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佛山無影腳”參觀武術之鄉佛山祖廟是真的嗎?

“佛山無影腳”參觀武術之鄉佛山祖廟是真的嗎?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黑白之觸》作者拍攝,版權所有。嚴禁未經授權使用!

我在小學的時候就有壹個夢想,將來成為壹名武功蓋世的勇士,懲惡揚善,英雄救美。受90年代“黃飛鴻”系列電影的影響,下課後,小男孩總會穿上李連傑招牌式的亮翅白鶴、金雞獨立,嘴裏念叨著“佛山無影腳”,幻想自己是電影裏的武林高手。

年紀大了,才知道電影裏的功夫大多是假的。年紀大了,才知道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功夫能解決的,所以我的“最初的夢想”早就被遺忘了,但童年的幻想依然是美好的回憶。“英雄主義面對千浪,熱血如紅日”的音樂依然激勵著我。

電影中“佛山無影腳”是壹個不符合物理規律的藝術過程。然而,佛山無影腳是壹個真正的功夫,壹個轉移和特技創造的黃飛鴻,壹個著名的武術家。

佛山是黃飛鴻和大師葉文的故鄉。很多武術家(如李小龍、梁贊)都和佛山有著不解之緣。佛山是中國南派武術的發源地,因此被譽為“武術之鄉”。

(佛山街頭的武術和舞獅雕塑)

今天的文章,讓我們壹起走進佛山,感受武術的魅力。此外,還有順德稱贊的美食,嶺南園林的美景。

佛山離廣州近,從廣州到佛山坐車(地鐵廣佛線)不到30公裏。雖然不如廣州繁華時尚,但佛山是歷史上著名的“天下四大聚集地”之壹(即清代中國四大重要商業中心,另外三個是北京、蘇州、武漢)。除了武術,這裏還是陶藝之鄉、粵劇之鄉、廣府文化發祥地、龍舟南獅文化名城,至今仍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壹。

要了解佛山的武術和歷史,禪城區的佛山祖廟壹定不能錯過。

佛山祖廟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元代毀。明洪武年間(1372)重建,供奉道教信仰的北方真武田璇神。祠堂是佛山所有廟宇之首,集政權、宗族勢力、神權於壹體,與佛山的歷史發展密切相關。

此外,祠堂內還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如萬福臺、淩影牌樓、金香池、三門、錢坫、正殿、清鎮樓等,多為嶺南代表性建築。裝飾性的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和宋式鬥拱是嶺南建築藝術的精華,因此祠堂也被稱為“東方民間藝術的殿堂”。

祠堂外的廣場上有反映佛山民俗的雕塑:

(婚假-抱抱新的)

(秋——舞華龍)

從西門進去後,首先看到的就是下面的雙龍墻。

這面墻是陶瓷墻,兩條龍徜徉在藍天碧水之間,呈現出兩條龍爭珍珠之勢。釉色豐富生動,祥雲水波,海洋瑰麗。

佛山的陶瓷工業在明清時期非常繁榮。廣東省博物館介紹的石灣陶就是其代表,有“石灣瓦天下第壹”的美譽。時至今日,佛山石灣仍被稱為“南方的陶豆”。這座雙龍墻是石灣陶工的大型陶瓷雕塑傑作。

雙龍墻北側有醒獅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而獅子是莊嚴有力的象征,帶來吉祥吉祥的瑞獸。這個醒獅臺上展示的石獅都是當地古建築的裝飾構件,而用來搭建平臺的紅色沙石塊則是李成豐清代的建築遺跡。“醒獅”是舞獅的壹種,屬於南獅,祠堂每天定期有醒獅表演。

舞獅臺後面壹座清代嶺南風格的仿古建築頗為醒目,前面的牌匾上寫著“葉問堂”。近年來,與葉問相關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尤其是甄子丹主演的四部電影,讓這壹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歷史上的葉問到底是什麽?葉問館的“葉問與詠春文化展”幫我們勾勒出了壹個輪廓。

葉問是鬥士,是大師,是武魂。詠春是壹種拳,更是壹種精神,壹種文化。他的壹生就是為了弘揚中華武術思想。在認識、發展和弘揚詠春拳的過程中,他堅持不斷探索和獨立思考的可貴精神,不僅致力於傳播禦敵制勝的搏擊自衛藝術,而且弘揚了中華武術精神。葉文傳授的詠春拳,通過葉門直傳、復傳弟子的不斷發展和推廣,使其與時俱進,走向世界,形成了更加開放包容的品格,形成了中國武林獨壹無二的詠春文化。

