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在王化流韻裏徜徉

在王化流韻裏徜徉

陳利萍

初秋的壹天,我和文友踏上了去王化古鎮探幽的路。雖說是秋天,還有細雨,但是空氣還是有些悶熱。

王化的老街悠長,聽說逢集時街墟熙來攘往,休集時街道便沒有了喧鬧。每天,壹聲雞鳴就能破開王化鎮平靜的水面,將日出水花寫成壹幕撩人心扉的風景。對於這個小鎮的所有記憶,頃刻被打開,那些黑白影像,還有過往的時光,壹壹投影在我的腦海。

壹、邂逅王化鎮

30多年前,16歲的我和父親開著手扶拖拉機去王大湖磚廠拉磚蓋房子。

記得在王大湖磚廠裝好磚,父親說帶我去王化街吃飯。那時的王化街道不寬,磚渣路被過往的車輛碾壓得坑坑窪窪,走起路來深壹腳淺壹腳的。因為初晴,窪窯裏滿是沒蒸發的雨水。各家門前的垃圾,爬滿了蠅蟲。兩邊大都是草房,偶爾看見住家是金鑲玉(四個屋角用磚砌的)的房子。當時,我穿著母親用薄膠底做的大口鞋,磚渣把我的腳底板硌得生痛。我心想,咋有這麽窮的地方?

父親看到我不屑的樣子,就開玩笑說:“趕明個給妳在這地方尋個婆家算了。”

我生氣地說:“尋不著婆家,寧願當個老姑娘,也不在這找婆家。”其實,於現在看來,我是說了過頭的話。

在壹個掛著竹簾的王記酒家小飯館門前,父親停下腳步。我清楚地記得,我和父親走進去,才發現這個飯館店面很小,兩間房子,壹間用來炒菜,壹間用來坐客。

再擡頭,我看到屋笆被煙火熏得黑黢黢的,怪不得還沒進屋就聞到嗆人的煙火氣。再看看,幾張掉了漆的桌子上滿是油汙,我就小聲地對父親說:“換個店吧?”

父親說:“沒有煙火就不叫飯店,屋笆黑、桌子臟怕啥,只要鍋裏飯菜幹凈不就行了嗎?我和妳二叔前幾次來拉磚,都是在這家吃的。這家飯店量足還便宜,能吃飽飯。”

我知道,饑餓的年代,吃飽飯才是人的最大需求。

說完,爹硬拉我進了店,要了兩個大蒸饃和兩碗面條。

看到父親就著壹頭大蒜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我卻吃不下。父親看到我沒動筷子就說:“裝磚累的不餓嗎?我們離家還有五六十裏,到家也攆到飯外啦。”

聽完父親的話,我只得硬著頭皮把飯吃完。

從此在我的印象中,王化是個貧窮的地方。

3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又站在王化的街上,順著街道,我想再尋找王記酒家時,卻沒了它的蹤影。再放眼,王化鎮的街,已優雅地換上了華裝。柏油路面油黑發亮、平坦寬闊、潔凈明亮,綠化帶內的樟樹葉子被細雨沖刷得翠綠翠綠的,兩旁的樓房鱗次櫛比。我不禁感嘆道:“再也不是積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王化了!”

我問了壹位坐在門口逗孫子的老人:“王記酒家在哪裏?”他擡起頭來,用手指著壹個大酒店說:“老板早已不在了,妳看,現在他的兒子把王記酒家變成了大酒店!”

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我發現,這個3層樓高的大酒店,裝飾得富麗堂皇。懷著好奇,我再次走進王家的酒店,在這裏,客房和廚房分開,客房裝有空調,仿古的餐桌,墻壁上水墨暈染的山水畫,讓人賞心悅目,客人也食欲大增。再看廚房內,名牌抽油煙機讓竈臺明亮如新,屋笆再也看不到黑黢黢的顏色了。

從飯店面貌的變遷,我看到了新時代下王化鎮壹個個文明變遷的縮影,也讓我想到了綠水青山的理念,給人們帶來了衛生的環境,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位。

二、王化集的前世今生

其實,王化是壹個有著厚重 歷史 的地方。多少 歷史 的光影,停留在青瓦白墻的庭院裏,停留在時光的隧道裏。

風停雨住時,我們走在王化寬闊的街道,去尋覓古鎮千年的滄桑風雨和現代文明的碩果。

“響鈴場”“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雙龍橋”“新石器萬溝遺址”,壹個個古色古香的村牌和故事,無聲地訴說著古鎮古今的繁華和興衰。我想,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應有詩和遠方。對我來說,這個詩就是王化,這個遠方就是王化鎮的前世今生。想在這個秋天去探訪王化古鎮的神秘面紗,因此,便約了文友前行。

