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北侖區的人口民族

北侖區的人口民族

清康熙以後,境內人口自然生殖率提高。康熙五十年(1711)頒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元年(1723)推動“攤丁入地”,取消人丁稅,人口增長。民國初至民國30年(1941),境內人口數量變化甚微。八年抗日戰爭,境內部分村鎮房屋被日軍焚毀,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居民流徙外鄉,人口銳減,國民36年(1947)比國民24年(1935)減少19.5%。

建國初期,人口自然增殖率提高,時又控制人口外流,人口大幅增長,1953年境內人口185918人,1954年境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0‰。1949—1985年,總人口增長75%。

建區後,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控制人口規模,處於低生育水平。1984—2006年,人口凈增53935人,平均每年增加2452人,年均增長7.55‰。全區隨著開發建設快速推進,外來人口逐年增加,2006年,公安部門登記的暫住人口320328人,戶籍人口與外來暫住人口之比為1:0.9,已成為轄區人口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截至2012年,北侖區內***有戶籍人口38萬人,居住人口近90萬人。 建區前

(鎮海)在宋代已有水稻品種25個,明嘉靖時稻作達6類46品種之分。麥、豆、瓜果、菜蔬也有98個品種。植棉業始於晚清光緒年間。  解放前糧食不能自給。1927年人均占有原糧430市斤;1934年輸入大米41.4萬石,麥4.24萬石。1945年人均原糧約374市斤。  解放後1949年人均原糧263.5公斤;1960年達302.22公斤;1970年418.2公斤,最高為1984年為545.13公斤。

建區後

1985年,北侖農業總產值10968萬元,其中糧油棉產值8126萬元,林業產值113萬元,牧業產值1484萬元,副業產值703萬元,漁業產值542萬元。糧食總產量14.41萬噸,棉花1403噸,油菜籽6262噸,茶葉1835噸,水果11273噸,生豬年末存欄48446頭,水產品6784噸。

北侖區經過4個五年經濟發展計劃建設。至2005年累計農業總產值120.96億元,其中2005年8.82億元,比1985年的1.09億元增長6.5倍,年均增長11.02%。

至2005年,累計工業總產值3714.56億元,其2005年705.46億元,比1985年的4.12億元增長170.2倍,年均增長29.34%。 漢時,境內已有燒窯業,霞浦陳華村出土漢墓中有陶罐、陶壺、陶甑、陶雞等陶制器皿,墓葬亦均以青磚砌造。

唐中後期,水道交通和漁業興起,小港江南、柴橋始有手工造船業。

清代後期,大碶“三美”等食品加工釀造坊已具壹定生產規模,皆為手工業生產。

民國期間,境內工業多為農副產品加工、手工業作坊和個體工匠。

民國4年(1915),大碶人俞某在湯家橋首辦機器碾米廠。

民國16年,柴橋曹莘耕集資興辦昭明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白天碾米、夜間發電。

民國29年柴橋、霞浦等地始辦手工生產小煙廠和軋(棉)花廠。新中國成立後,柴橋、大碶等小集鎮食品加工業、手工業復蘇。

1956年實行手工業合作化,私營工業完成公私合營後開始興盛。

1958—1965年,在“大躍進”和“人公社化”運動中,城鎮集體企業和社隊辦工業應運而起,1960—1962年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工業生產形勢嚴峻,生產力下降。

1966—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工業經濟嚴重受挫。

1977—1984年,工業生產開始恢復性發展,多為以鄉鎮(村)工業為主體的小型工業。

1985年全區工業總產值41155萬元(不變價,下同),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2762萬元,占6.71%;城鎮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10945萬元,占26.59%;農村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25328萬元,占61.55%;個體經營及聯營工業產值2120萬元,占5.16%。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產值23725萬元,占57.65%;重工業產值17430萬元,占42.35%。

1990年後加快發展鄉鎮工業、個私工業,加大引進外資企業,至1995年,北侖區有工業企業5925家,工業總產值609420萬元,其中輕工業3635家,產值343872萬元,占56.43.%;重工業2290家,產值265548萬元,占43.57%。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439家,產值317310萬元,占52.06%;村及村以下工業5486家,產值292110萬元,占47.94%。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14家,產值7241萬元,占2.28%;集體企業380家,產值176502萬元,占55.63%;外商投資企業18家,產值77850萬元,占24.53%;港澳臺商投資企業27家,產值55717萬元,占17.56%。

