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酒店预订 - 清明節各地都有哪些風味美食?

清明節各地都有哪些風味美食?

清明節期間,中國各地還有吃雞蛋、糕點、夾心餅、清明粽子、蒸餅、清明餅、幹粥等營養食品的習俗。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吃“潤餅菜”的習俗還保留著,應該是壹種傳承吧。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除了掃墓祭祖,清明節的飲食習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綠色餃子?

在清明節期間,江南有吃綠色餃子的習俗。綠色餃子是將壹種叫“漿麥稭”的野生植物搗碎擠出汁液,然後將這種汁液與幹純糯米粉混合,然後包餃子。餃子的餡料是精致的糖豆沙,餡的時候加壹小塊糖豬油。餃子做好之後,放進籠子裏蒸。當它們出籠後,用刷子將煮好的植物油均勻地刷在餃子的表面,就大功告成了。

綠油油的湯圓,碧綠如玉,黏而軟,清香撲鼻,甜而不膩,肥而不飽。綠餃子也是江南地區人們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綠色餃子在江南地區的民間飲食習俗中顯得尤為重要。

荀子?

中國北方和南方都有清明節吃痱子的習俗。“饊子”是壹種油炸食品,酥脆精致,在古代被稱為“冷器皿”。寒食節禁火禁寒的習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並不流行,但與此節日相關的痱子卻深受世人喜愛。在漢族地區流行的痱子,有南北方的區別:北方的痱子大方自由,以小麥粉為主料;南方痱子制作精致細致,以大米和面粉為主。在少數民族地區,痱子種類繁多,風味各異,尤其是維吾爾族、東鄉族、納西族、寧夏回族自治區。

清果?

浙南的田裏采的是棉菜(又名鼠草),中草藥書上稱之為“佛爾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用糯米粉拌軟,塞糖豆瓣醬或白蘿蔔絲、竹筍做成清透的水果。它的顏色是藍色的,吃起來特別好吃。

每到清明節,家家戶戶都要做壹種叫清明果的食物,用來掃墓祭祖。在我的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意味著我可以用綠色的芬芳來回報清澈的果實。

清明果的形狀有點像餃子,但味道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表皮是由壹種叫艾蒿的植物制成的,艾蒿是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開小黃花,葉子小如菊科植物,上面覆蓋著遮陽棚和簇簇。每年清明節前,女人們都會三五成群,手捧竹青,興高采烈地來到田間采摘艾葉。新鮮的艾葉堆在籃子裏,真的很吸引人。艾野才回家後,就開始了制作清果的復雜過程。女人就像壹個按摩師,綠色的苦艾壹眨眼就變成了美味的透明水果。

小時候特別好奇。很明顯是草。後來是怎麽變成清果的?奶奶他們懶得理我,就讓我看。他們把艾葉搗碎,和米粉混合在壹起。白米線遇到綠艾葉汁,突然變成了壹個青綠色的粉球,又嫩又滴,看得我口水直流。清明果的皮是做好的,餡也很有講究。條件好的人更多樣,更精細。還有芥末粉熏肥腸,韭菜豆腐幹,還有其他好吃的搭配,但是無論什麽餡料都少不了,這樣做出來的水果感覺好吃又過癮。面條和餡料都準備好了,最後壹道工序是包水果。這種水果包邊和餃子包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清透的水果包邊似乎更精致壹些。它像蕾絲壹樣折疊著,綠色透明,好可愛。看著他們把清透的果子包好,就像壹件藝術品從他們手裏飛出壹樣,也是壹種享受。整齊包裝的透明水果讓我咽下DC的口水,耐心等待著熱氣騰騰的時刻。

艾葉年年綠,果實年年香。鄉親們念念不忘城裏的親朋好友,清明節總會給我們送來自己的清明果。親情和美食至今難忘。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清明祭祖的簡單含義。包含著濃濃的親情和純粹的鄉愁。現在,壹想起那青澀的果實,我就會從心底裏感到淡淡的鄉愁和甜蜜的回憶。

又是壹個清明節。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回老家給爺爺奶奶掃墓,但是父母從老家帶回了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想起村民們在壹起清果的場景。那種和諧,那種自然,那種親密,是那麽的溫暖和美好,但這些在城市和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裏都很難找到。只有這種綠油油香濃的清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紛紛。艾國溫柔而深情。在春風帶著妳的夢想回家。我看見煙從村頭升起。

開心團?

