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及重要發展時期的表現特征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及重要發展時期的表現特征

通過改革開放後20多年的建設實踐,壹些城市提高了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自身歷史文化的認識。變歷史街區的拆除為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改善,變零散點的保護為整體保護,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保護利用與開發相結合,走以開發促保護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發展的良好趨勢和主流。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它的思想和做法。因此,在此提出發展、公正、轉移、參與、提升、尺度、院落、肌理八大觀點,以實現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科學保護與發展,實現生態平衡、環境友好、節約資源、經濟實用、適民富民、文化綜合效應。

壹.發展----發展工業經濟,以發展促保護。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需要投入。資本從哪裏來?第壹,要看國家和當地省級政府;第二,要靠自身發展城市的工業經濟和自力更生。以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主要依靠上述資金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樹立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發展城市地方經濟,以經濟發展促進保護,把保護和利用與發展結合起來。比如Xi安,從公元前11世紀在風水河兩岸建立楓涇、濠涇開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先後有1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中國六大著名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地上地下文物數量居全國首位。它是壹座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自20世紀50年代初國民經濟發展的“壹五”計劃以來,Xi壹直是中國規劃建設的八個重點城市之壹,現已成為中國新興的工業基地之壹。第二產業以機械紡織為主,有冶金、電力、化工、建材、電子、食品、輕工等門類。改革開放以來,Xi調整了第二產業,壯大了電子、高科技、航天科技產業。擬大力發展文化等第三產業,制定古城“唐璜城”文化復興規劃和Xi安文化特色區域規劃,包括臨潼國際旅遊、藍田美玉文化、常家生態民居、戶縣農民畫、周瑜老子文化、高陵現代農業等。Xi安的觀點和做法是正確的。它既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又重視城市工業經濟的發展,認識到保護與發展的互動關系,協調發展第二產業經濟、文化、服務等第三產業,符合Xi作為壹個初級發達水平城市的特點,以發展促進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再比如南京,中國六大著名古都之壹。它是壹座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許多名勝古跡。現在它已經發展了多種產業,包括化學工業、電子工業和高科技工業。通過城市工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特別是幾年前制定了《南京老城區保護與更新規劃》,突出了老城區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秦淮地區以“十裏秦淮”、夫子廟、城南小街等展示傳統文化;明故宮區以原始的空間尺度和優美的環境,展現了明代文化和民國文化;山西路片區以大戶型的綠地和石城景觀的味道,展現民國文化和學院文化;南京山水與城市建設有機融合,鹽倉橋地區展現山水文化和民國文化;具有現代中心城市的時代感,新街口中心區將展現現代文化;這項建設將把2400多年來明城墻內40平方公裏的老城區歷史文化展現出來,既保護和更新了南京老城區,又發展了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產業,壹舉兩得。這個《南京古城保護與更新規劃》獲得了2003年建設部優秀規劃設計壹等獎。

另壹個很好的例子是福建的泉州、廈門、漳州。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三市經濟發展迅速,GDP占全省壹半以上,人均GDP達到2000多美元。他們的經濟發展促進了三座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2001年,泉州老城中心區中山路保護改造工程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優秀獎;2002年和2003年,泉州和廈門分別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和“國際花園城市”稱號。目前,壹些人提出了促進泉、廈、漳聯盟,加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設區域生態環保產業和基礎設施,以及文化和旅遊產業的對策建議。如果這壹建議被采納和實施,將促進三個城市的城市歷史文化保護。

