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貝多芬的歷史

貝多芬的歷史

與名人壹起成長·音樂巨人:貝多芬

德語:路德維希·範·貝多芬

簡介

路德維希?在哪裏?貝多芬(1770-1827)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壹。出生於德國波恩,土生土長的荷蘭(又名波蘭),很早就展現出音樂天賦,8歲開始表演。1792赴維也納深造,藝術進步很快,貝多芬信奉和諧,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樂《英雄與命運》。序曲《埃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風暴》、《熱情》等。我壹生坎坷,沒有成家。二十六歲開始失聰,晚年完全失聰。我只能通過壹本談話書與人交談。然而,孤獨的生活並沒有讓他沈默和隱退。在壹切進步思想被封殺的封建復辟時代,他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仰,通過演講和作品為* * *和理想吶喊,寫出了不朽的《第九交響曲》。受18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颶風運動的影響,他的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進步。在音樂表演上,他幾乎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流派;大大提高鋼琴的表現力,使其獲得交響的戲劇效果;也使得交響樂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遷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作為古典音樂的代表作,開辟了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之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被尊稱為“音樂聖人”。

壹生

貝多芬於1770 12 16出生於德國波恩。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喜怒無常,嗜酒如命;母親是個女仆,善良溫柔。她第壹次嫁給了壹個男仆,丈夫死後又改嫁給了貝多芬的父親。艱苦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的音樂天賦讓父親希望他成為音樂神童,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強迫貝多芬從四歲起就整天無休止地練習大鍵琴和小提琴。七歲時,貝多芬初次登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被稱為第二個莫紮特。之後師從管風琴師倪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時發表了第壹部作品《鋼琴變奏曲》。在13歲時,他加入了宮廷樂隊,擔任管風琴師和古代鋼琴家。1787年赴維也納,師從莫紮特、海頓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的第壹次勝利之後,壹個光明的未來展現在貝多芬的面前。但三四年來,壹件可怕的事情不斷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失聰了。對於壹個音樂人來說,沒有什麽比失聰更可怕的了。所以人們可以理解他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柔板樂章中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總是充滿壹顆火熱的心,但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經歷希望與熱情、失望與反抗,這無疑成為他的靈感來源。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Giulietta?圭卡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了她。然而,風騷、幼稚、自私的艾並不了解他高貴的靈魂。1803嫁給了加倫堡伯爵,這是壹個絕望的時刻。他寫了壹封遺書。

1803年,他走出了陰霾,寫出了光明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更多更好的音樂。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以及優美歡快的小提琴協奏曲和色彩斑斕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他最後壹部代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的理想世界。1826 65438+2月貝多芬患了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因為肝病咽下了最後壹口氣。在他去世之前,突然下起了暴風雪,雷聲隆隆,似乎連天堂都在哀悼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兩萬多人自動跟在靈柩後面,舒伯特的墳墓就在他的墳墓旁邊。。從未結過婚。29日,殮葬者有2萬人,他們的遺體被安葬在聖麥克斯公墓。

這位作曲家只在世上呆了57年,壹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幾十首管弦樂(埃格蒙特序曲最著名);5首鋼琴協奏曲和1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他協奏曲5首;32首鋼琴奏鳴曲(激情、月光、悲傷、黎明、風暴等。都是最有名的);80首室內樂;歌劇1《弗雷德裏奧》;另壹部劇1;質量2等等。

轉義詞

童年

貝多芬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大部分時候,他爸都是醉醺醺的,對家裏人不太好,甚至從來不問家裏人是否吃飽穿暖。壹開始,壹個善良的爺爺可以讓這個家庭免於太多的苦難;另壹方面,他的長孫的音樂天賦也讓老人感到非常欣慰。但是當貝多芬只有四歲時,他的祖父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過去常常把孩子拖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裏苦練幾個小時,每當他彈錯了就給他壹巴掌。鄰居經常聽到孩子因為疲勞和疼痛而抽泣著入睡。不久,Faifr,壹個貧窮的旅行音樂家,來到這個小鎮,並被帶到貝多芬的家裏。他和老貝多芬曾經在外面的酒館裏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從床上拖起來,開始上課,有時要到天亮才結束。為了讓他看起來像個神童,他的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八歲的時候,六歲的時候帶他出去聽音樂會。但是世界上沒有神童。盡管付出了很多努力,老貝多芬始終沒能把兒子變成另壹個年輕的莫紮特。與莫紮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紮特在童年時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訓練時間愉快而安靜,有壹個慈愛的父親和壹個心愛的妹妹。而貝多芬則以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民的尊重,但他的世界範圍的旅行表演遠沒有莫紮特的那麽驚艷。

