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中國不同土壤的特征和分布

中國不同土壤的特征和分布

中國土壤資源豐富,種類繁多,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我國土壤賦存的主要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鈣土、荒漠土、潮土(包括蔣莎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濕土(草甸和沼澤土)、鹽堿土、巖性土和高寒土等。

紅壤系列

我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重要的土壤資源從南到北依次為磚紅壤、幹紅土(稀樹草原土)、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

鐵礬土

它發育在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下的強鋁化酸性土壤中,在我國分布面積較小。海南島磚紅壤的分析資料表明,風化程度很高,粘土顆粒的矽鋁比(下同)低於1.5,粘土礦物中含有較多的三水鋁石、高嶺石和赤鐵礦,陽離子交換容量很小,鹽基高度不飽和。

幹燥紅土

熱帶幹熱地區稀樹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在海南島西南部和雲南南部紅水河流域,鋁化程度低,有鈣質反應。

赤紅壤

發育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具有紅壤和磚紅壤的某些性質。

紅壤和黃壤

都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生成的鋁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幹濕季節變化明顯的地區。沈積物呈紅褐色或橙紅色,剖面下部有網狀結構和鐵錳結核。矽鋁比為1.9 ~ 2.2,粘土礦物有高嶺石、水雲母和三水鋁石。後者分布在多霧多濕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壹帶,以濕土層和剖面中部的黃色或蠟黃色沈積物為特征,粘土礦物中含有較多的針鐵礦和褐鐵礦。

紅壤系列適宜發展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果樹和林木。農作物壹年可以兩茬,甚至三四茬,土壤生產潛力很大。目前仍有大面積的荒山、丘陵有待因地制宜地改造利用。棕壤系列也是我國東部濕潤地區林下發育的土壤,從南到北包括黃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飄塵土。

黃棕壤

亞熱帶落葉闊葉林中常綠闊葉林下發育的弱鋁化、粘質、酸性土壤分布在長江下遊,介於黃壤、紅壤和棕壤之間,土壤性質具有黃壤、紅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土

主要分布在暖溫帶的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是發育在夏季綠色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下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其特征是腐殖質層以下為棕色沈積粘土層,土壤礦物風化程度低,矽鋁比約為3.0,粘土礦物主要由水雲母和蛭石組成,少量高嶺石和蒙脫石,鹽基接近飽和。

暗棕鈣土

暗棕壤又稱暗棕壤,是發育在溫帶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下的土壤,分布於東北東部山地丘陵,介於棕壤和飄塵土之間。與棕壤不同的是,腐殖質積累明顯,淋溶沈積過程更強烈,粘聚層呈深褐色,結構面上常可見深色腐殖質斑點和二氧化矽粉末。

漂移石灰土

原名棕色太家林土和石灰土,分布於大興安嶺中北部,發育於北溫帶針葉林下。次表層具有弱灰化或對鐵脫色的特征,常帶有漂白層,強酸性和高度不飽和堿。它們屬於草甸土石灰土和暗棕壤之間的過渡土,可以認為是在當地氣候和植被影響下的壹種特殊的土壤覆蓋層。

棕壤系列土壤是非常重要的森林土壤資源。目前不僅有大面積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而且是我國主要的森林生產基地。而且大部分土壤,特別是分布在丘陵平原的黃棕壤和棕壤,具有很高的農業價值,大部分已經被作為農用地和果園來耕種。

肉桂系列

包括褐土、黑壚土、灰褐土,這類土壤在中性或堿性環境下積累腐殖質,石灰淋溶沈積明顯,有不同程度的殘積粘性現象。

棕土

棕色森林土又稱棕色森林土,分布於我國東部暖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地區,形成於中生綠色森林之下。其特征是腐殖質層下為褐色粘土層,風化程度低,矽鋁比為3.0 ~ 3.5,粘土層下有大量水雲母、蛭石等粘土礦物,石灰以假菌絲的形式堆積。