二、公正——重視社會公正,留住老城區居民。

社會公正,體現在城市和建築上,就是要關心廣大城市居民及其弱勢群體,公平地縮小城市生活和工作環境中的貧富差距。

在城市發展中,舊城區應該有老居民,以促進城市社會和諧。最近網上有壹篇文章——《日益加深的裂痕:要把窮人趕出市中心》。的確,有些城市已經這樣做了,有些還在維持現狀。這是壹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為了改善或改造舊城區,應保留舊居民,並疏散壹些願意遷出的居民。政府給予優惠政策來幫助留下來和搬出去的居民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比如北京二環的老城區,應該有保障房住宅區,四五環內不能建保障房。目前二環內的房價已經漲到了每平方米1萬元、2萬元,老居民弱勢群體難以承受;如果按照市場經濟來運作,老居民會搬到郊區,老城區會變成富人居住區,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生活特色會消失,北京會變得“雞肋”,特別是從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角度來看,老城區的富人和窮人都會有。目前世界上已經建設了很多住宅混合區,沒有單獨強調富人區的建設,有模糊邊界、補充心理平衡、調節自然空間環境的意義,但根本上還是要建設大眾需要的物美價廉的住房。前面提到的福建泉州老城區中山路保護改造工程,並不是要“把老居民和窮人趕出市中心”,這是值得提倡的。相反,北京前門外大街及其東部地區正在進行的改造工程,是把老住戶、老牌子全部搬出去,按計劃建商業樓和幾百棟高檔四合院,誰出的價高誰就晚回來,原住戶委托房屋開發公司幫他們搬。這種違背社會道德的不公平、簡單的營利做法,應該及時糾正。

社會公正還體現在城市公共設施的安排上,不僅僅是從賺錢上,而是要方便市民的生活。要妥善安排城市群眾衣食住行所需的公共設施,這才是真正為城市居民服務。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國西雅圖市中心仍保留著服務大眾的海鮮市場,壹層和二層的原有建築,但整潔有序;在美國東海岸的現代城市波士頓,我們在看過它的市中心市政廳後,仍然有受歡迎的老商場為普通大眾服務。相比之下,我們北京的西單、東單等菜場都取消了,變成了高層商廈。這不是為了賺錢。為什麽?我們認為這是沒有為公眾生活服務的結果,應該予以糾正。2005年,上海市規劃局編制了《上海市菜市場和公廁規劃布局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市中心城區將有200個以上的菜市場和800個以上的公廁。菜市場服務半徑500米,公廁服務半徑300米。這種為人民生活服務的理念值得北京和其他壹些城市學習和效仿。

第三,轉移——轉移其他中心,保證歷史文化

除大城市外,其他歷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區大多在10平方公裏左右。當這些城市發展到中等規模時,要考慮多中心布局,把行政、經濟、商業、科教中心轉移到新城區,讓老城區突出其歷史文化中心的特色,這是歷史文化城市的特色。在保證老城區成為歷史文化中心的前提下,部分中心也可以放在老城區,但大部分歷史文化名城要搬出其他中心。比如江南水鄉紹興,在老城區修建了玻璃幕墻的行政中心辦公樓,拆除了大量水鄉房屋,破壞了紹興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Xi安的城市總體規劃已經去中心化、多中心化,Xi安的行政中心正在向老城區外的北部地區移動,以促進新城區的發展。這種轉移還可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質量,其最重要的好處是保證Xi安老城區的歷史文化不再被破壞。經過改革開放後壹段時間的城市大發展,青島更早理解了分散式多中心城市規劃布局的優勢,迅速將城市核心從老城區中心向東部移動。城市的行政中心建在東部,只有CPPCC的統壹戰線組織留在老城區。這種轉移促進了東部新城區的發展。與此同時,北部的新城區和西部的新城區,連同分散在老城區的四個重點城區,在膠州灣沿岸開發了壹些新城區。環形道路連接形成多中心網絡化城市群。這種分散化、多中心的城市發展,優化了青島的自然生態環境,緩解了老城區的矛盾和壓力,保證了青島老城區更多歷史文化街區的存在。