堅持舊習慣

貝多芬不想成為客廳裏的寵兒。他寧願呆在自己的住處,能夠隨心所欲地進出、起床、穿衣和吃飯。他喜歡根據自己的興趣在房間裏擺弄壹些瑣事。有壹次,為了通風換氣,看看窗外的風景,他故意把窗戶切掉壹塊。他總是和地主們鬧矛盾,總是四處走動。每當他創作高潮的時候,他總是把壹盆盆的水潑在頭上降溫,直到水浸透了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象房東和其他房客的心情!有時他移動得如此頻繁,以至於他甚至不想擔心把腿放在鋼琴上,只是坐在地板上彈鋼琴。因為他每次租新房都要簽租約,註明租期,所以經常同時交4套公寓的租金。這大概就是他雖然賺很多錢,但總是沒什麽積蓄的原因吧!

變聾

當他真的覺得自己耳朵都快聾了的時候,他幾乎絕望了。生活似乎不值得活下去:對於壹個音樂家來說,還有什麽比聽不到他喜歡聽並賴以生存的甜美聲音更不幸的嗎?起初,只有幾個老朋友,如威格勒博士和斯蒂芬·馮·布羅伊寧知道他的不幸。他放棄了去宮殿聽他非常喜歡的歡快的音樂會。他害怕人們註意到他的耳聾,認為壹個聽不見的音樂家寫不出好作品。不要!他記得所有他想寫的音樂。“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也許他在失聰的情況下創作音樂並不像其他音樂家那樣困難。在他看來,音樂不僅僅是用迷人的聲音安排各種主題或聲音模式,更是壹種表達最深層思想的語言。

大師風格

英雄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和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情支持者。1798年,貝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經常拜訪他的家,並與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貝納多特的建議下,開始創作獻給拿破侖的第三交響曲。在他心目中,拿破侖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就在他準備獻給拿破侖的時候,拿破侖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當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裏得知這個消息時,憤怒地咆哮道:“他只是壹個普通人。現在他會踐踏人權來顯示他的個人野心。他會騎在所有人的頭上,成為暴君!”他壹邊說著,壹邊走到桌前,把獻給拿破侖的獻辭撕了扔在地上,誰也不許撿起來。過了許多天,貝多芬的怒氣漸漸平息,他被允許公開這部作品。1804 65438+2月,這首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柯維茨王子的宮廷中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壹次公開演出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節目單上寫著:“路德維希的D大調新交響曲?在哪裏?貝多芬先生寫的,獻給羅伯·柯維茨王子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說不是降E大調,而是降D大調。《1806》6月刊樂譜時,扉頁上印著:英雄交響曲,為紀念壹位偉人而作。此後,第三交響曲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C小調交響曲》(作品67)的前四個音符,就像命運敲門的聲音壹樣強烈而沈重。這部作品因此被稱為“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寫於1805到1808。貝多芬在11年6月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08)寫信,他已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也不能徹底壓倒我!”命運的叩擊出現在1798年創作的《C小調鋼琴奏鳴曲》(Op.10)第三樂章,後來又出現在《D大調弦樂四重奏》(Op.18 No.3)第三樂章和《激情奏鳴曲》(Op.57)中,可見通過鬥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壹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中表現出來的奮鬥激情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手瑪麗·博蘭第壹次聽《命運交響曲》時被嚇死了,不得不離開。老衛道士拿破侖聽到第四樂章開頭的主旋律,忍不住跳起來大喊:“這是皇帝!”“柏遼茲將《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視為“奧賽羅聽信小我的讒言,誤以為苔絲狄蒙娜有了外遇時的可怕狂怒。"舒曼說:"雖然妳經常聽到這首交響曲,但它對妳來說總是有壹種不變的力量--就像自然現象總是會嚇到人壹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待了兩周,最後壹次見到歌德,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壹樂章後非常激動。他說:“這是宏偉的,驚心動魄的,幾乎要把房子壓塌了。不知道很多人壹起玩會怎麽樣。“1841三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在給姐姐的信中,他稱贊了這部作品,並說:“如果妳不知道這個奇妙的東西,那麽妳這輩子就什麽也沒聽過。”他說,在第壹樂章中,他聽到了“那種徹底的絕望和悲哀,那種悲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我聽到了“愛的溫柔哀愁”;第三、第四樂章,“小號所表達的強大、年輕、自由的喜悅”是如此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實質。

