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簡單也有寓意的課外文言文

簡單也有寓意的課外文言文

1. 有沒有較簡單的文言文,課外的

齊有病忘者,行則忘止,臥則忘起。其妻患之,謂曰:“聞艾子滑稽多智,能愈膏肓之疾,盍往師之?”其人曰:“善。”於是乘馬挾弓矢而行。未壹舍,內逼,下馬而便焉。矢植於土,馬系於樹。便訖,左顧而睹其矢,曰:“危乎,流矢奚自?幾乎中我!”右顧而睹其馬,喜曰:“雖受虛驚,亦得壹馬。”引轡將旋,忽自踐其所遺糞,頓足曰:“腳踏犬糞,汙吾履矣,惜哉!”鞭馬反向歸路而行。須臾抵家,徘徊門外曰:“此何人居?豈艾夫子所寓耶?”其妻適見之,知其又忘也,罵之。其人悵然曰:“娘子素非相識,何故出語傷人? ”

(明 陸灼《艾子後語》)

2. 求壹個簡單點的初中課外文言文

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鍛黃金之鉤,錯①以銀碧,垂翡翠之綸②,其持竿處位即是③,然其得魚不幾矣。故曰:“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

(節選自《太平禦覽》)

註①錯:鑲嵌。②綸(lún):釣魚繩。③是:正確。

1.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與其他三項不同的壹項是( )

A.以桂為餌 B.皆以美於徐公

C.錯以銀碧 D.醒能述以文者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其持竿處位即是,然其得魚不幾矣。

(2)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

3.讀了這則寓言,妳受到什麽啟發?

譯文:魯國有個人喜歡講排場。釣魚是他的壹大嗜好。他用黃金做成魚鉤,上面還鑲嵌著雪亮的銀絲和碧綠的寶石作為裝飾;他用翡翠鳥的羽毛撚成細線,用噴香的桂木作為魚餌。他的釣魚竿是最高級的,他釣魚時選擇的位置和擺出的姿勢都很講究,但是釣到的魚卻寥寥無幾。 做事情要講究實效。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1. 答案:B

2. 答案:略

3.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講究實效。

3. 寓言故事(文言文)寓言故事,要簡短的,有寓意的,不要《畫蛇添足

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ǜ)鍥(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寓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地點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兩小兒辯日原文: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1),問其故(2).壹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14)!” 寓意:1.片面看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要從更多的角度看事物.2.再大的學問家,也有不懂的事情.3.不能不懂裝懂,要實事求是.。

4. 找三篇簡單的文言文

(1)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線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的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解釋: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壹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書。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麽這樣,他說:“我希望能把妳家的書通讀壹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解說《詩經》,當時的人為他編了順口溜說:“誰也別說《詩經》了,匡鼎他來了。匡鼎說的《詩經》,能使人開懷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人們對他既敬畏又欽佩,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匡衡的老鄉中有個講解《詩經》的人,匡衡去找他辨難,考證有疑問爭議之處。結果這個人對匡衡的學識大為嘆服,倒穿著鞋就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請您再談談前面的觀點”那個人說:“我實在沒有可說的了。”於是這個人就走了,再也沒有回來說《詩經》了。

(2)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壹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於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解釋:宋代河中府有壹座浮橋,用八頭鐵鑄的牛來固定著它,壹頭鐵牛將近幾萬斤重。宋英宗治平年間,洪水暴漲把浮橋沖斷,牽動鐵牛沈沒到河底,廣泛征集能夠打撈出鐵牛的人。真定有個名叫懷丙的和尚,用兩只大船填滿土石使船沈入水底,把鐵牛用繩子綁在兩只大船之間的橫木上,借助水的浮力將鐵牛吊起,慢慢地去掉船上的土石,船浮出水面,鐵牛被打撈出來。轉運使張燾把這件事匯報給朝廷,皇上賜給懷丙和尚壹件紫衣。

(3)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解釋: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離開了。他路過壹條小溪,遇見壹位老婦人,正在那裏磨壹根鐵棒,李白感到奇怪,於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幹什麽。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婦人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明白了她的意思,於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壹塊武氏巖。

查了好久!

5. 求10篇課外文言文

1、原文 雖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

雖④有至道⑤,弗學,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⑦。

知不足⑧然後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後自強⑩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註釋: 1.嘉肴: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肴:熟的魚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美,好吃。

4.雖:即使。 5.至道:至高無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為窘迫,在此引申為困惑,不懂。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夠之處。

9.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強:自己奮發圖強。

強:使動用法,使……強。 11.善:好處 12.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

長:促進;意思是:教育別人的同時也能增長了自己的學問翻譯: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哪裏理解得不透。

知道自己有困惑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後才能刻苦地鉆研。所以說教導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2、原文: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壹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 選自《孟子·告子上》譯文: 孟子說:“對於君王的不聰明,不必奇怪。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東西,(如果)曬它壹天,凍它十天,沒有能生長的。我見君王的次數很少,我壹離開他,那些給他潑冷水的人馬上又圍上去了,(這樣,)我對他剛有的那點善心的萌芽又能怎麽樣呢?(好比下棋,)下棋作為技藝,是小技藝;不專心致誌,就學不到手。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聖手,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壹個人專心專意,只聽弈秋的話。

