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請問唐朝有多少個皇帝?順序?

請問唐朝有多少個皇帝?順序?

1.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唐武德元年(高句麗嬰陽王二十九年,隋天壽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義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麗榮留王九年,高昌延壽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麗榮留王九年,高昌延壽三年,626年)至唐貞觀二十三年(高句麗寶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貞觀二十三年(高句麗寶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聖昭孝皇帝李顯,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聖元年(蒙世宗十壹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壹年,684年)至唐載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則天皇後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聖昭孝皇帝李顯復辟,唐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龍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煬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復辟,唐景雲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譙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復元年(唐景雲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寶十五載(蒙贊普鐘五年,渤海大興二十年,燕聖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載(蒙贊普鐘五年,渤海大興二十年,燕聖武元年,756年)至唐寶應元年(蒙贊普鐘十壹年,渤海大興二十六年,燕顯聖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孫,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贊普鐘十年,渤海大興二十五年,燕顯聖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肅宗長子,唐寶應元年(蒙贊普鐘十壹年,渤海大興二十六年,燕顯聖二年,762年)至唐大歷十四年(蒙長壽十壹年,渤海寶歷六年,779年)在位;

13.廣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孫,唐□□元年(唐寶應二年,蒙贊普鐘十二年,渤海大興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適,代宗長子,唐大歷十四年(蒙長壽十壹年,渤海寶歷六年,779年)至唐貞元二十壹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順宗至德大聖大安孝丘帝李誦,德宗長子,唐貞元二十壹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在位;

16.憲宗聖神章武孝皇帝李純,順宗長子,唐永貞元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彜泰五年,蒙全義五年,渤海建興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李恒,憲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彜泰五年,蒙全義五年,渤海建興二年,820年)至唐長慶四年(吐蕃彜泰十年,蒙大豐元年,渤海建興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李湛,穆宗長子,唐長慶四年(吐蕃彜泰十年,蒙大豐元年,渤海建興七年,824年)至唐寶歷二年(吐蕃彜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在位;

19.絳王李悟,憲宗第六子,唐寶歷二年(吐蕃彜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寶歷二年(吐蕃彜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至唐開成五年(吐蕃彜泰二十六年,蒙天啟元年,渤海鹹和十壹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開成五年(吐蕃彜泰二十六年,蒙天啟元年,渤海鹹和十壹年,840年)至唐會昌六年(蒙天啟七年,渤海鹹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李忱,憲宗第十三子,唐會昌六年(蒙天啟七年,渤海鹹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啟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長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啟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鹹通十四年(禮建極十五年,渤海寬明三年,873)在位;

24.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鹹通十四年(禮建極十五年,渤海寬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寬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煴,肅宗五世孫,唐建貞元年(唐光啟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寬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李曄,懿宗第七子,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寬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長和安國二年,渤海慶成八年,900年)在位;

27.德王李裕,昭宗長子,唐光化三年(長和安國二年,渤海慶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李曄復辟,唐光化四年(長和安國三年,渤海慶成九年,901年)至唐天佑元年(長和安國六年,渤海慶成十二年,904年)在位;

28.哀皇帝李柷,昭宗第九子,唐天佑元年(長和安國六年,渤海慶成十二年,904年)至唐天佑四年(長和安國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復七年,晉天復七年,西漢金山天復七年,契丹太祖元年,907年)在位。

武則天前後經歷了4個皇帝

楊貴妃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

回答者:墨爾根代青 - 助理 三級 5-13 12:44

武則天(武曌)先是唐太宗- 李世民的的嬪妃,民死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早就看上她了,所以沒有送到感業寺當尼姑反而又當了兒子的嬪妃,至於怎麽當上皇後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親手掐死自己女兒嫁禍給本來皇後,而後自己就當上了.再往後就是高宗病逝後,太子李顯繼位,即中宗。武則天不滿意就以自己的皇太後身份給李顯廢了改立自己兒子李旦為帝,即睿宗。規定睿宗不許幹預朝政,壹切由她作主。後來幹脆自己稱帝,還改了國號為周.

要是這麽算起來她應該經理了4個皇帝兩個算是自己的"老公",兩個算是自己的"兒子".

