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絲襪娛樂酒店

絲襪娛樂酒店

“在街上看到外國朋友,不看,不幹涉,不跟隨,熱情大方,不卑不亢。”今天,當妳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有些奇怪和好笑?但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段話在當時是用初級代碼記錄的。

如今,這種善意的提醒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中國的改革開放讓“外國人”不再是“外國人”。在我們的生活中,“老外”可能是妳的同事、朋友、鄰居或戀人,他們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通壹員。

而且近年來,中國人大步走出國門,周遊世界,自信地展示著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這壹符號,成為異鄉視野中的“外國人”。

從“看見外國人”到成為“外國人”,“看見”和“成為”之間的變化耐人尋味。

幾十年前在路上看到“外國人”,就像看到了外星人。現在出國有時候感覺就是去旅遊。

“前年,我們去芬蘭的北極村參觀,工作人員打扮成聖誕老人,在和我們合影時問我們是不是中國人。得知我們是上海人,聖誕老人馬上用上海話跟我們打招呼:‘妳好。’那壹刻,我們覺得很親切,很溫暖。談起這段經歷,“老陽老張”仍然津津樂道。

楊軍和張穎是壹對退休夫婦,住在上海淮海路。壹個67歲,壹個62歲。他們通常以“老陽老張”的名義結伴外出,過著平靜的退休生活。

五年前,中國這兩位普通老人做了壹件他們認為很正常,但在別人眼裏卻很有勇氣、很了不起的事情:兩位不懂外語、第壹次出國的老人,沒有像普通老人壹樣加入旅行團,而是從壹開始就決定“做自由人,享受歐洲的陽光”。他們用了83天的時間,走遍了意大利、法國、摩納哥、西班牙、葡萄牙等五個國家的十幾個城市,讓人不禁想起電影《80天環遊世界》中的情節。

那次難忘的歐洲自助遊,讓他們對出境遊“上癮”:“年輕人能做的,我們老年人也能做。”回國後,他們出版了壹本遊記《爸爸媽媽旅行》,受到各個年齡段讀者的喜歡。因為這次旅行,因為這本書,他們也交了很多朋友,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充實。

老陽告訴記者:“幾十年前,在路上看到外國人就像看到外星人壹樣。他們的高鼻子,藍眼睛,金色的頭發和五顏六色的衣服讓人覺得很奇怪,所以周圍經常有外國人。後來上海街頭的“老外”越來越多,大家也就習以為常了。現在中國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旅遊已經從壹種奢望變成了壹種“生活元素”,甚至成為許多人的壹種生活方式。如今,談論“地球村”很流行。我們國家的人就像壹個村子裏的村民。妳來我家,我去妳家看看,這很正常。”

對老陽和老張來說,語言障礙是他們出國旅行的最大困難。真正出國的時候,老兩口發現“其實很多外國人都會說點中文,用畫畫和手勢,基本的交流還是沒問題的。”

第壹次去“新馬泰”,遠房親戚鄰居都很羨慕我,我托付給他的東西足足有三張A4紙。

談到旅遊,住在煙臺的李斌佐滔滔不絕地說:“20多年前,我第壹次旅行是帶著兒子去北京,在天安門廣場和長城拍了壹些照片。我回來的時候,鄰居們爭著傳。”

1995年,國家開始實行周末制,後來又推出了黃金周。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於既有時間又有閑錢的李斌佐來說,已經不是奢望了。“前年,我兒子出錢讓我去歐洲。這要是擱在20年前,我想都不敢想。”

上海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清楚地記得,1992第壹次帶團去“新馬臺”時,遠房親戚和鄰居都很羨慕他,托付給他的“洋貨”足足裝了三張A4紙:手表、化妝品、絲襪、小家電、咖啡...而且回來的時候手裏拿著好多包,像是“單飛”。

如今,這樣的場景已經壹去不復返了。喜歡購物的上海人對泰國的燕窩、新加坡的鍍金胡姬花、馬來西亞的錫制品等特產了如指掌。近年來,遊客已不選擇“新馬泰”包價遊。壹些對泰國感興趣的遊客只選擇壹個小島度假休閑。

