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著名心理學家:這些跡象表明,孩子被嚴重寵壞了。

著名心理學家:這些跡象表明,孩子被嚴重寵壞了。

國外育兒網站做過壹個調查:妳有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孩子被慣壞了?

超過壹半的家長表示,他們曾擔心過這個問題。

在這個物質資源越來越豐富的時代,我們的孩子早就不愁吃穿,想要什麽都能滿足。

很多家庭會擔心自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壹切。那孩子不是很容易被慣壞嗎?

著名臨床心理學家洛裏·沃特利(Lori Whatley)列舉了四個孩子被慣壞的典型表現:

和別人關系不好

與他人的良好合作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寵壞的孩子最典型的壹個特點就是和同齡的孩子相處不好。

他們往往只關心自己的感受,卻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如:

對人粗魯無禮。

對他人漠不關心

往往是欺淩的始作俑者。

無論是什麽年齡,什麽發展階段的孩子,都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同理心。也許是為生病的哥哥姐姐朋友畫壹幅畫,或者是給辛苦了壹天的父母壹個擁抱。他們會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安慰別人。

“如果妳發現妳的孩子不僅不理解別人,不能和別人很好的相處,甚至不在乎父母的感受,在排除自閉癥等疾病的影響後,妳需要擔心妳的孩子是不是太自大了。"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說過壹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

“我們應該給孩子傳遞壹種推己及人的人生價值觀。不是同情,而是同理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從他們的角度看世界的能力。有時候,我們太容易受困於‘我們’或‘我自己’,以至於忘記了我們對他人和彼此的責任。”

永遠不要忘記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我們在和孩子壹起閱讀、聽故事、看動畫的時候,要和孩子壹起討論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

在孩子身上,不恰當的行為是用來表達情緒的,比如生氣時打人、罵人,家長要及時幹預。

同時,不要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要因為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批評他們。幫助他們理解負面情緒,永遠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最好方法。

缺乏自我調節能力。

每個人的情緒都有起伏,但嬌生慣養的孩子在生活中依賴大人的安慰,以至於情緒自我調節能力嚴重失衡。

“如果孩子很難學會靜下心來,試著耐心做壹些事情,排除精神疾病等原因,很可能說明妳的孩子已經被溺愛過度了。”

同時,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他們也會討厭參加任何運動隊或者其他競技比賽。

因為這些競技活動最容易因為自己表現不好而被別人指責,所以會感到憤怒,難過,傷心。這些負面和消極的情緒是他們無法承受的。他們只是希望自己做的每壹件事都能得到別人的稱贊。

讓孩子學會自我安慰。

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孩子會提出自己的要求,被寵壞的孩子抱怨更多。

被寵壞的孩子不想容忍任何負面情緒或負面狀態。他們累了就必須坐下來,餓了就必須吃東西。他們會要求父母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迎合他們的感受,確保他們不會覺得不好或者無聊。

但是,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並不是壹件壞事。

在他們不舒服的時候陪他們深呼吸,在旅途中為他們準備壹些小遊戲,比如經典的I spy,故事接龍。這些都是孩子以後學會自我安慰的重要方式。

告訴孩子,錯誤並不可恥。

被寵壞的孩子通常看起來很自信,但這通常是掩蓋他們害怕被批評的偽裝。

哈菲茲說:壹個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會焦慮,會自我厭惡。家長壹定要教會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錯誤。犯錯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重要的是我們從錯誤中學到了什麽。

《終身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就和自尊是相輔相成的。懂得面對失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會讓孩子樂於接受挑戰,取得更高的成就和更好的表現。

同時,父母的態度也很重要。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會大發雷霆,過分指責孩子,這也是孩子害怕失敗的原因之壹。

只拿,不要給。

這些孩子經常被教導,在家庭中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漸漸地他們對其他事情變得漠不關心。

還會給孩子帶來壹個錯誤而強烈的信息:“我們對妳的期望很低,所以妳只需要修復自己。”久而久之,妳會發現孩子對家庭生活缺乏參與感,積極性降低,不願意承擔責任...

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不滿足於他們所擁有的。

他們總會讓父母問周圍的人“我想要……”而不是用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我想要……”和“我可以……”。

“當然,孩子們對自己想要的東西可能會非常興奮,但他們應該學會如何提出要求,而不是對父母發號施令。”

華盛頓大學的詹姆斯·A·福格蒂教授提出了被寵壞的孩子的四個相似之處,包括:很少分擔家務或其他責任,擁有很多私人物品。

讓他們學會做家務。

父母應該教他們的孩子做壹些有益的工作。只要任務適合年齡,就可以開始。比如讓孩子把玩具放回原處,把東西都收拾幹凈。

我們的孩子真的想承擔真正的責任。當大人賦予他們責任時,他們會感到榮幸和滿足。

休斯頓的精神病學家和治療師賈裏德·希斯曼博士說,“設定適當的界限,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慢慢地,父母會發現孩子變得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繼續堅持讓別人去做。”

少用物質獎勵

私人物品太多,會讓孩子無法學會感恩,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他們總是期待著下壹個玩具。

獎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不僅僅是錢和玩具。

當孩子及時關了電視,控制了零食的量,多做了家務,我們可以表揚他們,給他們壹個擁抱,親親他們,孩子也能感受到我們的表揚。

必須成為關註的焦點。

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這樣定義壹個被寵壞的孩子:

他們除了自己什麽都不想。他認為自己是所有人關註的中心,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推翻別人的需求。

這些被關註的感覺讓孩子感覺特別棒。如果孩子無論在什麽場合都要求被這樣對待,那就需要小心自己是否被過分溺愛了。

因為這會讓他們“在以後的人際關系、學校、職場等場合,無法很好地與人交往。”

大多數家長認為,被寵壞的孩子是因為太愛他們了,到處跟著他們。

其實是因為孩子的需求沒有被“聽到”。

傾聽孩子的需求很重要,安全的依戀關系包含了這些基本需求:滋養、尊重、回應、親情。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後,孩子就可以從對需求的關註中解放出來,開始以開放的心態與人相處。

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繼續在孩子的耳朵裏回蕩,導致孩子對他人的需求和情緒充耳不聞。

知道有人在聽他們說話的孩子會感到更安全,警惕性會降低。他不僅對他人充滿熱情,而且更加自信、獨立、社交能力強、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