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蘭溪有哪些名人

蘭溪有哪些名人

舒元輿

舒元輿(?-835)字升遠,今建設鄉(土+見)坦人。少聰穎,唐元和年間中進士。先任(雩+阝)縣(今陜西戶縣)縣尉,以幹練知名。宰相裴度用為興元書記,所作文采燦然,頗得時人稱許。升監察禦史,轉任刑部員外郎。元輿自負高才,銳於進取,有誌革除弊政。大和五年(831)上書自薦,文宗李昂頗為嘉許,但宰相李宗閔以為浮躁不可用,改任著作郎,再遷左司郎中。不久,李昂錄囚,因元輿奏辨明審,升任禦史中丞兼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宗時,宦官仇士良集團專權。大和九年十壹月,宰相李訓、王涯、舒元輿及節度使鄭註以左金吾衛石榴村上有甘露,欲誘仇等觀看時,伏兵起而誅除。事敗,李、王、舒、鄭均被殺,史稱“甘露之變”。無輿擅長文學。所作《牡丹賦》,深為李昂稱賞。雖急於事功,但尊敬舊臣,無爭寵之意。如裴度貶官,元輿為相後,復以斐為中書令。大中八年(854)詔雪,次年歸葬於白露山麓。

貫休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太平鄉登高裏人。7歲在和安寺出家為僧。天資聰敏,日誦《法華經》千字,過目不忘。精修之余喜愛吟詠,16歲已有詩名。其後往洪州(今南昌)等地求師及講學。60多歲至杭州,作《獻錢尚父》詩呈吳越王錢鏐。詩雲:“貴逼身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滿堂花醉三千客,壹劍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天秋。東南永作擎天柱,誰羨當年萬戶侯。”鏐見詩大喜,因有統壹海內之意,傳語命改《十四州》為“四十州”,方許相見。貫休答道:“州亦難添,詩亦難改,閑雲野鶴,何天不可飛!”於是收拾衣缽,拂袖而去。先至富陽申屠山小住,再經江西、湖南至荊州(今江陵)。因與節度使成訥不愜,被流放黔中。天復三年(903)入四川,作《陳獻蜀皇帝》詩,自稱“壹瓶壹缽而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蜀主王建甚悅,稱為得得和尚,賜號禪月大師,並建龍華道場以待之。蜀永平二年(912)病卒,葬成都北門外。

貫休形體矮胖,落拓不拘小節,又好俳謔。著有《禪月集》壹卷,《西嶽集》三十卷。其詩多勸善懲惡,指斥弊政。如《酷吏祠》雲:“霰雨(氵+爵)(氵+爵),風吼如(屬+斤)。有叟有叟,暮投我宿。籲嘆自語,雲太守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吳姬唱壹曲,等閑破紅束。韓娥唱壹曲,錦鍛鮮照屋。寧知壹曲兩曲歌,曾使千人萬人哭?不惟哭,亦白其頭饑其族!所以祥風不來,和氣不復。蝗乎(上賊+下蟲)乎?東西南北。”又擅書畫,草書尤佳,人稱姜體。畫有十六羅漢圖傳世。

梅執禮

梅執禮(1079-1127),字和勝,梅街頭村(當時屬浦江縣)人。宋崇寧五年(1106)中進士,有人於宰相前介紹他的才能,並勸他親自謁見宰相,以謀進取。執禮答道:“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不肯聽從,歷任鴻臚丞、比部員外郎,擢中書舍人、給事中,遷禮部侍郎。因譏諷宰相王黻奢侈宴樂,出知蘄州,又被撤職。欽宗接任,徒知鎮江府,召還為翰林學士。未至京,於途中升吏部尚書,旋改戶部尚書。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東京,執禮勸欽宗親征,不從。翌年京都失守,徽、欽二帝被擄,執禮與宗室及諸將吳革等,謀集兵夜襲金營,迎二帝歸,為奸人範瓊所泄,未成。金兵以二帝為質,勒索金帛數以百萬計。執禮與陳知質、程振等不忍京都塗炭,力陳民力已困,而宦官挾宿怨密告金帥,稱城中富有,所取未百分之壹。金帥怒,呼執禮等責之。執禮對道:“天子蒙塵,臣民皆願致死,雖肝腦不計,於金繒何有哉?顧比號枵空,無以塞命耳。”金帥益怒,執禮猶堅拒強敵無饜之欲,於是被撾殺,時靖康二年。

