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端午節的過程

端午節的過程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意為“開始”和“開端”。初五可稱為端午。在農歷中,地支標誌著月亮,陰建在正月,二月為基,五月依次為午時,所以五月稱為午月,“五”與“午”相連,“五”也是陽數,所以端午節又叫端午、崇武、端陽、午、崇武、午日。此外,它在壹些地方也被稱為五月節、艾節和夏日。從史料記載來看,“端午”壹詞最早見於晉人周朝的地方習俗:“仲夏端午,烹粟。”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的必備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能鎮邪。

端午節的起源

總結起來,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以下幾種學說:為紀念屈原,這種學說最早記載於南朝梁朝吳軍的《續齊之和》和北周的《荊楚紀年》。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了。死後為龍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裏扔五色的絲綢粽子來驅趕惡龍。也有人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了洞庭湖,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歡迎來到陶神,這是來自東漢的曹娥碑。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

端午節,這個說法來自聞壹多的《端午節考試與端午節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都與龍有關。粽子扔進水裏經常被蚊子和龍偷走,而賽龍舟。(2)人種穿越與古代吳越的關系尤為深厚,除此之外,吳越人還有不斷紋身以“形似龍”的習俗。(3)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倒黴日,在先秦時代,壹般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倒黴日。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朝的蘭花浴。《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鄭瀟》記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載“畜蘭是五月五日洗澡”,還有很多傳說認為重五是洗澡驅邪的忌日。《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的父親要求母親不要生他,認為“五月生的孩子,比壹家人還長,對父母不利。”《風俗通》失傳,“相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為忌;正月五月殺父殺母,不可。”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趙霽,宋徽宗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可見,自先秦以來,這壹天就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

關於夏季至日,持這種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和壹個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趣談:(1)權威著作《荊楚歲記》中並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寫在了夏季的至日節。至於杜菁,隋代杜太清的《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並不壹定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季華禮》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稱為仲夏節。因此,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爭議頗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紀念女詞人秋瑾,秋瑾字瑞熊,號建湖,小顧,浙江紹興人,年輕時詩、詞、歌、賦俱佳,喜騎馬、擊劍。她被稱為木蘭和秦良玉。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在預謀起義時被清兵逮捕,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犧牲。後人為了贊美她的詩歌,悼念她的英勇事跡,便與詩人節合並紀念她,將詩人節定為端午節,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得最多,達到20多個,是別名最多的節日。比如有端午節,端午,端陽,重陽節,重陽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長節,普傑節,端午節,玉蘭節,粽子節,午時節,女兒節,迪拉節,詩人節,龍節,午時節,天中節,五月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春秋》記載,叫端陽節,是因為仲夏爬山,太陽當空的時候是仲夏,它的第壹個下午是太陽下山時天氣好的壹天。

中秋節,中午,屬於十二個分支。在農歷中,五月是午月,五與五是諧音,所以端午節也叫中秋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至於中天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太陽重於人,故稱“中天節”。

沐浴蘭花節,端午正值盛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用曹蘭湯洗澡和去汙。漢代《大戴禮》說,“午後洗藍湯”。

在解糙米節,古人在端午節吃糙米時,有壹個比賽,比較每個人的葉子長短,長輩獲勝,所以也叫“解糙米節”。

女兒節,《萬雜記》系明、沈所列:“五月女兒節是端午節,戴艾葉和五毒符。萬習俗從五月初壹至初五,用小姑娘裝飾,盡最大努力。已婚女性也有自己的母性。因為這叫女兒節。”沈邦萬《雜記》記載:“五月壹日至五日,燕京家將小女兒妝飾得極美。已婚婦女也會回到劉樺的家中,這壹天被稱為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忌日,此時五毒已盡。所以端午節的習俗多為驅毒,如在門上掛菖蒲、艾葉等,所以端午節又叫“菖蒲節”。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裝飾品

任劍,舊時江浙婦女的裝飾品。壹般用金銀線或銅絲金箔制成,形似小人騎虎,也有鈴鐺、鈴鐺、流蘇、大蒜、粽子等。插在女人的發髻裏,也用來餵奶。《賈青錄》雲:“(五月五日)城中人以金銀絲為繁纓,編鐘,騎虎,極細,飾以小釵,串成串,或以銅絲金箔供女子插鬢。他們還互相獻祭,稱為任劍。”當健康人說認同Ai人的時候,只是用屌絲換Ai人而已。吳曼雲《蔣香節詞序》說:“掛俗,健者為愛民,易用帛使其如虎,女穿之。”好像這樣會有驅邪控疫的效果;說到古時候走路,純粹是女人的點綴(註蔡赟《五仙》)。

豆娘,舊時五結女子的頭飾。多見於江南。有些地區也叫健康人。這個東西起源於遠古行走,是Ai人的壹種不同形態。《賈青錄》引《唐宋遺事》雲:“誰在大江南北,五日得壹等獎之制,殊為巧妙。艾葉全部壓制出售,或繡上仙、佛、和、武、蟲、魚、獸、八寶花等形狀。縐蛛,美鳳林,繭虎絨陀,草坪蜥蜴,螳螂蟬蠍,葫蘆瓜,色彩逼真。上面蓋著壹個寶,繡球無數,鈴鐺幾百個形狀,或者串在壹起。名字叫豆娘,無敵。”