從國家旅遊局發布的開放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地區)名單中可以看出,2004年是我國出境遊發展最快的壹年。這壹年,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奧地利等30多個國家成為出境遊新面孔。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公民境外旅遊目的地近140個,中國遊客已走遍全球。

三十年前,“入境旅遊”是壹個生僻的詞,國家對接待外國人入境觀光的定義是“人民外交”。

我第壹次去中國是在1978的夏天。當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時,我看到工人們盤腿坐在跑道之間的草地上。機場又小又臟,沒有空調。送我去酒店的大巴行駛在坑坑窪窪的雙車道公路上,路上擠滿了自行車和馬車。

我的北京之行從參觀毛主席紀念堂開始。當我在北京四處遊覽時,北京人對我的穿著感到驚訝。除了北京,我還去了東北。在大連某酒店附近閑逛時,引來好奇的人駐足觀看。我身邊總是跟著幾十個中國人,他們似乎被我的身高嚇倒了。當我穿短褲的時候,我不敢相信壹個孩子會過來拔我的腿毛。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去過中國四次,交通方便多了。此時,中國正在經歷快速的現代化。除了新建的樓房和高速公路,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們對未來的信心也在增強。

2004年,我應邀去吉林大學教書,在那裏我看到的壹切讓我大吃壹驚。在吉林省長春市,現代化的摩天大樓高聳入雲,麥當勞等國際知名連鎖店在繁忙的街區隨處可見。

我的學生穿著牛仔褲、t恤、運動鞋和背包。他們的穿著就像美國學生壹樣,他們中的許多人對美國非常了解。

長春的冬天很冷,但是長春人對我很熱情。在長春的五個月裏,我體會到了很多善意和善良。我從中國學生和同事那裏學到的東西比我教給他們的關於美國的東西還要多。

這是壹個叫吉姆的美國人在他家鄉的報紙上發表的壹篇文章。沒有過多的修飾,實際上描述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諸多變化中,旅遊的視角略有所知。

上海國際旅行社美國大學國際聯絡部經理袁祖康從1978開始從事入境旅遊,那是中國開放入境旅遊的第壹年。作為第壹批從事入境旅遊的專業人士,他駐足回望過去,不禁感嘆新中國入境旅遊驚人的發展速度和變化程度。

30多年前,“入境旅遊”還是壹個相當生僻的詞。國家把招待外國人入境觀光的行為定義為“人民外交”,所以“導遊”實際上是按照當時“外籍勞工”的標準來培訓和要求的。

入境遊剛開通的時候,以美國為例,主要是包機運輸,壹般是每周三個包機。中國最大的客機是波音707,可以容納200多人。所以遊客要承擔高額費用,很少有人入境。現在國內幾乎所有的二三線城市都有自己的機場。僅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每天起降航班約750個,覆蓋90多個國際(地區)城市和70多個國內城市。

記者從上海旅遊部門了解到,上海最初接待入境遊客的旅行社只有中國旅行社和中國旅行社兩家。但目前有近900名導遊,2萬多名從業人員,旅遊線路多種多樣。無論是出境還是入境,遊客都有很大的選擇余地。

站在上海五彩繽紛的街頭,聽年輕人討論最新的美國大片,英國人西蒙以為自己站在了倫敦的大街上。

英國人西蒙說,他愛上中國是因為在中國之旅中培養了自己的感情。“中國的食物,不錯!中國的風景,好!中國的朋友,好!”“好”成了西蒙在中國最常用的詞。

“在我們以前的印象中,中國人都是瘦瘦的丹鳳眼。在我來中國之前,我只知道中國功夫、李小龍和成龍。好像以前大部分外國人只知道這些。”

在15期間,西蒙來過中國四次。在他看來,最大的變化在出行和居住兩個方面。從壹開始悶熱的車廂、狹小的乘坐空間,到如今配備航空座椅、外置行李艙的豪華空調客車,交通的舒適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除了四通八達的航空路線,許多城市現在都開通了鐵路動車,這使得中國內陸的旅行更加舒適和快捷。

剛來中國的時候,西蒙覺得除了壹線城市的壹兩家高級酒店,壹般地方的住宿條件都很差,尤其是衛生間的味道讓他“難以忘懷”。6年前第三次到北京、上海、Xi、成都等城市時,他發現這裏不僅有五星級酒店,還有很多商務酒店、酒店式公寓、連鎖便利酒店等各具優勢和特色的旅遊酒店可供選擇,服務也越來越規範。