第四,參與——群眾參與改造,提高生活水平。

為了進行具有原有特色的舊城街區改造,順應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實力,讓當地民眾參與改造是壹種很好的方式。有壹個例子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那就是我們7月在英國布萊頓參加國際建築師協會(IAA)大會期間,1987,主持會議的IAA主席哈克尼介紹了他為倫敦老城區的壹個住宅區所做的改造項目。他采用了新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材料,適當增加了壹些結構骨架鋼木材料,改進和調整了住宅布局。生活水平提高了,組織居民參與建設和重建。整個重建區的建設費用不多,土地費用也不多,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得到了倫敦老居民和查爾斯王子的高度評價。正是因為哈克尼先生為城市公眾做了好事,他才被選為皇家建築師學會主席,後來又被選為國際建築師學會主席。這種群眾參與重建的方法,我們宣傳了10多年;我們中國建築學會和相關機構多次邀請哈克尼先生來中國講學。在重慶、北京、南京、深圳、廣州等地,他都介紹過自己在這個重建項目中的經驗,受到了歡迎。目前,政府提出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原則正在各地的城市建設中得到貫徹。我們不妨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舊城區改造中多嘗試壹下這種方式,留下更多的老居民,更多的適合小康標準的老建築。群眾參與不僅是勞動力參與重建項目,而且提出符合生活方式和新需求的重建規劃設計。這方面的參與內容是建築師和規劃師進行建築創作、規劃設計的思想源泉,而設計創作來源於生活,所以老居民的參與是必要的。此外,通過調動當地人民的積極性,這些老居民也可以籌集資金,解決重建項目的壹些資金問題。人民利益、人民事務、人民參與辦理,是中國* * *產黨的優良傳統。各地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主管部門要很好地繼承這壹優良傳統,重視民眾參與重建,提高老居民的生活水平,保存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

五、改善——利用微循環方法改善基礎設施。

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區的環境比新城區差。老城區基礎設施落後老化。道路、供水和排水管網、電力、電信、冬季供暖、公共廁所、垃圾站和商業服務等設施不能滿足城市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怎麽解決?壹種方式是拆除改造,徹底拆除,新建高層建築,新的配套基礎設施。老住戶搬出去,壹些有錢人高價回來住高層,比如北京西城區的金融街區。這種破壞歷史文化街區的想法和做法是極不可取的,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在北京市2005年提出的故宮緩沖區保護規劃中,對緩沖區內的舊街區采取“微循環”和“有機更新”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區域內的胡同、四合院嚴格保護,原則上不成片拆除,主要街巷原則上不再拓寬。上述基礎設施是積極改進的,而不是完全廢除和重建的。這種“微循環方式”既能保證老城區歷史文化的長期生存,又能改善和提高老城區居民的生活環境,符合我們目前的經濟水平,值得各地效仿。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舊城區的發展,重點是改善其基礎設施,改善其居住環境,逐步減少該地區的水和空氣汙染,提高其建築空間容量,並逐步增加壹些綠地。這些內容才是重點。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總的原則是逐步改善,不進行大的改造。

六、音階——積極實施減法,保持音階的和諧。

歷史文化名城的舊城中心區應作為核心保護區,規模壹定要控制好,不能新建體量高的建築。比如泉州老城區中心的中山路,保持了原有建築和街道的規模。在保護和改造過程中,不插入高樓層、大體量的新建築,也不拓寬成大道路,保護了原有的空間環境。再比如廣東省中山市,那裏的老城區規模不大,已經全部改造完畢。街道沒有拓寬,已經改成步行街了。建築規模沒有改變,還是原來的節奏和韻律,保留了原來的形象。2005年,第29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了《北京故宮周邊緩沖區保護規劃》,為保護故宮增加了“保護罩”。於是,北京開始行動,對緩沖區內不符合控制要求的建築進行整改。現在鼓樓前右側的地安門百貨大樓減了兩層,保留了10多米的三層,高約8米。同時,位於南池子東部的市房管局辦公樓的頂部三層被拆除,保留的三層建築仍與南池子沿街房屋的壹層和二層相協調,以保持整個建築群的規模和諧。北京的這壹舉措是在國際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影響下實施的,但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的壹個重要轉折點。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區插入高體量的新建築,破壞尺度的和諧,這種錯誤的觀念和做法,值得反思,並為減法的實施制定調整方案。