在四川成都,炒飯是以團為單位,用或大或小的線穿起來,染成各種顏色。它被稱為“快樂集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壹路賣到“歡樂寺”。清人《綿城支竹詞》中有壹句詩:“‘歡樂寺’前,有壹樂團,春郊買菜愁。村戲比金生更美,許多人醉了。”

畫雞蛋

有的地方在清明節的第壹天晚上,把雞鴨的蛋炒熟,染成藍色和黃色,在蛋殼上刻成圖畫,作為寒食禮物。據說隋唐時期全國各地盛行吃彩蛋。

棗糕?

棗糕又叫“自推餅”。在北方的壹些地方,發酵的谷物被用來制作面團,蒸熟的棗被端上桌。他們還習慣把棗糕做成燕子,用柳條串起來掛在門上,涼著吃,以紀念介子推名利的高尚品質。

清明螺?

清明節是吃蝸牛的最佳時間。因為此時螺螄尚未繁殖,最為肥美豐滿,所以有“清明螺螄抵壹只鵝”之說。蝸牛的吃法很多,可以用蔥、姜、醬油、料酒、糖炒。也可以煮,挑螺肉,可以拌,可以喝,可以爛,可以煨。如果吃的得當,真的可以稱之為“蝸牛這麽有意思,好酒還不如”。

此外,中國北方和南方都有在清明節吃雞蛋、糕點、夾心餅、清明粽子、蒸餅、清明餅、幹粥等營養食品的習俗。

吃煎餅?蒸瓜子?

潮汕人過清明節,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吃煎餅:清明吃煎餅在潮汕很流行,幾乎家家戶戶都不例外。剝煎餅。餡由兩部分組成,皮由面粉加水攪拌成粘稠的糊狀,在熱土中烙成圓形熟面片,薄如紙。餡料有鹹甜兩種,分別是蛋、肉、肝、臘肉。香菇、豆芽、韭菜等熟料拌成餡叫鹹餡;糖和麥芽糖專門加工成“糖蔥”做甜餡。吃的時候把煎餅皮卷成圓筒吃。

清蒸松子。潮汕有壹種樹叫普子樹(也叫普丁樹,屬於榆科),葉子橢圓形,果實甜如綠豆大。傳說祖先在荒年用這種葉子充饑。清明時節,氣候漸暖,植被濃蔭繁茂,柄銹菌的葉子滿是嫩綠。後人不忘前嫌,就在清明節摘下這種葉子,用稻糠搗成粉末,用糖發酵,放在陶模裏蒸,做成梅花形、桃形,也叫碗釀桃。它是淺綠色的,非常甜。據說吃了可以解積熱,治病。

潤冰蔬菜?

每逢清明節,泉州人都有吃“潤餅菜”的習俗。據說這是古代寒食節的遺產。

“潤餅菜”的專有名詞應該是春餅。清明節吃濕潤的糕點不僅是泉州獨有的,也是廈門人喜歡吃的。相傳,明代雲貴湖廣總督蔡是這種吃法的先驅。當時屬泉州府管轄,所以這種吃法流傳開來,成為閩南名產。但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大相徑庭。

