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寧波冬至有吃什麽習俗?

寧波冬至有吃什麽習俗?

冬至從歷法來說,這是壹年中太陽照在最南端的日子,因而也是壹年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壹天。

我是土生土長的寧波人,打小就知道冬至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日,奶奶父母總是說,冬至日不要跟別人吵架,不要罵人;過了冬至,小孩就大了壹歲等等。冬至日,寧波人還有吃甜湯果,或者酒釀圓子,番薯泡飯等等習俗。

老底子叫“拜冬至”,按老寧波習俗,要做冬至羹飯。冬至日早上還要吃壹碗甜甜的番薯湯果,吃了湯果大壹歲。寓意把之前的黴運全部“翻”過去。酒釀圓子、湯團這天吃上幾個,寓意團圓、圓滿。老寧波人還要做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烘烘響"的美好心願。下面就跟我壹起來看看寧波冬至的飲食習俗吧:

?寧波冬至的飲食習俗之壹: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壹。“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壹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是寧波人冬至必吃的食品。寧波人有“吃了湯果大壹歲”的說法。湯果跟湯團類似,都取“團圓”、“圓滿”的意思,只是湯果要小壹些,裏面沒有餡。

寧波人過冬至,舊時各家以蘆穄粉搓圓子,叫蘆穄湯果。後漸改為糯米粉圓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湯果。先供竈神,再全家吃。俗稱“冬至小年夜”,俚語“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謝年”。這天長輩囑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罵小孩,不可摔壞東西,否則視為不吉利。

?寧波冬至的飲食習俗之二:大頭菜烤年糕? 

冬至前壹天,寧波人壹般不出門,冬至節壹早有全家人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俗。大頭菜烤年糕是壹道做法簡單的浙江寧波市特色傳統美食。冬至前後,寧波人的女兒或是媳婦都會做上壹道大頭菜烤年糕來應應景,預示著步步高。大頭菜烤年糕用料更加普通,醬油、糖、鹽就可以搞定!做大頭菜烤年糕烤菜的時候,順帶就可以做出這道美味年糕!

冬至節前夜,家家烤大頭菜,大竈的火燒得旺旺的,將大頭菜洗凈,削皮切塊,菜葉也不要浪費。削掉表面上有坑坑窪窪的東西,放入鑊中,塊要切得稍厚壹點,否則容易煮散導致筷夾不起。大頭菜先放入,後放大塊年糕,翻壹下,放點醬油,然後把呼呼燃燒的柴蓋上草灰,柴徹夜暗燃,用文火煮,大頭菜在鑊裏焐壹夜。第二天壹早水將燒幹時,放入糖和鹽,再澆入壹層菜油起鑊,香氣四溢的大頭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冬至大頭菜烤年糕的關鍵是冬至那晚竈火不滅,家家都要燒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傳,日子紅火是老百姓最實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則寓示“年年高”。

?寧波冬至的飲食習俗之三:酒釀圓子? 

在老寧波的習俗裏,酒釀圓子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壹。酒釀圓子還是江浙壹帶有名的小吃,更是家家都會做的傳統中式點心,用來招待客人,也是酒店宴席上的點單很高的人氣甜品。

酒釀圓子用優質白糯米為原料,經過水浸水磨後加工成糯米粉,將水磨糯米粉搓成小圓子待用。以上等白糯米蒸熟後,按壹定比例摻和進酵母,幾天後即成香味四溢、甜糯適口的酒釀。把水燒開放入小圓子,待其浮到水面,再加入酒釀、白糖和蛋漿,攪勻勾芡,盛入碗後撒糖桂花即成。

酒釀圓子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壹,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壹,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壹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沈,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早晨也會合家聚坐***進酒釀圓子的傳統習俗。

?寧波冬至的飲食習俗之四:凍羊肉? 

除了老寧波的酒釀圓子、大頭菜烤年糕外,在冬至這壹天,余姚泗門等地還流行吃“凍羊肉”,即買來新鮮的羊肉,切成塊狀後,放入醬油、茴香等調料,大火燒熟後裝入盆中,待羊肉冷卻後凍成“凍羊肉”,吃飯時,夾壹塊“凍羊肉”放入滿滿的米飯中,鮮美噴香。

用中醫的話說,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所以冬至這壹天不少人家都喜歡圍在壹起吃羊肉大餐、喝羊肉鮮湯,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正如《本草綱目》記載的那樣,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功效,能補體虛、祛寒冷、溫補氣血,益腎氣、補形衰、開胃健力,補益產婦,通乳治帶,助元陽,益精血,對治療產後貧血、肺結核、夜盲、白內障、青光眼等癥有很好的效果,冬天吃羊肉實在是件壹舉多得的美事。

據說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是從漢代開始形成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到後來吃狗肉又慢慢轉變成了吃羊肉以及其他各種滋補品。如果能夠在羊肉中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那更是再好不過的了。於是,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便在南方地區廣為流傳下來,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傳統。

?寧波冬至的飲食習俗之五:赤豆粥? 

寧波童謠:“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儂肉,還儂殼,張家老伯伯,問儂討只小貓小黃狗。”聽過這童謠的寧波人應該不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這“糖粥”就是赤豆粥。

冬至日吃紅豆粥的習俗,在壹千六百多年前已經有了,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南北朝時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做粥以禳之。”

這種赤豆粥格外精細,因為赤豆和粥是分開做的。赤豆磨成豆沙澆在白粥之上,好似紅雲覆蓋白雪,色香味俱佳。過去寧波有壹種賣糖粥的器具叫“駱駝擔”,可把竈具、碗盤、食物全放在擔子上。小販壹邊挑著擔壹邊敲著竹梆,發出“篤篤篤”的聲響,孩子們聽見聲音就知道“賣糖粥”的來了。吃赤豆粥甜而不黏,稀而不薄,極為爽口。在寧波,冬至夜全家歡聚壹堂***吃赤豆粥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冬至習俗南北各不相同,但有壹點基本上是壹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願我們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願的習俗牢記心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