範浚

範浚字茂明(1102-1150),香溪人,人稱香溪先生。浚出自宦門而不喜榮利,刻苦讀書,諸子百家無所不通。祖鍔、父筠、兄弟溶、渭、滸、浩、洵、(氵+徵)皆中進士,浚獨隱居不仕,於保惠寺講學授徒,屋室簡陋而怡然自樂。南宋紹興間,以賢良方正數薦於朝,因秦檜當權,堅辭不出。但以《策略》25篇,詳論富國強兵禦金之道,與經國要務,供朝廷采擇施行。浚精於理學,講究存心養性。朱熹兩次至其家拜訪,皆不遇。紹興二十年(1150)卒,年49歲,朱熹又親臨吊唁。香溪範氏宗祠有楹聯雲:“朱子三訪地;朝廷七聘家。”即記其事跡。著有《香溪文集》22卷。

作者: 元佑讜人 2006-9-26 13:18 回復此發言

--------------------------------------------------------------------------------

2 蘭溪名人

範鍾

範鍾(?-1248),字仲和,純孝鄉清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進士。歷官武學博士,太平州通判、知徽州,累遷刑部郎官,尚書右郎官兼崇政殿說書。朝見時,寧宗說:“仁宗時甚多事。”鍾對道:“仁宗始雖多事,乃以憂勤致治。徽宗始雖無事,余患至於今日。”寧宗甚喜,又遷秘書少監、兵部侍郎兼給事中、權兵部尚書兼侍讀。嘉熙四年(1240)授參知政事。淳佑五年(1245),特拜左丞相兼樞密使。明年辭官歸裏。鍾為官多年,雖無赫赫功勛,而清德雅量,惜重名節。雖位極人臣,廉潔奉公,未在家鄉建造私宅。淳佑八年歿於金華旅邸,時稱“無地起樓臺宰相”。贈少師,謚文肅。

金履祥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號次農,芝堰鄉桐山後金人。少時即抱經世誌,學於金華何基、王柏。凡天文、地理、禮樂、圖乘、兵謀之書無不通曉。尤精經史,主張學以致用。因奸佞當權,絕意仕進,但仍憂心國事。元兵攻襄樊,上書進牽制搗虛之策。主張用重兵由海道直趨河北,襄樊之危將不戰而解。並詳敘海運所經遠近難易,翔實可據,惜朝廷未能采用。德佑初年,征為迪功郎、史館編校,辭不就。宋亡,隱居仁山下,著書講學,教育後進,諄諄不倦。學者稱為仁山先生,與何基、王柏、呂東萊齊名,為浙東學派中堅。元大德七年(1303)卒。著有《尚書表註》、《大學疏義》、《通鑒前編》等書,皆有獨到見解。清雍正二年(1724)詔從祀孔廟。

柳貫

柳貫(1270-1342),字道傳,橫溪鎮柳村(當時為浦江縣通化鄉烏蜀山)人。入元,歷任國子監助教、太常博士、翰林院待制兼國史院編修。曾就學於金履祥,凡六經、兵刑、律歷、數術、方技諸書無所不通,文學尤為世所稱。所作散文長於議論,詩善寫景物變化。與黃溍、虞集、揭徯斯齊名,號稱“儒林四傑”。至正二年(1342)卒。著有《柳待制文集》、《近思錄廣輯》、《字系》、《烏蜀山房類稿》等書。

貫端莊凝重,廉正不阿。幼年即不茍取,某日隨父逛廟,拾得價值萬緡珠寶,候主失尋找,原物歸還。作地方官治獄明察公平,為京官正直敢言。生平以獎進人才為已任,人有壹善,諄諄稱譽,唯恐不聞。門生宋濂稱其“負魂雄絕特之才,蓄峻大剛方之德,發而為文則沈雄而雅勁,見於行則端重而遂直。怠色不形於面,媚古不出於口。所學以聖賢為師而不戾俗以為異,所至以教化為重而不阿近以為同。”品行文章皆為世所推崇。

吳師道

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家城內隆禮坊(今解放路)。聰敏善記誦,詩文清麗。元至治元年(1321)中進士,任宣平錄事,代知縣。遇大旱,師道動員富戶輸捐購米三千七百石,平價出售。又用官儲及贓罰錢銀三萬八千四百余錠賑濟災民,使30萬人免於饑餓,百姓頌德。至元初年,遷池州,建德縣尹,旋召為國子助教,升博士。教誨不倦,人以為得師。再遷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生平以道學自任,晚年益精於學,剖析精嚴。曾采蘭溪歷代人物言行可為後世取法者,撰《敬鄉錄》。又采金華壹郡人物言行撰《敬鄉後錄》。尚著有《易詩書雜說》、《戰國策校註》、《蘭溪山房類稿》等書。至正四年(1344)卒於家,終年62歲。次子吳沈,字浚仲,明洪武十五年(1382)官東閣大學士。

