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古印度的文化是什麽樣的?

古印度的文化是什麽樣的?

印度古文明發現於1922年。因為其遺址最早發掘於印度哈拉巴,所以通常稱之為“哈拉巴文化”;因為這些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時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壹種城市文明。從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這座城市的規劃和建築水平相當高。比如摩亨佐律界英豪城,面積260公頃,分為12街區,街道整潔寬闊,排水系統良好,部分房屋精致寬敞,已經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數百年後,這個文明逐漸衰落,在公元前18世紀消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印度西北入侵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建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漸向南擴張。到公元前6世紀初,據說印度已經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期的吞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方的恒河流域建立了以莫傑托為中心的統壹國家。

在此期間,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了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了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直到公元前4世紀晚期才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入侵者後統壹了北印度,並很快推翻了莫傑托邦的南陀王朝,從而建立了古印度最強大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經過多年的戰爭,他把王朝的疆域擴大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通過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就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後壹個國王被推翻。從此,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壹過。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壹,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對人類文明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他創立了“明代學”,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在自然科學中,最突出的貢獻是發明了萬能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其實起源於印度,只是通過阿拉伯人傳到了西方。公元前6世紀,佛教在古印度產生,後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

古印度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個不同的階層:婆羅門、赫魯曉夫、吠陀和首陀羅。婆羅門是僧侶,第壹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Khshatrili是戰士、王子、貴族等。,作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戰鬥;吠陀是商人,第三等級,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農民,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手工業勞動。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由各種姓氏衍生出許多等級。除了四大種姓之外,還有壹類人被排除在種姓之外,即“賤民”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遭受的歧視最多。他們大多是農村的貧苦農工,城市的清潔工和苦力。

種姓制度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的過程中,原始社會分工變得等級化、固定化,逐漸形成了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遺傳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習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

獨立後,印度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法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做了相應的規定,保護下層種姓的利益。政府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也為低種姓提供了很多幫助。

隨著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比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婚姻制度受到了打擊,比如現在高種姓的女性都嫁給了低種姓的男性。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職業等級的衡量不再以宗教思想為標準,而是以金錢和權力為標準。在城市裏,各姓氏的人加強了交流和交往。

印度是文化的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等多種文化潮流。另外,它是壹個由五個民族組成的國家,它就像壹個大的文化博物館。位於首都新德裏西岸的孟買是文化中心,而加爾各答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樣化的音樂、舞蹈、芭蕾和喜劇讓遊客眼花繚亂,流連忘返。

長期生活在喧鬧的大城市,人們向往回歸簡單。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是“自然”。它贊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上帝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體現在傳統曲調“Lag”中——據說古人是受林中鳥鳴和樹枝燃燒聲的啟發,創作了第壹首《Lag》。至於歌的內容,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著古老的發音,演唱者的音質純正,使得歌曲保持了壹種簡單純粹的贊美詩的感覺。即使聽不懂歌詞,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聖與寧靜。

——Natyam,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壹,印地語意為“舞蹈的藝術”。除了強調舞蹈的節奏,還強調伴奏音樂壹定要好聽,由莊重的詩詞和簡單的音樂組成。這是壹種祭祀舞蹈,能充分體現舞者的感情。它最初是由寺廟裏的寺廟舞女表演的。這個舞蹈的關鍵是保持上半身挺直,雙腿半彎,雙膝分開,雙腳像半開的扇子。雖然有嚴格的動作規範,但實際上每個演員的表演都是不壹樣的,大部分時間的表演都是即興表演,所以每個Natyam的個人風格都很強烈。

現在,這種傳統舞蹈又以壹種復古的潮流重新崛起。不過古代Natyam壹般都是獨舞,現在集體舞比較流行。壹群穿著華麗傳統服裝的婀娜舞者在優美的音樂中像仙女壹樣翩翩起舞,效果比獨舞還要好。今天,Natyam已經發展成為壹個技術藝術體系。

古印度是壹個神話之地,有著極其發達的宗教和哲學。因此,古印度的銅像往往是神話、宗教偶像和哲學隱喻的象征,它們體現了神靈的精神。印度的銅像傳統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約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時代的銅像舞者。公元前9-6世紀相繼出現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耆那教,為古印度藝術提供了壹個永恒的主題,包括青銅雕像。在印度中世紀(7-13世紀),印度銅像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