泉州的“潤餅菜”是用面粉烤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抹餅”。吃的時候把皮攤開,然後卷上胡蘿蔔絲、肉絲、炒蛤蜊、大頭菜等混鍋菜。它制作簡單,味道香甜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就復雜多了,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五花八門,擺滿壹桌子。有壹些主菜:豌豆,豆芽,豆幹,魚丸,蝦,肉丁,炒牡蠣和蘿蔔菜。還有壹些食材:脆皮海苔,煎蛋絲,花生調料,蘿蔔,蒜絲。吃的時候壹定要有兩張“蛋糕皮”,保證不被豐富的內容弄破。這種酥、甜、醇、美的食物,普通人就夠了。

不過據我所知,晉江的“潤餅菜”還不是最復雜的;論復雜,廈門應該是最重要的。晉江用的主料都是廈門的。另外加入筍、魚、炸扁魚、炸韭菜,再蘸芥末、辣醬、甜醬。這才是正宗的廈門“煎餅”。

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吃“潤餅菜”的習俗還保留著,應該是壹種傳承吧。

黑米?

關於清明飲食習俗,不能不提畬族的“黑米”,因為閩東是畬族的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家家戶戶都會煮“黑米”,贈送給漢族的親朋好友。久而久之,當地漢族也有清明節吃“黑米”的習俗。特別是在苦榮縣,人們每年都要祭祀“黑米”,這表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畬族民間傳說,唐朝二年,畬族英雄雷萬興率畬族軍隊與官兵作戰,被圍困在深山裏,正值嚴冬。畬軍只好摘稗子充饑,於是雷萬興在農歷三月初三帶領眾人下山,沖出重圍。從此,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戰士們擺酒席,慶祝突破勝利。他還命令畬軍的士兵把黑稗的葉子撿回來,讓軍廚做“黑稗飯”,讓全軍飽餐壹頓以示紀念。這種“黑米”的制作方法並不復雜。將黑米的采摘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去葉。然後,把糯米泡在黑米湯裏9個小時,撈出來,放在煮飯的籠子裏,熟了就可以吃了。做出來的“黑糯米”,單從外觀上看不是很漂亮,顏色比較深,但是米香味和普通糯米不壹樣。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畬族人從3月3日開始,每年都要蒸“黑米”,這也成了畬族的習俗。在閩東,她和漢族人民生活在壹起,人們世世代代友好相處,經常結婚,所以吃“黑米”成為閩東各民族共有的清明食品習俗。

甲魚和戒指蛋糕

《荊楚歲時年譜》記載:“去年冬節壹百五十日,狂風連雨,謂之寒食。三天不火,做薏米粥。”中野·吉也說過:“冷食三日是發酵的奶酪。”發酵奶酪是壹種由麥芽糖制成的杏仁麥片粥。直到隋唐時期,仍是寒食節的主要食品。此外,的《齊書·姚敏》還記載了寒食節的另壹種食品——年糕。“冰面,壹種冷器皿,用蜂蜜和面”。炸至金棕色,即可食用,口感極其酥脆美觀,與現在的點心頗為相似。

棗燕子?

宋代的清明節,除了市面上賣的稠糊、麥糕、芝士、奶糕等現成食品外,人們還做了壹種燕子形狀的面食,叫做“棗飛燕”,據說是用來祭拜介子推的。到了明朝,人們還是會留下壹部分棗子吞下去,到了長夏,再炒給家裏的孩子吃。據說吃了它們之後,可以避免夏天食用。

綠色大米?

陳歲時的《廣記》卷十五引《零陵宗記》,其中記載了另壹種寒食“景清飯”:“刺桐葉,細冬青,尤生近水者。人住寒食,其葉染米,藍而亮,食紫陽。它叫托雷羊米,道教稱之為青米和石饑米。吃冷食染綠米的習俗似乎在南方更流行。郎英(1487-1566杭州人)在《七修抄本》卷四十三中提到了他在寒食節吃的“綠白餃子”。這種綠湯圓是在糯米中加入無芒雀麥汁制成的,餡料多為棗泥或豆沙。蒸之前,在上面放上新的蘆葦葉。蒸熟後色澤翠綠可愛,有蘆葦葉的清香。它是清明節非常受歡迎的食物。