吳履

吳履(?-?),字德基,明初紫巖鄉人。通《春秋》,善書法,尤工行草。朱元璋部李文忠定婺州,聘為本郡學正。洪武初,任江西南康縣丞。南康民性強悍,頗輕之,履摘發奸伏,吏民皆懾服。時有王、羅二姓械鬥,牽連千余人。履諭以禍福,化解宿怨,兩姓皆甚感激,謂“吳公活我”。縣令周某下鄉巡視,受鄉有辱罵,欲捕之而其人逃逸。周怒甚,將其鄰人全部拘禁。履閱案卷審明情由,即將所拘鄰人釋放。當地風俗多巫祀,以蛇為神。履下令禁止,召巫責之,又沈神像於江中。在南康6年,深得百姓愛戴。調任湖南安化知縣。其他鄰近三苗,有萬夫長易俊者據險自守,江陰侯吳良將發兵征討,召履商議。履以為易俊據險原為保命,並非謀反,以招安為上策。履於親往易俊家招之,俊果應命而至,得免幹戈之苦。於是升山東濰州知州。山東俗以牛羊代秋稅,且須遠驅至陜西交納,途中多病患死亡,鄉民多因此破產。履改牛羊為糧食,濰民稱便。在任2年,奉詔回京。乞歸,病歿於家。

作者: 元佑讜人 2006-9-26 13:18 回復此發言

--------------------------------------------------------------------------------

3 蘭溪名人

姜璉

姜璉(1427-1482),字遷器,紫巖鄉人。明天順四年(1460)進士,授山東寧海知州。在任興利均役,除莠安良,儲糧備荒,荒年發賑救濟,不取其償。又建廟學、社學,選俊秀者800多教之讀書。更定婚姻喪葬之禮,風俗從而大善。升贛州知府,在任七年,重視教育,常集諸生親自講課。調永平知府。永平地近遼沈,兵部倚重其才略,命兼治軍旅,凡在境軍隊皆聽其節制。時璉已患病,猶乘輿巡視。又增選義勇數千人,教習武藝,戒備不懈。成化十八年(1482)卒於官,終年56歲。

璉居官清正廉明,在寧海任內,曾手書吳隱之《貧泉》詩自勉。知贛州時又書“戒得”二字為齋額。每至任所,即大書“治官事如家事,以民心為已心”十二字於句堂,故所歷州郡皆有政績,稱良吏。治學但求通大義,不孜孜章句。著有《凝香稿》、《論喪禮書》、《詠史詩》等書。

章懋

章懋(1436-1522),字德懋,號暗然翁,女埠鎮渡瀆村人。幼穎異,成化二年(1466)會試第壹,授翰林院編修。憲宗朱見深於元宵大張燈彩煙火,命詞臣撰詩進奉。懋與同官王仲昭、檢討莊昶諫雲:“今川東未靖,遼左多虞、江西、湖廣赤地千裏,百姓嗷嗷,張口待哺……優乞將煙火停止,移此視聽從明目達聰,省此資財以賑饑恤困,則宋祲可銷,太平可致。”朱見深惡懋等之言逆意,杖之闕下。修撰羅倫先以言事被黜,時人乃合稱懋等四人為“翰林四諫”。懋貶臨武知縣,未行,改南京大理寺評事,遷福建僉事。成化十二年(1476)辭官歸裏,於楓木山讀書講學,四方學士仰慕其風範,稱楓山先生。弘治十四年(1501)起為南京國子監祭酒,士人皆以為得師。既而見劉瑾專權,恣意為惡,又辭歸。正德五年(1510)征為南京太常寺卿,明年又征為南京禮部侍郎,皆力辭不就。嘉靖元年(1522)即家進南京禮部尚書,旋卒。贈太子太保,謚文懿。

懋難進易退,襟懷坦蕩,器度宏恢,生活儉樸,道德文章為世所惟重。明代蘭溪文風最甚,懋實為先導。生三子,皆在家務農。知縣至其家,諸子釋鋤接待,知縣驚詫不知為貴公子。所纂《蘭溪縣誌》,為蘭溪現存最早方誌。侄拯,字以道,幼從懋學,累官至工部尚書。