從清晰的標誌到幹凈的公共空間,城市在細節中散發著文明的魅力,這樣的中國也讓西蒙越來越感到親切:“現在中國的年輕人會說很多英語,不用擔心在路上迷路,各個年齡段都很熱情。”

有壹次,當他站在上海五光十色的街頭,聽周圍壹群時尚的年輕人討論新上映的美國大片時,那壹刻,他說,恍惚中覺得自己站在了倫敦的大街上。

去年夏天北京舉辦奧運會的時候,西蒙和妻子壹起坐在“水立方”裏喊加油。中國先進的比賽場地和好客的面孔,讓西蒙想起了15年前他第壹次踏上中國土地時的情景,不禁由衷感嘆:“中國真是壹個偉大的國家,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過去,旅行就像去市場和插紅旗,但現在對許多人來說,旅行已經成為壹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去年夏天,上海分眾廣告公司董事長徐麗自費去了南非,在好望角遇到了她在安徽的高中同學。兩人激動地擁抱在壹起,異國他鄉的相遇自然不壹樣。當然,這種喜悅不再是改革開放之初在外國遇到“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時的那種相互欣賞,更多的是在另壹個國家遇到故人時的驚喜和愉悅。

隨著國人的腳步越走越遠,人們的旅遊心態和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出國不再只是走個形式,人們的旅行目的越來越多樣和細化。有些人享受異國美食是為了體驗外國的歷史和文化,有些人是為了體驗當地的風俗,有些人是為了去博物館和美術館滋養感情,有些人是為了體驗與經典大片場景中的主人公壹樣的心情,有些人是為了參加時裝秀以捕捉最新的潮流元素,有些人是為了拜訪老朋友或觀看偶像演唱會。

上海中醫藥大學心理學講師曲玉萍是壹名旅遊愛好者。她自費去過美國、法國、愛爾蘭、希臘、越南、柬埔寨、毛裏求斯等許多國家。因為她精通英語,所以幾乎都是自助。她告訴記者,以前在歐洲旅遊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日本人,但近年來這種誤解變少了。中國人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關註。“我註意到很多地方特別提供中文服務,比如巴黎的名牌店、奧特萊斯;在意大利;我以前去過蘇格蘭,但是禮品店沒人會說中文。今年夏天再去的時候,突然發現壹個來自中國的店員。另外,在美國維爾的滑雪場,我前年去的時候,教練都在說英語。結果,今年他們提供了會說中文的教練。”

上海錦江旅遊公司副總經理王芳感慨地說:“過去,人們出國旅遊意味著‘插紅旗’。他們每到壹個景點,就匆匆留下壹張‘到此壹遊’的照片,每天都像是去趕集湊熱鬧。但現在,旅遊業是許多人享受生活的壹種方式。”

近年來,急行軍式的出境遊逐漸退潮,精致的深度遊越來越受遊客青睞。在王芳看來,這種變化反映了人們旅遊觀念的改變和生活情趣的提高。復旦大學歷史系旅遊系教授顧曉明認為,中國近年來發展很快。旅途中不難發現,國內外壹些城市的距離感在逐漸消失,各種文明在不斷交融,這真的令人欣慰。當然,也要反對國內壹些地方盲目“克隆”外國景點,濫用外國洋名,因為更高層次的融合應該表現在:不僅在壹個城市裏享受到置身於世界的便捷和時尚感,還能領略到當地真實的文化內涵,讓“遊”更有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發展迅速。中國公民出境人數從2006年的1.21.3萬增長到2006年的3400萬,五年增長了2.8倍。

作為中國消費能力最強的城市之壹,上海的出境旅遊市場壹直非常火爆:1990年,上海旅行社組織了數萬人次的出境遊,此後壹直保持高速增長。2008年,上海通過旅行社出境旅遊人數達73.8萬人次,出境旅遊人數比例居全國前列。

“藍眼睛、高鼻子”進來了,“黑頭發、黃皮膚”出去了,從當年的“見外國人”到現在全世界的“外國人”。這種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