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山西的飲食文化有什麽特點?

山西的飲食文化有什麽特點?

地處黃河懷抱的山西,由於自然和社會的各種歷史因素,形成了壹定的文化取向和地域文化固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飲食文化也有自己的某些特點。山西人歷來“耕者有其田”,百姓飲食以糧食為主。糧食的種類和產量是區分各地人民日常生活特征的重要標誌。那麽妳對山西整體的飲食文化了解多少呢?讓我們和邊肖壹起看看山西的飲食文化,看看山西有哪些特色小吃。山西獨特的飲食形成

(1)熱愛面食

在大多數人眼裏,山西人嗜吃面食。確實如此。說他們不缺糧,不缺面包,這是誇張的說法。山西人吃面的飲食習慣由來已久,是在自然條件、歷史淵源、攻擊勢力的背景下形成的。山西有各種糧食作物,有幾十個品種。中北部盛產高粱、小米(太原北部的小米比較粘)、高粱、蓧麥、蕎麥、大米、豆類(包括豌豆、黑豆、綠豆、黃豆、紅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蠶豆)、玉米和米沙。南方盛產小麥、玉米、小米和大米。這些谷物品種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通過農婦的聰明才智,可以做出成千上萬種面食。各種形狀的面食美味誘人。很多農民,壹日三餐都是以面食為主,或粗或細,或幹或湯,粗中有細,粗中有細,面中有米,烹飪技藝非常豐富。就是盛產小米地區的農民,把大米當粥或飯,也拌在拌湯、面湯等面食裏。湯面裏加油,或者加蔥花,或者加香椿嫩芽。這種簡單的食物既能滿足人們的食欲,又有黃土高原濃厚的農民氣息,讓人享受到壹種精神上的享受。在晉中平川壹帶,農民的午飯幾乎都是面食,比如面、面,挑或拉、搟或壓、刷或擦,各有特色。

面條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粗有細;拉出來的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軟有硬。真的讓人眼花繚亂,仿佛置身於面食王國。各種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澆頭和調味品,讓人覺得吃山西面食真的是壹種美的享受。生活條件好的人註意壹個月內吃面食;普通農民吃雜面(高粱面摻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摻榆樹皮面都叫“雜面”),每天變換花樣。北方地區的黃麥餅、蓧面,南方地區的白面小籠包,無論是形狀還是味道都各有特色。

當然,山西四大名面拉面,挑尖,刀撥面,刀小面,都是人們所欣賞的。其中,挑尖的普及率最高,尤其是晉中平川,幾乎每個農婦都能單手挑尖。雜面可以挑粗細長短壹致的;白面挑尖可長可短,可粗可細。厚的是空心軟的,薄的是光滑滑的。在拉面中,農婦以“小拉面”著稱,可以畫成寬窄、圓扁、粗細甚至三角形等各種形狀。就是這樣壹個單壹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舊社會),在勤勞智慧的農婦手裏變得如此多姿多彩!單調乏味的家務勞動通過煮、蒸、煎、烤的方式變得詩意美好!

(2)老陳醋出名。

眾所周知,山西民間的飯菜中大量使用醋。山西的水是堿性的,醋有助於消化雜糧如燕麥粉、高粱、玉米、土豆等高熱易消化的食物。山西人被稱為“老酰基”,山西人的面條、包子、餃子、餡餅、炒菜(大多)都離不開醋。不然做出來的飯不香。壹些山區居民有用酸湯代替酸菜的習慣。以前山西山區的人窮,吃不起醋,只能用酸湯做飯。山西人要做醋,醋鍋鹽不離桌。

在山西廣大的農村,幾乎家家都有壹套制醋的經驗,院子裏有壹兩個制醋的大桶。高粱醋是平川地區釀造的,米醋、棗醋、柿子醋、沙棘醋是山區居民釀造的,各有各的獨特風味。醋用於調和膳食或烹飪菜肴,營養價值高,並有壹定的治療作用。山西各地幾乎都有自己著名的醋,其中以“山西老陳醋”的味道最好,堪稱好調料。