在老街,我們遇到了80多歲的退休老教師張金敬。

他告訴我們,當年的王化集叫王猛集。據傳,三國時這裏水運發達,有位叫王猛的人居於此,他開辟了貨物易市後,取名為王猛集。開始,王猛集十分繁華,每天商賈雲集,生意特別興隆。後來,許多人發財後,變得不可壹世,整天欺行霸市,不是打這個就是罵那個,常讓外地的客戶和交易的人們望而卻步,不敢踏進王猛集,因此,壹段時間內,王猛集的生意變得蕭條起來。

據說,古時的王猛集堪比清明上河圖那般繁華。當時,老街上仕農工商、官員僧道、販夫走卒,各色人等,摩肩接踵,各操其業,各展其技。

許多人要養家糊口,想讓集市再興盛起來,就請來風水先生。風水先生四處詳勘了壹陣,就說:“天地人和,才能壹帆風順,財源廣進。天地來說,這個地方不是窮山惡水;至於人和,這個街名卻起得不好,王猛集的‘猛’字帶有好打好鬥的意思,要想把人們好打好鬥的脾性去掉,就要改‘猛’為‘化’。”由此,王猛集變成了王化集。

也不知是風水先生的功勞,還是王猛集的人們浪子回頭,王猛集變成王化集後,真的又恢復了繁華,民風也變得更加純樸起來。現在的王化集,每天都是門庭若市。

三、刮目相看話呂蒙

出了王化集的街道,我們來到了呂家崗,在這裏,我們碰到呂蒙的後人呂誌忠,於是,他和我們侃侃而談。

三國名將呂蒙,東漢光和元年(178年)出生在王化鎮呂家崗。呂蒙,字子明。幼時家貧,7歲喪父。父親臨死前叮囑其母:“今天下大亂,讓阿蒙習武不輟。”於是,呂蒙便被送往舅父家習武,但卻沒有讀過書。

轉眼間,呂蒙15歲了,身材高大,體格健壯,壹身功夫可是了得。

這壹年遇旱災和蝗蟲,又逢農民起義,母子二人貧困交加,無奈投奔了東吳孫策手下大將鄧當。鄧當乃呂蒙的姐夫。就這樣,呂蒙經常隨姐夫鄧當出征。由於呂蒙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被留在帳下聽令。

姐夫鄧當連年出征,體力漸衰,幾年後去世。此時,呂蒙已頗具作戰經驗了,張昭便推薦呂蒙接替鄧當的職務。

當時,東吳的國君孫權發現呂蒙有勇謀而無學識,深感可惜,就告誡他:“汝有勇謀,而不可為將帥也。”由於呂蒙幼年只習武而沒有讀過書,壹些事情上奏只能口述,十分吃力,謀士們背地取笑他為“東吳阿蒙”,意思是說他是個粗人沒文化。

當時,魯肅學識淵博,從不和他議事。有次他們不得已見了面,魯肅對呂蒙說:“妳坐擁大軍,不識字何以學習 歷史 和先人的軍事理論。”

呂蒙聽後頗感認同,於是,就每日秉燭學習,讀《孫子》《左傳》《三史》《資治通鑒》等書。

又過了些時日,魯肅路過尋陽來與呂蒙談軍務,呂蒙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魯肅佩服得頻頻點頭。魯肅說:“現在的阿蒙知識淵博,卓越的戰略戰術更是如虎添翼,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呂蒙笑著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不僅是呂家人的驕傲,也成為了王化人的驕傲。

猛吸了壹口煙後,呂誌忠又介紹道:“現在王化鎮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因為振興鄉村,必須有人才,所以積極為王化鎮教育發展保駕護航。對於學校用地無條件支持,針對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幫扶政策,因此,家家戶戶傳承呂蒙勤學的學風,這個古鎮出了不少名人。”

四、雙龍橋的前世今生

聽完呂蒙的故事,我們驅車來到了雙龍橋。

過去的青龍橋和白龍橋是雙龍橋的前身。明清時期,當時蒙河道上架著青、白兩座橋。橋身、橋墩用的是長條青石,橋欄桿用的是柏樹,橋兩頭坐著大石獅子,仿佛在守護著過往的人。兩座橋上下距離有500多米,不僅是河兩岸的交通要道,也是南來北往客商的必經之道。民間有“流不盡的蒙河,擠破頭的王化”之說,可見, 歷史 上王化也是壹個水運發達、貿易繁榮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前夕,劉鄧大軍從此路過,當時上有國民黨的飛機,下有國民黨的追兵,為了盡快甩掉追兵,鄧小平要求炸掉這兩座橋,並答應今後再幫老百姓建壹座大橋。

