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淺談利己與利他

淺談利己與利他

前段時間有兩件事讓我很有感觸想寫壹寫關於利己和利他。

第壹件事是和我父母有關的,母親常年身體不好,腎功能不全,已達十年之久。定期要到當地醫院去檢查身體狀況,開些常規服用的藥物。最近和父母的視頻中,母親很氣憤地和我訴說了醫院醫生在不征得我母親同意的情況下,亂開了很多她不能服用的藥,母親壹邊訴說,壹邊列舉最近電視和媒體曝光的各種醫院不正當行為,大大贊揚政府抓得好,做得對。可是當我問母親,那妳為何不去舉報這位亂開藥的醫生呢?母親卻顯出幾分尷尬,我試圖勸說母親,舉報對於其他去這位醫生那裏就醫的患者是有好處的,將來ta就不敢亂開要了。可是母親面露難色地說,和這位醫生相識多年,過去也很照顧母親,何必要舉報ta,影響ta的前程呢。大不了,以後ta開出的藥要仔細看過才交款。

母親對於事件的反應讓我頗有感觸,似母親想法的人在中國很多,無論發生什麽事,總想息事寧人,自己將來註意壹下就好了。很少有人會站出來做壹些對他人有益的舉動。

只有利他才會最終利己,如果每個人只想著利己而不顧及他人,那最終壹定會變成沒有利己,處處掣肘。

第二件事情,發生在我們去雲南旅行的途中,到達西雙版納後,已近中午,我們找到了萬達廣場,想在那裏吃些中飯再入住酒店。剛巧萬達廣場有家肯德基,人還蠻多的,我們找了個中間的長臺的位子,與其他客人***臺。不時飄進耳朵大聲訓斥孩子的聲音,扭頭就看到壹位60+的女人正在大聲地,旁若無人地訓斥著壹個不滿10歲的孩子。欸呦餵,看看我還真心同情小孩子,希望他幼小的心靈能夠經受得起這樣大庭廣眾的訓斥。短短的就餐事件,耳邊壹直飄揚著長輩訓斥小輩的聲音。趕緊草草吃好後,我們就到停車廠準備開車離開。

當我們將車子開到出口處,準備排隊繳費離開的時候,就見前面停了壹輛車,開始的時候貌似司機在和出口處的管理人員理論著什麽。不久,就見司機下了車,離開了。可是出口只有壹個欸,我們後面10來量車就這樣被堵在了那裏。15分鐘後,我有些不耐煩,下車了解情況,發現之前在肯德基訓斥小孩的女人也在出口處和管理員說話。通過他們的交談,我才了解到,原來司機下車去商場換免費停車券了。可是,居然他們沒有考慮後面人的感受,生生將出口足足堵了25分鐘。當我和那我女人溝通,希望她能夠將車先駛離出口,給後面的車子讓行的時候,居然她反復強調的是他們有在商城消費,為何不讓免費出去,還要去商城換免費停車票呢?我暈!無語!

在公眾場合,要盡量註意,減少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可能造成的困擾或不便。與人方便,於己方便,這麽簡單的道理,在這裏似乎失效了。

這樣兩件事,讓我深深感到,現今的中國,我們的基礎建設,硬件投資,可謂世界領先了。可是,我們的思想,意識,素質這些軟件離發達國家還著實有很大的距離,中華民族振興之路,還要有很長的壹段路要走啊。

利己者生,利他者久

也就是說,使自己獲利是生存的基本,使他人獲利卻能長久地處於受到他人的幫助和敬仰的有利位置。

比如蛋糕店,主觀上老板賺取了利潤,但客觀上卻滿足了顧客的食欲。類似的例子,可以舉很多。可以說, “利己之心,利他之行”是商業社會運行的壹個基本法則。

人為什麽會有舍己救人的利他行為,壹般憑常識和經驗的回答是,這是壹種本能的,不加思考的良心行為。但是,人這種良心激發的本能利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美國心理學家艾略特.索博(ElliottSober)和哲學家大衛.威爾遜(DavidS?Wilson)合著的《為他人:無私行為的進化和心理》(UntoOthers:TheEvolutionandPsychologyofUnselfishBehavior)便是要從人類的進化來為這個問題提供壹個答案。

他們提出壹種多元的利他動機論,那就是,人行為的動機並非是要麽利己,要麽利他,而是可以包括利己和利他。人有利他行為,並不意味著不利己,而是說,人並不絕對只是利己。

絕對的利己論是壹種非常強勢的觀點,它認為人的壹切行為都受利己動機驅使,即使是看上去是利他的行為(如無償獻血)也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終結利己欲望(我為陌生人獻血,在我需要時才會有陌生人為我獻血)。在絕對利己論看來,舍己救人是出於對他人的同理心(empathy),同理心其實是利己的,對他人的關註其實是壹種自我關註。由於同理心,見死不救的行為會讓人覺得良心不安,因此救人其實是為了自己的良心安寧。

索博和威爾遜從進化論來質疑這樣的絕對利己論。他們提出,利己和利他是在不同層次上進化而來,人的行為動機在不同的層次上起作用,形成了多元的動機。利他是在群體與群體的競爭中被自然選擇的遺傳特征。在不同的群體中,利他的特征並不同等程度地存在,而且,由於環境和文化的影響,會顯現出更大的差異。壹個群體中的眾多個體如果有較多的利他,就會比較少利他的群體更有自我保存和延續的能力,競爭力也就更強。只是利己的群體猶如壹盤散沙,多利他的群體則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關鍵時刻,這兩個群體的競爭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以說,舍己救人的受益者不只是利他行為的直接個體對象,而且更是整個群體。 整體因利他而強大,也許這才是利他在自然選擇中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