黃傅

黃傅(1452-1492),字夢弼,因家居白露山麓,自號白露山人。天資聰敏,在章懋門下就學時,備受贊許器重。懋嘗感嘆:“吾婺有三大擔,自東萊(呂祖謙)、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後,道學無人擔;自宗簡(澤)、潘默成(良貴)後,功名無人擔;自吳(師道)、黃(溍)、柳(貫)、宋(濂)後,文章無人擔”,殷切期望傅能繼承比三大擔。傅於明弘治三年(1490)中進士,授江陰令,遷貴州道監察禦史。廉潔奉公,剛直不阿,精究法治,興利除弊,扶賢良,抑豪強,權貴憚其風,相戒斂避。弘治五年,因病卒於家,時有既奇其才又惜其不壽。傅傅學強記,經史百家皆能鉤引貫穿。為文雍容宏麗,有長江大河壹瀉千裏之勢。著有《江陰縣誌》、《白露山八集》。

陸震

陸震(1464-1519),字汝亨,號鶴山。明代純孝鄉人。及長,受業於章懋,以學業呂行兼優知名。正德三年(1508)成進士,任泰和知縣。時劉瑾專權,其黨羽誣泰和民欠鹽稅,借端苛斂,震不避風險,於上官前極力爭辯得免。又增築學舍,建倉儲谷。官兵擾民,震請於總督,準由縣供應糧秣,不許官兵私自勒索,民甚感德。離任後,為立生祠。調京任兵部主事,疏諫武宗北遊,被嚴譴,得大臣營救獲免,而剛直不改。升武選員外郎。正德十三年(1518)江彬誑武宗朱厚照南巡,內外洶洶,變且莫測。震雲:“事急矣,既不能去,又不能言,何以官為?”於是與同官黃鞏力諫南巡,請斬江彬以謝天下,語甚激烈。朱厚照大怒,下震於獄,三被刑杖,創甚,作書與諸子雲:“吾雖死,汝等當勉為忠孝。吾筆亂,神不亂也。”於家事無壹言,遂卒。

唐龍

唐龍(1477-1546),字虞佐,號漁石,城中北隅人。少時受業於章懋。明正德三年(1508)中進士,授剡城知縣。升陜西提學副使、山西按察使、太仆卿。嘉靖七年(1508)中進士,改官右僉都禦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諸府。在任奏準免征準西官馬種牛,壽州正陽關榷稅,通、泰二州虛田租及漕卒船料,民甚感恩。遷左副都禦史、吏部左侍郎,攝銓人事。十壹年陜西大饑;延綏邊境告警。以龍為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兼理賑務。龍邊救荒邊禦敵,措施皆得宜,召還為刑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轉吏部尚書。二十五年卒。次子汝楫於二十九年殿試第壹,狀元及第。

作者: 元佑讜人 2006-9-26 13:18 回復此發言

--------------------------------------------------------------------------------

4 蘭溪名人

趙誌臯

趙誌臯(1521-1601),字汝邁,號(氵+縠)陽,家城中南隅。明隆慶二年(1568)進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編修。萬歷初年遷侍讀,因忤宰相張居正,出為廣東副使。居正歿,歷任國子監祭酒,吏部左侍郎。十九年(1591)進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二年後為首相,年已70余。誌臯秉政,穩重得大體,臨下寬和,臣僚獲得罪者,多盡力解救。好吟詠,平易近人,與親友交談不涉朝政。因病求退,疏80余上,神宗皆勉留。二十九年(1601)卒於官,終年81歲,謚文懿。

徐用檢

徐用檢(1529-1611),字克賢,號魯源。明嘉靖四十壹年(1562)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條陳《恤囚議》。出補山東按察副使,專抑豪強。遷江西參議,擢陜西督學,精力課校,好賢重才,得士尤盛。再調蘇松參政,適有吳江災民喧擁軍門,巡撫欲論罪,徐請從寬不究。累升至廣東按察使。其時粵人往邏羅、占城等國航海經商者多至萬人,常與內地奸徒勾結生事,徐設法防止,其患漸息。又遷河南布政使,興學濟貧,疏剔累年積弊,後以太常卿致仕,萬歷三十九年(1611)卒,年84歲。

徐為官30余年,行跡半天下,而清操始終不易,生平致力理學,曾三赴婺州崇正書院,兩赴新安霞源講學。講朝日手壹編,寢食不釋。病劇猶與子侄輩娓娓論學。著有《婺州新安記》、《會友聲編》、《已亥二錄》、《五經辨疑》、《劍虔錄》等,又匯錄薛瑄、陳獻章、王守仁三家語錄,分類編纂成《三儒類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