月光奏鳴曲

《月光之歌》原名《C小調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801,接近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壹樂章,那壹聲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和憂郁的思想。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記憶中的甜蜜的夢,也像是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的快板。這部作品最美的是第壹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音樂》,是因為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德伯格說過,“聽完這首曲子的第壹樂章,我就想起了瑞士的盧塞恩湖和湖面上蕩漾的皎潔月光。”後來,出版商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之歌》的書名,各種關於作曲家在月光下即興創作的傳說便開始流行。其實打動貝多芬創作的並不是皎潔的月光,而是貝多芬和朱麗葉·吉查蒂(1784-1856)初戀失敗後的痛苦心情。

朱麗葉·吉查蒂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他們是真心相愛的,家庭地位的差距迫使他們分手。在遭受了這壹沈重打擊後,貝多芬把封建等級制度引起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憤慨全部傾註到了這壹段熱情如火的鋼琴曲中。所以,這首歌是獻給她的。

對於這部作品的解釋,或許俄羅斯藝術評論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觀點更為合理。回憶起在彼得堡聽李斯特的演奏後,他認為這首奏鳴曲是壹部徹頭徹尾的悲劇,第壹樂章是溫情脈脈,有時是充滿黑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表演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仿佛從壹個看不見的靈魂深處,突然升起壹個無聲的聲音。有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悲傷;還有的是沈思的,有著無盡的回憶和灰暗的預兆……”

圍繞月光,有壹個誤傳的奇聞。上半個世紀,壹位德國樂評人發表文章說,貝多芬的《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讓他想起了“瑞士盧塞恩湖上蕩漾的月光”。於是精明的出版商虛構了壹個感人的故事,題目是《月光音樂》:“壹天晚上,貝多芬正在維也納郊區散步,突然聽到鋼琴聲,而且是他的作品。他走到壹所舊房子的窗前,發現壹個盲女正在玩耍。他進屋後才知道她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作曲家很感動,在月光下寫下了這首月光歌……”。

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其實貝多芬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是在1801年。當時他的耳聾越來越嚴重,失戀的痛苦還沒有平復。他懷著痛苦的心情寫下了這首鋼琴奏鳴曲。

這個虛構的故事後來被應用到我國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的課文《月光歌》中。

熱情的奏鳴曲

當辛德勒有壹次問貝多芬D小調奏鳴曲(作品31 ^ 2)和F小調奏鳴曲(作品57)的內容時,貝多芬回答說:“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因此,前者被稱為“暴風雨奏鳴曲”,後者被漢堡音樂出版商克蘭茨(1789-1870)冠名為“激情奏鳴曲”。(另壹方面,“熱情”這個稱號是由德國鋼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揮家賴內克(1824-1910)加上去的,似乎沒有根據。)貝多芬並不認可《熱情》這個標題,但對於這部英雄壯麗的作品來說,這個標題還是挺貼切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曾在莫斯科聽過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多布羅萬(1894-1953)演奏這首奏鳴曲,並說:“我不知道有什麽比《激情奏鳴曲》更好的了,我願意天天聽下去。這是美妙而前所未有的音樂。我總是帶著也許是孩子氣的誇耀想:人能創造出什麽奇跡!”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軍隊包圍了三個多月。鐵血宰相俾斯麥在凡爾賽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大本營,與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首腦梯也爾談判停戰條款。那天晚上,德國前駐意大利大使格特爾在維漢姆壹架破舊的鋼琴上為俾斯麥演奏了《激情奏鳴曲》。俾斯麥聽完最後壹個樂章後說:“這是整整壹代人奮鬥的哀號。”他從壹個嗜血野心家的立場理解貝多芬的“熱情”。他曾說:“如果我能經常聽這首曲子,我的勇氣就不會耗盡”,因為“貝多芬對我的神經是最好的”。貝多芬在1801年6月29日說:“我的藝術是用來改善窮人命運的。”如果貝多芬知道地下的東西,聽說他的音樂被俾斯麥用過,那他壹定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