土壤褐土受長期施用土壤堆積和耕作的影響,在剖面上部形成厚度大於30 ~ 50 cm的成熟層,成為土壤。主要分布在陜西關中地區。

黑羅圖

以深淺黑色黃土層命名。先在半幹旱草原植被下形成,再經過長期耕作而成熟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陜北、山西西部和甘肅東部的黃土地區。

灰色褐土

又稱灰褐色森林土,是分布在幹旱半幹旱地區山地森林下的土壤,有暗褐色或淺褐色粘層,因石灰淋溶程度不同,分為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兩個亞類。

在利用方面,褐土系除灰褐土為重要林地外,其他土壤均為我國北方旱地。搞好水土保持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

黑土系列

中國溫帶森林草原和草原區的地帶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漿土和黑鈣土。以腐殖質的大量積累為特點。

灰黑色土壤

也被稱為灰色森林土壤。在濕潤地區,大興安嶺西坡最為集中,植被為森林類型,林下草灌木茂盛,草生長過程旺盛,有機質積累量大,土壤有明顯的淋溶和粘粒運動沈積。

黑土

土壤水分充沛,相對濕潤,植被為草原草甸,當地稱之為“五花塘”。土壤有機質積累量大,土層深暗,腐殖質層厚達30 ~ 70 cm以上,下層土壤常呈現輕度潛育特征。

白漿土

地表腐殖質層下,有壹層灰白色的漿狀層,故名。分布於東北東部的山地盆地和山谷,氣候濕潤,植被類型為喜潮濕的淺根植物。土壤有機質的積累不如黑土,往往因有機質分解不良而具有泥炭特征。白漿土表層有機質含量為8 ~ 10%,白漿土層以下質地多為重壤土和粘土。白色漿層質地較輕,鐵的浸出損失明顯。粘土礦物主要為水雲母,含少量高嶺石和不確定物質。

黑鈣土

分布在半幹旱地區,植被以草地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有機質積累量小,分解強度大於黑土。腐殖質層壹般厚約30 ~ 40厘米。石灰淋溶沈積在土壤中,往往在60 ~ 90 cm處形成粉狀或假細菌狀鈣沈積,這是黑鈣土區別於其他黑土的重要特征。

黑土系列是東北地區分布最廣的土壤,適宜發展農業、畜牧業和林業。特別是黑土、黑鈣土和白漿土是發展農業的重要對象。除了已經開墾的,還有大面積的荒地可供開墾,農業生產潛力很大。

栗鈣土系

包括栗鈣土、棕鈣土、石灰鈣土,是我國北方廣泛分布的壹些草原土壤。這類土壤有明顯的腐殖質積累和石灰淋溶-沈積過程,多有弱石膏和鹽化過程。栗鈣土濕帶半幹旱區幹草地下形成的土壤,表層有栗色或暗栗色腐殖質,厚度25 ~ 45 cm,有機質含量1.5 ~ 4.0%。腐殖質層以下是鈣積累層,含大量灰白色雜色或粉狀石灰,石灰含量達10 ~ 30%。中國栗鈣土的土壤性質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內蒙古高原東部栗鈣土具有腐殖質少、鹽漬化少、堿化少、無石膏或石膏層深、粘性弱的特點,而在新疆西部,下層土壤中有不同量的石膏和鹽分積累,腐殖質含量較高,但土壤無堿化和粘性。

棕色鈣質土壤

與栗鈣土相比,腐殖質的積累過程較弱,而石灰的積累過程大大增強。鈣礦床的位置在剖面上壹般是上升的,形成於溫帶荒漠草原環境,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西部和準噶爾盆地北部,是草原向荒漠過渡的地帶性土壤。

灰鈣土

它的形成往往與黃土母質有關,其分布區最集中在黃土高原西北部、河西走廊東部和新疆伊犁河谷。土壤剖面分異較弱,發生層次不如栗鈣土和棕鈣土清晰。腐殖質層基本顏色為淺黃褐色帶灰色,鈣積累不明顯。表層有機質含量為0.5-3.0%,向下延伸較深,壹般可達50-70厘米。

栗鈣土系是我國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農業區。要農牧結合,因地制宜,改良草地,建立人工飼草料基地。