葉文(1893-1972),原名葉繼文,佛山桑園葉氏家族成員。他從小就有天賦。他師從佛山詠春拳大師梁贊的第壹弟子學習詠春拳,後又師從吳與梁贊之子梁弼習武,技藝日臻純熟。65438-0949年定居香港,設館授徒,致力於詠春拳的推廣普及。

(香港葉問故居復原現場)

我們在電影裏看到的葉問是壹個很優雅的人。葉問出生在佛山壹個貴族家庭。他從小在私塾接受嚴格的傳統儒家教育,後入讀香港名校聖士提反書院,接受現代科學教育。可以說是文武雙全。葉問壹生以“沈默是金、變通、守口如瓶、靜觀其變”為座右銘,始終堅持“習武為先”、“重典輕利”的高尚武德和氣節,以“謙謙君子、循規蹈矩如儒者”的人格魅力成為中國傳統武術家的典範。

葉文非常註重因材施教和基本功訓練,不斷吸收力學和幾何原理來講解詠春拳的戒律。他摒棄了五行、八卦等傳統武術中深奧晦澀的詞匯,使拳法理論更加簡潔易懂。同時,他對訓練器材進行了壹系列改革,深受學員歡迎,成為壹代武學名師。他的直系和二級弟子分布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數以千計的詠春武術組織和文化機構,如香港的詠春運動會、美國的詠春博物館、英國、德國、新西蘭、南非、馬來西亞的詠春體育館等。在葉問武俠精神的照耀下,詠春拳從佛山古鎮廣泛流傳海外,走向世界。

在葉問的眾多弟子中,李小龍是最有名的。李小龍15歲時,在香港師從葉文,練就了壹手高超的詠春拳。此外,他還學習了中國傳統功夫,如吳京、螳螂拳、洪拳、白鶴拳和少林拳,以及各種武術。

(葉問和李小龍練習貼手)

65438年到0962年,李小龍去美國留學。畢業後,他在西雅圖建立了“範縝國家藝術博物館”,教授中國功夫。在美國期間,他認真研究了中外武術的精髓,博采眾長,創造了自己的截拳道。1971年,李小龍回到香港從事影視工作,拍攝了多部轟動世界影壇的電影,使中國功夫享譽世界。他早年學的佛山詠春逐漸風靡全球。

(石灣李小龍陶瓷雕像)

由葉文和以李小龍為代表的葉門群英發展和傳播的詠春,立足武林,與時俱進,面向世界。它不僅僅是壹種拳術,更是壹種開放、包容、進取、愛國的精神,這是在世界民族中脫穎而出的文化精髓。我覺得《葉問》系列和《李小龍》系列很受歡迎。除了精彩的打鬥,我們也被武俠精神所感動。

(《葉問前傳》劇組用的八把刀)

(早期李小龍電影和葉問電影)

從葉文堂往東走,我看到了壹座宏偉的牌樓,四周有壹座碑廊——寶崇牌樓。

寶崇牌樓建於明鄭德十六年(1521)。原為佛山仙湧埔大塘縣馬良祠牌樓,1972移至此處。這是壹座四柱三門的石牌坊,飾以大量磚雕,內容豐富,有鳥獸花卉、故事人物等,頗具匠心。“褒寵”二字,是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為紀念馬良家族梁卓在本縣的功績而寫於方額正面的石刻。梁卓,1908年(1514)明人。掌管禮部,剛正不阿,死於嘉靖七年(1528)。

牌樓下有兩門鐵炮,分別於1975和1974年在廣州沙面和東莞虎門出土。槍身銘文顯示,均為清代光年間佛山鑄工鑄造,恰逢第壹次鴉片戰爭,英軍圍攻廣州,省官委托佛山鄉紳監造大炮,協助防禦。佛山是明清時期嶺南地區重要的冶煉和鑄造基地。鴉片戰爭時期,佛山鑄槍較多,至今仍有不少佛山鑄槍保存在東莞虎門等炮臺遺址中。

