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加盟 - 子女教育,額外200分,希望得到滿意的答案。

子女教育,額外200分,希望得到滿意的答案。

* * *三點:

壹:陪伴孩子走出青春期風暴

心理學家發現,成年人的言語態度直接影響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尤其是早熟的孩子。面對成長中的孩子,父母能做些什麽?

如何與早熟的孩子溝通,很多家長都很頭疼,甚至想推給學校,以為老師更懂教。其實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基礎。從飲食、作息到溝通,父母的作用相當關鍵。少吃含生長激素的營養。

有些家長看到別的孩子高,會絞盡腦汁買各種補品。然而,壹些產品含有促進生長的激素。吃多了會適得其反。父母應該給孩子吃天然的蔬菜和魚,均衡的飲食就夠了。孩子腎功能有限,營養素太多也不好。

除了自然均衡的飲食,正常的睡眠也很重要。在睡眠至少8小時的前提下,最好在10之前入睡。

肥胖學齡兒童的治療對策

據研究,越胖的孩子發育越早,除了適應身體的變化和第二性征的提前出現,心理上也容易自卑。體育課跑步容易氣喘,他們膽固醇高。

肥胖兒童需要減肥,但策略要保守壹點。如果他們靠藥物減肥,會影響他們的生長發育。除了均衡飲食,最好多運動。只要長高了就可以抵消肥胖程度,不能像成年人壹樣整天數卡路裏。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足夠的熱量。其實家長只需要少給高熱量的零食或者炸雞漢堡就可以了。

根據心理年齡,而不是生理年齡。

性學家認為,交流的程度取決於孩子的成熟程度,應該根據孩子的心理年齡而不是生理年齡來對待。如果孩子小小年紀就發育了,但心態還很幼稚,那就應該算是孩子了。不要指望他用成熟的外表表現出超齡的成熟行為。

同樣,如果孩子已經上高中了,瘦瘦的,不成熟,但是她像小淑女壹樣乖巧懂事,就應該在這個年齡和她相處,不要再把她當小女孩看待。

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家長往往很難接受孩子這麽快就進入青春反抗期,認為小學生還是應該依戀父母。這種認知差距必然導致親子矛盾。

父母應該在監護下給孩子自主權。通常,父母應該是細心的觀察者。當孩子需要陪伴時,多陪陪他。當他想尋找其他同伴或獨自壹人時,允許他在適度的保護下前往。

了解孩子的孩子。

無論父母工作多忙,都要多和孩子聊聊學校生活,花時間去認識孩子的朋友,包括才藝課老師、同學、球隊教練或者其他學生的家長,了解他們經常接觸的人,讓他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

特別是早熟的孩子,對性充滿好奇。當孩子的生理變化很快時,如果之前的互動基礎不夠,很難窺探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尤其是與性有關的話題。

美國公共健康學會發表的壹項研究表明,兒童對性的態度很容易受到同齡人的影響,尤其是他們會高估自己的性行為,甚至認為自己也能做到。研究還指出,如果父母能與孩子自由親密地聊天,就越能防止孩子過早發生性行為。

二:

父母最不該說的八個字。

打死妳

不幸的是,仍然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在打罵孩子的時候,憤怒的父母往往會說:“打死妳!”"

“打死妳”之類的空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作用。因為他說這話的時候,說明他再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了。因為這只是壹句“大話”,根本無法兌現(家長也不打算兌現),孩子也不會因此而停止活動。

有時候我們發現孩子讓我們越來越生氣,直到我們不得不懲罰他們。他們所有的舉動真的讓我們很想揍他們。這種挑釁行為是他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真的打了他們,我們就會落入他們的圈套,幫助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復仇。孩子心裏說,雖然妳傷害了我,但是妳生氣了,我也覺得滿足了。