沙漠土系

我國西北荒漠區的重要土壤資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裂土,其特點是荒漠結皮多孔,腐殖質含量低,石灰含量高,表面團聚性強,石膏和可溶性鹽在剖面深度小,殘留粘附和鐵染明顯,整個剖面厚度薄,礫石含量高(裂土和灰漠土除外)。在土壤形成過程中,主要表現為鈣化(石灰堆積)、石膏化和鹽堿化、弱鐵化,風成作用相當明顯。

灰鈣土

溫帶荒漠邊緣細粒土料上發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準噶爾盆地南部的沖積平原和河西走廊北段、中段、西段及新疆阿拉善高原東部的剝蝕高原。新疆灰漠土表層有機質含量約為65438±0.0%,腐殖質層極不明顯。石灰最大含量65,438+00 ~ 30%,骨料層在20或30 cm以下。可溶性鹽最大含量在40 cm以下,常與石膏層有關。土壤礦物風化處於除鉀階段,氧化矽/氧化鋁。水雲母是主要的粘土礦物。

灰棕色沙漠土壤

溫帶荒漠條件下發育的土壤,粗骨基質在我國西北地區占有很大面積。與灰漠土相比,腐殖質的積累較弱,腐殖質層較少,表層有機質含量很少超過0.5%,且含量隨深度增加變化不大。碳氮比很窄,大多在4 ~ 7之間,但表層或次表層石灰含量最高,石膏堆積較為普遍,為65433。

棕漠土

暖溫帶半灌叢荒漠下發育的土壤廣泛分布於新疆南部和東部。這種土壤基本適應於石質沙漠或戈壁,類似於北非的石質沙漠(或石膏沙漠和石膏外殼),但其幹旱程度更強,以至於土壤中出現壹層氯化物的鹽層,這已成為世界上沙漠土壤中罕見的現象。

龜裂的土壤

年輕的沙漠土壤分布在溫帶和暖溫帶沙漠地區的細土平原上,經常受到短期地表水流的影響。但它不具有水泥土的性質,表面平坦、堅硬、灰白色,被網狀裂隙切割成不規則的多邊形裂片,看起來像是嵌在地下的裂隙紋,這是它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沙漠土系的利用主要受細粒土含量和灌溉水源的可利用性控制。目前大部分用於放牧,只有少部分用於耕地。

潮土和灌溉淤泥系列

中國重要的農業土壤資源包括潮土、灌淤土和綠洲土。這種土壤是在長期的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響下形成的。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獲得了壹系列新的性質,極大地改變了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土壤質地和層次排列、鹽分剖面分布。

潮土(包括蔣莎黑土)

曾被稱為輕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遼河下遊、長江中下遊和汾渭谷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和棉花。在土壤剖面上,沈積層明顯,粘土與砂相間,地下水位較淺,土壤中、下層氧化還原相互作用,有明顯的銹斑和碳酸鹽分異聚集。壹些地區被淹沒和鹽堿化。

黃河淤積平原潮土的機械組成多為老河床和天然堤上的砂土,老河床兩側緩坡平地上的輕壤土,淺平窪地上的粘土。土壤有機質含量僅為0.6 ~ 1%。碳酸鈣含量6 ~ 8%,鉀含量2%左右,磷含量大多為0.1 ~ 0.2%。其含鹽量壹般不超過0.1%;在窪地邊緣可以達到0.5 ~ 1%。土壤呈堿性,pH值7.5 ~ 8.5。

潮土深厚,富含礦物質養分,有利於深根作物的生長。但有機質、氮、磷含量較低,易發生旱澇災害,部分地區存在鹽堿化問題,亟待改善。

灌溉和淤積土壤

主要分布在銀川、內蒙古後套和遼西平原。填淤層厚度可達1米以上,壹般可達30 ~ 70厘米。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均質,底部常見文物。灌淤層下可見埋藏的古農耕表層。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因地區而異。西遼河平原灌淤土相對粘稠,有機質含量約2-4%,含鹽量壹般小於0.3%,不含石膏。河套地區灌淤土壤質地較疏松,有機質含量約為1%,含鹽量較高。

