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泉州安溪清水巖的歷史演變

泉州安溪清水巖的歷史演變

據舊書記載:“清水山發源於西北,蜿蜒南下,到了竹樓,從壹只蜜蜂的腰上掉了下來,稱之為彭舸,突兀險峻。分兩翼,左翼去鰲峰草店,右翼在東傾祈雨坪展開。其中有主人的房間。從西南到東北,形狀像藍天。廟裏有個大洞寫著‘獅喉’,殿下兩步說‘獅唇’。覺祿為帶,覺庭為球,西涼藝妓無所不為。”顏寺創建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原名張延山。因山色秀麗,巖上巖石挺立,於元佑七年(1093)更名為清水巖。從南宋景延二年(1277)至近代,清水巖寺經過20余次的改建、擴建、重建,規模逐漸增大,至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盛極壹時。現存建築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遺存均為元、明、清三代建築,形制基本保持不變。巖宅依山而建,面向深谷,為亭閣式,分三層,壹層為昊天口,二層為祠堂,三層為釋迦牟尼樓;左右翼鐘和鼓樓;譚躍殿、觀音殿和方明殿分隔東西。拜樓彎亭,層層保護。從遠處看,像“帝”字,雄偉壯麗。從清水巖頂上往下看,“獅子舞球”的造型栩栩如生,龍栩栩如生。禹巖周邊有66處歷史遺跡,其中宋代29處,元代2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23處。奇觀、異景點綴其中,其中宋代文物“巖圖”碑更是獨壹無二的文物瑰寶,彌足珍貴。清水的創始人是北宋著名的高僧。他壹生造福人民,留下了許多修橋築路、行醫濟民、祈雨消災的美麗傳說,塑造了中華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優秀形象。四次被宋朝廷授予“昭應光輝會慈濟大師”稱號。近千年的香火傳承,讓祖先的信仰名揚海內外,各地造像建廟,爭相膜拜。今天,清水巖爐遍布東南亞、臺灣省和世界其他地區。僅臺灣省就有近300座清水祖師寺廟,信眾近千萬人,數量和規模均居臺灣省島內寺廟之首。每年有數以萬計的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前往清水巖祠堂祭祖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