“這是哥譚市。”芭芭拉笑了,讓我想起了壹系列“民風淳樸的哥譚,才華橫溢的阿卡姆……”。八戒每次重生都換發型。她早早地解放了自己的天性,時而開懷大笑,時而壹本正經,她也渴望成為哥譚市的女王。雖然和梟庭比起來她太弱小了,但她還是以壹個野心家的精神不斷開辟著前進的道路。(的確,她盡了壹切可能)祝芭芭拉事業成功。

小貓媽媽的回歸與欺騙,與小主人的感情波折(也許不是),以及身邊的變故,讓賽琳娜不想再像以前那樣只想生存下去。她在甩出鞭子,打碎玻璃的那壹刻笑了。那只已經死去的小貓想要變得與眾不同。她曾經只是為了生存而忙碌,現在卻嘗到了更多哥譚的苦與甜。她真的很想活下去,確立自己的地位,提升自己的價值,就像塔比莎壹樣。

瞬間長大的常春藤,還活在那個愛植物,有點缺根的小女孩裏。那時的賽琳娜偶爾遊手好閑,笨手笨腳,現在也不受企鵝重視。所以Y雖然已經可以用香水控制別人,但她還是想獲得更強大的力量,就像愛德華想讓謎語人成為傳奇壹樣,小貓想開辟壹片屬於自己的新世界,而她逐漸成長起來的新角色也迫不及待地長大,希望成為《毒藤》裏的魏加油鴨。

似乎在某個階段每個人都會想:“我是誰?”像這樣的問題,從動態的角度來看,會有“我想成為誰?”自我折磨。曼徹斯特的壹位心理學家在壹次ted演講中提到,“是經歷、環境等因素造就了我,而不是這個‘我’具有造就我的因素,所以被定義為‘我’。”(這個描述可能不太準確,但是說話人舉的手表的例子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們可以理解,這個壹直伴隨著我們的“我”,只要我們願意,是可以改變的。就像拉馬克的理論,(甚至是物理上的),至今沒有被抹去,似乎給人類留下了壹點美好的幻想。從行為、思想等方面尋找成長的空間(我很喜歡《我還有成長的空間》的歌詞)不僅是為了進壹步了解自己不變的、因而也是獨壹無二的特質,也是為了從生命之書中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好。"變化是漸進的。"當我們隔了很久突然回首,希望能找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