舊時端午節的驅魔人艾虎也被用作裝飾品。在中國古代,老虎被視為神獸,被認為可以鎮邪保平安。《風俗通》雲:“虎為陰莖,獸亦長。能吃鬼,...亦惡”。因此,人們經常用老虎來辟邪,尤其是在艾虎的端午節期間。艾虎要麽用艾葉剪成,要麽剪成老虎的絲帶,用艾葉粘好,戴在頭發上。壹千多年來,端午節壹直以艾虎的習俗為裝飾。宋陳元貴引《宋本廣記》年號雜註:“端午以艾為虎,連大如黑豆,或剪彩為虎,貼艾之葉以戴之。王《端午帖》詩:“釵頭鳳,驅邪知驅祥雲七寶。"清代夫差敦沖《燕京年間筆記》:"每到日暮,閨中巧者,以絲制虎,以粽子...用彩色的線穿起來,掛在發夾的頭上,或者系在孩子的背上。古詩說‘玉吞簪,輕愛虎’,就是這個意思。除了裝飾之外,端午節還有用雄黃在孩子們的額頭上畫“王”的習俗,這也意味著用老虎來辟邪。

畫額是端午節用雄黃塗抹小孩額頭的習俗,雲朵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壹種是借雄黃驅毒,壹種是借虎額(“王”如虎,虎為百獸之王,因換成虎)鎮邪。清夫差敦沖《燕京年譜》:“自農歷正月初壹起,取雄黃灑酒,敷於小兒衣領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額頭、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塗,用意相同。山西河曲縣誌記載:“端午飲雄黃酒,敷小兒額、手、足...能延長病情。”

長壽縷縷,端午之時,討厭佩戴飾品。又叫延壽線、延壽線、延壽線、長壽線,又叫‘白索’、‘冰少’、‘彩線’等。,名稱不同,形狀和功能基本相同。端午節時,用五色絲綢制成,或掛在門口,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掛在床簾、搖籃等地方。據說可以避災,保健康,延年益壽。這種節日有五種形狀:簡單的五色絲線組合成壹根繩子,綁在手臂上;將金錫飾品裝飾在五顏六色的繩子上,掛在脖子上;五顏六色的繩子折成方形勝利裝飾在胸前;五顏六色的繩結被人像佩戴;用彩色絲線繡畫太陽、月亮、星星、黑獸等物,向長輩致敬。這種習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寫《風俗失傳》:“午後以彩帛縛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壹個是長命鬼火,壹個是兵士。”後來兩人漸漸習慣了,直到近了現代。清福查頓的《燕京歲月》記載了當時的風俗:“每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那些在閨房裏乖巧的人,就會用彩線做成老虎、粽子、葫蘆、櫻桃、桑葚,掛在發簪的頭上或者系在小孩子的背上。”其中唐宋時期,朝廷給大臣的是省物之類的東西。唐代宗興元元年,朝廷曾賜壹百把繩斧。《宋史·禮記十五》:“前壹日,賜金線以官延壽,賜彩線以官。逢年過節穿。”

佩戴香囊,也叫香囊、香袋;錢包等。由彩色絲線和破布縫制而成,內裝有香料(由中草藥制成,如白芷、川芎、白花蛇舌草、三棱、山奈、甘松、山奈)。戴在胸前,聞起來很香。陳仕良《歲時廣記》引用《歲時雜記》說“端午以紅白兩色,如壹袋,彩線貫穿,狀如壹花。”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裏的東西幾經變遷,從吸汗的蚌粉、辟邪的護身符、銅錢和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佩戴香包是相當講究的。為了防病健身,老人壹般喜歡佩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蓮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花等造型,象征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相親相愛、家庭和睦。孩子喜歡鳥獸,比如老虎、豹子;猴子,鬥雞等。年輕人最講究佩戴香包。如果是熱戀中的戀人,深情的姑娘會在很久以前就精心制作壹兩個各具特色的香包,以趕在節前與愛人相見。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的香包,自然引起周圍男男女女的議論,紛紛稱贊小夥子對象的別出心裁。

端午節五毒的化解、消除和避免

如上所述,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解災的習俗。其實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幹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傳播;另外,蛇和昆蟲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這就形成了這個習慣。采藥、雄黃酒灑墻門、喝蒲酒等各種習俗,看似迷信,實則也是有益於健康的養生活動。端午節可以算是壹個傳統的醫療保健節日,是人們與疾病和毒蟲作鬥爭的節日。時至今日,這些養生習俗仍應發揚光大。

各種祭祀儀式,紀念儀式,無非就是燒香燒錢燒雞,燒飯,燒肉,水果祭品,粽子等等。現在這些迷信的儀式已經不多見了,但以前人們到龍宮祭祀時,氣氛非常嚴肅,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辟邪辟邪,萬事如意,還祝福劃船安全。用人們的話說,“要吉祥”表達了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