灌淤土是我國半幹旱平原的主要土壤,壹年收獲壹次,主要是春播作物,種植小麥、玉米、谷子等。地下水位淺,水資源豐富;由於排水條件差,存在次生鹽漬化,應註意排灌結合。

綠洲土壤

又稱灌漠土,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河西走廊沙漠地區的綠洲中,是幹旱地區的主要耕作土壤。灌溉淤積層甚至可以厚達1.0 ~ 1.5m;坎兒井灌區灌淤層不超過1米。這些較厚的灌溉淤積層分層不明顯,上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壹般為1 ~ 2%,下層物質達到0.5 ~ 0.7%。磷和鉀的含量豐富。碳酸鈣含量壹般為10-20%,分布均勻。但容易板結和次生鹽漬化。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徑是灌溉與排水相結合,建設防風林帶和林網,合理輪作,多種綠肥和牧草。

草甸和沼澤土系為濕土。屬於水性和半水性土壤類型。

草甸土

直接受地下水滲透,在草甸植被覆蓋下發育。廣泛分布於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內蒙古和新疆的河流兩岸河漫灘和湖濱階地也有分布。

草甸土腐殖質含量普遍豐富。東北分布的草甸土有壹層黑色的有機層,厚度超過1米。土壤底部常見矽粉,土壤中可見鐵銹色條紋和鐵錳結核。在新疆的草甸土中,有機層只有25厘米,常見大量石灰結節,有積鹽現象。表層有機質含量約為3 ~ 6%,甚至高達10%。在1米深的土層中,其含量仍可達到1%。在西北幹旱區,表層有機質含量低於4%。在新疆和內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鈣的含量達到10%。

草甸土開墾後,表層土壤越來越疏松,有機質含量也有所下降。這類土壤肥力高,養分豐富,水分供應好,是主要的復墾對象;又是重要的牧草基地,合理安排農牧業關系至關重要。

沼澤地

是在長期積水或濕度過大的情況下形成的。廣泛分布於東北三江平原和川西松潘草原。有很深的腐殖質層或泥炭層。

由於土壤長期處於還原狀態,有明顯的孵化過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藍灰色孵化層。土壤的粘結性很低。在表層有機層或泥炭層和底部藍灰色潛育層中,可見大量帶有銹斑或灰斑的土層,也可見鐵錳結核。沼澤土有機質含量通常為5 ~ 25%,泥炭層可達40%以上。有機質分解不充分,碳氮比寬。其中大部分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水

水稻土系列

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壹線以南,長江中下遊、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臺灣西部平原最為集中。

水稻土是農業活動的產物。它是由各種帶狀土壤、半水合土壤和含水土壤通過水培培養而成的。在季節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的影響下,原有的土壤特性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剖面發生分化,從而形成獨特的土壤。

水稻土的剖面結構包括以下幾個層次:耕層(a)、耕層(p)、入滲層(w)、沈積層(b)、沈積潛層(Bg)和潛層(g)。耕作層淹水時,飽水,半淤泥或淤泥質。排水幹燥後,呈塊狀結構,含碎屑和碎片,結構表面混有銹斑和植物殘體;犁體底部較致密,深褐色垂直構造發育,有銹紋和小鐵錳結核;由於水的滲入,滲層中鐵的浸出性強,顏色淺;沈積層多為棱形結構,有許多銹線、銹斑和鐵錳結核;沈積潛伏層在地下水變化範圍內,呈灰藍色,銹斑較多,銹粒結構不明顯;潛在層處於還原狀態,具有藍灰色結構。水稻土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沈水栽培、蓄水栽培和潛育。淹沒型發育層較淺,屬於早期發育的水稻土,底層土壤仍表現出母質土壤的特征,如紅壤仍有紅色底層;孵化型發育良好,剖面結構完整;潛生模式屬是由潛生土或沼澤土發展而來的。