虐待孩子的父母是最無能的父母。如果妳不喜歡打罵孩子,只是壹時氣憤,那麽打罵就宣告了妳的失敗。如果妳只是喜歡打罵孩子,那麽妳就是壹個需要治療的病人。

他有尿床的問題。

壹位母親正在和某人聊天,當談到她的孩子時,她說:“他有尿床的問題……”話壹出口,壹旁的小男孩臉紅了,露出了憤恨的表情。

尿床等生理缺陷是“不可說”的,孩子對此特別敏感。正常情況下家長不要跟別人提。母親的話可能是無意中說出來的,孩子卻誤以為母親在當眾出醜。

孩子尿床是因為大腦中負責控制排尿的神經沒有發育好。壹般情況下,它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雖然不是什麽大問題,但是孩子的心理負擔很重。他會認為自己很自卑,是個“廢物”,有嚴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與人交流的勇氣。所以,如果孩子尿床,家長不用大驚小怪,勤洗床單就行了。同時需要記住:不要對孩子有任何抱怨的話,也不要到處宣傳。妳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會感激妳壹輩子。

有這樣壹個小故事: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壹樣了。我很惱火。我很反感——我怎麽能天生兔唇!壹踏進校門,同學們就開始嘲笑我。我心裏清楚,我的長相在別人眼裏是很惡心的:壹雙畸形難看的嘴唇,壹個歪鼻子,歪牙,口吃。

同學問我:“妳的嘴怎麽變成這樣了?”謊稱小時候摔了壹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破了嘴。我覺得說這些總比告訴他們我天生兔唇好。我越來越確定,沒有人會愛我,甚至不會喜歡我,除了我的家人。

二年級的時候,我進了倫納德老師的班。倫納德夫人又胖又漂亮,熱情又可愛。她有金色的頭發和壹雙微笑的黑眼睛。每個孩子都喜歡她,崇拜她。然而,沒有人比我更愛她,因為這裏有壹個很不尋常的原因。

我們大三學生每年都有悄悄話測試。孩子們依次走到教室門口,用右手捂住右耳,然後老師在講臺上輕輕說了壹句話,然後孩子又重復了壹遍。但是我的左耳天生失聰,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我不想說,因為我的同學會更嘲笑我。

但是我有辦法對付這種考驗。早在幼兒園玩遊戲的時候,我就發現沒人看妳是不是真的捂耳朵了。他們只關心妳是否正確的重復了單詞,所以每次我都假裝用手捂住耳朵。這壹次,像往常壹樣,我是最後壹個。每個孩子都興高采烈,因為他們做得很好。我想知道老師會說什麽。

終於,輪到我了。我用左耳指著倫納德先生,用右手緊緊捂住右耳。然後,悄悄地把妳的右手擡高壹點,這樣妳就能聽清楚老師的話了。我等待著...然後,倫納德先生說了八個字,這八個字仿佛壹束溫暖的陽光直射在我的心上。這八個字安慰了我受傷幼小的心靈,這八個字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

胖胖的、漂亮的、熱情可愛的老師溫柔地說:“我希望妳是我的女兒!”"

妳太蠢了。

什麽是愚蠢?學的慢叫笨。學了就聰明了。不聰明就傻。行動上,笨手笨腳的叫傻,慢的叫傻?

這樣看來,新生兒是最笨的。他不能做任何事情,甚至不能吃東西,說話或走路。為什麽我們不說他傻?

原來傻是壹個人為的概念,是和別人比的。別人都會走,妳還不會走,那是妳的笨拙;別人都能說話,妳卻不能。那是妳笨拙的舌頭。為什麽其他同學考試都是對的,而妳總是做錯題?妳還是很蠢!

懂事的孩子最怕被人說傻。他不明白為什麽總是犯錯,學東西那麽費勁。或許,多年以後,他能證明自己不傻,但當時心裏就像壓了壹塊大石頭,“妳真笨!”“這三個字出自父母之口,孩子多難受啊!他想說:“真的很抱歉,我怎麽會這麽笨呢?”

父母不知道是聽過這三個字,還是在心裏對自己說的。如果知道這三個字的分量,怎麽忍心對孩子說?

他打妳,妳為什麽不打他?

