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我想在春節期間參觀東方市。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嗎?

我想在春節期間參觀東方市。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嗎?

新石器時代

伏龍院遺址

位於四更鎮榮村北的龍符花園。遺址面積28萬平方米,發現於1986。現在,大部分都變成了耕種的旱園,表土上的文化積澱大部分都被破壞了。從遺址的幾個自然剖面分析,文化層厚1-2米,兩層堆上層有貝殼、混砂陶片、幾何浮雕陶片和動物骨骼。幾何浮雕陶器多為灰褐色、輪狀,飾有劃痕、方形和水波紋等。,而器皿以壺、甕為主,是漢代的文化層。在下層發現了貝殼、沙陶片、磨碎的石器和動物骨頭。幾乎所有帶砂的陶器都是素色的,以褐色陶器為主,有少量打磨過的黑陶。陶器手工制作,以壺類為主,流行繞足器和橋形耳。石器有梯形石斧和石矛。發現的偶蹄類動物的肢骨大多有切割和刮擦的痕跡,還有少數骨器和牛牙,為新石器時代遺存。伏龍源遺址是海南省發現的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部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除了伏龍院遺址,還包括東部新街北邱。

新街貝丘是壹處重要的文物。遺址位於東方市北裏河口僅2.5公裏處。場地分布廣泛,約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1.0米的文化層,含有大量的螺殼、貝殼、燒土、碳屑、燒骨,以及石器、陶片等遺物。石器仍以敲擊法制作,很少研磨石器。

新街遺址靠近河流和大海。沿海的蝸牛、蚌類、牡蠣殼成為古人的主要食物來源,因此在文化層的堆積中發現了大量的貝殼遺跡,稱為貝殼丘。

新街貝丘陶器為砂質粗陶,以灰褐色陶器為主,溫度壹般,陶質脆松,壁厚不均。形狀很少,只有圓底罐和圓底壺。壹般是素色,少量裝飾粗繩紋。這些粗繩紋具有加固等實用價值,或用於美化陶器,表達先民的原始審美意識。

封建社會時代

東方峨嵋嶺——三月三誕生地。

鄂仙嶺位於東方市廣壩鄉,昌化江中遊東北岸,距縣城八所鎮60公裏。3月3日的盛會起源於東部城市鄂仙嶺,當地有壹個眾所周知的傳說。根據傳說,很久以前,這個洞穴是壹個烏鴉的巢。烏鴉吃家禽,欺負莊稼,到處搶美少女,讓黎族周圍的百姓人心惶惶,無法安居樂業。壹天,美麗的黎族姑娘二娘上山采野花,被壹只烏鴉叼進洞裏。我母親的心上人阿基傷心欲絕。今年3月3日,桂帶著尖刀和弓上山救母親。在山上與烏鴉精戰鬥,因技能失利被烏鴉精殺死。俄羅斯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難過,發誓要殺死烏鴉精。她板著臉,小心翼翼地尋找機會。壹天,烏鴉精長途跋涉回來,非常疲倦,睡得像打雷壹樣。俄娘悄悄走到烏鴉精身邊,拔出頭發上的錐子,迅速紮進了烏鴉精的眼睛。烏鴉瞎了,在山洞裏跑來跑去。俄母趁機用佩爾帶來的弓箭向烏鴉精靈的心臟射了三箭,為佩爾報仇,對老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從此我媽就再也不嫁了,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她都可以去二仙洞唱她和阿桂戀愛時唱的情歌。後來,黎族人為了紀念敖,把這個洞命名為“敖娘洞”。這座山也叫九峰山,俄羅斯之母。每年的3月3日,黎族未婚青年男女濃妝艷抹聚在鵝仙嶺,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如意郎君。這壹舉措逐年擴大,並普遍流傳到海南黎波裏的居民區,成為海南黎波裏盛大的傳統節日。

鄂仙洞,原名二娘洞,位於主峰東北方向的半山腰,深不見底,蜿蜒曲折。有三個石廳,可容納數萬人。嶙峋,洞壁,自成壹格,形態各異,有趣。石廳之下,流水打轉,海浪破洞斷崖,聲音雄壯,水汽湧動,靈寒徹骨,壹片寧靜。這流水從何而來,歸何處,千百年來無人知曉。

鵝仙嶺1988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定為旅遊景區。

天南壹號泉(漢馬富博井)