水稻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土壤資源,應因地制宜改良和充分利用。

鹽堿土系可分為鹽漬土和堿性土。

鹽漬土

我國可溶性鹽含量高的鹽漬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尤其是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華北平原和汾渭谷地也星羅棋布。氣候幹燥,蒸發強烈,地勢低,地下鹹水接近地表,是鹽漬土形成的主要條件。積鹽的形式通常是表面白色鹽霜,呈斑塊狀分布。高含鹽量的鹽漬土可出現鹽結殼厚度(小於3厘米)或鹽結殼(大於3厘米),在鹽結殼或鹽結殼下可發現疏松的鹽土混合層,厚度可達幾厘米至30 ~ 50厘米;甚至可以看到鹽層。積鹽表現為表面聚集性強,含鹽量逐漸減少。沿海地區積鹽的特點是整層土壤含鹽量高。

中國鹽漬土的鹽分組成非常復雜。沿海地區的鹽漬土主要是氯化物鹽漬土;硫酸鹽漬土在新疆北部、甘肅河西走廊、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後套地區均有分布,但面積都不大。氯化物和硫酸鹽混合的鹽漬土在中國隨處可見,尤其是在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此外,東北松嫩平原和山西大同盆地的鹽分組成中含有碳酸鹽,稱為蘇打鹽漬土,堿性極強,腐蝕植物根系,大多數植物難以生長。

應采取排灌、生物、耕作等綜合措施改良鹽漬土;種稻洗鹽也是改良鹽漬土的有效措施。

我國堿土分布面積較小,大部分分散在鹽漬土地區。特點是表層含鹽量壹般小於0.5%,但土壤溶液中壹般含有蘇打。在吸收絡合物中(特別是在堿性層中),被取代的鈉占總取代量的20%以上;pH值可達9.0或更高。土壤的有機和無機部分高度分散,膠粒和腐殖質向下淋溶,使表土質地變淺,而膠粒堆積的堿化層則比較粘,有時形成柱狀結構,濕時脹渾,幹時收縮變硬,滲透性和可耕性極差。堿度過高會毒害植物根系,交換性鈉過多會引起壹系列不良的理化性質,對植物生長非常有害。

堿性土壤的形成和發展因地區而異。如松遼平原的堿性土壤,是蘇打鹽漬土脫鹽過程中鈉離子進入土壤吸收復合體而形成的。華北平原的堿性土壤(當地稱為磚瓦堿)由鹽化潮土或鹽漬土組成。脫鹽過程中,土壤的堿化特征凸顯,表面出現堿殼。前者可置換鈉含量高(7 ~ 10毫克當量/100克土壤),堿化程度多為20 ~ 40%;後者在輕土中僅為65,438+0 ~ 2 mg/65,438+000 g土,在重土中僅為5 ~ 7 mg/65,438+000 g土,可能屬於早期形成的堿土。除了上述水利和農業措施外,還需要采取石膏、磷石膏等化學改良措施來改良堿性土壤。

巖性土系

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石灰土、黃綿土(黃土)和風沙土。這種土壤性質仍保持母巖或成土母質的特征。

紫色土

土壤生長在紫色巖層上。四川盆地分布最廣,在南方各省的盆地都有零星分布。紫色土有機質含量約為65438±0.0%,發育程度較同地區紅黃壤緩慢,不具備脫矽、鋁化特征。屬於弱化學風化土,呈中性至弱堿性反應,pH值7.5 ~ 8.5,石灰含量隨母質不同而異,堿飽和度達80 ~ 90%。紫色土富含礦質養分,是四川盆地丘陵地區的沃土,農業利用價值高。要防止水土流失,註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機肥,合理輪作。石灰(巖石)土是發育在石灰巖上的成巖土壤。在我國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石灰巖露頭隨處可見,但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和雲南。年輕的石灰(巖石)土通常形成於石灰巖體暴露的巖溶地區。石灰性(石質)土壤的植被多為喜鈣植物如蕨類、五節芒、茅草等。這些植物的有機質成為石灰性土壤腐殖化的物質基礎。石灰(巖)土可分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紅色石灰土。①黑色石灰性土壤,富含有機質,團粒結構良好,土壤顏色較深,中性至堿性反應(pH 6.5 ~ 8.0),土層不同。(2)褐色石灰土,常見於山麓坡地,呈褐色,有粘性,有不均壹的石灰反應。(3)紅色石灰土,顏色鮮紅,上部無石灰反應,表土pH6.5,芯土pH 7.0 ~ 7.5。磷石灰土分布在中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因為這些島嶼位於熱帶,大部分由珊瑚礁組成。磷石灰土是在珊瑚礁巖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土壤的母質是珊瑚灰巖或珊瑚、貝殼機械碾壓而成的細砂。大量富含磷的鳥糞和有機質堆積在島上的細砂表面,形成了富含磷的石灰性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高達12%,總磷含量為26 ~ 32%。成為富含有機質的天然磷肥資源。