沿著碑廊向北,我看到了另壹座牌坊——肖傑劉放牌坊。這座牌坊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示陰遼之孝。在清朝,按照歷代慣例,皇帝可以給所有失去丈夫的女性立壹座貞節牌坊。這雖是過時的封建文化,但裝飾精美,匠心獨具,神韻十足,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穿過牌樓,來到舞獅場,這裏每天上午下午都有正規的武術和舞獅表演。武術有拳有兵器,拳拳兇猛,刀槍生風,引得觀眾叫好。最美妙的是喚醒獅子。以前在恩施和襄陽看過南獅表演,但是沒有這裏的舞獅精彩。且不說上躥下跳、輾轉反側的高難度動作,光是“獅子爬山”的瑟瑟發抖就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我在“黑白感人”頭條等平臺上傳了視頻。有興趣的可以搜壹下。)

舞獅館西側是武術表演館。這裏是佛山另壹位武術大師黃飛鴻的紀念館。讓我們壹起走進博物館,了解這位我童年的心上人的壹生。

黃飛鴻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大師,救死扶傷的醫者。他尚武善良,隱忍克制,更是壹個有家國情懷的正人君子。

黃飛鴻在65,438+02歲時跟隨父親黃麒英學習武術,並在佛山和廣州出售武術和藥品。65,438+03歲時,向鐵橋三號第壹弟子林福成學武,得其真傳。65,438+06歲,在廣州西關七水角開武館,弟子眾多,成為著名的武術家,對南方武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黃莉可·洪飛)

電影《功夫》裏,“娘娘腔”裁縫的功夫叫“鐵線拳”。現實中,鐵線拳屬於少林外家拳的內功,專門用來訓練橋牌手。是“粵十虎”之首鐵橋三的絕技,後由徒弟林福成傳授給黃飛鴻。

除了武術,黃飛鴻的獅藝在廣州也很有名。電影裏有很多黃飛鴻舞獅的鏡頭,甚至有壹部叫《獅子王爭霸》。歷史上,黃飛鴻以表演獅子出洞、打滾、采靈芝、上樓、吐丸子而聞名,其中“飛鉈采綠花”更是大名鼎鼎,堪稱完美。黃飛鴻還首創了女子舞獅,他的妻子莫桂蘭和女弟子鄧秀瓊表演了高超的舞獅藝術,受到當時人們的稱贊。

(黃飛鴻-莫桂蘭夫人)

黃飛鴻還在廣州成立了義光會,扶貧救急。後受劉永福(晚清名將,曾出現在《廣州》壹文中,撰寫白雲山能仁寺“老虎”摩崖石刻)之邀,出任廣東民團總教練,在抗日保臺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1925年,黃飛鴻死於廣州。

下圖為“包”修復現場。相信看過《黃飛鴻》系列電影的朋友對這家藥店都很熟悉。

下圖為油畫《在黃飛鴻訓練黑旗軍》:1888年,黃飛鴻在劉永福任黑旗軍總教頭。1894年,黃飛鴻在臺南與劉永福率領福字軍,指揮黑旗軍和臺灣省起義軍在臺灣與侵華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經過幾個月的抗戰,幾萬日軍全軍覆沒,在抗日戰爭和保衛臺灣中立下不朽功勛。

我們大多數人通過電影和電視了解黃飛鴻。事實上,由於黃飛鴻的壹生充滿傳奇色彩,在影視普及之前,他的小說和粵劇就以廣播的形式廣為流傳,壹個藝術形象——佛山黃飛鴻——早已深入人心。

早在1933年,黃飛鴻的弟子朱雨齋(林世榮的徒弟)寫的第壹部小說《黃飛鴻傳》,就介紹了黃飛鴻。之後的40年代,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小說達到頂峰,小說的成功促使黃飛鴻的形象出現在舞臺、電影、廣播、電視上,成為武林中家喻戶曉的人物。

(電影《黃飛鴻西域雄獅》中的道具)

在黃飛鴻紀念館的展覽被稱為“天上人間的飛鴻”。的確,黃飛鴻已經成為中國鬥士的文化象征,具有剛正不阿的英雄氣概和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形成了極具影響力的武術文化。可以說是“飛過雪地,飛過泥濘,留下遺產”。