天南第壹泉是壹口漢代古井,名為“漢馬富博井”。井口相當大,有壹口8.2英尺見方的井,用中國磚和青石砌成。後來,村民們將這口漢代的古泉井改造成了壹口圓井,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悠久歷史。該井位於八所鎮石所村,已有近2000年歷史。這個村莊的名字可以追溯到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富博將軍馬援統率軍隊在南方落腳後,渡海入瓊,鎮守南疆軍第十駐地。駐軍靠海,兵馬苦於沒有井打水。馬援組織士兵在村子旁邊的“飛來寺”挖出泉水。水質甘甜,永不枯竭,有“感恩第壹甘泉”的美譽。至今仍有十戶村民習慣早上圍井飲水,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的漢馬富博井碑仍嵌在井旁。

“漢馬富博井”被東方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九龍縣治舊址

位於感城鎮報名村西側海邊。這裏曾經有壹座九龍山。據說山下藏著九條龍,所以縣城因建在九龍山而得名。據《瓊州縣誌》記載,“九龍縣自漢元豐元年(前110)始建於九龍山”。楊迪大業三年(607),設感恩縣,但縣治仍在九龍縣舊址。明朝年間(1436-1449),縣址遷至中和鄉(今幹城)。九龍縣城遺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仍有這座城市的斷墻、斷磚、斷瓦。縣城旁邊的九龍烽火臺建於明代,至今仍有壹米多高的平臺。遺址證明,東部是瓊州早期開發地區之壹。

感恩縣政府舊址

位於甘城鎮甘城村。隋大業三年(607年),朝廷在漢九龍郡舊址(今甘城鎮入口村以西,北部灣以西)設感恩郡,郡址在九龍山。明朝年間(1436-1449),為適應經濟發展和軍事防禦的需要,縣衙南遷至中和鄉(今幹城村),建土城。據《瓊州縣誌》記載:“城圍394尺,寬壹尺,高二尺,雉雞750只,鋪位兩個,城門三個。”經過多年的失修,他陷入了毀滅。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復辟。甘恩縣作為東方歷史上最古老的縣,經歷了500多年。我很感激當時這座城市裏有龔雪(孔廟)、城隍廟、關悅廟和政府辦公樓。如今只剩下墻基,城外西南面的護城河也只有6-8米寬。這座城市只剩下龔雪(孔廟)和關悅廟,其余的建築都不見了。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感恩學院

又稱文廟。位於甘城鎮甘城村。始建於宋代,原址在今幹城鎮校村。明洪武三年重修(1370)。明朝時,它搬到了這個地方。明萬歷十至二十五年(1582-1597),隨縣衙遷至大雅坡(今幹城鎮王聲村)。萬歷二十五年(1597),縣衙遷回此地重修。由大成殿、崇聖殿、明倫殿、淩杏門組成。清嘉慶二十年(1815),知府待朝時重修大成殿和崇聖殿。如今只保留了重建的大成殿。明倫殿和申沖殿除了地基之外都重建了其他用途,其余建築都沒了。大成殿平面呈長方形,提梁木結構,16柱支撐,五間房寬18.5米,進深10.5米,重檐歇山頂。廟裏的雕像、祭祀用的器皿和碑文都不見了。大成殿現為甘城鎮糧所用。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鎮周城遺址

位於東方鎮鐘芳村東北。據《宋書纂修》記載,北宋大關元年(1107),王祖道被判渡海觀風,說黎地遼闊,郡縣稀疏,邀在李出生之地建立鎮州,以加強統治。下轄通化、四達兩縣,扼守著古瓊西至五指山腹地的交通要道。四年後,即鄭和元年(111),因鎮州“出差貨物不多,往來無人”而廢。固鎮府是壹座石頭城,正方形,每邊20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今天看到了分東西南北的土城。城墻最大3.5米,頂寬1米。城墻外有6-8米的護城河,西北角最深處還有3米。東門外,護城河旁有墓地,城外東南有磚窯遺址。現場散落著磚塊碎片,部分瓷磚上有印記或文字。出土的宋代陶甕等。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雀故裏

位於東方市三甲鎮巨厚村西角。* * *共有四座墓,分別葬有北宋進士傅闕、其父傅安惠、其叔傅安福、其祖父傅等。傅闕祖籍文昌(其父遷居彰化),是杜瓊的第七位祖先。

據彰化縣誌記載,傅祖籍河南萬秋,姓陸。他曾是掌管秦國國璽的“傅希齡”,被賜姓“傅”。唐朝李實錄二年(公元889年)傅始祖奉命渡瓊撫愛李有恭,賈鳳成為世襲的“萬戶侯”,定居文昌長沙鎮淡水村。傅確實是第六代孫,隨父遷居儋州三都鎮、昌化鎮。