黃土

又稱黃土,廣泛分布於黃河中遊丘陵地區。土壤顏色非常接近母質層,質地均勻,多孔,可耕性好,有機質含量低,只有0.5%,礦質營養豐富。

風沙土

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半幹旱、幹旱和極度幹旱地區。風沙土的特點是成土過程經常受到風蝕和沙壓,非常不穩定,導致成土過程非常微弱,土壤性質和風積物變化很小。隨著沙地的自然固定和土壤形成階段的發展,從流動風沙土到半固定和固定風沙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增加,說明只要增加肥料和水分,植被可以穩定生長,也可以成為農林牧業用地。

高山土系高山土是指青藏高原及類似海拔高度,高山垂直帶的最上部,森林冠層線以上或無林高山帶的土壤。由於高寒地帶凍融交替,土壤有機質腐殖化程度低,礦物質分解也很弱,土層較淺,粗骨較強,等級分化不明顯。因此,高山土壤被劃分為壹個獨特的系列;有黑氈土(亞高山草甸土)、草氈土(高山草甸土)、巴嘎土(亞高山草原土)、沙嘎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土、高山寒漠土。

黑色氈土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腐殖質積累明顯,腐殖化程度較高,鹽基不飽和或飽和度低,pH值為5 ~ 8。它是高原上的優良牧場,也是小麥和其他作物的高產土壤。

草氈土

分布在原地表平緩的山坡上,土壤普遍濕潤,有茂密的高山草甸。表層有厚度在3至5厘米至65,438+00厘米之間的草皮,根系呈氈狀,質輕、堅韌、有彈性,由於凍融的相互作用,表面常呈鱗片狀。腐殖質層厚9~20cm,含量為6~14%。淺灰棕色或深灰色,剖面厚度30 ~ 40厘米。大多用作夏季牧場。

巴加圖

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北側的高原寬谷湖盆,植被屬於草原型。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時可達3 ~ 10%,剖面下部礫石背面常堆積成膜狀碳酸鈣。大部分是牧場,植被稀疏,載畜量低。

沙嘎圖

分布於羌塘高原東南部和西喜馬拉雅山前。土壤幹燥,腐殖質積累過程減弱,出現鈣積累。土壤富含礫石,地表草根少,沒有形成連續的草皮層。有機質含量約為1.5 ~ 3%,碳酸鈣積累明顯,最大可達10%以上。土壤沙質,風沙危害大,全是牧場。

高山沙漠土壤

也叫寒地。主要分布在西藏羌塘高原,山地平原平坦,植被低矮稀疏,覆蓋率5 ~ 10%。土壤有機質積累較弱,0.4 ~ 0.6%,含鹽量0.5 ~ 1.6%,碳酸鈣積累明顯。表面可見白色鹽霜和結皮,多孔,含較多礫石,還可見新的石膏體,其下有礫石母質層。這種土很少用,低窪處積水後才能養羊。

高寒沙漠土壤

受冰川影響最晚、成土年齡最短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冰雪活動帶下方的冰緣附近。土層較淺,剖面分異不明顯,土壤表面有略向上突出的融凍殼,全身大部分為粗骨,土壤礦物質分解程度很低,植被為殼狀席和耐寒席狀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