黃飛鴻紀念館南側是壹系列明清古建築,最北的古建築是清鎮樓。

清鎮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是供奉北帝聖父聖母(明真皇帝和善聖皇後)的殿宇,又稱“父母殿”。它是祠堂古建築群中最新的建築。清鎮樓高16.63米,是清代佛山古鎮最高的建築。站在清鎮樓上可以俯瞰佛山鎮。甚至比供奉北帝的正殿紫霄宮還要高,體現了“父母為重”的寓意。

在廟裏,石柱的對聯叫“道德教化,神秘父母,大有作為”。武當山金頂也有壹個父母堂,堂上的對聯也是壹樣的。2016年,101歲高齡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為越吉頒獎。

再往南,我們來到了淩影廟,這是佛山祖廟的主要建築,這裏供奉著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北方皇帝。在珠三角地區,供奉北帝的廟宇很多,佛山祖廟規模位居第壹。也許妳會好奇,北方的神是怎麽供奉在南方的寺廟裏的。別急,下面為妳揭秘。

對當地人來說,淩影廟是壹個供奉神靈的聖地,但對大多數遊客來說,它是壹座嶺南建築裝飾的“藝術博物館”。寺內的許多陳設和裝飾獨具特色,充滿嶺南特色。

下圖為廟前“獅子滾繡球”鍍金雙面鏤空木雕座屏,華貴富貴,瑰麗流暢,展現了佛山傳統木雕濃郁的藝術風格。

比如下面這個獅扣曲耳青銅鼎,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鑄造的。動物造型栩栩如生,整體穩重莊重,大氣端正,流暢規整,鑄飾繁復多彩,布局精美。它是淩影寺重要的彜族祭祀器皿之壹,充分反映了清代廣佛地區的鑄造技術水平。

下圖為八寶儀仗,制作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曾用於北帝巡禮,作為禮儀用具,加強威風。八至十六件八至十六件八寶法器配以道教“暗八仙”圖案(扇、劍、魚鼓、玉盤、葫蘆、笛、花籃、蓮花)和佛教“八吉祥”圖案(輪、螺、樓、傘、花、魚、壇子、結),表現了佛山北帝的信仰。

下圖為祠堂神——真武田璇神,也供奉在武當山上。《武當山》壹文還介紹了真武大帝剛出家時“鐵杵磨針”的故事。真武大帝是北方神。他是怎麽來到嶺南的?原來唐宋時期珠江三角洲發生過多次水災。北帝是傳說中的北方水神,所有興風作浪的龍蝦蟹都會歸他管。禪城人邀北帝坐禪城。奇怪的是,從那以後,禪城再沒出過洪水。廣東人有以水為財的觀念,北帝崇拜成為珠三角的民俗,蘊含著風調雨順、平安昌盛的美好祝願。

這尊真武坐像面部飽滿,眼神慈祥,面帶微笑,留著漂亮的小胡子,十分莊嚴珍貴。是中國最大的明代真武坐像,國家壹級文物。

下圖是明代的漆木造像,分別陳列在祠堂的前廳和正殿。有24個不同面部表情和不同動態服裝的雕像。特別是雕像微微前傾,居高臨下,氣勢磅礴,結合寺內陰暗的環境,能給人壹種神秘、莊重、威嚴的感覺。

廟墻上的雕像色彩鮮艷,栩栩如生;

淩影廟的南面是金香池和淩影牌樓。金香池鑿於明代鄭德八年(1513)。清朝雍正年間,四周是石頭,四周是雕花柱,才成了這個樣子。現在佛山人對著池中象征北帝座下龜蛇二帥的龜蛇石雕投幣,祈求吉祥如意。淩影牌樓建於明朝景泰二年。因明朝景泰皇帝將祠堂命名為淩影廟,牌樓建築尤為精美,富麗堂皇,不同尋常,飛檐青翠,典雅淩雲。

古建築群最南邊的建築是萬福臺,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它是中國南方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古戲臺,其中的隔板上裝飾著大量的金漆木雕,看上去金碧輝煌。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以前劇團每年組織壹次班乘紅船出去四鄉演出。為了祈禱旅途平安,下課後的首場演出選在了萬福臺。可以說,萬福臺見證了粵劇在佛山的歷史和發展。