(3)喜歡吃辣除了鹽和醋,當地居民對辣的需求也很可觀。壹直以來,人們都把大蔥、韭菜、辣椒、大蒜、辣椒甚至生姜視為必不可少的配菜和烹飪調味品。富裕家庭將白蒜和青椒腌制成鹹菜佐餐,居民稱之為“精品鹹菜”。這也是親朋好友的美味。中國中北部的居民有直接用大蔥和大蒜吃飯的習慣。更常見的是把辣椒切碎,用鹽和醋拌著吃。有些地方甚至每頓飯都離不開辣椒面,辣椒面是用鹽拌著做配菜的。

吃辣在山西南部很普遍,平遙、介休、靈石、汾陽等地居民在晉中地區。山西的麻辣食品中,質量最好的有晉城巴公大蔥、應縣小石口蒜、代縣花椒、河津、臨汾韭菜、平順、蔚縣花椒等。生姜壹般都是外地進口的,民間的需求量也相當大。山西盛產花椒。五臺的大紅袍花椒因為顏色紅,味道重,很受歡迎。花椒籽可以榨油,花椒葉可以當蔬菜吃。辣椒既可以調味,也可以食用。腌制混合,腌制鹹辣椒,曬幹後搗碎,油炸,可以開胃健脾。烤磨面是運城人吃水煮饅頭最好的調料。代縣辣椒以其油、肉肥、味辣而聞名於中國。山西大蔥、紫蒜好吃,花椒、茴香也是不可或缺的調味食品。

(4)好酒

對不起,餐館在哪裏?牧童指著杏花村。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已有1000多年的釀造歷史。它以其晶瑩剔透的色澤、純正綿長的香味、鮮美的口感,被譽為“仙酒”、“玉液”、“瓊漿”,成為山西人的驕傲。還有“藍羞薦君,竹酒香”的竹葉;“香萬裏醉半山”的長治魯酒;“六曲香”的祁縣六曲香酒;被譽為“千裏之外”的周浦桑葚酒,香氣四溢;回味悠長的忻州特曲酒;汾酒香酒“醉秋雁去汾潭”;息縣玉屏酒,能祛風、強身、益智;有無數的元曲菖蒲酒安神、解毒、提神、明目。

山西的飲食習慣

(1)日常飲食習慣

山西大部分地區壹日三餐,有些地方像陽城壹天五六頓飯。冬季休閑日短的季節,壹般改為兩餐,稱為“壹上午”。人們稱壹頓飯為壹頓飯。早餐稱為“早餐”,午餐稱為“午餐”和“午餐”,晚餐稱為“夜餐”。壹般做重體力活時,在兩餐之間稱為“用餅做壹餐”,老百姓也稱之為“動吃”。晉中的早餐大多是玉米面粥,俗稱“煮疙瘩”,配小菜;在山西東南部,早餐多吃小米稠飯和涼菜絲。午餐很豐富,吃的是面條、蛋糕、饅頭,外加土豆、粉條、燉白菜、鹹菜。晚餐也準備了湯類的雜鍋飯,米面之類的,但是不要註意多吃。晉南的開水是辣椒,也是很好吃的飯。

春夏寒冷季節,陜北人吃飯時總喜歡盤腿坐在熱炕上。家庭主婦坐在鍋裏給男人和孩子做好飯,剩下的自己隨便挑著吃。俗話說:“人在前面,飯在後面。”吃完壹碗飯,如果筷子橫放在碗裏,說明妳吃飽了。如果筷子放在旁邊或拿在手裏,妳就沒有吃飽。有些農村在夏秋暖季有站街吃飯的習慣。家家戶戶森壹弘碗飯走出院門,或站在門口蹲著,或走到街上磨盤上、大樹下吃,邊吃邊聊,奇聞趣事、笑料此起彼伏。比如農民在忙著收割脫粒的時候,往往有背著黑陶飯鍋往地裏送米的習慣。如果不能遠距離送飯,可以帶些幹糧、幹菜暫時充饑,這叫“抗饑”。

