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太平街道建制的演變

太平街道建制的演變

《吳縣大事記》載:“約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吳縣唯亭草鞋山壹帶的原始居民從事水稻種植、紡織生產等農耕活動。”陽澄湖南距草鞋山650米,太平地區在陽澄湖周圍,也屬於原住民的活動。

在商朝末期(大約公元前11世紀),周王顧的父親想把王位傳給他的第三個兒子。為了躲避皇位,長子太伯和次子鐘勇從陜西岐山南下,與當地土著聯合建立政權,史稱“吳鉤”。太平地區屬於吳鉤的領土。

春秋戰國時期,太平先後是吳、越、楚、秦等國的領土。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朝建立吳縣,以吳為舊都。從此太平地區歸吳縣管轄。

公元696年,唐朝田童萬歲元年,吳縣劃歸常州郡,又與吳縣分置,太平地區屬常州郡。

宋元時期(1078—1085)縣有都保(鄉)、大保、保。太平地區是長洲縣義地鄉。

清雍正二年(1724)分析,元和郡位於常州郡東南,吳、常州、元和郡同城管轄。太平地區壹直到清末都屬於長洲縣義地鄉(李金生)和元和縣義地鄉(李金生)。

民國元年(1912)1,清代蘇州的吳縣、常州縣、元和縣根據《江蘇臨時地方制度》合並為吳縣。

18年實行區鄉制,吳縣劃分為19個自治區,其中原湖南市劃分為第七區(湘城區),區署為湘鎮;原井陘鄉、五彩井鄉劃為第15區(蔡京區),區域部為五彩井鎮。境內有太平橋、沈橋兩個鎮,20個小鄉,下轄吳縣第七區(相城區)和第十五區(毛歡區)。

2003年2月,吳縣重新劃分為13區。原第七區和第十五區(部分)合並為第七區,區辦事處設在向城鎮。轄太平、申橋2個鎮和滴水、盛澤、春申、唐倩4個鄉。

民國30年7月,青香縣被劃分為15個區。今太平地區屬二區(相城區)管轄。偽區辦事處設在向鎮。

民國34年8月15,抗日戰爭勝利,各區鄉鎮名稱和邊界仍恢復到民國23年的情況。縣* * *設13區,太平區仍屬第七區管轄。

36年2月,吳縣並入區、鎮。3月1,原第七區改為陽城區,太平橋鎮為大區部。太平鎮、申橋鎮、環涇鎮和西地鎮、盛澤鎮屬陽城區管轄。

37年2月1至15,鄉鎮合並,分為A、b兩級,太平鎮、申橋鎮、西地、盛澤鄉,環涇鎮的南村(含)、林家崗(含)、西角上(含)、蔣巷橋(含)合並為太平鄉(壹級鄉),仍屬吳縣陽城區管轄。區署和鎮公所均設在太平橋鎮。38年4月27日,太平鄉解放。

1949 5月1日,吳縣陽城區人民政府成立,區政府駐太平橋鎮。所轄太平鄉改為太平鎮,鎮政府設在申橋鎮。同年冬,廢除保甲制度,建立行政村和組。

1950年3月,太平鎮因區域調整撤銷,在其境內建太平、沈橋、川浜、沈曦、唐倩五個鄉,隸屬吳縣陽城區。陽城區政府駐地從太平橋鎮遷至項城鎮。同年4月,改組為太平、申橋、沈曦、樂安、清澗五個鄉,仍屬吳縣陽城區管轄。

3月,1956、樂安、沈曦、青壹鄉被撤銷,分別安置在太平鄉和沈橋鄉。其中,太平鄉包括原太平、青壹鄉,沈橋鄉湖西村,百都鄉蓮子村,樂安鄉魚枷、鳥川村;申橋鄉包括原沈曦鄉、申橋鄉(除湖西村)和樂安鄉的王嘉、六安、夏薇、新莊、陳傑、大莊六個村。太平鄉政府設在太平橋鎮,沈橋鎮政府設在沈橋鎮。太平、沈橋鄉屬陽城區管轄。

1957年3月,陽城區撤銷,原太平、沈橋鄉合並為太平鄉,隸屬吳縣,鄉政府設在太平鎮北浜北岸1號。

1958年9月25日,撤鄉建公社,成立太平人民公社,實行行政社合壹體制。其面積和隸屬關系不變,公社位於太平鎮北浜北岸1號。

1983年7月,政社分開,太平公社更名為太平鄉,隸屬關系不變。1990年6月,鄉政府從太平北浜北岸1號遷至太平街8號(現為中學樓區)。

1994年2月,撤銷太平鄉,設立太平鎮,實行鎮管村體制,行政區域和隸屬關系不變。同年6月,鎮政府駐地從太平街8號遷至興泰路268號。

1995年7月,吳縣更名為吳縣市,太平鎮隸屬於吳縣市。截至2000年底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