子推莫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壹。這個節氣的第壹天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流行於漢族地區和壯族、朝鮮族、苗族、侗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畬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暖,植物發芽,壹掃冬季的枯黃景象。江南有句農業諺語說“清明與谷雨相連,不要耽誤浸種耕田”,又說“種樹種樹不如清明”。清明,對於江南的農民來說,是春耕播種的繁忙季節。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這首詩中所描述的細雨,就是這個農忙季節的催化劑。其實,在雨霧中,不應該只有想斷魂的行人和在風中搖曳的旅館,更應該有在田裏忙著犁地彎腰插秧的農民。

在清明節,人們要掃墓,除草,培土,祭祖,悼念死者。現在也是祭掃烈士陵園,植樹,進行傳統教育的日子。清明節的前壹天是寒食節。寒食節不允許燃放煙花,只允許吃冷食和涼菜,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介子推,又稱介子推,介子推。他跟隨他的兒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賞賜了追隨者。介休沒有得到獎賞,而是隨母親隱居在綿山(即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後來文公想給他官銜,他拒絕了。文公無奈,只好放了火燒山。他想把他逼出來,沒想到,在山裏把母子倆燒死了。後來由於寒食和清明的聯系,逐漸融合成壹個節日,但節前蒸“推包子”的習俗壹直流傳在陜北的榆林、延安等地。

“子推磨”,又名老莫磨,類似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雞蛋或者紅棗包在裏面,上面有頂。頂部覆蓋著鮮花。花棉是壹個面團成型的包子,形狀有燕子、蠕蟲、蛇、兔子或文房四寶。圓圓的“子推饃”是給男人享用的。已婚婦女吃長條形的“梭子包子”,未婚女孩吃“抓包子”。孩子們有燕子、蛇、兔子和老虎之類的花。《大老虎》是專門給男生看的,也是他們的最愛。父母用梨枝或細麻線串成各種小花,掛在洞頂或窗框旁,讓孩子慢慢欣賞。風幹的面條可以保存到次年的清明節。

做面花是陜北婦女的特產。他們用靈巧的雙手,可以把發酵的白面揉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刀、錐子、鑷子等日常用品,配件是紅豆、黑豆、花椒、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條栩栩如生,特別像藝術珍品,讓人愛不釋手,舍不得壹下子吃下去。

“子推磨”和面粉花不僅自己吃,還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當壹個母親要送給當年結婚的女兒時,就叫送冷食。農村的孩子把它們送給他們的老師,這樣那些離開家獨自在偏遠山村教書育人的園丁們就可以分享節日的食物了。

清明節寄托了我們對祖先的懷念和對先烈的敬仰;《子推磨》加深了人們的溫暖親情和真摯友情。

波波?

清明節是福州壹個重要的民間節日。清明節是每年春分後的15天。清明節當天或前後,家家戶戶都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也就是給祖先的墳墓除草培土,有的人會在墳墓旁邊種壹棵常綠的松柏或其他樹。掃墓的最後壹道程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壹些錢紙,表示這個墓已經被後人掃了,或者向路人表示這裏有後輩長眠。墳前貼上錢紙,表示有後人來掃。

掃墓結束後,壹定要把松枝折斷,放在屋前,向人們表明我們家已經履行了給祖先掃墓祭祀的責任。掃墓的供品並不復雜,只有清淡的糕點、豆腐和糕點,但有壹種主要風味是絕對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福州特有的“博郭波”,又稱“清明鍋”。是福州獨有的清明節祭品。它是用菠菜(南方生長的壹種野菜,可食用,味甘,性涼,搗爛成青綠色的汁)榨成汁,滲入米漿,揉成殼,用棗泥、豆沙、蘿蔔絲作餡。形狀比較簡單,菠菜的青綠色給了春天的菠菜壹種綠色。

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菜包子。現在,街上的“米氏”店也賣很多菠菜包子。