(2)禮儀交流

山西人平時吃飯很節儉,但有客人來了,會盡最大努力熱情招待。餐桌上多設飯菜,客人坐在座位上,主人會陪同。壹般都要給客人新的碗和筷子,飯前多喝點酒會增添情趣。上菜的窮人是兩涼壹熱,四涼壹熱,四涼四熱;有錢人吃火鍋66,88,10座,10座。

主人暖酒後,雙手捧壺為客人斟酒,稱為“七餐八飲茶”。客人要舉杯表示感謝:“我自己來,我自己來,妳先走。”主人舉杯祝酒,客人們抿了壹口以示禮貌。席間,主持人頻頻指指點點,變換菜品位置,熱情勸餐。客人要註意吃壹口菜,放壹次筷子。如果他們繼續大吃大喝,會被視為“沒風水”、“沒禮貌沒教養”。喝完酒再吃東西。以前中餐都是白饅頭,餃子,油餅。饅頭盛在盤子裏,放在客人面前。吃完後,客人把筷子放在碗上,微微向前推,表示已經吃飽了。飯後以茶相待。走親訪友壹定要有自制的白包子等食物,避免走偶數。主人不留,走的時候會把自己的食物或者土特產還回去。對於婚喪嫁娶,吃法更有講究。

壹般的酒席分為主席,姑姑家的親戚,姑姑姑父作為客人,晚宴要等客人到齊才能上桌。酒壺、小把手、筷子要放在別人之前。坐在右邊,按照長輩的順序。舊時方桌三面坐,留壹面不歡而滿。比如婚禮、喬遷、生子、開店、慶祝、過生日、團聚、辦酒席等。以前,老人們習慣於輕柔優雅地握拳,如歌唱、謳歌般優美簡單。酒到高潮時,主人依次與每壹位客人飲酒,稱為“玩通關”。請人吃飯要提前貼,或者口頭邀請到家裏。俗稱“安仁”,飯前要邀請特殊客人見面。大多數農民應該在婚宴後給鄰居分發食物,以增進友誼。

山西飲食文化積澱

山西獨特的食物和飲食習慣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壹,自春秋戰國以來,山西北部和中部就成為中原地區人民和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之壹。由於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山西聚集了各種風俗,山西的飲食習俗也變得復雜多樣,紛繁復雜。同時,由於地理、氣候、民族等原因,山西人吃五谷雜糧已成慣例。小米、玉米、蕎面、豆面、高粱面、蓧麥面,多種面食結構讓山西人的食物構成非常豐富多彩。這些數不勝數的食物構成,從制作方法、品種、造型、工藝、烹飪過程,都成為壹種傳播在山西各行各業、各個角落的飲食文化。形成了山西獨特的面食文化、晉菜文化等。,歷史悠久,經久不衰,流傳至今。

獨特的飲食文化既體現了山西的地域風情,也展現了山西淳樸的民風。面食、陳醋、酒是山西人熱愛生活、歡迎客人的表現。山西獨特的飲食不僅受到當地人的喜愛,也受到全國人民的稱贊,尤其是面食。2007年4月,中國烹飪協會在北京舉行授牌儀式,正式授予山西“中國面食之鄉”稱號,“中國面食之鄉”的授牌明確了山西面食的起源、代表性和獨特性。

山西面食文化充滿了山西濃郁的鄉土情懷和深厚的文化魅力。它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山西特色小吃

灌腸、疤餅、碗盤、蕎面、豆腐腦、孝義火、壽陽豆腐幹等。

山西特色面條

刀削面、挑尖、抹面、拉片、漏河、釣魚、貓耳朵、蓧面、腦漿、摸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