2006年,全區***有工業企業5005家(含開發區),工業總產值870.19億元。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694家,工業總產值830.86億元;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工業企業4311家、工業總產值39.33億元。在規模工業企業中,內資企業336家,工業總產值220.28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26.51%;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82家,工業總產值294.78億元,占35.48%;外商投資企業公司176家,工業總產值315.80億元,占38.01%。是年規模工業企業工業銷售產值814.46億元,固定資產原值合計595.24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18.81億元,利潤總額51.40億元,利稅總額76.31億元,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158768人。 建國前,有大榭蘿蔔幹、柴橋金柑等農副產品出口。20世紀50-60年代,茶葉、蜂蜜、蘿蔔幹等由當地供銷社收購,調撥給上海等地進出口公司外銷。70-80年代初,除傳統農副產品外,增加了鰻苗、海蜇、黃泥螺等水產品出口。

1983年始,北侖港深水碼頭分期建成投產,北侖口岸對外開放;批侖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設立,全區對外貿易快速發展。2006年北侖區、開發區已與17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全年進出口總額730615萬美元,其中出口386915萬美元,進口343700萬美元。進出口總額占全市總量的17.31%。

2012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75.1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1%,占全市比重的18.1%,其中出口85.61億美元,增長1.0%;進口89.53億美元,下降3.0%。 1997年5月,成立北侖區旅遊局。2000年,北侖區著手開發建設九峰山旅遊區、鳳凰山主題樂園、東方高爾夫俱樂部。

2002年10月,九峰山旅遊區的五小娘景區、芝水灘景區試營業。

至2006年,北侖區有旅遊星級飯店、旅行社等經營企業40余家。***接待遊客124.3萬余人次,其中入境旅客6.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78億元。

2012年底,北侖區***有14家星級飯店,3家花級酒店,3家星級餐館,14家旅行社,2個AAAA級景區,接待國內外遊客547.31萬人次,同比增長20.3%,其中接待入境旅遊者18.4萬人次,同比增長14.1%。實現國內外旅遊總收入32.53億元,同比增長16.0%,其中旅遊外匯收入1.25億美元,同比增長17.5%。 1984年,全區有建築施工企業10家,全部為鄉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分別是新碶鎮、大碶鎮、江南鄉、高塘鄉和鄔隘鄉等5個建築公司和長山、白峰、青峙、郭巨、柴橋同盟等5個建築工程隊。主要從事房屋建築施工,其中四級承包資質企業5家,其余5家為等外級承包資質企業。***有職工650人,其中各類技術人員35人,占5.38%。全年完成建築施工產值1000余萬元。

1986—1988年,相繼成立小港建築公司、楓林建築公司、北侖建築安裝公司、塔峙建築工程隊、柴橋建築工程隊、霞浦建築工程隊、北侖龍山建築工程隊、柴橋勞動服務工程隊等8家建築企業。

1992年,高塘鄉建築公司與新碶鎮建築公司合並,成立北侖區第二建築公司;大碶鎮建築公司與塔峙建築工程隊、鄔隘鄉建築公司合並,成立北侖區大碶建築工程公司。

至2006年,全區***有各類建築施工單位73家,形成房屋建築、市政、公路、水利水電、消防、設備安裝、裝修、預制構件、電力、電信、智能化、爆破與拆除、商品混凝土等配套成龍的施工、生產體系。其中壹級企業2家,二級企業16家,三級企業55家。***有職工23426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01人,工程師512人,助理工程師和技術員1317人;壹級項目經理17人,二級項目經理119人,三級項目經理282人。各級技術管理人員占職工總數10%。全年完成建築施工產值38.6億元。建區後,陸續有部、省和外市(縣、區)建築安裝施工企業進區參與建築施工,2006年底,駐區的外地各類建築、安裝、施工企業243家。

2012年具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71家,從業人員5.04萬人。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55.0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9.8%;完成建築業產值101.04億元,增長32.6%;實現利潤總額4.27億元,增長10.4%。按總產值計算,全年建築施工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20.05萬元/人,比上年增加2.24萬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