正式比賽開始時,氣氛非常熱烈。唐代詩人張劍鋒寫的《種族穿越之歌》:...兩岸羅衣聞香,銀釵照霜刃。鼓聲三響,紅旗開了;兩條龍跳出了水面。影浪飛向萬劍,鼓浪聲如千雷。鼓聲越來越近,兩條龍看著標記,就像壹瞬間。坡上人驚雷,桿上虹暈。前船中標下水,後船失勢揮手。..... "這些詩生動地描繪了龍舟比賽的壯麗景色。女人平常不出門,如今爭著看龍舟,銀簪閃閃;戰鼓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起,落下如飛劍,戰鼓雷鳴;終點線標有彩色的桿子。龍船正快速接近目標...現代的龍舟賽也差不多,只是規則嚴格了壹點。近年來,國際龍舟比賽在國內外出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運動員。

劃龍舟等活動。比如龍舟下鄉,就是在賽龍舟的時候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子裏遊玩,集合。有時龍舟也有各種花樣,有表演的意思。比如廣州的龍舟,手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然後拿起,讓水花四濺;船頭船尾的人有節奏地跺著船,使龍舟像遊龍壹樣起伏。在浙江省余杭縣,有的龍船上有人把龍尾踩得很低,使龍擡頭,船頭的尖浪從龍口噴出,像龍吞雲吐雨。

唐、宋、元、明、清歷代皇帝都喜歡在水邊看龍舟,也屬於遊戲之類。《舊唐書》中記載了和,兩人都有“觀賽”的事跡。《東京夢中華》第七卷記載了北宋皇帝在臨水寺金銘池觀看龍舟比賽的習俗。其中有彩車、音樂船、小船、畫舫、龍舟、虎頭船等。觀看和播放音樂,以及40英尺長的龍舟。除了龍舟之外,其他的船也排著隊作為娛樂來競拍。張松則端的《金遲明中標》描繪了這壹場景。還有明成祖,在中南海紫光閣看龍舟,看朝廷弓箭手疾馳射箭。清代在福海、圓明園舉行賽跑,乾隆、嘉慶皇帝都去觀看。

晚上又有龍舟了。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壹種夜間龍舟,四面掛著小燈比賽。夜龍船從1982開始出現在四川吳彤大橋。船上裝飾著電燈、煙花和漂浮的河燈,光彩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在水面上搭起壹堆堆漂浮的火苗,讓掛滿燈籠的龍舟穿過火苗。

還有旱龍舟,是模擬陸地上的龍舟比賽。如《南昌縣誌》載:“五月五日幹龍舟,使數人(y6、* * *)齊拾物,傳花代鼓,盛滿通途,士女給錢祈福,爭鞭炮消災。”浙江省武義縣過去有旱地推龍舟的習俗,也認為可以辟邪。另外,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在旱地劃龍舟的習俗,其實是壹種舞蹈,但日期不壹定在端午節。旱地龍舟是佛山秋季最壯觀的。又如《徽州府誌》記載:“五月五日,駕船迎神驅疫,以竹為之。畫如泥巴,十二人奉若神明,環城而行。”還有小龍船,供孩子們做玩具。

劃龍舟的時候,有很多類似龍的歌,唱著玩的。比如湖北秭歸劃龍舟的時候,就有完整的唱腔,歌和歌都是以當地民歌和歌謠融合為基礎的。歌聲雄壯激昂,就是“贊和”的遺風。再如廣東省南雄縣的龍船歌,四月龍舟下水後壹直唱到端午節,表演非常廣泛。流傳於桂北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比賽時被許多輻手傳唱,有人稱之為。他們的表演大多與龍舟和端午節的習俗有關,他們的歌曲影響深遠,令人感動。《廣西民樂選集》收錄了臨桂縣(4首龍船歌)組曲,節奏明快熱烈如歌,唱起來壹定很感人。

另外,還要說說女龍舟。過去,許多地方不允許女性參加龍舟比賽,女性觸摸龍舟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如今,全國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颯爽的女子勇於爭光,爭奪第壹,不弱於男子。

就像春節有舞龍、舞鳳壹樣,端午節也有龍舟、風船。風船的來源如上所述,源於古代的黑船和鸛船。古代宮廷(如天府廣濟的明廷)有鳳凰,民間有風船競速。《廣東囊》載:“龍舟掛大夫,風船掛天,皆以五日必勝。耿武之夏,番禺石橋村聚萬金做風船,長十尺,寬三尺,頭尾高擎,兩邊重翼舒煉,載壹座廟,使其拜完天,遍遊各水鄉。”1964後,香港有壹場風船賽。這種風船船體較短,可坐16名玩家。它以風頭和風尾為裝飾,由女選手參賽。確實是壹種很好的競爭形式,龍鳳呈祥。

有些地方有龍鳳船。《順德縣誌》載:“大良龍船奇,華麗。”但是現在沒有了。湖南省汨羅縣的龍舟,前有龍頭,後有風尾。鳳尾呈扇形,用紅紙包著竹簽插在船尾,像壹條長方形的尾巴。也可以叫龍鳳船。龍鳳船似乎是龍船和鳥船融合後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