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了競爭時代,孩子的父母也與時俱進,不再講究“溫良恭儉讓”。孩子在外面和孩子打架,回到家忍不住告訴父母。有家長問“他打妳了嗎?”

“我做到了。”

“他打妳,妳怎麽不打他?”

父母把敢不敢和別人打架看做孩子有沒有競爭意識。現實教育人們,太老實容易被欺負,就得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反正他們不能吃虧!

遵循這樣的邏輯是不好的:別人打妳,妳就打別人;別人無理取鬧,妳敢無理取鬧;有人偷妳的自行車,妳就偷別人的自行車;別人腐敗,妳也腐敗...

這是壹個什麽樣的社會?這是什麽樣的未來?妳打算讓妳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嗎?是不是要把孩子變成壹個“占便宜不夠,虧本難愛”的人?

媽媽,求妳了。

教育家克勞迪婭認為,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壹個連續的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會受到上壹代的很大影響。我們經常把父母作為我們的壹套,用在孩子身上,而獎懲是壹個傳統的工具。

先說懲罰。傳統教育講究“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經被現代文明和社會輿論所拋棄。國家法律也禁止父母再打罵孩子。

來說說獎品吧。現在的家長普遍用獎勵來教育孩子。為了讓孩子安靜壹會兒,媽媽們經常會說:“別說話,壹會兒我給妳買冰淇淋。”這種方法當時可能有效,但是用多了就失效了。

其實孩子是不需要賄賂和交換來讓自己成為壹個好孩子的。天生他們自己就想做好孩子,孩子的好行為來自於他們自己的意願。孩子只有自覺了,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循者。紀律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如果他們知道成年人尊重他們,他們會接受他們的領導和指導。

我最怕這樣的情況:獎勵不管用,懲罰用不上。這孩子看穿了大人的所有動機,拒絕吃硬的或軟的。父母可能要說:“媽媽,求妳了!”

但是連這句話都不能說,因為說這句話意味著父母會投降,孩子會更加發自內心的鄙視妳,管教的基礎也會分崩離析。

走開,去妳想去的地方。

父母教育失敗,孩子頻繁離家出走。在許多情況下,孩子們被他們的父母趕出家門。

當沖突爆發時,父母和孩子都擺出憤怒的言辭和劍,互不讓步。有些家長利用孩子強烈的依賴性,恐嚇孩子,無論孩子說什麽都扔到壹邊發泄對孩子的不滿。很多任性的孩子離家出走,是因為受不了父母的嘲笑和迫害。

“走開,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父母說出這個最後通牒,試圖迫使孩子就範。當然,這種說法並不嚴肅,但我只想用它來結束這場辯論。

但是孩子應付不了。當然,他不想離家出走,但壹旦低頭,就會顯露出他的軟弱。待在家裏有這麽丟臉嗎?還有什麽自尊?

他當然想當壹次英雄。“走吧!”所以我真的離家出走了。

所以,任何情況下,家長都不要用這句話來脅迫孩子改變。如果孩子有過錯,要明確指出,即使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深深的關懷,從而產生自強、自信和向上的力量。否則,即使孩子暫時屈服,也無濟於事。

再哭壹次,讓狼把妳帶走。

大概是因為“狼來了”的故事廣為人知,壹些家長還是用“狼來了”這張王牌來恐嚇孩子。這樣的話包括“妳不聽話我就把妳送去要飯的”“讓公安局抓妳”“讓醫生給妳打針”等等。這樣威脅壹個孩子,會給他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多不良影響。

嬰幼兒正處於身體快速發育時期,恐嚇會給孩子的精神帶來壓力,加劇內心沖突,使其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長此以往,大腦皮層對皮下中樞的調節能力降低,自主神經和內分泌紊亂以及內臟功能障礙,容易誘發消化系統疾病。

恐嚇也不利於孩子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如果父母經常用鬼、神、狼等來威脅孩子。,可能會讓他建立起條件反射,對類似的事情感到害怕,從而產生膽小、膽怯、懦弱的性格。有的孩子晚上經常哭,也和這個有關。