傅真,彰化人。受蘇東坡傳播中原文化的影響,少年恬靜好學,對經典和歷史的涉獵很廣。趙霽大關二年(公元1108年),宋帝宗偉在付琪鄉試中獲得第壹名,成為鎮州的“謝園”。次年,他參加了壹次史無前例的科考,成為海南歷史上第壹位進士。晚年回鄉興教,建講學辦教育的“大禮堂”和“興賢坊”,買下鹽田,鼓勵學生放學後籌學費。

玉山摩崖石刻

東方河玉山河段(當地人稱為柿樹河)位於東方鎮鐘芳村和天安鄉陳龍村的交界處。石雕刻在河東岸的巖石上,有三處。壹個是“大元軍馬來此”石刻,20厘米大小,直書題寫,下面有馬蹄鐵的痕跡。與樂東縣尖峰嶺“大元軍下馬離營”石刻字體相同,是元朝統帥朱斌於至元三十壹年(1294)春正月鎮壓黎民起義後,為示所寫。二是“坐石吞流”石雕,15厘米半方。直書刻陰,朱□鐫刻,無年。1923,陳漢光題寫《復之華》石刻,字為25厘米見方,橫書楷體鐫刻。有17 cm見方的《貴由深秋會東方村》和《陳漢光題》,分兩條線,都是橫的。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袁俊馬屯兵場

大源軍馬站位於新街鎮福馬村。

共有12多個姓氏,包括文、紀、傅等。,1600余人,其中文據說是南宋名臣文天祥的後代。至今,在附近的峽嶺下,仍有“大元軍來此”的摩崖石刻,證明了從元末到元初七至十六年(1285 ~ 1294),世祖忽必烈多次出兵伐李,確實來過東方。下福馬村東南的快樂馬場和訓練馬場,是700年前蘇北袁低價訪軍部,率領“大元軍馬”訓練的地方。

達雅坡縣政府舊址

大鴨坡縣治遺址位於感城鎮王聲村大鴨坡,依山傍水。明朝萬歷十年(1582),為了更好地控制黎地,防禦海盜,甘恩郡從中和鄉(今甘城村)遷至大牙坡(今王聲村),所以當時甘恩郡也叫大牙郡。大雅坡甘恩郡治呈方形,每邊長約300米,墻高約3米,頂寬3米。該城有東、南、西三個城門,北面有壹個小城門,城門是用混凝土磚砌成的。城外有護城河,寬5-7米,東邊最深處還有3米。該遺址保存了20米長的石墻,出土了衙門宮殿的地基,明代的磚瓦和陶瓷。該遺址對研究明代感恩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關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婁公墳

婁公墓位於幹城鎮布莫村東池縣山脊南麓。樓公,本名吉夫,是黎族首領,地方官。其墓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坐東北向西南,占地約30平方米。墓碑上刻著“感恩縣土官樓公之墓”。由花崗巖石砌成,由墓室和頂石層兩部分組成。石墓共分五層,底部四層均為長方體,逐層向上分,第五層超出第四層4-8厘米,四周呈傾斜的瓦狀,坡高4厘米。第五層,在山頂建了壹個小石頭房子。三個人進了院子。壹、二室有石制香爐、墓碑,可惜精致。第三個什麽都沒有。這座墳墓曾經被盜過。墓室的石板也被撬開了幾厘米,但基本保存完好。為研究明代喪葬制度、喪葬習俗和民族問題提供了依據。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蠓蟻墓

螞蟻墳墓位於洛帶區嶽村甘熙水庫的海岸斜坡上。墓主人高是明末感恩縣北府鄉(今洛帶鄉嶽村)人。從小就熟悉騎射,成年後在部隊服役卻勇於跳過人。明朝末年,許多村莊在“李之亂”中被洗劫壹空,高率鄉征李,戰敗。撤退時,馬被趕進嶽村幹涸的水塘裏喝水,被追擊的黎巴嫩人在水塘裏被射殺。傳說屍體漂到岸邊,蠓蟻堆土掩埋,故名“蠓蟻墳”。現在的陵墓重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坐南向北,占地約25平方米。有碑亭壹座,高約3.5米,墓圍擋高約3米。墓前有三塊石碑。主碑為“忠勇守節大明祖墓”,墓體保存完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道西墓

王道喜墓位於洛帶鄉石所村。王道喜(1875-1931),清代北府鄉10村(今洛帶鄉10村)人,清三年(1911)通過巴公考試,被授予江西直隸州州獎。他在政治生涯中,興利除弊,打擊貪官汙吏,減免苛捐雜稅,改革社會風氣,提倡辦學,為官清廉。他的成就值得稱贊,他贏得了全市人民的支持。該墓建於1931年,承蒙孫、常兩縣名人捐助。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這座墳墓是方形的,有壹個磚頂。它由壹座墳墓、碑林和墓亭組成。這座墳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了。1983其後代重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摩登時代