另壹個呢,雖然聽著,但心裏卻想著有只天鵝快要飛來,要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跟人家壹道學習,他的成績也壹定不如人家的。

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自然不是這樣的。 3、原文: 上①謂太子少師②蕭瑀曰:“朕少好⑨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⑩非良材’,朕問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④,弓雖動而發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⑤。

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⑥,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⑦,數延見⑧,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選自《資治通鑒·唐記》註釋: ①上:君主,這裏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師:指教皇太子讀書的官員。③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

弓工:造弓的工匠。④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2363734。

脈理,指木紋。邪:不正。

⑤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向:從前。⑥務:事務。

⑦更宿中書內省: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更:輪流。

中書內省,數朝廷決策的機構。⑧數延見:經常召見。

數(shuò),屢次。⑨好:喜好⑩皆:都譯文: 皇上對教太子讀書的官員蕭璃說:“朕小時候喜好弓箭,擁有好弓十幾把,自己覺得沒有比這些再好的了,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卻說‘都不是好弓’,朕就問他原因.他說:‘木心不是直的,那麽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會直.’朕才想到熟悉的東西也不能達到分辨出好壞.朕靠著弓騎平定四方統壹全國,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況天下大事了,哪能夠全都知道?”於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換住在中書省,多次召見,問他們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4、原文: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壹領及我。”

恭無言。大去後,既舉所坐者送之。

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

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註釋: 會稽:古地名,今浙江紹興市。

簟(diàn):竹席子。 薦:草墊。

丈人:古時對老年男子的尊稱,可譯為“您”。 長(cháng):多余,剩余。

王恭:東晉重臣。 王大:王恭的族叔。

壹領:壹張。領,量詞 東:會稽在東晉國都建康(今南京市)的東面 卿:妳,對人的尊稱。

舉:拿,把。 謂:以為,認為。

對:回答說。 悉:熟悉,了解。

長(chang)物:多余的東西翻譯: 王恭從會稽回來,王恭的族叔去看他。王恭的族叔看王恭坐著壹張六尺長的竹席,就對他說:" 妳從東邊回來,壹定有很多這種東西,能拿壹張給我嗎?" 王恭沒有回答。

王恭的族叔離開後,王恭就把坐著的這張席子給王恭的族叔送去了。自己沒有竹席可以用來坐了,於是就坐在草墊上。

事後,王恭的族叔聽說此事,十分吃驚,就對王恭說:" 我原來以為妳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妳要。" 王恭回答說:" 您並不了解我,我從來就沒有多余的東西。

"5、原文: 賈誼 著 孫叔敖為楚令尹①,壹。

6. 簡單易背的古文和意思

壹、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後,他壹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二、司馬光好學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

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三、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

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

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就失去了父親,家境貧窮,沒有錢供他上學。母親用蘆葦稈在地上畫畫,教給他寫字。

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就向街坊裏做官的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進行抄寫。

還未抄完,就已經能背誦文章,以至於白天黑夜廢寢忘食,唯壹的任務只是讀書。他從小時候起所寫的詩歌文章,就像大人做的壹樣有文采。

四、張無垢勤學 原文: 張無垢謫①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輒②執書立窗下,就明③而讀。

如是④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編輯本段] 譯文 : 張無垢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壹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

這樣壹直堅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直到現在還留存著。

五、誇父逐日 山海經》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 誇父與太陽競跑,壹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

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六、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有者說是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七、自相矛盾 韓非子?難壹》:“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八、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九、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詞語1、炳燭:把蠟燭點燃。 2、盲臣:瞎眼的臣子,師曠是個瞎子所以這麽說。

3、陽:這裏制陽光。 4、孰與:壹種固定格式,用來比較,相當於“比……怎麽樣”。

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麽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壹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壹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壹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壹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十、自護其短(《雪濤小說?知無涯》) 選文 北人(1)生而不識菱者,仕(2)於南方。

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

某人自護(3)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

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註釋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

(3)[護]掩蓋,遮掩。 十壹:鑿壁偷光(《西京雜記》) 選文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

7. 壹篇簡單文言文的全面解釋

樓主學習很認真,贊壹個!

1.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

流——移動,運動

以——來

2.“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

及——等到

以——來

之——虛詞,無意義

於——介詞,在

3.“其”陰逾去。

其——代詞,樹

4.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晝——白天

於——介詞,在

還有4.中的“晝夜”中的“夜”與“夕”是不是重復了。。。都是晚上的意思啊。。。疑問。。。

妳看原文最後壹句,只有晝,沒有夜,妳抄錯了。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其陰逾去,而其身愈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苻子》

8. [語文]給壹些簡短的古文篇目,謝謝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三年,麋出門,見 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