在這裏,我們特別關註幾個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首先,Xi安,明代老城的中心點鐘樓廣場,與90年代鐘樓鼓樓相呼應的廣場西北角的規劃建設,對建築尺度和體量的把握非常好,整體和諧。但廣場西南角和東北角有兩處大型建築,損害了鐘樓和鼓樓的形象。為了保護這個核心區綜合體整體規模的和諧外觀,這兩個建築要做減法整改。其次是蘇州,老城中心區的觀前街,新建的高大商業建築過於龐大,也破壞了蘇州水鄉精致自然的風貌。1959資深規劃師程師傅先生在規劃蘇州老城區時,對人民路兩側的建築進行了挨家挨戶的勘察,試圖保持原有的規模,提高環境質量。這種想法和做法值得今天的規劃者效仿。還有江南著名的水鄉紹興。老城中心區的街道,以及老城區新建的行政辦公樓等建築,都要考慮做減法,以保持老城區的整體規模和諧。

七、庭院——保持庭院天井,建築自然* * *。

中國城市肌理的最小細胞是庭院或天井,是建築與自然和諧的絕佳形式。庭院可以自然通風,采光,冷暖聚氣,天井夏天可以遮陽,冬天可以進光,讓人親近自然。也可以起到交通樞紐的作用。綜合來看,它有很多優點,非常適合人們的生活和活動。

這種四合院的布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壹大特色。無論在北、南、西,無論在住宅建築還是公共建築中,多采用這種布局形式。從發掘實物來看,有3000多年的歷史。因此,有必要在老城這壹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這壹特色,並在新建地區根據新的需要加以繼承和發展。

說到四合院,有些人會誤解為中國獨有。其實世界各地都有,只是沒有中國那麽普遍,有壹定的規模和業態。國外有近2000年的實物,就是79年8月發掘的意大利龐貝的房屋和庭院。後來被稱為柱廊式庭院,四周有柱廊,中間做成綠色花園。有些是水庭院,中央有方形水池,四周種著噴泉和鮮花。這種中庭式的房子起源於希臘,所以這種庭院式的布局至少在2000年前就出現在歐洲了。埃及卡納克阿蒙太陽神廟表明,庭院布局早在3000年前就在非洲存在。6世紀初在意大利羅馬附近創建的修道院,後來影響了法國、英國等地,其布局也是庭院式的。公元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形成,橫跨亞、非、歐三大洲。從東方的印度到西方的西班牙,四合院建築隨處可見,而且壹直延續著。這些例子在我的《世界園林發展導論》壹書中有所論述。

中國的院落布局特點是強調中軸線,沿中軸線布置許多院落,在軸線兩側平行於中軸線建造壹系列院落,中間有通道。其中,四合院的布局,院落的四個角沒有角房,四個角用回廊圍起來,方便通風采光。最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故宮。我們應該重視庭院組織結構的這些特點和優勢。它是城市的眼睛,是壹個通天接地氣的自然空間,有著非凡的聚光聚風的效果。這裏所說的“聚氣”包括兩層意思。壹個是材料的自然和技術方面,即自然通風采光和冷暖的集氣功能;另壹個是精神的社會哲學層面,是反映中國哲學思想、家族、宗族聚會思想的組織形式。這種布局在與自然和安全的融合上,比城市裏建造巨大的建築要優越得多。因此,我們認為,在歷史文化名城中,以院落和天井為組織形式的建築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和做法。首先是在核心保護區內,需要原樣保護的建築,必須以原有傳統布局的院落、天井風格進行修繕和保存;第二是在外圍保護地帶範圍內可以適當調整建築高度,但不能破壞城市原有的肌理。這類建築也要做成四合院或天井,在控制數內增加層數,如北京菊兒胡同四合院的做法;第三種是老城區外的新建區。新樓有更大的創新自由度,但要“新中”,最好采用創新的庭院風格。近幾十年來,有人主張建設巨型城市建築。這座建築是壹座小城市。住在樓裏工作都解決了,好像生活也方便了。但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身心健康來看,有諸多弊端,不宜采用。新的歷史文化名城應少建或不建巨型建築,重視建築與自然的結合,發展院落和天井建築,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風,節約資源,創造適宜人們生存的城市和建築環境,並與舊建築有機聯系。