八個“萬人坑”

位於八所鎮西南部的海岸沙丘。面積約200平方米。1939年秋,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昌贛沿海地區。為了掠奪舉世聞名的石碌府鐵礦資源,他們強迫或誘騙英、印、加等國的民工和1000多名戰俘從其占領區的廣州、上海、江門、香港、澳門、臺灣省等地到海南島修建石碌府礦及其附屬工程柴犬鐵路,八個港口和東方水電站充當苦役。其中,兩萬多名工人投資建設了八個港口項目。工人受到日本侵略者屠殺和鞭打的迫害。3月1941開始巴士港建設,5月1943竣工投入使用。只有大約2000名工人幸存下來。侵華日軍在港口東南約1公裏的荒灘上挖了壹個200多平方米的坑,把死人全部扔進坑裏。坑裏壹層壹層地填滿了骨頭,這就是“萬人坑”是侵華日軍侵略瓊,掠奪中國人民財富,屠殺中國勞工的罪證。也是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當地政府拆除了遺址上的紀念碑,正在重建。

恒斯特總部舊址

位於新街鎮北李村西南高地。北裏,面對北裏港,是瓊西水陸交通的樞紐,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9年秋,侵華日軍占領了昌贛沿海的港口,在北裏建立了日本橫須賀軍港第四特別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以下簡稱橫須賀特別司令部),這是日本侵略軍在瓊西的重要軍事基地,也是屠殺伐木者的窩點。日軍投降後,此地被國民黨軍隊接管,成為反人民的據點。解放後壹直駐紮在* * *生產黨某部的營區。舊址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橫四特戰隊辦公樓、彈藥庫、兵工廠。辦公樓建於1939年冬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東方建築,寬度112米,進深15米。中間正門上方有壹座水泥鋼筋搭建的瞭望塔,內部用木板分割成大小不壹的日式房間。現在外觀基本完好。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麥家祠慘案舊址

位於幹城鎮幹城村西北角的麥嘉寺。麥嘉寺建於民國初年。1945年9月3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投降,抗日戰爭結束。當時瓊崖特委南方軍區司令部(負責日偽軍投降和武裝擴充工作)派第二支隊第三大隊副政委張宇、長幹連副縣長王庭筠率新編第八中隊和地方民兵***103人到幹城外圍,準備接受日軍武器。然而,張和盲目,失去了警惕,把部隊開進了麥家祠駐紮。日本偽軍拒絕向中國軍隊投降。這時,偽軍和日軍頑軍乘機集結300余人的兵力,突然圍攻麥嘉寺。解放軍和敵人激戰了五六個小時。由於日軍暗中配合,又沒有中方增援,誤固守麥家祠,拒絕突圍。結果除4名戰士外,王、張等97名戰士壯烈犧牲,日偽共同制造了“麥家祠慘案”。舊址占地約100平方米,為二元格局,由正房、廂房、走廊組成。主房為磚木結構,寬三室,高13檁條。外面有柵欄。1983,人民政府進行維修。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南烈士陵園解放

位於新街鎮北裏村西的北裏河岸高地。1950年4月22日,黃澍與梅婷決戰後,敵軍南逃,解放軍43軍(129師)壹個團行程600余裏。5月1日淩晨2時,向駐紮在小嶺村的敵軍發起攻擊,殲滅敵軍。這是解放海南的最後壹戰。20世紀50年代,為紀念海南解放中犧牲的烈士而建。陵墓占地約1500平方米,由正門、金字塔、方塔、墓地和紀念碑組成。正門呈拱形,高約6米,寬4.4米,兩側翼展8米。拱形橫幅中間是“解放海南烈士陵園”字樣。兩側點綴花草,延伸至翼展。墓道長約100米,中間為壹座高約4.5米的三層磚方塔,頂部斜飾四只大鵬鳥。陵園(陵墓),水泥建造,略呈方形,長13.5米,寬12.8米,高1.2米,中央碑高4.5米,頂部飾五角星。正面有雕刻。“為解放海南而犧牲的烈士是‘不朽’的。陵墓外有城墻和墓門,高度為1米。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南鐵路博物館

海南鐵路博物館位於東方市八所鎮濱海南路海港酒店旁。2005年成立,由原海南鐵路總公司(粵海鐵路收購)辦公用房改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