恐嚇讓孩子產生不可忽視的錯誤觀念。在他眼裏,狼、乞丐、公安局、醫生這些概念都和恐懼聯系在壹起,需要很長時間去糾正。

所以家長不要為了省事,隨意嚇唬孩子。

我沒有能力。

“我不能……”是壹些混不好的家長的口頭禪。他們在和孩子說話時表現出自卑是不合適的。被自卑心理“感染”的孩子會想“爸爸無能,我能怎麽辦?”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誘發的。如果父母能夠堅定、自信、樂觀,那麽孩子對未來也充滿信心。

孩子的眼睛常常追逐社會現象,比如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些人有特權,而他們的父母沒有;有些人很神奇,但是父母很守本分,所以會問父母很多問題。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用“我沒有能力”來開始妳們之間的對話。妳要用辯證的觀點去貶抑惡揚善,引導孩子走上堅實的成功之路。

第38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獲得者安,出生於河北武清縣壹個貧困家庭。他有壹個偉大的母親。

為了支持他上學,母親賣掉了家裏的毛驢,到處借錢,為他攢夠了學費。為了不讓他挨餓,他媽每個月都要走十幾裏地批發壹袋方便面渣給他送去。他用的數學草稿紙也是他媽媽從印刷廠要的廢紙。他是天津壹中唯壹壹個連素食都吃不起的學生。他是唯壹壹個沒用過肥皂的學生,衣服上都是補丁。

但他從不自卑,因為他覺得母親是壹個從不向苦難和厄運低頭的英雄。

對爸爸好還是對媽媽好?

這句話多半是玩笑話,但也不能隨便說。

除了父母,孩子的親戚喜歡月經,阿姨也愛開這種玩笑。“我還是妳媽好?”他們經常用這個短語來戲弄孩子。

孩子不明白,如實回答。我被嘲笑了。“我給妳買吃的,還是妳媽好點?”

孩子也在想這件事。她給我買了吃的,這是事實。妳好,媽媽,這也是事實。怎麽回答?還是沒有。

很快,孩子就會回答:誰問他這個好。

漸漸地,孩子們也學會了拍馬屁,和人說話,胡說八道。他知道成年人喜歡聽什麽。反正他哄他們玩,沒必要說實話。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濃縮為六句話。

好父母是有學問的。

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是不斷自我學習和提高的結果。我接觸過那麽多優秀的家長,沒有壹個成功地輕松教好孩子的。壹個優秀的媽媽甚至說:很多人覺得我很輕松,說妳的孩子那麽優秀,我根本不需要妳的照顧。眾所周知,我甚至晚上睡覺都是睜著壹只眼的!好的媽媽防患於未然,不合格的媽媽就是孩子的問題嚴重到連老師都找孩子談過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中國十大傑出母親沈麗萍同誌是壹位畫家。她說,為了學習繪畫,她不僅上了大學,還去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深造。我不僅買了很多書,還參觀了無數的藝術展,聽了無數的學術報告。但是,她從來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是需要時間的。直到孩子因空難嚴重殘疾,她才真正開始學習做母親。由於自己的努力,她最終幫助自己的孩子克服了殘疾,成為挪威人民稱贊的“神雞俠”。

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需要培訓和考核。但是,好像只有孩子出生,沒有培養教育,好像會自動就業,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每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應該學習相關的知識。越早準備好如何為人父母的意識和知識越好。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幾百位優秀的家長,他們的壹個共同點是都像沈麗萍同誌壹樣,在教育孩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果不是她自己說的,人們也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王家鵬的成長背後付出了這麽多心血。她的同事朋友都說:妳除了當時飛機掉下來了,什麽都做到極致了,也沒耽誤孩子。但是做到這壹點有多難啊!