八、肌理——保持城市肌理,新舊有機結合。

整體保護的基點是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肌理,包括路網布局結構、建築布局結構、規模、體量和立體輪廓結構,以及城墻、護城河、城門的肌理。目前國內很少有歷史文化名城能做到這壹點,比如山西平遙,遼寧興城。福建泉州老城區的肌理整體保護也不錯。羊死了福州在補。老城區的“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上名人的住所。保留了晚唐以來的街區格局。是由古街、古河、小橋、方墻、榕樹組成的商住區。是福州地道的歷史文化。但是這個區域的重建,前段時間承包給了李嘉誠旗下的壹家房地產開發公司,根本就忽略了這些珍貴的東西。2006年初,福州終止了這壹合同,現在按照全面保護的原則進行調整,以保持老街區的結構和建築外觀,保留這壹區域的肌理。

下面列舉幾個老城區肌理整體保護較好,老城區與新城區緊密結合的城市,新舊結合要註意兩點:壹是綠化帶的分隔,二是主幹道的銜接。

西班牙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巴塞羅那,從它的規劃建設圖1891就可以看出來。老城區肌理依舊,高密度的老城區街巷結構體系保持不變,建築修繕保存原樣,新城區主幹道沿老城區東、西南兩側連接。Rambles Road是老城區的主要南北向道路,通過加泰羅尼亞廣場與新城區的南北向主幹道相連。現在藍姆斯路已經被改成了步行街。保持老城區肌理,新舊有機結合,對這座城市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中國的Xi和南京是兩座歷史文化名城,有完整的明城墻和護城河,真的很有價值。雖然老城區建了壹些高層、多層,需要做減法調整,但從質感、尺度、節奏來說,在國內總體還是不錯的。新舊城區的結合,這兩個城市是完美的,老城墻和護城河周圍有寬闊的綠化帶將新舊城區隔開,而正是這條優雅自然的綠化帶將新舊城區有機的結合在壹起。Xi安老城區中心的兩條軸線,北大街、南大街和東大街、西大街,向北、向南、向東、向西延伸,與新區主幹道相連,而其他與軸線平行的網格主幹道延伸,與新區網格主幹道相連,形成壹個整體。南京老城區有兩條中軸線,北面的中央路穿過中央門,南面的中華路穿過中華門,東面的中山東路穿過中山門,西面的漢中路穿過石城門,與新城區的主幹道相連,形成壹個整體。Xi和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在保持城市肌理和新舊有機結合方面的經驗值得世界各國借鑒。

通過以上實例的分析,可以說明發展工業經濟,以發展促保護,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的經濟基礎;社會公正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的社會保障,促進社會生態平衡;轉移其他中心是保證和突出名城歷史文化的重要措施。群眾參與重建體現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人民的城市由人民建設”的戰略思想,既順應了社會進步,又加快了改善和提高歷史文化名城群眾生活環境質量的步伐;采用微循環方式,完善基礎設施,符合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國情,既能節約資源、環保,又能保證歷史文化的長期保存。積極實施減法,保持尺度的和諧,是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基本風貌的較好途徑。保留院落天井,營造自然生命,是保護和體現歷史文化名城基因的基本特征;保持城市肌理,新舊有機結合,是保護和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特色。從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全面的保護和開發,可以使歷史文化較多的發達和初級發達的歷史文化名城得到拆除和修復,歷史文化較多的欠發達的歷史文化名城未雨綢繆,提高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水平,為世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存做出新的貢獻。中國建築學會顧問張祖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