至於楊貴妃是唐明皇李隆基的妃子

唐高.宗李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周·武曌

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適 (kuo四聲)

順宗·李誦

憲宗·李純

穆宗·李恒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chen二聲)

懿宗·李漼 (cui三聲)

僖(xi壹聲)宗.李儇( xuan壹聲)

昭宗·李曄

哀帝·李拀 chu四聲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 618年~690年,705年~907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貞觀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顯慶 656年~661年

龍朔 661年~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乾封 666年~668年

總章 668年~670年

鹹亨 670年~674年

上元 674年~676年

儀鳳 676年~679年

調露 679年~680年

永隆 680年~681年

開耀 681年~682年

永淳 682年~683年

弘道 683年

中宗

(為武後所廢)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聖 684年

睿宗

(為武後所廢)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武周(690年~705年)

則天順聖皇後/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載初 690年

中宗

(重新即位)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見684年,)

705年~710年

神龍 705年~707年

景龍 707年~710年

睿宗

(重新即位)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見684年,)

710年~712年

景雲 710年~711年

太極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開元 713年~741年

天寶 742年~756年

肅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寶應 762年~763年

廣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歷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聖文皇帝 李適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興元 784年

貞元 785年~805年

順宗 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李誦 805年

永貞 805年

憲宗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李純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年~824年

長慶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湣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寶歷 824年~826年

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寶歷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開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會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鹹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鹹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廣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啟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 李曄 888年~904年

龍紀 889年

大順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寧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復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昭宣 光烈孝皇帝 李祝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武則天自立了周這個國號

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峰的唐朝,***有二十壹個皇帝,這二十壹位皇帝***建有二十座皇陵(武則天與高宗合葬乾陵),因唐代建都於關中地區,所以有唐壹代,除了最後兩位皇帝,昭宗李曄建和陵於河南洛陽,哀帝李杞建溫陵在山東菏澤外,其余都十八座皇陵都在陜西鹹陽的二道原阪的漫漫黃土是,這十八座帝陵號稱“關中十八陵”。

唐代葬制不象漢代,皇後不單獨起陵,與皇帝***葬壹個墓穴當中。而帝陵以皇室成員、功臣等人的墓陪葬。唐陵還有壹個與漢代皇陵來不同之處在於,唐陵的起陵形式有兩種,壹種形式是繼承秦漢以來封土為陵的形式,在墳丘上覆蓋大量的黃土,形成壹定規模的人造山,以標明此為某位皇帝的陵園。唐代的皇陵采用這種形式的有:高祖的獻陵、德完的祟陵、武宗的端陵。另壹種則是沿用魏晉南北朝以來,穿鑿山峰,在山的中部開辟墓室,以山為陵的形式。唐陵采用這種方式的有:太宗的昭陵,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中宗的定陵,睿宗的橋陵、玄宗的泰陵、肅宗的建陵、代宗的元陵、順宗的豐陵、憲宗的景陵、穆宗的光陵、敬宗的莊陵,文宗的章陵、宣宗的貞陵、懿宗的簡陵、僖宗的靖陵。

基本情況:

陵名 陵主 陪葬人數

昭陵 太宗以文德長孫皇後附葬 嬪妃、皇子、公主、及功臣壹百六十七人

乾陵 武則天與高宗合葬 十七人

定陵 中宗 十五人

橋陵 睿宗以肅明劉皇後,昭成竇皇後附葬 八人(皇子四人,公主三人,功臣壹人)

泰陵 玄宗以貞順武皇後附葬 高力士壹人

建陵 肅宗 以郭子儀、李懷讓等二人(現已無考)

元陵 代宗 史無記載

祟陵 德宗 四十三人

豐陵 順宗 莊憲王皇後

景陵 憲宗 兩位皇後、壹位妃子及壹位太子

光陵 穆宗 五十人(有皇後二人)

莊陵 敬宗 皇子壹人

章陵 文宗 貴妃壹人

端陵 武宗 妃壹人

貞陵 宣宗 史書無記

簡陵 懿宗 史書無記

靖陵 僖宗 史書無記

和陵 昭宗,李杞建在外 河南洛陽

溫陵 哀帝 山東菏澤

唐代的陵寢制度,陵園分上宮和下宮,上宮為獻殿,建築在陵園圍墻南門以內,正對山陵,是上陵和舉得祭祀儀式的場所;下宮為寢宮,為供奉墓主靈魂起居的地方,位置在距陵2.5公裏南偏西處。山陵的墓室,坐南向北,墓道通向墓室正中。地面建築有內城和外城。內城是帝王的陵墓圍墻,也叫神墻,,四角各開壹角樓,開四門,南曰朱雀,北曰玄武,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四門各有石獅壹對。朱雀門是陵園的正門.有神道直達三公果以外,兩邊排列高大的石翁仲(就是石人)十對(東文西武),石馬五對,米雀—對,飛馬壹對,華表壹對(以上部分組成了俗稱的石像生)。在玄武門北有立馬六對,號曰“六龍”、象征帝王的的內廄。

唐諸陵在五代時除乾陵以處都被後梁節度使溫韜所盜,諸多陪葬墓也多被盜。

楊貴妃

(719~756)

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壹,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唐高.宗李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周·武曌

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適 (kuo四聲)

順宗·李誦

憲宗·李純

穆宗·李恒

敬宗·李湛

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忱(chen二聲)

懿宗·李漼 (cui三聲)

僖(xi壹聲)宗.李儇( xuan壹聲)

昭宗·李曄

哀帝·李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