可能有人會說,那麽多家長,字都讀不懂,不也是教育好孩子嗎?其實文盲也不是沒文化,這些家長也是教育孩子的專家。

《焦點訪談》節目曾經介紹過世界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金牌得主安金鵬的故事。他家特別窮,沒錢上重點中學。他父親說讓他的孩子出去工作。人上了大學都找不到工作,何況妳能不能上大學。但母親堅決不同意,賣掉了家裏唯壹的壹頭驢。孩子是中學裏唯壹壹個連素食都買不起的,也是唯壹壹個連肥皂都買不起的。按說這樣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當面壹問才知道,這位母親雖然初中沒畢業,但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就讓孩子把四則運算學得滾瓜爛熟。大學畢業的父母有幾個能做到這壹點?

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

許多父母把孩子的壞習慣歸咎於學校、老師和孩子,而不是他們自己。其實孩子的大部分習慣,不管是好是壞,都是我們父母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就像上海人說上海話,吃上海菜,四川人說四川話,吃四川菜,看似天生沒有經過訓練,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父母壹直在教,以至於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隱性教育”,比“顯性教育”強大得多,也是本質的。

大多數優秀的孩子是素質教育的結果,而問題孩子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己造成的,而是家長問題的反映。父母往往是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也是孩子改正錯誤和缺點的最大障礙。當務之急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家長。沒有父母的改變,就不會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學不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世界上有所有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所以,罵孩子之前先罵自己,打孩子之前先打自己。只有這樣,妳才能徹底改變自己。成績好都是有幫助的。

全社會要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正確的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雙方的適應。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據統計,我國有近10萬“閑散”未成年人。所謂閑散未成年人,是指本應在校學習,卻選擇輟學的孩子。94%都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青少年犯罪的四步曲。

所以,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已經成為我們家長的職責,而幫助孩子減負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我們的家長增加負擔,也就是讓我們的家長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導師。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越來越浸透了家長的汗水。

好的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壹個困惑,就是很難和孩子溝通。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媽媽之間的矛盾比較多,不僅僅是因為她們處於內心心理動蕩的時期,更重要的是她們兩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外部壓力。孩子面臨升學壓力,母親面臨事業壓力(部分下崗),需要更多的溝通。

絕大多數優秀的父母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好,他們的良好溝通來自於有意識地遵守這三個步驟。

第壹步是聽,也就是讓孩子說出來,理解他們話中的真正含義。第二步是理解,即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是否有意義,結果往往是合理的。第三步是建議,就是講道理的孩子不壹定能采取正確的行動,這時候家長要給出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做得最差的。

每個孩子都是帶著問題長大的,每個父母都是帶著問題長大的。不遇到問題的孩子找不到,不遇到問題的家長也找不到。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家長壹樣,靜下心來尋找解決辦法。

好成績都是做出來的。

聰明不是最重要的,比聰明更重要的是意誌,比意誌更重要的是道德,比道德更重要的是壹個人的胸懷和誌向。

遺憾的是,現在重視道德的人越來越少,跟家長談道德教育是不合適的。至於壹個人的胸懷和誌向,那是我們家長不願意聽到的海外奇聞,因為這和現在的考試成績無關!

其實這些才是壹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在讀傳記的時候,往往會對傳記作者不平凡的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這種成就動機對壹個人的影響非常大。意誌、道德、心靈等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性教育”,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隱性教育”,轉化為孩子的血肉,才能產生效果。所以,孩子是站在父母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遠,孩子就能走多遠,父母能有多高。

讓孩子養成大胸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傳記,讓孩子學會用偉人的視角看待社會和自己。

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東華長期關註未成年人教育問題。從65438到0999,他出版了80萬字的教育專著《尋找母親》,呼籲全社會重新認識母親的價值。近年來,積極參加全國優秀母親評選,是全國、北京、天津等地十大優秀母親評委。與全國數百位優秀家長進行了面對面的近距離交流,詳細分析了他們的成功案例。他和全國婦聯等有關部門壹起,深入少管所、戒毒所、女子監獄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正反兩方面的事實。他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讓每個媽媽都有壹個好孩子,讓每個孩子都有壹個好媽媽。

三:妳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

生命渴望的是孩子。

他們是通過妳來的,但不是來自妳,

雖然他們和妳在壹起,但他們不屬於妳。

妳可以給他們愛,但不能給他們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