轉萬福臺,向西拐,穿過藏經閣,來到佛山祖廟歷史文化展覽館。路過壹個攤位,展示著“飯上刻字”的手工藝品,壹粒小米粒上就能寫下筆畫清晰的漢字,令人嘆為觀止。

讓我們走進博物館,了解更多關於佛山的歷史和文化。

任何壹個城市都很少有寺廟像祠堂這樣對佛山如此重要,祠堂是明清時期佛山人的信仰高地和精神歸宿。至今掛在祠堂堂外的對聯“二十七亭拜此為祖,億萬年唯我獨尊”,是佛山祠堂地位的精辟寫照。

祠堂供奉的主神是北帝真武,又稱玄武帝。玄武最初是中國古代對星星的崇拜。古代天文學家選擇二十八顆星星作為觀察四季的標誌。二十八夜分為四組,每組七夜,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以動物形象命名:東方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統稱“四象”。

玄武之形為龜蛇組合,位於鎮北,主導風雨。唐五代時期,玄武發展成為居住在鎮墓中的將軍,是尊崇北極魏紫皇帝的四聖神。宋元時期,真武信仰從民間的習俗信仰和道教神靈發展成為皇帝供奉的國家儀式。到了明代,從皇室到民間,對真武的崇拜達到了頂峰,真武也從武神演變為文神,從地域神演變為國神。

(宋代宣武銅像)

與南海接壤的廣東是壹個水鄉澤國,對治水之神北帝情有獨鐘。明清時期,北帝崇拜成為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壹。供奉北帝的廟宇遍布各地,神靈受到尊崇和崇敬。壹般家庭也供奉北帝寶座,所以北帝廟就成了廣東民間的香火廟。佛山祖廟地位特殊,因為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整合社區、禦敵救災、團結部落、民主自治的核心作用。

(佛真義倉送米現場:佛真義倉是佛山的壹個救濟組織,位於祖廟鋪麒麟社。每到災年,佛真益倉就開倉救災。)

佛山祖廟始建於北宋,早期被稱為“龍廟”。佛山的前身由十五個自然村組成,村民祭祀五谷的社壇有九個,俗稱“九社”。龍廟是九社村民的祭祀中心。

佛山祠堂的祭祀儀式既有春秋時期的官方神諭,也有民間祭祀活動,其中“北帝巡祀”是最大的祭祀活動。正月初六,北帝坐於太廟,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北帝出巡,當時“傳數十件,鬧十余裏”。場面相當熱鬧。

(北帝巡視現場)

除了歷史習俗,展廳還收藏了大量明清時期嶺南工藝美術的精美佳作,包括青銅冶鐵、漆雕造像、金漆木雕、禮儀儀式等。,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使得被譽為“東方民間藝術殿堂”的祠堂名副其實。

(灰色雕塑,三福,程響)

(灰色塑料扇形風景)

(清代鐵蛤蟆)

(漆器雕像)

(五件供品:壹個香爐、壹對花瓶和壹對燭臺作為祭器)

祠堂歷史文化展到此為止。再來看看祠堂的其他景點。

展廳前有壹座京堂古寺塔,鑄造於清朝雍正九年(1731)。這是壹座阿育王塔,裏面有遺物和佛教文物。它最初存放在古寺塔的斜坡上。後殿毀於戰火,塔被修復並移至祠堂。

城樓西側是孔府花園,由當地壹批尊孔士紳於1911修建。是佛山尊孔活動的重要場所。

進入公園後,首先看到的是古洛芝蘭牌樓。四柱三門石牌坊由石雕和拱門支撐。它小巧玲瓏,具有嶺南古建築的特色。正面的“古羅芝蘭”題字,背面的“留在季華”,都是對佛山的贊美。

石牌坊對面的石臺上有壹對青銅三頭鶴香爐,是對北京紫禁城養心殿三頭鶴香爐的模仿,是吉祥長壽的象征。

花園深處是孔廟,壹座單檐建築,寬三間,深三間。寺內建有孔子石像,下有上述“五祭”,東西壁嵌有孔廟碑拓片。

園內還有三元閣、文魁閣等建築,都是新世紀新建成的仿古建築。飛檐上翹,亭臺樓閣相連,古意盎然。

除了濃濃的人文氣息,園內假山嶙峋,池魚璀璨,花木稀疏,亭臺樓閣,景色十分優美。

在佛山祠堂往南不到三公裏的地方,還有另壹處古跡——通濟橋,建於明代,橫跨洛水河。它是佛山建造的第壹座大木橋。但經過反復改建,加上周邊河道環境變化較大,現在看到的是2000年後新建的通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