這兩座橋,可是商家交易的要道,要是炸掉了,不僅人們生活不方便,經濟貿易更是困難。但是,識大體的王化人民為了支援革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指示撥款建造了現在的雙龍橋。

雙龍橋的建造,反映出***產黨是壹個說話算數的政黨。因此,雙龍橋也成了黨政幹部接受教育的地方。

雙龍橋旁,簍粗的楮樹歷經百年,卻依然茁壯,它見證過春花秋月的幽美,也見證過馬幫商隊的繁忙,更見證過***產黨英勇為革命和王化人民舍橋的大義。

雙龍橋下,河水不舍晝夜地流淌,它供養著古鎮的過去現在。如今,已經看不到往昔趕集時人影綽綽的過河場景了,因為王化境內建造了許多標準公路。如今,轆轆車馬聲,早已消遁在現代文明的巨輪下。當年因經濟繁榮而出現的老街的上戲臺也早已難尋蹤影。曾經在古鎮設置“縣佐”的“衙門”,照壁上的浮雕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依然出現在老者的記憶中,口述者仿佛還在吟誦著歲月沈澱下來的詩篇。舊時繁盛的街市和人文氤氳的大花轎,早已化作天邊遠去的煙雲,失去了交輝相映的光芒。

五、紗帽塘的前世今生

離開雙龍橋,日頭鉆出了雲層。我們驅車來到四裏圩子,見到了傳說中的紗帽塘。只見紗帽塘內水清鴨歡,倒映著藍天白雲,遙想當年明朝,這水潤澤了多少來來往往的訪客“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時光瘋長著歲月深深淺淺的印痕。當年的紗帽塘也是王化方圓百裏的獨特風景。

據說,紗帽塘是因為狀如紗帽而得名。但是後來改為響鈴場,是因為大財主王猛為了標新立異,顯示雄霸壹方的財氣,在紗帽塘正中央,楔樁建造了壹個打麥場,用壹個吊橋連接岸上。麥場子平面是通過水運四川的杉木過桐油建造的,為了增加美觀,還在四個角建造了六角涼亭,場子周邊的水裏是開滿粉色花朵的蓮藕芡實。

這樣壹個美麗的地方成了風景名勝,好多人放下手中的活,大老遠也要跑來壹睹響鈴場打麥的場景。當長工揚鞭打麥時,人們就唱起歌謠:“響鈴場,響鈴場,牛動鈴響麥粒揚,財主的糧食滿倉房。”

雖然,紗帽塘在時代的更替中消失,但是,又在時代的更替中蘇醒。為了留住美麗的傳說,王化鎮又在計劃重現當年的風貌,我們堅信,夢想能夠成真!

紗帽塘在這個秋天訴說著孤獨時光的落寞與厚重。不知從何處飛來的燕子,借宿於塘邊人家的檐下,用新泥壘成精致的窩。也許是裹在鳥糞裏的幾顆種子,如今已在塘邊長成葳蕤的小樹。

歷史 長滿枝葉,它紮根於罅隙壹隅,被清風不經意地吹拂起壹段段荒蕪的記憶。這些萌生在古鎮上的意象,構成了王化古鎮悠遠而深幽的意境。

此時此刻,我憑吊著紗帽塘的逝去;此時此刻,我祝願紗帽塘依著鄉村振興的國策優雅地重生。

改革開放後,陪伴幾代人生活的糧店、糧證、糧票,悄無聲息地謝幕於 歷史 的舞臺,響鈴場似乎也完成了它的 歷史 使命,早早地被現代化聯合收割機趕跑後,遁跡於深邃的時光裏。但是,時代的春風吹過充滿希冀的曠野,新時代的拓荒牛們辛勤地耕耘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曾經肩挑日月、手轉乾坤的農民兄弟,在王化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搖身變成悠閑自在的老街居民。

王化鎮依然稻菽飄香,而很多鄉親已經沒有終年脊背朝天面朝地的躬耕隴畝,勞作於田了。他們用良種良法增產了糧食,用機械代替了響鈴場。

同時,村委還把溝塘河渠也利用起來,開發水產養殖和鄉村 旅遊 ,幫助農民增收,讓他們甩掉貧窮的帽子,把更多的時間用於做工和經商,他們的日子更加美好。

響鈴場,依然在王化人的日子裏,好像在訴說著它古老的故事。而此時,飽滿的稻谷蓮藕,豐盈的瓜果,肥碩的魚蝦,芬芳的詩行,映射的是華夏鄉村振興的壹個縮影。

“向陽城”“七旗倉”“丁寨紅貢米”“萬溝遺址”“黃姑娘廟”……這裏還有很多故事和傳說等待人們來探幽;這裏蟹肥、蝦鮮、藕糯、菱脆、葡萄甘甜,熱情的王化人正期待八方朋友的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